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乡村振兴专题协商会议研讨发言合集28篇(第5/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963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9分钟

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必须着力推进组织振兴,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建立一支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的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尤为重要。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151名村居党组织书记(其中1名村书记兼任两个村党组织书记),其中大专以上文化58人,占38.4%,高中中专文化79人,占52.3%;35岁以下的4人,占2.6%;36-45岁的26人,占17.2%;46-55岁的80人,占53%;56-60岁的30人,占19.9%;60岁以上的11人,占7.3%。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选拔难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大量农村有生力量纷纷外出打工创业,农村留守的大多是妇女、小孩和老人,发展党员的源头不活,党员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全县12391名农村党员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5439人,占比43.9%;45岁以下的3841人,占比31%;农村流动党员4473人,占比36.1%.另一方

面,近年来为了优化党员结构,加大了从35岁以下农村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力度,这部分人大多数是男性,是家庭的中坚力量,外出打工创业的比较多;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村党支部书记选用视野受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能干的人在外地不想干,想干的又因为年龄、素质等原因干不了"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短板,已成为困扰农村党建的突出问题。

(二)管理难

一方面,工作报酬比较低,岗位吸引力有限。由于受地方财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影响,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报酬相对偏低,我县村党组织书记的年工资收入在4万左右,这样的收入还没有一个正常的打工人员的收入高,与新形势下村党支部书记所承担的工作量不成比例,另外,受身份约束,村党支部书记干得再好在政治上也极难得到进步。这种权责不对等的现象,导致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吸引力不强,管理严了"撂挑子",管理松了工作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虽然县级层面上出台了绩效报酬差异化发放等制度文件,

但部分乡镇绩效考核"只惩不奖",有的乡镇怕得罪人不搞年底排名,还有的乡镇评优评先主要看私人关系,种种管理上的不到位,使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培优难

一方面,培训的精准度不够。大面上,虽然县委每年都要对村党支部书记轮训一遍,培训内容也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农村工作方法、党风廉政建设、党建业务知识、实用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但靶向培训不够,培训的针对性还不是很强,没有结合村情实际制定精准化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村党支部书记不仅要做好村里的工作,还要通过耕田种地、做生意等增加家庭收入,没有时间学习,培训时"坐不下来"的现象相对突出。同时,部分村党支部书记认为搞日常学习培训作用不大,习惯于用老办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主动学习少,被动学习多,接受新政策新理念新措施的积极性不高,"学不进去"的问题比较普遍。

(四)退出难

一方面,为了工作连续性,村党支部书记连选连任的比较多,在加上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都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任职多年后,在当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基于政治荣誉和离任后待遇等方面的考虑,自己不想退不愿退。另一方面,乡镇党委在加大村党支部书记"能下"方面有畏难情绪,感觉都是干了多年的老支书,有一定的感情基础,退后短时间内也找不到合适人选,

还容易诱发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除了党政纪处分调整下来的外,"能下"的渠道还不多,造成了"退出难"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一)探索职业化管理

即把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实行"脱产化"、"公职化",比照乡镇公职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合理确定工作报酬,建立健全相应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党支部书记从自家的田埂里走出来,真正"舍小家顾大家",使他们真正把支部书记当做一种"职业"来从事,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直到正常离职和退休。

(二)开展常态化培训

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依托县委党校、农村党员干部"双强"培训基地等阵地,邀请先进支部书记、专家学者、科技能手等方面人才,开展针对性强、接地气的培训教育;另一方面,实行"走出去"的手段,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提高发展致富、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三)实行梯次化储备

大力实施"双培"工程,把本村优秀青年、大学生和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不断为村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力争通过几年时间,为每个行政村培养和储备一定数量有思想觉悟、文化素质、职业特长和组织能力的带头人后备人选。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定期考察调整制度,对表现优秀、条

件成熟的及时补充进入村"两委",对不合格的及时进行调整,做到备用结合、动态管理。

(四)强化多样化激励

制定更为科学的绩效考评办法,根据承担任务、工作绩效等因素,实行差异化报酬发放,激发工作积极性。创新设立奖励基金,对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征地拆迁、维护稳定等方面工作突出的村党支部书记,加大奖励力度。及时发掘和宣传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上拿出一定的名额,优先考虑工作突出的村支部书记。

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必须着力推进组织振兴,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突出政治引领,在加强政治领导中实现组织振兴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最突出体现即是政治功能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强化思想教育,抓住"关键少数",紧盯基层支部,精心策划,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围绕发挥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引领各类党组织聚焦中心任务聚力全局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领头雁"。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督查考核述职评议,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好"第

一责任人"责任,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要突出主体作用,在建强基层堡垒中实现组织振兴

党支部是党最基本的"细胞",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积极创新思路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发挥支部主体作用,使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活动更加经常、支部更有活力。着力激发组织活力,大力开展"星级支部"创评活动,坚持"量化目标、严格考核、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建立规范严密的"星级化"管理体系,促进村级党组织管理正常化、科学化,引导党组织创先争优、比学赶超,切实提升基层组织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围绕脱贫攻坚,加大产业型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覆盖最大化、设置最优化、功能最强化。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方式,实现镇镇建成驻外流动党组织,村村建成流动党员支部。提升组织生活质量,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基本制度。创新组织生活的形式,探索体验式、开放式组织生活,积极推行创意组织生活,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要突出队伍建设,在锻造骨干力量中实现组织振兴

高素质基层带头人队伍是实现组织振兴的关键支撑。大力实施农村"火车头"计划,建立健全导向鲜明的村居党组织书记考核奖惩机制,拓宽选人渠道、拓展发展空间、明确退出机制提升履职能力,不断壮大"项目书记"队伍,着力培养乡村振兴主力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把党员入口、严把发展程序、严格责

任追究,着力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引导广大党员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民生保障最基层、脱贫攻坚第一线,比学赶超、干事创业,带动全社会形成万众一心奔小康的生动局面。深化青年骨干农民、"双带"党员和"双强"村干部"三向培养",实施村居干部储备人才"双百"计划,打通青年骨干农民尽快成长、早日成才的快速通道,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四是要突出服务能力,在厚植群众基础中实现组织振兴

基层党组织只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动摇,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才能获得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组织力。健全联系服务机制,深化"大走访大落实"活动,大力推行"1+X"党员志愿服务,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解决难事、急事、愁事。创新服务群众载体,全面推广"村帮办"、网格化管理等服务群众新模式,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打通政策落实和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强服务群众阵地,抓住政策机遇,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拓展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以定职责、定规范、定督查、定奖惩为主要内容的"四定工作法",推进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化,打造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党建服务驿站。

乡村振兴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我国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针,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当前,随着我县农村人口流动化、分散化的趋势加大,加上乡村法治体系不健全,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法治观念缺失,乡村振兴步履缓慢。

一、法治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一)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守法意识是村民法律素养的直观表现,村民的法律素养高,就会主动遵守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当下,村民仍以传统道德观念和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法治素质偏低,未形成村民知法、守法和尊重法律的良好社会氛围。村民与司法人员打交道少,对法院的性质和职能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偏差,法律知识缺乏,在遇到违法行为侵害合法权益时,很少借助法律的力量来维权。

(二)用法难、执法难

"用法难",一个是不懂法,一个是用不起法。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法律知识缺乏,法治素质偏低,以言代

法、以权压法,依法搞经济建设、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从普通群众来看,法律意识淡薄、用法意愿低,往往信官不信法、信权不信法。另一方面,用法程序多、耗时长、费用高,群众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法律帮助,形成"有法难用"的困局。"执法难",主要反映在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法不责众"思想的影响,在极少数地方抗法现象时有发生,行政执法、司法执行难以顺利落实。

(三)信访不信法

农村涉法涉诉信访呈现出多样化、诉求利益化、缠访闹访常态化的趋势,一些信访人往往寄望于通过领导干预争取利益最大化,有的讨价要价越来越高。个别上访群众有极端化倾向,甚至脱产缠访闹访,敏感时节集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农村法治建设。

(四)文化生活落后

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落后,造成了文化生活贫乏。有的地方文化环境较差,文化设施极为缺少,文化活动层次不高;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有的打着宗教的幌子,村民盲目信教。这些都对人们思想形成束缚,对村民观念形成误导,影响着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法治乡村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五)基层干部用权不当

社会文化落后、法治环境较差的农村,某些村干部因自身文

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常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还有极少数基层干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谋取私利,甚至违法乱纪,贪污受贿,无视广大村民的合法权益。这些行为造成少数村民产生权大于法的认识,不相信政府和法律,导致村民对法律信仰难以养成,失去对法律的信赖。

二、几点建议

(一)抓好学法普法工作

在新形势下,尤其要注意加强和改进学法普法的手段和方式,加大乡村普法宣传力度,本着"需要什么就宣传什么"的原则。一是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党校、法制培训班,对乡村干部分期分批进行轮训,让他们成为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带头人。二是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法。把与村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融入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之中,使村民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三是开设中、小学法律知识课。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从而带动家庭和亲友了解和掌握法律。四是基层司法机构现场普法。针对当地发生的典型案例,现场为村民以案讲法、以案说法。通过学法普法,培养学法、懂法、守法的新型乡村干部和村民,让法律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让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

(二)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

"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活动是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民

主法制建设的有效措施。加强乡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村是基础,基层干部群众是主体。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活动,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调动乡村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其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发挥典型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镇(区)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让法律的服务功能、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满足农村法律服务的基本需求,变"法律常下乡"为"法律常在乡"。二是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让法律切实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建立覆盖行政村(居)的法律顾问网络,指导村(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协助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三是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机制。实施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降低群众用法成本,推动村民形成亲法、信法、学法、用法的思想自觉。

(四)加大乡村执法监督力度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制度,完善执法责任追究制和错案追究制度,杜绝各种不作为、乱作为和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构建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多维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力量的监督作用,促使基层执法机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提高乡村依法治理水平

一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提升党组织引领能力和村书记业务能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通过领导干部挂钩、选派"第一书记"帮扶等措施,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基层党组织都强起来。二是坚决落实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村级财务预决算等一切涉及村民利益事项的决策,必须严格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村委会选举工作的监督,抽调纪检监察人员组成选举工作组,对选举实行全程跟踪、监督,规范选举程序。成立村务监督小组,加强对村党支部、村委会制定的村务和有关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

来自QQ群【藏经阁】,QQ545658867,海量热门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大力发展农业创客 助力乡村振兴

X,乡镇青壮年在外务工人员比例较大,他们选择在外打工来养活家庭,如何吸引X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或者吸引X籍大学生投身X农业事业,针对X农产品,农业创客规模小、销售难、品牌弱等问题,建议成立X县农业创客发展联合会,这个联合会成员可以是由农业创客、农技专家、创投机构等主体资源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可以借力农业发展联合会,加强交流、合作、共享、发展、利用统一资源平台,集合各方力量服务会员,整合媒体资源广泛宣传,辐射带动更多在外务工或者大学生投身农业创客,返乡创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培训提升

整合农技专家、涉农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通过对创客文化,创客环境、创新创业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推广、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涉农创客理论、实践相结合。依托农技专家、涉农高校成立农业创客学堂,组织定期特训和不定期培训。邀请省、市、县农业领域相关专家与农业创客结对,提供技术支持,智力支撑。

2、组织活动

通过举办创业大赛、路演、沙龙等活动,让农业创客和农技专家深度对话,答疑解惑。

3、信息服务

结合农业创客有关活动及新闻热点,在主流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开通农业创客公众号,推送各类实用信息,借助微信群、QQ群,做好产业咨询对接。

4、人才服务

组织招聘、展示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会,为农业创客人才供需搭建平台。

5、传帮带扶、营销服务

组织导师带徒,搭建不同阶段创业者之间的师徒关系。和知名电商对接,做好销售对接和服务。

6、孵化服务

依托投资机构做好创业服务,在时机成熟时,打造农业领域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链条。

乡村振兴从"乡村规划"开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我国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针,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产业兴旺是根本、生态宜居是基础、乡风文明是关键、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分类分步推进,才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X镇是X的绿化大镇,"白天不见阳光,晚上不见灯光"是对X林业的形象描绘,主要说的就是X生态好,树多、树密。2015年,X镇云梯关村荣获省级"美丽乡村"、市级"最美乡村"等称号。2018年,X镇在全县首家率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森林小镇"。云彩村整村推进工作如火如荼,全村851户已全部签订搬迁协议,4家中标的施工单位已全部进场施工,60%的住宅已建设至一层左右,预计今年年底前,所有住宅主体工程将全面竣工。为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促进和谐发展,镇党委、政府全面部署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生态优美、设施配套、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的美丽村庄。近年来,虽然X美丽乡村建设

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心目中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地方特色难体现

X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云梯关传说历史久远,风筝文化基础翔实,玉皇大帝传说口口相传,地方特产"X百叶"声名远扬。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我们放松了对"质"与"美"的追求,忽视了本地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千人一面""拿来主义"难以找到具有特色的东西。

2、长效机制效果差

村民参与热情不高,"重表轻里"。美丽乡村建设像是搞运动,建设时风风火火,建完冷冷清清。建设高峰一过,村民的新鲜感淡弱,有的景观、设施成了无人问津的摆设,出现了不同程度破损。部分村庄环境整治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群众多年生活习惯、生活污水排放、垃圾分类、硬件设施缺失等源头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导致"脏、乱、差"现象有所回潮,保洁员不尽责,监管机制不健全,"村保洁、镇收集、县处置"的运行模式尚未全覆盖。

3、规划设计不到位

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大多只是在创建任务内,完成点位上的布置,没有继续深化创建内容及成果,配套的道路、桥梁、河道、农田等也没有同步改造,或改造的规格较低,实用性不足。

许多内容的规划建设,求"有"不求"实"。配套建设的功能室,不考虑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成了摆设,比如一些健身器材的设置、图书阅览室建设等等。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投入大,效果差,甚至出现不同部门重复规划建设的问题。

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点面协调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当地整个区域的实际情况,编制完整、长远的高标准高水平系统规划,明确建设目标,逐步实现集中居住。在规划建设时,要广泛开展相应的调研走访,要与本地村民、老同志、"土专家"多沟通,召开规划编制方案评审会,集思广益,打破地域界限,全县一盘棋,根据产业、交通、文化等因素,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做好长远建设规划,可以集中连片协调推进。从现在起,就要暂停审批农村、集镇散户建筑,用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作为奋斗目标,节约出大面积耕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保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生活好。

2、强化宣传引导,促进村民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在农村,因此,一定要调动与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按照"示范引路"、"以点带面"的方法逐步推广,让更多农民自觉自愿参与进来,共建美丽乡村。一是积极发挥舆论媒体宣传作用,铺天盖地地多渠道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氛围宣传,让集中居住、土地大面积流转

成为必然趋势,深入人心。二是做好示范引导,着力打造好典型,在面上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3、强化政策倾斜,统筹惠农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因而一定要从规范、整洁、帮扶、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农村条件等方面出发,尤其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民致富结合起来,努力争取政策支持,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协调各方力量,积极用活惠农资金,集小钱,办大事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效益,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加快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明确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农村社会生活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分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由此可见,农村社会要建成小康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第一要务。

一、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县加大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与城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全县大部分行政村夜晚无路灯,形成"一团黑",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农村客运站和公交候车亭还未建设,居民乘车难问题仍未解决;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仍有盲区,未达到四级公路网络全覆盖且维护不够,路面损坏严重;生活垃圾处理措施相对简单,村收

集镇处理的要求还未完全落实到位;农村污水任意排放,黑臭河整治还存在盲区;自然村比较普遍,没有完善的上下水管网系统等等。

二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快

农村学生就近入学难仍未解决,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较差;农村卫生服务室,规范化建设不高,农村卫技人员缺乏;托老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等等。

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缓慢

农村新型社区因规划、资金和农民意识等因素制约,导致推进缓慢,人居环境仍未得到明显改善,特色风貌无可彰显

二、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对策思考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只有城镇化进入稳定期后,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显著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农村的普及率明显提高,才能逐步向全面的城乡融合发展。结合我县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我县要按照"四好农村路"要求,持续实施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工程,补齐"大交通"文章短板,提升农村公路畅通深度、安全水平和路线环境,确保到2020年,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100%;全力实施农村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农村客运站和公交候车亭建设,确保到2022年,镇村公交开通率达

100%;着力实施城镇和行政村亮化工程,确保到2020年,全县各镇区主干街道和各村居主要道路亮化工程达95%以上;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基本实现自来水通村达户,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确保到2022年,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5%,集中供水率达99%,自来水普及率达98%。

二是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