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乡村振兴专题协商会议研讨发言合集28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963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9分钟

目 录

创新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实现产业振兴 3

发展绿色高质农业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10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15

关于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考 20

打造特色渔业富民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26

乡村振兴之中小企业振兴发展的思考 30

浅淡我县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小企业园招商引资 33

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 38

培育"三农"人才 助推乡村振兴 42

关于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46

振兴乡村教育 推动乡村振兴 50

乡村要振兴 人才是关键 54

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57

聚焦基层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62

成立乡贤理事会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66

繁荣文艺创作 助推乡村振兴 70

关于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74

建设生态镇村 打造美丽乡村 77

坚持绿色生态优先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81

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85

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90

乡村振兴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93

大力发展农业创客助力乡村振兴 98

乡村振兴从"乡村规划"开始 100

加快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乡村振兴104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108强化"三资"管理促进乡村振兴 114

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118

创新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实现产业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就业增收,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兴旺,推动X乡村振兴。

一、X特色农业发展短板

全县农业产业"散小弱"的状况依然存在,"重生产、轻流通、品牌弱"的境况比较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基础薄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中低产田改造相对滞后;部分田块排灌不畅,次生盐渍化现象严重;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大部分耕地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平均厚度已由1980年代初的15cm减少到现在的12cm;水、电、路、渠配套和仓储设施、流通冷链体系建设等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真正能够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高标准农田不足30%;影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二)龙头弱

一是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不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营销能力不足,不适应大市场的要求。二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小,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低,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特色产业还停留在种植的低端环节。

(三)主体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引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下连接农民,对上承担实施国家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目前,全县虽有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69家,但能够规范化运营的不多,质量不高。

二、X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一)强保障

用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理念统领农业,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始终把农业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从政策、资金、机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技术推广、产业园建设、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引导和扶持,按"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班人马"的思路,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真抓实干的格局,健全统一领导、决策指挥、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督促检查机制,确保全县特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优布局

坚持规划引领。主动对接"1+3"重点功能区战略,加快全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缩粮、减油、扩特经";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导向、规模适度、产品质优、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调整优化特色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现有六大产业规模基础上,以"强基地、扩规模、延伸产业链"为主攻方向,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集中区)。突出以西兰花为重点,推动做大做强,全县打造1-2个产值超1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三)夯基地

以"一镇一园区"为抓手,大力推进园区载体建设提档升级,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生产

+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加快"五化"进程,突出其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等功能作用,打造现代农业建设样板区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按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要求,积极处理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关系,着力引导和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采取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将分散的土地适度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促进农业产业向大规模、高品质方向发展,从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建龙头

大企业、大项目是集聚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力"磁石"。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有发展前途的龙头企业,从政策、项目、资金上支持其自主创新,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做大做强做优,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集中扶持、内引外联等形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现代企业发展转变,鼓励和支持具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五)提质量

坚持把绿色兴农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探索规模经营条件下生态循环农业多种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好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按照"树品牌,带产业,促发展"的思路,引导企业发挥现有地理标识产品优势,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打造全国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农产品营销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推融合

坚持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开发,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一是大力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推出更多"韩家荡.天荷园"发展模式和品牌效应,重点建设好大地九丰30000㎡玻璃温室休闲观光展示园和南河西兰花小镇、X森氧小镇等一批有前景、有个性、有文化、有产业的田园综合体。二是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大力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和实体经济同步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促进特色、品牌农产品"引流上线"。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着眼于解决普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环节的服务问题,围绕生产、经营、决策各环节重点领域,拓展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种苗育供、绿色生产技术指导、农机维修服务、农产品销售等服务。

(七)拓市场

产得出、销得完,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生产、市场两手抓、同步抓,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积极引进建设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绿色、有机、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已建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加大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包装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仓储贮存等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形成"顺畅有序、配选

灵活、保鲜供应、四季销售"的营销模式。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有效提升特色农产品产销衔接能力;加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进一步开拓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农产品直销窗口,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巩固提高长三角地区市场占有率。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建立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借助农博会、展销会等平台,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

(八)建机制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联合机制,加快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基地+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农业风险,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服务范围、完善运营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九)强支撑

创新是引领产业振兴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坚持以高定位,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和支撑之基。进一步深化与省农科院和南京林业大学、扬大农学院等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在品种创新、品质提升、品牌创建等方面,利用科技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办好全省首家西兰花博士后服务工作站,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作用的同时,抓紧筹建薄壳山核桃(中

药材)、大葱、浅水藕研发中心,确保每一特色产业集聚的背后,都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的身影。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集成创新推广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采取差别化、多样化的方式,加大对种养大户、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合作社带头人、青壮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推动"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获得有偿服务报酬或股权、期权分红"等政策落地落实。

(十)固基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基础。要注重基础先行、依靠装备支撑,加大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领域的差异化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注重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切实依靠科技装备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让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

发展绿色高质农业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一、我县农业绿色高质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强抓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1、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缩减大麦、油菜等低效作物

7.6万亩,减8.8%;新发展蔬菜园艺作物6.8万亩,增8%。建成全省规模连片最大4万亩10公里长西兰花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南河、张集、运河、老舍等镇区稳定发展设施农业面积2.2万亩。

2、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引进江苏大地九丰总投资8亿元现代农业园区,新建1200亩高标准连栋大棚、3万平米智能观光大棚,银洋公司10万立方米冷库;与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2万亩有机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3、品牌创建取得新成效

"X浅水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X西兰花"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获初步审定公告,并双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4、绿色环保取得新业绩

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粪污治理率达70.1%,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率98.93%;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42万亩(覆盖率达100%),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达93.1%;夏熟小麦秸秆还田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秋季秸秆收贮利用。

二、我县农业绿色高质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1、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缓慢

全县蔬菜及特粮特经作物占地面积仅20%左右,其中设施农业面积6%左右;优质粮油的比例不高,特别是有机稻米、功能性杂粮占比较低;蔬菜上除了西兰花形成产业集聚外,其他有影响力的不多;规模种养比例不高,百亩以上连片规模种植户仅有5万亩左右,稻田绿色综合种养不足1千亩;耕地轮作休耕还没起步。

2、高质技术和复合模式创新滞后

我县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技术体系比较成熟,但绿色高质技术体系和模式还未健全,有机肥、配方肥施用比例较低,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和杀虫灯、性诱剂、光诱剂等物理防治面积较小,

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的模式和技术研究不够,畜禽规模养殖粪便污染有效处理利用技术还需完善,生态稻米沼液使用缺乏技术标准,绿色加工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更是短板。

3、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带动不强

虽然我县已经引进九丰集团和中粮集团等大型企业,对带动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县自有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且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带动能力不强。另外,我县核心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寿光蔬菜和东台西瓜相比仍显不够,特别是绿色高质有知名度的品牌不多,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我县农业绿色高质发展对策措施

我县农业绿色高质要取得新发展,实现耕地地力和土壤质量全面提升,优质产品和品牌产品明显增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就必须在强化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资源整合和督查考核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关键举措:

1、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构建绿色高质生产新格局

一要加快品种结构优化。水稻上要引进南粳505、南粳2728等优质品种,小麦上要引进防御赤霉病等的抗病品种,蔬菜上要引进优质高抗稳产新品种。二要加快作物结构调整。到2020年,

我县要继续压缩低产作物15万亩,扩大蔬菜特经作物15万亩。加快我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豆、油菜4万亩,明确区域生产功能区

水稻、小麦83万亩。三要加快轮作休耕试点。要围绕冬季农业结构调整,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四要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要强化省级江苏X现代农业示范园及市级园区建设,特别要打造全省规模最大乃至全国最大的的10万亩西兰花生产基地,以"X西兰花"地理标志注册商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争创国家级园区。

2、强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构建绿色高质生产新体系

在建立好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的前提下,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展农业绿色高质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建立。一要研发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技术,继续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生物农药应用技术,限减饲料添加剂和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二要完善秸秆和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全县28个标准化生猪养殖集中区建设,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强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实现秸秆和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5%、75%。三要完善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利用技术,提高回收利用率达80%。

3、强化龙头企业引进与培植,构建绿色高质生产新业态

一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发展稻田绿色综合种养,科学确定养殖密度、用药品种和饲料种类,防止造成新的污染。积极推行大有镇"猪--沼--稻"生态循环模式,重点研究沼液在有机水稻生产上施用的次数和数量。二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要利用

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要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等,建立以"新技术、新品种、高科技、现代化"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特别要加强江苏大地九丰现代农业和张集韩家荡.天荷缘农旅结合,促进"三产"有机融合。三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要把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搭建图案、色彩、造型各异的景观效果,重点打造以浅水藕为主题的水上景观、西兰花为主题的田园风光、以稻米为主题的味稻小镇和以致富为主题的扶贫文化。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农业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与居民消费需求相适应,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超市、连锁店、网上销售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居民也更喜欢选择有品牌、优质健康安全的农产品,而进入超市、网上销售的农产品,各地都制订了严格的商标和品牌标准。没有注册商标、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将很难进入消费流通渠道。因此,我县急需要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精品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战略,非常迫切。

经过调研,目前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有:一

是品牌意识薄弱。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性弱。三是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有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标准化生产、品牌经营和商标注册等认识不足,加之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滞后,不同程度影响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四是农产品加工包装发展滞后。五是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品牌建设投入少。

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贯彻绿色理念,有效定位品牌

品牌的定位对于农产品是否具有高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非常重要,品牌农业代表着精品、优质和有保障。品牌农业应着重突出农产品的特色,满足现代社会的"绿色"理念,要销售绿色农产品、建立绿色销售价格、建设绿色销售渠道、进行绿色促销等。首先要经过全面调研,充分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样式和层次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使农产品推广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我县农业实际情况,发展品牌农产品,通过"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战略,坚持高端、高质量的品牌定位,以健康、新鲜为品牌特色,逐渐树立起不同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农业"形象,有效提升本土农产品的竞争力。

二、壮大经营主体,构建服务体系

以农业现代化工程为引领,加快推进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二是加快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如农机合作社、植保服务组织等;三是推动服务资源集约高效,加强土地集中整理,建设区域综合服务中心,不仅可以吸纳家庭农场主体,还可辐射带动普通农户、低收入户。经营主体的壮大,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撑。

三、加强质量管理,开展标准化建设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农产品品牌的生命线。在实施农产品品

牌战略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识,市场有监测。用严格的产品质量培育品牌信誉,以优良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把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列入品牌创建重点,积极申报绿色农产品和实施原产地保护。可以农产品网络交易为核心,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物流、消费在网络平台上对接,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产业链网络化,通过进一步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搭建网络交易和资金清算两个平台,改造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农产品销售体系、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四大体系,实现网络农业运行模式。

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品牌竞争力

我县耕地面积资源丰富,但单位面积的耕地产值低,利用率低,单纯依赖扩张规模提升我县农业生产总产出量显然不符合实际,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唯一可能途径。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水平,不仅在于提高产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单位产品的价值。因此,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走"科技兴农"道路;必须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发展优势农产品,打造品牌;要广泛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先进种养技术、加工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牌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五、注重品牌整合,加强品牌营销

一方面,政府可与农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联合,把高端、

高品质作为发展目标,与农业生产者、种植大户、合作社共同创立品牌,整合品牌,以村为单位发展品牌化农产品,与广告公司、电视台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广农业品牌,使农业品牌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大众所认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农博会、招商会、展销会等平台,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利用媒体广告、网络营销、专题报道以及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同时还要重视现代物流新业态,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式,开展网上展示和网上洽谈,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需对接,将基地种植、线上销售与线下配送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高效的农产品物流网络,建立农产品预售模式,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进行网络订制,实时配送,以品牌的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扩大知名度,避免同质化价格战。

六、加大政府投入,壮大龙头企业

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就需要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是创建品牌的前提之一。当务之急,一要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对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加大投入,鼓励知名品牌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扩张和延伸,促进规模企业早出名牌、多出名牌;二要外联内合,一方面通过采取贴牌生产方式,加强与省内外一流企业的合作,学习他们在品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利用自身产业优势,联合同行业或同产业链企业,抱起团来创

名牌。

七、开展农技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

随着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我县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越来越呈现老龄化特征。在农业人才数量较少的同时,仅有的少量现代农业人才在长期形成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下,多数只为满足自己的生产需求,农民农业科技人才社会服务功能缺位。多数农技推广人员仍局限于产前产中技术服务,"只管产中、生产,不知信息、市场"的现象十分普遍,提高从业者素质迫在眉睫。一是加强培训投入,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对我县农技人员及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免费培训,让他们在科学技术、市场理念、生态观念等方面得到提升,打造一批具有一定长远视野、经济知识的技术人员和从业队伍。二是为技术人才提供条件,合理引进人才从城市向乡村返流,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生产补贴和资金支持,扶持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从业者队伍。

关于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强调:"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由此可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必须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以陈家港镇为例,近年来,陈家港镇坚持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注重引导,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全镇农村产业融合的"火车头"和"推进器"。主要体现在:一是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镇已拓展种植面积100

亩以上的种粮大户韩建军、刘进等6家;发展金穗粮食、共赢粮

食等省、市示范家庭农场4家;建立克胜农机、六常水稻种植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129家;招引温氏养殖、大地九丰等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5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明显。二是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订单农业、合同价收购、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创新成立的社区股份合作社11家,有9家在

首次分红中获利40000余元,与农户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的合作模式,涌现出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三是经营环境不断优化。从中央到省市县委、政府始终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化、集约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策引导力度大,有关部门协同合作程度高,形成了较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条件仍不够充分。种植的集中度不高、扶持资金少、新型职业农民欠缺。二是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优势仍不够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联度不高,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单打一"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机制仍不够完善。

在抢抓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之时,如何培育和发展好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发力。

一、重抓土地、资金、人才"三大要素",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力支撑体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