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三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研讨发言、心得体会10篇(第2/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25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2分钟

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国有企业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新问题,调整优化成长路径与模式。要处理好应对环境变化和自身强身健体的关系,立足企业改革发展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打下的基础,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互动,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朝着新的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

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笔者认为,第一,"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近年来推行的简政放权、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都是落实"创新"理念的举措。第二,"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我们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方面都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为此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及时调整政策,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促进高质量发展。第三,"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污染防治"被列入"三大攻坚战",近年来我们从国家发展规划到区域发展重点,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大力发展、优先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第四,"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到改革开放再出发,从广交会到进博会等一系列行动,体现了中国开放的高度和深度,越是发展越要开放,开放也有效促进自身发展。第五,"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一系列行动和政策,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辩证看待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在经济格局上,我们首先要立足自身,充分利用强大的国内市场,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堵点,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解决"卡脖子"问题,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的大趋势下,我们要立足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敞开开放的大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共赢,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

共同繁荣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在政治格局上,我们要展现出大国胸怀和担当。特别是在2020年,中国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这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四个自信",也让世界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作为国有企业,我们也要胸怀"国之大者",具备与大国文化相适应的素质和涵养,懂得尊重和包容,看待事物要温和理性,同时要力所能及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做到既热爱祖国又尊重他国,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夜郎自大。

四、打造全新产业发展格局

1987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立足广州中远海运发展实际,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明确的是企业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以广州中远海运为例,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打基础强根本,要注重抓好人才储备、智库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基础性工作,为下一步"上台阶、大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笔者认为,在打基础过程中,企业要坚持"创新、聚焦、坚持"的发展理念。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在业务模式、发展格局、思路理念等方面大胆创新变革,摆脱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走出一条真正创新的路子。二是坚持聚焦主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要坚持有破有立、有取有舍,既要善于做加法,也要敢于做减法;既要正视零散多元的现状,也要找准突围方向,加大投入力度,集中精力和资源发展战略产业。存量产业要坚持"赋能主业"和"价值创造"原则,紧密围绕战略产业谋发展、创价值、显功能。三是坚持久久为功。面对企业改革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困难,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担当奉献,不骄不馁、持之以恒,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心态前赴后继地干出成绩,打造全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以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鹿心社

(2021年5月3日)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全面阐释、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准确把握和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广西拥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有条件、有优势,也有责任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

-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致辞,擘画了中国-东盟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去年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又恰逢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广西扩大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迎来历史性机遇。国家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统筹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构建强大国内市场,广西作为诸多产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联结点和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国家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利于广西更好承接产业转移和吸引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找准广西发展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契合点、着力点,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努力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一、聚焦"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4月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

在开放,要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实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持续打造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的增长极,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全面落实到位。突出抓好西部陆海新通道这一事关广西发展全局的牵引工程,以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为海陆交汇门户,着力推进扩能优服、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通道物流提升、通道产业融合发展四大行动,全面加强与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国内省市合作,努力建设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价格最优的陆海新通道。坚定不移加快"东融"步伐,密切关注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新动向,完善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奋力推动东博会升级发展,做深做实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努力在深化中国与东盟、RCEP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实效。高标准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着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外贸平台载体升级发展,积极培育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全球招商网络,打造"一站式"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中马"两国双园"升级版,加快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打造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一批深化双边经贸合作的重大项目。

二、聚焦"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以产业振兴提升广西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强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循环畅通高效、产销协同并进。我们立足广西特色优势,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大力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快建立完善全区产品营销体系,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

的适配性,努力为全国市场提供更加多样、更高品质的供给。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开展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着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装备、先进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制糖、机械、有色金属、冶金、建材、造纸和木材加工、茧丝绸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特色优势消费品制造业,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做大做强千亿元产业,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新材料等万亿元产业集群。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特色农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按照前端抓科技支撑、中间抓生产组织、后端抓市场营销的理念,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以共建数字丝绸之路为引领,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工程,推动一二三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交易平台,扩大面向国内市场的汽车、工程机械等工业产品和粮、糖、木材、水果、茶叶、木本油料、桑蚕等特色农林产品、鲜活海产品交易。深入实施质量强桂、品牌强桂战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提升"桂字号"品牌竞争力。

三、聚焦"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入推进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开展科技强桂行动,集中全区优势创新资源,吸引国内国际专业创新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源头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综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推动自治区实验室建设,推进中国-东盟科技城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布局建设双向离岸创新平台及"创新飞地",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创新中心。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打好汽车、机械、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高标准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链,推进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共性技术

平台和中试基地等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更多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聚焦优势产业开展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全产业链提升工程,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行"揭榜制",建立健全科研成果与企业科技需求对接机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来桂转化支持机制、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能动性。弘扬科学精神,在全区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四、聚焦"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着力扩投资促消费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广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筑牢投资"压舱石",提升消费"主动力",努力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为稳增长促发展提供更强支撑。坚持把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放在第一位,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聚焦"三大三新"和"两新一重",深入推进央企、民企、湾企"三企入桂",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优结构、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能力提升、临港产业集聚、"两湾"互联互通、重大能源建设、产业数字化提升、重大科技研发攻关等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农田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地下管网"五网建设"三年大会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财政和金融统筹联动,深挖投资潜力,优化投资结构。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快发展大宗消费、线上消费、健康消费、文化和旅游消费,鼓励发展新消费模式,推动传统商品消费提质升级,充分释放汽车、家电、家装等传统消费潜力,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壮大夜间经济,扩大节假日消费,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是事关广西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和深刻变革,需要全区上下作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

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把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加快建设壮美广西,不断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安康市汉阴县委书记 周永鑫

(2021年3月9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聚焦"三新",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新任务,这为我们加快追赶超越步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汉阴县将深刻把握"三新"要求,奋力实现发展目标,切实走好第一步、展现新作为。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托"一城五园三带三产业"战略布局,以绿色生态为基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着力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互动,做大汉阴美食,加快发展书画、文创、康养和数字经济,着力构建以城带产、以产兴城发展格局。以月河川道城镇经济带、南部山区沿江生态旅游经济带、北部山区山林经济带"三带"建设为支撑,持续增强月河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凤凰山森林公园、"三沈"文化产业园"五大园区"承载能力,倾力打造富硒功能食品、新型材料、文旅康养"三大百亿产业集群",着力推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质效明显提升。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更加积极地融入"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战略机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秦巴区域交通商贸物流重要节点。

二是坚持民生为本,创造幸福美好高品质生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面推行支部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盟"三联"促发展机制,持续抓好"三个一"扶贫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138"模式,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以办好年度民生实事为抓手,加快推进重点校建工程建设,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创业,健全完善住房、养老、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机制,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大力推进干净、畅通、宜居、文化"四个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

能,切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让群众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三是突出共建共享,着力实现社会高效能治理。近年来,汉阴县聚焦解决镇村干部数量不足、管理服务不优、治理效能不高等问题,创新推行"三线两化一平台"基层治理模式,该做法入选全国第四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典范案例、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被《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

-2019年)》收录出版,汉阴被中央农办等6部门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下一步,我们将以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为抓手,持续巩固提升"321"基层治理模式,实现"组织化+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的治理格局,促进"五治融合",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同时,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健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持续深化平安汉阴建设,严密防范各领域安全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全力践行"三新"要求 推动湖北绿色崛起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 张忠家

(2021年8月11日)

要更好发挥湖北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科教产业、区位交通、生态赋能、城市引领优势,增强战略牵引、要素集聚、资源配置和区域协调能力,放大湖北支撑、服务、链接、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的创新、产业、绿色、协调和开放等功能。

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切实把湖北全域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湖北得中独厚,应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合作,积极展现"重要节点"新作为,扛起"战略链接"新担当,以开放合作拓展湖北发展新优势,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努力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空间较大,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意义。湖北奋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须紧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内涵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经济社会版图中居重要地位。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党中央总揽民族复兴大局、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枢纽。"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赋予湖北重大的历史使命,必须精准把握中部高质量发展新内涵,把创新摆在第一位,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善于"弹钢琴",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要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我们要更好发挥湖北在中部

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科教产业、区位交通、生态赋能、城市引领优势,增强战略牵引、要素集聚、资源配置和区域协调能力,放大湖北支撑、服务、链接、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的创新、产业、绿色、协调和开放等功能。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创湖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切实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湖北是科教大省,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增强"钱变纸""纸变钱"能力。加快推进武汉创建国家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战略、体现湖北优势的大科学装置和湖北实验室,推动战略科技力量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抢占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制高点。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与我省主导产业发展融通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重点围绕"光芯屏端网"、大健康、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及新能源、现代农产品等领域,以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平台建设为牵引,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通过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发挥湖北在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中的优势,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切实把湖北全域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协调联动的基础是差异化,超大特大城市重在"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大中城市重在"完善宜居宜业功能",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小城镇重在"小而美""小而精"。细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全面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效聚集,在更高站位提升武汉、襄阳、宜昌等中心城市能级,引领推动武汉城市圈及"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要下更大气力补齐县域经济功能短板,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空间帕累托最优。

将绿色发展践行到底,切实把"千湖之省"转化为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新蓝图。生态是湖北优势所在,也是发展的重要依托。湖北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正加快形成,有机茶园、蓝莓基地、纯电动物流车、风电项目等成为中博会上绿色板块的主角。把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始终强化生态红线的底线思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

田。继续做好水文章,统筹陆地水域、统筹岸线水体、统筹水量水质、统筹入湖河流与湖泊自身,坚决打好打赢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持久战,切实维护河流湖泊健康生命。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把"祖国立交桥"转化为内陆全方位开放新高地。开放竞争的市场孕育着更大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在更广阔空间交换产品、服务及思想。历史上,武汉凭借"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敢为人先"的精神底蕴,成就了"货到汉口活"盛况。当今,随着湖北高铁枢纽网、航空客货运输网、高速公路网和长江黄金水道的发展,以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的运营,"祖国立交桥"正在强势崛起。站上高点,将经济枢纽转化为枢纽经济,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集聚要素、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必须坚决突破内陆思维束缚,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推进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坚定不移推进共建共享,切实把"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汇集为共同富裕强大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谋利民之事、解民生之难,更大力度促进创业就业,更大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互促共进,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基础上实现人人享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湖北得中独厚,应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合作,积极展现"重要节点"新作为,扛起"战略链接"新担当,以开放合作拓展湖北发展新优势,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努力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