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乡村振兴专题协商会议研讨发言合集28篇(第3/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963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9分钟

一、搭建平台,吸引在外乡人才回流

资本流向高额利润,同样人才流向高收益、高回报。当前农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化土地扩张,农村吸引力不再,农

村人口流失,面临空心化。如何吸引人才回流,我们认为必须搭建平台,使外出打工者能在本村得到和在外地打工时相当或略低的收入。

1、首先要构建人才遴选平台,建立人才信息库。建立农村人才开发服务系统,以村为单位,收集本村在外地务工、经商、教学、科研等方面有较好成就的人建立人才信息库,每个乡镇汇总上报县人才信息库,本村人才个人信息建档立卡,实行电子化管理。通过调查摸底,组织和群众推荐,登记造册等农村人才普查,收集人才信息,对重点重要人才建立精英人才库,上报县人才信息库,建立专门档案,切实做好对本县在外各地人才情况的全覆盖。

2、构建人才激励平台,调动人才回乡积极性。为调动人才

回乡的积极性,达到在外人才愿回乡,想回乡,能回乡,且能留在家乡,应当建立人才激励优惠政策。一是农业技术职称上实际一点。以生产经营业绩、技术水平、解决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为主要依据,淡化学历,资历等要求,通过发放"绿色证书",激发农村人才学科学,学技术和创业热情;二是政治上高看一眼。政府每年表彰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可以发放政府特殊津贴,给予相关的政治待遇。三是使用上提升一点。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对有农业技术职称的在乡农村人才、致富能力强的培养成村干部,综合能力强的培养成镇区干部,对有突出贡献者可以给予副主任

科员待遇。四是服务上多给一块。回乡人才在申报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申请贷款等方面给予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同等待遇,并优先签订农业技术承包和技术推广合同,优先优惠享受各类技术指导与服务。

3、构建人才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回乡人才推动效应。以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为平台,进行农村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使回乡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三农"人才登上市场经济的大舞台,要建立蔬菜基地,水果基地,养殖基地等,发展农民专业户、专业村、专业技术协会,形成"农技协会+公司+农户"的生产格局和"一产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生产,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人才资本发挥与效益增值。

二、培育在乡"三农"人才

一是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到大中专院校学习深造利用省重点职业学校专职培训中专学历层次"三农"人才,县培训中心定期办班培训,乡镇培训站按需培训,使在乡农村青年都能经过培训有一技之长。

二是培训中心下乡培训"三农"技术人员 根据各村种养殖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现场教学,学以致用,解决农村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村技术人才处理"三农"问题的能力。

三是组织"三农"人才外出参观学习 可以到山东寿光,江浙、成都等农业生产经营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先

进技术,回乡后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以改变我县农业产业单调、固化、传统的方式,形成新的农业发展理念。

以真诚召唤外乡人才,以收益回报回馈返乡人才,让他们有安身立命之所,让他们有施展本领的舞台,不追求高、精、尖,从各村实际出发,先重点培育一些"三农"人才,以一引十,滚动发展,逐步改善农村人才创业就业环境,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壮大,助推乡村振兴。

关于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振兴,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农业人才是关键。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创新农业人才主体培养的"多元化"、"农学交替""互联网+""乡土化"等模式,必将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我县乡村农业人才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县62万人口中,乡村从业人员资源总

数约26万人,实有从业人员22.6万人,其中11万人从事农林

牧业生产,有11.6万人在苏南等发达地区打工,乡村实用人才约8000人,约占全县人才总数的2.7%。从乡村实用人才结构方面来看,以生产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为主,而技能服务型人才、科技服务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相比之下占人才总数的比重较小;从乡村实用人才的年龄分布来看,我县农村实用人才趋于老龄化,40岁以上的人才占据人才总数的60%以上;从乡村实用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超过90%的人只接受过高中及以下的教育,接受专业培训的人更少。

二、我县乡村农业人才培育存在问题与对策措施

在加快乡村实用人才培育中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培养了一批土专家,但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振兴的总体要求来看,乡村实用人才培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机制不完善。二是培养力度不够。三是人才外流明显。四是载体建设缺乏。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乡村实用人才素质和技能,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增添动力。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对策措施:

1、创新农业人才主体培养的"多元化"模式

以政府、科研院所、学校、涉农企业、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等多机构培养。政府是农业人才培养的领导和推动主体,是农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决策主体。多元化的主体形式,能够保证培养形式、内容以及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从而能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农民群体进行不同类型的培训指导,使得农民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这样农业人才培养才能真正出成果。通过开设专题培训班,让人才"走出去"开阔视野,了解发达地区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互联网+农业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能力。每年分批次选派优秀"村官"和后备干部到华西村等名村挂职跟班学习,借鉴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土地营运、实体项目带动等发展经验。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

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着力培养基层急需的人才,重点培养种植(养殖)业示范大户,鼓励农村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2、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的"农学交替"模式

涉农企业是农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每一个涉农企业都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农业人才的培养。政府要制定出台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农业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进一步激活涉农企业参与农业人才培养的热情,"既要做给农民看,还要带着农民干"。引导涉农企业与高校共同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既要在培养形式上进行创新,更要在培训内容上有所创新,要用所培养农业人才对振兴乡村的贡献来印证"农学交替"模式的成果。

3、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的"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的理念,在很多领域已结出硕果。要依靠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机构平台,创新"互联网十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专项资金,推行"项目+人才"的聚才模式,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农业人才培养项目上的重复投人,还可以降低农业专家资源紧张的程度,更有利于实现培养课程个性化、农民学习自主化、实时化、分层化,实现乡村发展与乡村人才开发的良性互动。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从资金、技术和生产物资上给予扶持,培养一批具有示范引领和能力带动的

乡村专业型、实用型农业人才。

4.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的"乡土化"模式

我县农村不但为城市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建设人才,同时也孕育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种田能手""致富带头人"等"乡土人才"。首先要依靠坚守在农村的"乡土人才",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艰苦的农村能够取得成功,就足以说明他们的技能、技术、经验和管理才能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他们为乡村发展辛劳付出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若依靠他们"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能工巧匠""种田能手""致富带头人",那么乡村振兴就指日可待了。其次要依靠那些输入到城市里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他们对乡村都有抹不掉的记忆、留着乡愁、寄着乡思,他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新资源,请他们回乡创业或回乡传授农业人才经营理念、新技术等,使农业人才培养达到空前新高度。我县要大胆探索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发挥农业人才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以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创新驱动作用,促进形成农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强富美高"新X作出新贡献。

振兴乡村教育 推动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在教育。振兴乡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乡村教育不振兴,就难以实现乡村整体的振兴,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纵观我县现状,中小幼教育仍然是我县乡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迫在眉睫。结合本人农村初中任教、管理多年的经历,谈一谈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资源公平分布

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首先需要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投入,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以改善,每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一样美、教育设施一样全,尽量使人人都拥有相似的教育机会和成长环境,这就为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如果无论县城,还是偏远农村,公立学校的设施都一样,哪怕是一所学生不足百人的小学校,也有音乐室、足球场、综合性体育馆等完备的硬件设施,教学楼也依照最高安全标准建设,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公

平分配分布,更利于留住学生,更利于吸引儿童回乡就学。

二、建立多种联动机制,实现师资队伍均衡

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留住人,既要留住学生,也要留住老师,我县应该尝试建立多种联动机制,实现城乡师资队伍的均衡,为提升我县的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人才基础。

一是实行城乡教师轮调制

所有城乡老师必须在一定区域内轮调,三到五年之后必须换一所学校,实现城乡学校的老师在数量比和资质上一样平均,让所有教师能够体验到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基础的学生,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

二是发挥名校、窗口校的龙头作用,组建"义务教育集团"

让没有名气的普通学校被"加冕"为名校分校,实行集团内优秀教师流动机制,确保成员学校有一名领衔学校校长到校交流,起始年级每个班有一名领衔学校教师到校任教,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是设立农村地区教师专项津贴,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的薪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条件

鼓励优秀教育教学人才扎根农村教育,让他们在奉献的同时,得到经济、荣誉的补偿。

四是每年为乡村中小学招聘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生物、地理、历史等紧缺学科教师

帮助乡村学校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当乡村教师的素质和城里的老师并无差异,而农村学校班级规模可能更小,孩子得到老师的指导会更多,学习成绩可能更好一些。到那时,乡村教育的质量提升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21世纪,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广泛运用,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快速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翻转课堂、智慧课堂都是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的经典范例。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等都让普通大众接触名师课堂变为现实。而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运用,也是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一是完善农村中小学的网络。实现信息化网络覆盖到每所农村中小学;二是抓紧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室建设,为农村中小学配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及录播教室;三是设立信息化资源中心,为农村中学提供信息资源。四是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五是通过"同步课堂""远程协助教学"等形式,推动城乡教学联动,快速及时地将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中小学,促进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四、构建教师合作共同体,实现教学成果分享

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各学科教研员牵头,探索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现教学成果分享,也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是构建以学科或兴趣型态的教师合作共同体

它是按照相同学科或兴趣组成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成员通过专业研讨,实现教学成果与经验的分享。

二是构建区域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即将教师集中在地区中心位置的乡镇或者县城,或将邻近的农村地区的学校,合并为一个地区性质的教研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集中交流学习,促进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是构建一线教师与专业人员组成的合作共同体

一线教师通过与专业人员合作,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拓展理论视野和实践认识。

四是构建网络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主要通过互联网,建立教师讨论交流的平台,实现与合作伙伴的自由、平等、开放、双向、立体的远程交流,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X县政府在农村中小学的校舍环境、办学硬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办学质量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和质的飞跃,相信不久地将来我县城乡教育差别定将不断缩小,定将取得更多引人瞩目的标志性成果。

乡村要振兴 人才是关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决策,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任务。完成目标任务,人才是关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人才再多也不嫌多,关键是如何把人才的心留在乡村。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高精尖的农技、管理人才,也要重视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既要"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人才,也要就地孵化本土人才,推动资本、技术等资源流向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园。"一门手艺能带活一门产业,一个手艺人就能带活一片乡村"。要从人才的培养、职称评审和资金扶持等方面,拿出"政策干货",为人才更好地在乡村发挥技能、带强产业、带动致富铺路架桥,使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

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改善农村人口结构。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能够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通过"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特别是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

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回归乡村

现在的城里人,往上数三代,大都来自农村,只要有机会,很多人都有回报家乡的愿望。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念好"招才经""引智经",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开门纳贤,扩大村干部来源

一是要继续推行"两推一选",在本地区范围内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村干部,将德才兼备且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二是打破常规束缚,不断拓宽选配"村官"路子,坚持既可以从乡镇党政机关及所属部门选派,也可从县所属部门或先进村中选派;既可公开向社会招聘,也可以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选拔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公道正派的中青年和农村能人担任村干部,为班子和干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重视村干部队伍建设,把返乡务工青年、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专业人员培养教育与发展农村党员联系起来,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素质优秀的村干部队伍。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只要政策给力、农民努

力、社会各界出力,广袤田野就一定会焕发活力,广大乡村就一定会更富魅力。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将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也将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乡土人才,主要是指农民企业家、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中的种植高手、养殖能人和能工巧匠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脚下这片乡土满怀深情,无疑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财富。这些"田秀才""土专家",常年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的科研成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具有可操作、易推广、见效快的特点,推广开来就可能会出现"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乡农村"的效应。本文通过对X县农村乡土人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就此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领导参考。

一、X县乡土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我县农业人口30.38万人,农村实有从业人员21.57万人,

农村乡土人才9073名,其中:种植和养殖能手7838人,能工巧

匠655人,农民企业家116人,营销经纪人332人,民间艺人

132人。从人才的结构比例来看,生产能手的比例最大,生产型人才占乡土人才总数的86.4%;其次为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占乡土人才总数的8.7%;再次为经营型人才,占乡土人才总数的3.6%。从学历结构来看,主要以高中、中专及以

下学历为主,占乡土人才总数的96.2%。从年龄构成来看,农村乡土人才中36--50岁年龄段人最多,约占乡土人才总数的77%,35岁以下具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比较少,乡土人才队伍呈现出中年化的特点。

二、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们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农村乡土人才队伍资源开发和利用,推进了乡土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乡土人才文化层次普遍较低

我县农村乡土人才中,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乡土人才共有8912人,其中3761人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村乡土人才总数的1.7%,乡土人才队伍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对新理念、新技能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

二是乡土人才总量不足,且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我县农村乡土人才仅占到农业人口的2.98%,乡土人才总量偏少。农村乡土人才队伍中,35岁以下的仅占到乡土人才总数的16.6%,乡土人才队伍呈现中老年化。乡土人才队伍中,绝大多数从事种植、养殖业,其他类型乡土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农村乡土人才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强、交通便利的镇,偏远农村的乡土人才相对较少,从业类别、地域分布不够均衡。

三是乡土人才引领作用不突出

农村乡土人才大多是经过多年经验积累自然成长的"土秀

才",在思想上还存在小农意识,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到位,多数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引领作用的乡土人才还是占少数,不能形成燎原之势。

三、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深入推进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乡土人才技能水平,增加乡土人才总量,改善乡土人才结构,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乡土人才综合素质

大力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着力构建立体化培训网络。一是整合资源抓培训。大力整合县委党校、县农委和县科技局等职能部门的培训资源,按照"资源共享、统一调度,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的原则,建立农村乡土人才培训师资库,制定培训规划,精选培训专题,分类别、分层次对各类农村乡土人才开展系统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二是优选内容抓培训。定期深入农村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注重围绕主导产业制定培训规划,着力抓好乡土人才聚集相对密集的西兰花种植、大葱种植、浅水藕种植、储存、营销、大棚蔬菜、生猪养殖、手工艺制作等产业技能人才的培训,真正做到按需施教、因材施教,提升培训的乡土性。三是创新方式抓培训。要坚持"乡土、能用、有用"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把集中辅导学、外出考察学、现场观摩学等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四是搭建平台抓培训。要通过开展"专

家支农服务"、"科学大蓬车巡展"、"乡土技能大讲堂"、"科技农技下乡"等活动,为农村乡土人才提供面对面的指导服务。同时,注重发挥群众中间的"田秀才"、"土专家"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一帮一、一带多"传帮带机制,打造多元化的乡土人才培育平台。

(二)拓宽开发渠道,扩充农村乡土人才队伍总量

由县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涉农部门共同参与,不断开发挖掘农村乡土人才队伍。一是壮大产业聚人才。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发挥农业板块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努力形成"产业聚集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二是柔性流动引人才。建立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不断拓宽人才开发渠道。对农村各类紧缺乡土人才,可以采取聘用兼职、项目合作、技术转让、委托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探索"候鸟式"乡土人才引进模式,通过"技能嫁接"实现人才的"柔性流动",从而促进农村乡土人才队伍的相对壮大。三是效益驱动留人才。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地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创办实体,动员外出务工返乡能人回家乡领办企业,采取协调落实项目用地、组织培训企业员工、适当减免税费、提供各类服务保障等措施,帮助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通过示范引导和效益驱动,用经济实体留住人才、培育人才、聚集人才。

(三)健全机制体制,促进农村乡土人才发挥作用

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拓展乡土人才作为空间。一是健全合理评价机制。要建立以品行修养、技能技术、劳动创造、带头示范、生产实绩、群众公认等多种要素共同参与的农村乡土人才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农村种养殖能手、创业明星、能工巧匠、优秀经纪人等评选命名活动。二是健全政策扶持机制。积极扶持农村乡土人才创业兴业,对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实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秀农村乡土人才,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为乡土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奖励制度,设立农村乡土人才专项奖,定期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注重把政治成熟的优秀农村乡土人才纳入党员发展对象,把政治觉悟高、组织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乡土人才培养成村干部,把议事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乡土人才推选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聚焦基层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工程,是农村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广大基层人民的精神福祉,因此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必须聚焦基层文化阵地这一重要载体,才能乡村文化有根可依,从而厚植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蕴。

一、目前我县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情况

我县农村公共文化阵地主要是指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其中各11个镇区(除X镇以外)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完成选址及红线图上报,方案正在完善中,大有、张集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全县152个村(居、社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24个

面积基本达标的需要提升完善,有45个面积不足的需要扩建,

有83个需要新建。其中,新建部分,由县政府统一设计建设图纸(同时配备建设广场和健身公园),住建、国土、规划、镇区等部门合力推进,完善提升和扩建部分由镇区对照标准和要求建设到位。确保到年底,全县11个镇区和152个村居全面建成达到省文化建设高质量标准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文化建设硬件设施的缺乏和文化服务软件的不足等两个方面的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