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2024年度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镇2024年度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2024年,〔...〕镇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加快推动"1217"总体思路落实落地,进一步弘扬"三把"精神,着力打造人才发展高地。现将2024年度人才工作述职报告如下。
一、履职情况和工作亮点
(一)坚持外引内培、服务大局,人才发展进一步提质
一方面"引才"上更加注重实干为要。坚持内挖、外引、下派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农村干部"选人难"问题,深入推动培储工作见行见效。围绕"一讲五有"标准,下深水找能人,累计访谈268人,注重从优秀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物色人选,确定后备力量人员23人,并适时动态调整后备力量。组织后备力量前往优秀村(居)现场学习,为有意愿人选提供压岗锻炼机会,现已有6名后备力量到村任职,持续激发镇域经济新动能。
另一方面"育才"上更加注重实用为主。大力实施党建质量过硬行动,细化每季度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举办〔...〕"大课堂"暨干部夜校学习21期,参与人数700余人次,每周例会2名干部上讲台谈认识、谈收获,用好笔"雕"古事写作小组,引导干部练内功、补短板、强笔力。2024年,一般干部通过考试录取县直有关部门7人,其中国考1人,选调6人,超全县六分之一;1名支部书记考任副科级领导岗位,均创〔...〕历史。
(二)坚持各尽其才、创新驱动,人才作用进一步拓宽
一是多元化培育非遗传承。在元宵前夕组织一次极具客家特色的〔...〕、〔...〕王龙、客家蛇龙、香火龙表演活动,联合县文化馆、〔...〕中学、〔...〕中心小学长期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目前辖区学校已设立非遗活动室并开展非遗传统文化教学月活动。〔...〕、〔...〕的传承群体已发展到100多人,评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
二是特色化做强本土产业。用好一批能够带动本土特色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指导蔬菜种植、生猪养殖等相关工作,目前,培养种植大户28户,本土农机手7人,种植"土专家""田秀才"96人,大力发展脐橙、蔬菜、生猪三大主导产业。其中脐橙种植1.68万亩,年产近万吨;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平台,蔬菜日销售7万余斤,年产值达5000万余元,农伯乐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信丰蔬菜产业的一面旗帜;生猪年出栏21.36万头,占全县生猪出栏近1/4。
三是精细化搭建科研平台。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温氏和诸信优质发展,助推温氏建成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总投资1亿元数字畜牧业创新基地项目落地,构建"智能养猪"现代化数字化产业体系。
(三)坚持用情用心、全力以赴,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全面落实政策保障。通过荣誉激励、前景激励、待遇激励,贴心留住后备力量,通过授予"荣誉村长",为荣退支书举办荣退仪式并颁发证书,贴心助力人才发展。精心选〔...〕村〔...〕、〔...〕村〔...〕、〔...〕村〔...〕等典型,为其他后备力量树立了榜样。
二是全面体现温度关怀。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和信息化建设,引导人才关注并注册"〔...〕才服通",收集和完善一批乡土人才、在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并建立〔...〕籍在外人士信息库,目前入库党政军、专家学者、企业经营等各方面人才信息共计220人,实现了对人才信息资源全面、准确、实时、动态管理。结合〔...〕"非遗"文化,打造特色多功能人才驿站,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三是全面加强氛围营造。利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外出人员返乡的关键时间节点,召开座谈交流会、恳谈会等活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共话桑梓,共商发展。在人流密集场所的LE〔...〕电子显示屏不间断滚动播放各类人才主题宣传标语,圩镇设置宣传点3个,发放宣传资料500份,所有村(居)悬挂关于人才的横幅至少1条,张贴宣传海报17张,营造爱才惜才、引才重才的浓厚氛围。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人才作用发挥不足。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不够,部分人才没有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优势。
二是人才结构相对单一。目前我镇人才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在乡村规划、文化旅游、林下经济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三是人才流失现象存在。由于城乡发展差距,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向往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发展平台强的大城市发展。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定期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人才参与重要项目。关注人才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两个方面,包括先进的从业理念、农业技术、创业和管理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更新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激活人才回流引擎。积极探索"周末农技师"模式,发挥退休干部、退役军人带头示范作用,培养一批农业技术骨干,壮大高素质本土人才队伍。通过〔...〕籍在外人士恳谈会、人才驿站,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吸引人才回镇,形成"人才向基层流动、智力向基层汇聚"的良好局面。
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服务。构建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确保优秀人才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奖励。为返乡后备力量晋升、评优提供政策倾斜,不断提升人才获得感,让更多人才在乡村汇聚、在乡村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