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新质生产力专题单个看: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4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新质生产力专题单个看: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阐述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江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全国其他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论述,精准把握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演进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深入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明确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下面,本人重点讲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一、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关系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历史表明,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跃升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中的质变,其孕育、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将引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1.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进步,是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路径。要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端技术研发,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要妥善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之间的关系,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吸纳全球领先技术和管理智慧,以提升我们集聚和运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将人才视为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优化国际化科研环境,更好地平衡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吸纳全球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产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是培育新型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削弱、出口贸易成本不断上升的现实挑战,我们必须坚定实施从资源禀赋型比较优势向核心技术型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既有优势基础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重点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全面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3.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新动能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以知识流动、技术扩散、产业升级等为引领,以信息、数据、技术等为基础支撑,主要朝着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共享经济等方向迈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关键在于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并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以推动新动能的持续积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的原则,努力消除民营企业面临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使其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创新主体格局,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和支撑。

二、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能表现和高质量标准等鲜明特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推动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的全面提升与变革。我们必须紧密跟随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的工作流程,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高质量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1.坚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聚焦未来科技发展的引领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创新,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原创性科学技术联合攻关,以推动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要强化企业在科研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基础研究与创新突破,引领支撑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保障,完善激励政策,构建完善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确保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升级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需进一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地布局和规划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的前沿产业,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及未来产业布局,持续深化产业融合,扩大产业集群效应,努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要通过数字技术的改造升级,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效能。运用数字信息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产业技术的革新和优化升级,加速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要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的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迅速形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园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新的增长引擎。要积极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准确判断前沿科技创新的现状,明确未来产业的重点培育方向,组织实施未来产业的孵化和加速计划,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前沿科技研发,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未来产业的培育工作。

3.构建良好生态。在优化经济环境方面,要全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确保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能够顺畅流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领域及其"外围"环境,建立起专业、市场化和个性化的科技服务团队。这些团队将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行系统化评估和整体化包装,提升其市场吸引力和实践应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果。要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有针对性的风险预警和解决方案,确保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在优化社会环境方面,政府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求,出台相关政策和提供支持措施,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层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评估、市场分析、法律咨询等引导服务,由政府牵头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科创孵化器,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转化主体的合法权益,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进程。

三、深入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升级,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为基础,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这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不仅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体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内涵和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属性。与以往的生产力形态相比,新质生产力不仅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更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不仅在经济增长上追求新高度,更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展现新作为,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产力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的综合体系,该体系深深地植根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中。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生产力的基石,对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态度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决定着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生成、品质以及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而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形式和生产力的发展质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然生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必须正视并妥善处理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推动自然资源向自然资本的创造性转化,持续增强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生态服务的能力。

2.构建现代绿色产业。要持续壮大食品回收和现代农业、新能源汽车、光伏、生态康养等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创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形成绿色环保的产业集群。积极谋划布局涉及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智慧环保、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的战略性绿色产业,打造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态产业园区和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先进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力,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造纸、印染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3.构建数字化智能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促进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智能技术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聚合、简化、叠加和倍增效应。运用数字模拟、基因算法、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智能手段,创新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运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这些资源的消耗。数字技术的高连接性和强渗透性使我们能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生产流程,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和消费副产品的循环利用。要建设适应智慧管理和绿色发展需求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据的互联、融合和共享,推动绿色发展和产业布局决策、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生态安全预警和防范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