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乡村振兴专题协商会议研讨发言合集28篇(第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963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9分钟

要充分整合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多方支持扶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成长环境。一是要加快土地流转,规范产权交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通过悬挂横幅、发入明白纸、召开村民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宣传

土地流转、产权交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让土地流转带来的益处深入人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流转,规范运作土地产权交易行为,强化土地流转的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纠纷调处以及合同管理等服务,在高速、铁路、国省道打造千亩的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示范基地,形成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经营能手、龙头企业转移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协调金融服务。镇级要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简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额信贷规模的手续,开展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允许将租地承包合同作为抵押物,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能力和规模,缓解融资困难;推动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拓展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范围,增强赔付能力、提高保险补助标准,减轻或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和风险。三是要加强人才培育,提升职业技能。积极搭建载体,着力营造氛围,吸引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大学生等流向农村、留在农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制定新型农民中长期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农业人才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领办人、管理者的培训,增强营销、管理能力,建设一批农业职业经理、农业企业家、职业农民等队伍,

不断提高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

二、主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三大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典型标杆,树立良好发展导向,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一是要做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种植、养殖以及融合生态、休闲观光等农业龙头企业,延伸新建扩建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形成链条式农业产业集聚区。围绕以温氏养殖、大地九丰等农业龙头企业为纽带,推进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合作,共建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基地。通过政策倾斜、技术升级、品牌创建、管理创新等措施的有效落实,扶持壮大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高新"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效应高的集团企业。二是要做优农民合作社。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推进合作创新,促进合作社多元发展,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规范农机、种植、销售等农民合作社的运作,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和规模优势。积极引导具有关联、配套的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实施强强联手,促进合作社之间的合作,提升规模效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实施带动低收入群众进社、进园务工计划,增加低收入群众工资性收入,加快脱贫进程。以基层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方式,引导专业合作社向综合性合作社方向发

展,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双赢的良好局面。三是要做强家庭农场。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加强与物流、实体店的合作,促进"前线"与"后方"供给的联动,推出"订单农业",实体店提前向家庭农场预订农产品,实现"预先采购、物流及时配送"。鼓励家庭农场主充分运用"互联网+"模式打破传统务农观念,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农村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建立直销体系、拓展营销渠道,推动线上交流互动、引客聚客、精准营销和线下真实体验、品牌信誉等优势相融合,实现由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到休闲旅游、观光和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发展。

三、夯实组织推进、政策引导、标准认定"三大机制",构

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良服务体系

积极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一是要强化组织推进,提高认知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推进举措。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县有关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大意义。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并以发放明白纸、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作好宣传指导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强化政策引导,提高

精准度。逐步完善针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不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对一些涉农项目如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等尽量与规模经营相结合,在资金使用方面给予重点优先安排。增加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接补贴,尽可能的将一些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绿色通道等特定扶持政策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切实提高政策落实效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促进互助性服务和农业经营性服务的发展。三是要强化资格认证,提高知名度。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制度,对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颁发证书,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职业农民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标准,培育真正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淘汰不符合认定标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引导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影响力。

打造特色渔业富民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渔业,关系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程。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现代渔业作为实现产业富民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全面推进高效渔业、设施渔业建设;坚持生态立渔、质量兴渔、品牌强渔,加快推进由速度型、增产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项目引领、典型带动、技术促进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同时强化水产品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渔民增收。我县目前水产养殖面积9.8万亩,其中淡水养殖3.8万亩、

海水养殖6万亩。2017年,全县实施水产养殖面积9.8万亩,完

成水产品总量6.30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24亿元,渔业增加值

7.5亿元。斑节虾养殖5万亩、海参养殖面积5千亩,全省规模最大,渔业已成为富民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实现渔业富民增收再上新台阶,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以规划引领渔业发展

严格按照农业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滩涂规划编制大纲》要求,结合X县海洋功能区划,全面完成X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突出功能性规划要求,将现有水产养殖面积全部落图上地,因地制宜划定宜养区、限养区、禁养区。从而以规划引领全县新一轮渔业发展。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现代渔业基础设施水平、壮大主导产业、培植特色产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渔业发展质量。

二、坚持生态绿色优先,提升渔业发展质量

在新一轮渔业发展上,坚持生态绿色优先,逐步实施养殖尾水治理,推进达标排放,切实保护水资源环境。在总结完善池塘工业化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不投饵肥的情况下,实施稻鳖、稻鳅、稻蟹等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在沿海滩涂海水养殖上,组织实施万亩鱼池改造工程,加强连片养殖区域进排水渠疏浚整治,配套中、小型进排水泵站及养殖用各类闸涵洞等,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积极实施斑节虾、脊尾白虾、青蛤、文蛤、缢蛏、海参等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实施养殖用水的循环应用,从而改善沿海的生态环境。

三、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以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强化执法监

管,严厉打击非法添加、使用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行为,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落实"党政同责"的要求,明确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责任和任务。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生产基地环境、养殖水域监督与管理。在主要生产季节,组织渔政及水产技术人员不定时的到镇区、基地、塘口宣传水产品质量管理,督促生产者健全生产日志,规范塘口记录,推广渔药处方制度,减少化学药物施用量。组织开展水产养殖专项检查及"三鱼两药"专项行动,加大违法、违规用药查处力度,严格休药期制度。提供优质水产品占领市场。

四、坚持市场导向,加大品牌创建力度

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实施"品牌强渔"战略,全力打造X渔业特色品牌。积极开展渔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健康养殖小区创建,大力推进"三品一标"水产品建设,按照农业部关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制度改革要求,做好衔接和落实工作,打造2-3个水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以品牌化引领渔业标准化生产。要进一步加大"三圩水产"、"罾渔"等无公害水产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推进三圩盐场斑节虾、海辰集团海参、头罾盐场淡水鱼等水产品牌的创建和培植,不断提高我县渔业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推进渔业科技创新

一是配套完善县级、镇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健全县、镇区、养殖基地(塘口)三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切实履行

技术推广全覆盖。二是大力实施水产"三新"工程、挂县强渔富民工程及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渔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养殖户直接对接,着力提高渔业科技应用在渔业富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三是加强科技合作,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渔业生物防病、安全治病、循环水养殖、节能减排、稻渔综合种养等技术试验示范和先进技术成果消化吸收,全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推进智慧渔业工程,打造特色富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之中小企业振兴发展的思考

目前我县中小企业已占到全县企业总数的90%以上,是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促进X地方经济发展,保证人员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发展中小企业十分重视,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并认真组织实施,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多种原因,在我县中小企业发展上仍然存在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自主知识产权量少质差、企业高端人才严重匮缺、发展基础不稳等问题。如何振兴发展?如何快速提升?如何做优做大做强?着实有很多的问题值得企业经营者和社会各界去摸索、探讨和研究。就此,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跨越发展的源泉。可是,目前,我县的中小企业真正把新产品研发摆上位置的少之又少,其结果只能是产品低端,技术老套。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认识方面的因素,也有企业财力紧张的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县规上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不足20%,也就是说全县企业专利拥有面仅为2%。每年,

全县企业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或授权量奇低无比,根本无法支撑企业新产品研发。我县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不愿招人才,舍不得重金聘人才和招不到高端人才的问题。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以人为本,人才第一,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引起我县中小企业负责人的高度警觉。没有高科技人才,谁来搞研发?又何谈产品的升级换代?没有经营人才,市场如何开拓,商务谈判如何取胜?

二、强化管理,挖潜增效

"管理出效益"是一个非常浅显的"硬道理",但这往往被中小企业负责人所忽视。他们习惯于家族式管理模式,而事实上,恰恰就是这些老板的心腹充当了"内鬼"的角色。因此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打破家族管理模式,大胆、高薪聘用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不失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捷径。可以说,管理的弹性空间巨大,什么样的管理团队就会显现什么样的管理水平,就会决定什么样的管理效益。

三、提升机关工作效能,促进中小企业振兴发展

政府机关服务企业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为企业服务绝不仅仅是帮助企业解决某些个摆在眼面前的生产、经营困难,也绝不是浮于表面地关注企业开票销售和入库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而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上,要心贴心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要素方面的问题,要弄清楚企业的所想、所盼、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运用政府机关的部门优势帮助协调解决,要善于运用

现代企业发展的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切实把振兴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是发展X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X大企业的补充和后备力量。并在制定计划、出台政策、激励创新、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上给予更大的支持。

2、在资金支持上要做到财政扶持与金融支持并举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人员培训、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二是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各种资金来源、各种组织形式参与、各种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3、在政府行为上要加强公共权力的规范和约束

一是政府要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把着力点放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上;二是建立诚信约束机制,消除体制岐视,建立政府主导的信息发布和信用监督体系;三是积极建立中小企业家市场,要建立现代经理人制度,引导中小企业家合法经营、规范经营,营造一种尊重中小企业家、爱护中小企业家、重视中小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浅淡我县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小企业园招商引资

近年来,我县把中小企业园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大力实施镇区经济发展"双百"工程,要求年内每个镇区力争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全县力争新建标准厂房100万平

方米,新入园企业100家以上。各镇区把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聚力、聚焦、全力推进,成立专门班子和专业队伍,一手抓载体建设,一手抓项目招引,掀起了新一轮标准厂房建设和招商引资热潮。上半年,全县新建标准厂房

43.8万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47家,为我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中小企业园建设现状

一是重抓园区建设

各镇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快速度推进,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加快园区内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做到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为项目集聚创造条件、搭好平台。

二是突出项目招引

各镇区能充分挖掘各种人脉关系和各方资源,利用当地在外创业有成人士影响力,积极推介镇区中小企业园,保证中小企业园建设进度和项目入园齐头并进。镇区能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引进符合当地产业特点的项目,引导产业专业化、错位化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引资"和"选资"紧密结合,确定主攻方向,走"依托园区特色、引进龙头项目、培育优势板块、打造产业集群"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是强化服务工作

各镇区能围绕"发展特色化、环境生态化、功能标准化、服务品牌化"目标,进一步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建立全过程、集成化服务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

利用县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具有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建设经验丰富的特点,大力鼓励县级投融资平台公司与镇区合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园区实现的税收收入两方协商分成,有效解决镇区自有资金不足、客商投资兴趣不高带来的园区建设缓慢问题。同时对建设的标准厂房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用于镇区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矛盾处理。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规划和指标不足制约园区发展

部分镇区可用土地指标十分有限,制约了工业园区的发展,急需抓住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机遇,解决无地可用现状。

二是招引项目层次和产业特色有待提升

各镇区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制约,招引的项目以纺织服装、机械建材为主,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产业层次不高,特色不明显。

三是帮办服务机制尚未健全完善

个别镇区对项目服务投入的精力和人手不足,全程帮办服务机制没有健全完善,"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尚未显现,客商的获得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镇区中小企业园建设和发展,今年县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突出抓好镇级园区建设,逐一明确各镇区中小企业园发展定位,引导各镇区聚焦特色发展,开展精准招商,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形成更多富民产业;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新入园企业80家以上;鼓励在外能人返

乡创业,年内新增"凤还巢"项目60个以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建议下一步要将工作重点放到镇区中小企业园产业定位、产业集聚和项目招引等方面。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明确各镇区中小企业园产业定位

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依据各镇区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统筹考虑镇区产业传统、劳动力状况、服务业发展情况、园区现有主要产业状况和厂房建设进度与已建厂房结构、园区内已有或即将引进园区的龙头企业情况等,逐一明确各镇区中小企

业园产业定位,尽可能地把相同或相关联的产业集中在同一个园区。这样既有利于厂房设计利用、安全环保等管理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同类企业抱团发展。建议由县分管领导牵头,县经信委和县相关部门、县平台公司以及各镇区共同会商机制,统一研究确定项目落户,实现集约高效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要进一步加大项目招引力度

明确招引方向。围绕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规划、拓展、延伸,拉长做宽产业链条,招引产业链上的项目,形成园区特色、产业特色,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园区竞争力。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进领导带头招商、敲门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不断提高招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招引"凤还巢"项目。各镇区要依据各自产业特色,突出重点,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动员在外务工创业人士回乡创业,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确保全年新招引凤还巢项目5个以上。强化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准入关,坚持效益为先,注重投入产出,切实增强厂房利用率。对入园项目制订包括投资强度、亩产税收和租赁厂房每平方米实现税金等一系列的项目投入产出硬性指标,解决企业能进不能出的问题。

三要改进项目考核和财力分配方式

中小企业园区产业定位确定后,各镇区在招引项目时,如果本镇区中小企业园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可以将项目引进到其他园区,可以算本镇区的招引完成任务数。项目工作考核时,实行

第一手信息报备制,只要镇区向县有关部门报备,可认定由符合产业定位的中小企业园区所在地的镇区和引进项目的镇区共同引进,认定工作实绩时各占一半。对于非本镇区引进园的企业产生的财政收入,参照县级园区的管理分配体制制定具体的分配办法。

四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服务力度

围绕"发展特色化、环境生态化、功能标准化、服务品牌化"目标,进一步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建立全过程、集成化服务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相关奖励政策,突破政策"大锅饭",将招商引资情况、税收完成情况等与镇区土地指标安排、奖励标准相挂钩,充分调动各镇区项目工作积极性。以市园区等级创建为引领,突出经济规模、运行质量、发展后劲、社会贡献四大核心指标,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功能配套完善、服务流程规范的优质园区。

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

一、X县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发展现状

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3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56.3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1.2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3.2:48.9:37.9,三大产业中仍然是以工业为主。

2、问题剖析

一二三产发展不平衡,目前产业结构还是处于传统的二产为主的产业发展状态,一产、三产尚未得到大力发展。尤其与乡村产业息息相关的一产农业更是处于传统的发展模式上。

二、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

1、发展现状

农业资源丰富。丰富的水土资源,广袤的滩涂上生长着多种生物和海珍品;X是中国浅水藕之乡、中国杜仲之乡、全国棉花百强县,农业资源具有一定影响力;X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农村地区留有丰富的物质遗存,境内"古云梯关"更是省重点文保单位。

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一定成就。X新建了一批现代农业园

区,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种植了以西兰花、大葱、浅水藕、薄壳山核桃为主的规模化种植和生产基地,建成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西兰花种植基地和周边地区最大的菜用大豆、早春设施西瓜生产基地。

2、问题剖析

农业现代化虽有所发展,但发展程度相对较低。X虽然近年来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但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农业发展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发展格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占主流,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

一二三产融合度不够,全产业链尚未形成。X县虽然有较好的农业发展资源,但产业链延伸较低,基本以农作物种植及简单加工为主,二产精深加工及三产文化、旅游等产业链条发展相对薄弱,并没有将良好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乡村致富,无支撑乡村经济的发展及乡村产业的振兴目标。

三、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

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就是乡村现代化,必须跳出"三农"看乡村,跳出"三农"出方案,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农村振兴。

乡村产业不等于农业,即为乡村不仅要实施农业现代化,更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形成产业创新融合、产居创新融合,重构乡村产业结构。

乡村居民不等于农民,回乡创业者、城市里的乡村创客、流

动乡村产业职工、城市乡居客、养老养生客,将重新构成乡村人口结构,新农人才是乡村发展的栋梁。

乡村不等于农村,不等于行政村庄和自然村庄,乡村社会不同于农村和会,产村融合、产居融合的新型乡村社区将重新构成社会及治理模式。

新思路下的乡村振兴要注重核心要点及角色的转变,乡村产业的核心要点,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重组,一二三产融合,重在产业创新、产居创新融合。

四、乡村产业振兴策略

乡村产业的振兴,需要产业现代化,不仅仅依靠农业现代化,还涉及文创产业、休闲产业、智能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和多样化产业的有效导入,从而实现农业与新经济、新产业之间的有效整合。

只有结合了现代产业、多样化的产居融合(旅居、养老居住、休闲居住)、农创、文创等业态结合的发展结构,才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与大规模、集约化、高科技的农业生产相比,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及产居融合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更符合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也必将成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支撑。

1、三产融合要素构成

以X县知名的浅水藕为例,一产以浅水藕的集约、规模化种植为主;二产重点研发以浅水藕为核心的产品精深加工,如莲藕汁、糯米藕、清水藕片等一系列延伸产品;在此基础上,依托一产的规模乡村景观及产品发展乡村农业,顺应国家发展大趋势

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为核心功能,发展乡村休闲、特色餐饮、亲子等旅游活动体验,可开发荷花观光、农业采摘、休闲垂钓、农家餐饮等项目。

2、三产融合六大路径

3、三产融合五大产品体系

培育"三农"人才 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必须要培养一支能够支撑乡村发展的人才队伍,让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植能手、专业技术骨干、农村管理能人、能工巧匠、农民企业家、回乡创业的大中专生,打工青年等,致力乡村发展,发挥一定的示范带动或辐射作用,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奔小康。

运河镇二套村辖10个村民小组,540户人家,人口2308人,

党员66人,耕地面积2700亩,2017年人均年收入8000元,村

内无企业,没有集体收入。全村仅有种养植能人不足30人,8

名村干部,有大专学历的2人,其他有特长的人才几乎没有,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外出打工或就业创业,剩余的多是老弱病残妇幼。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建立一支乡村"三农"人才队伍,实现乡村的振兴是非常困难的。

经过认真调研,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