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工信)(第2/3页)
(四)助企纾困,帮解难题优环境。组织"一起益企"活动,搭建大中小携手发展平台,开展涉企政策"不来即享",畅通企业产销信息沟通渠道,公布125户规上工业企业供需目录。协调办结新材料扩能项目规划调整等问题120个,线上办理通行证1.2万张,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推进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排查拖欠账款问题1054件,涉及欠款7.6亿元,已偿还2.65亿元。
(五)筑牢防线,保障物资抗疫情。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在全面完成防护物资保障任务的基础上,开展药品应急保供、医疗器械调配、医药生产企业调度、基础类药品储备等工作,阿兹夫定片、注射用胸腺法新等药品基本满足医疗救治用药需求,争取、采购到血氧仪2.13万台,全市9户医药生产企业日产能达548万支/盒/瓶。聚焦供应链短板,补齐业链,协调LFBY-3(三档)制氧机获批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已具备年产3600台套的生产能力。
(六)严抓细管,靠实责任保安全。主动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上,压实"管行业也要管安全"主体责任,传达学习国家、省市安全生产工作要求20次,开展工作检查120余次,督促36户企业整改隐患问题70个。组织民爆行业专家检查民爆生产、销售企业11次,排查整改问题隐患21个并督促整改到位。协同民爆专家组对民爆销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达标情况现场审查,全部通过评审。
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在新冠疫情起伏反复、市场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取得的,十分不易、难能可贵。这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局上下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工信局,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全体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挑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带动效应大的支撑项目不多、中小企业发展基础不牢、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们要直面问题,尽心竭力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厚望。
三、2023年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聚力推进重大项目,培强优质企业,突出集群化发展,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系统推进传统产业"蝶变"和新兴产业"量变",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一)定向发力,聚焦量质齐升强产业。推动强工业行动落实落细,加快石化、铝、玻璃、冶金、中医药等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进"减油增化"等项目,推动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升级。突出"四新"产业布局,系统服务氢能产业园、负极材料、信创产业园等项目,抢占新赛道。瞄准产业链领军企业,聚焦延链补链强链,通过技术革新培育项目、对外合作催生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靶向施策,聚焦拓存创增强措施。稳住经济"基础盘",强化央企总部衔接汇报,争取中石油、中烟实业、中铝集团等央企调增排产计划。聚焦50户重点工业企业和已建成项目、入库企业,实行"包联"制度,推行"六必访",落实工业专班月调度机制,做好生产要素保障、资源集聚供给,支持企业稳定运行、提档升级。围绕2023年预建成项目、拟入库企业,一企一策跟进对接,挖掘潜能、促产达效。
(三)全面攻坚,聚焦抓实项目强支撑。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锻长板、增韧性、激活力,持续推进156个"强工业"项目,在项目谋划上超前布局,在项目推进上攻坚克难,在项目招引上主动出击,争取年内建成投产66个,开工建设40个,落地一批化工新材料关联产业链延伸、生物质材料制造等产业链招商项目,形成梯次接续、动态推进的格局,力争工业固投增长10%以上。
(四)精准发力,聚焦企业培育强基础。壮大规上企业规模,实施入库全过程指导,培育60户以上。精准问诊、精准帮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户以上。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治理应用,在精细化工园区、食品产业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发挥石化、生物所等37户企业"链主"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
(五)互联共享,聚焦数字赋能强融合。加快5G网络及千兆光网建设,超前布局6G网络,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进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信创新算力产业园等项目,打造以鲲鹏技术体系为底座的行业应用新生态。推动10户企业"哑设备"互联能力改造,30户企业推广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5户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5户企业启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六)转型升级,聚焦绿色发展优结构。持续落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完成76个"两高"项目处置整改。推广应用节能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动钢铁、石化、电解铝等重点行业企业能效达到基准水平以上。引导工业企业开展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创建"无废"城市及"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构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园区、绿色工厂10户以上,培育20户智能工厂(数字车间)。
(七)统筹资源,聚焦集群打造强优势。依托产业优势、汇聚资源要素,着力培育橡塑、生物制剂、电池材料、城市"再生矿"、精细化工、智慧食品等特色产业集群,助力企业资源对接、要素整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关键环节配套能力,提高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产业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水平。
(八)协同高效,聚焦深化开放强合作。抓住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和城市群建设政策机遇,促进互联合作、协同发展。探索建设城市群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合作典范。依托中工国际、兵器集团等企业与中西亚国家进行产业合作,与德国、俄罗斯等地区在电动公交车、能源装备、石墨电极等领域合作。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发展中医药产业。
上一篇:区委副书记、区长述职述廉述学报告
下一篇:县工业经济联合会人才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