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研讨发言、心得体会10篇(第3/4页)
下好"合作"一盘棋,展现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新作为。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交汇点,树立"一盘棋"的思想,通过区域合作共建中部地区强大市场,是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的关键。深化湘鄂赣合作,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重点落实"使长江经济带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总体要求,发挥湖北在全国大市场的空间枢纽优势,联手共建一体化、高标准的市场体系,率先畅通长江中游大市场。加强鄂豫陕合作,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发挥湖北在水资源和"两型"
领域的优势,联合探索多元化流域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联合培育发展绿色市场。推动武汉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合作,以共建强大交通市场枢纽为基础,协同推进消费供给升级、消费新业态培育、高品质消费目的地建设,增强对中部地区市场辐射带动能力。瞄准省际毗邻地区,推动三峡地区、洞庭湖地区开展生态经济合作,推动大别山、湘鄂渝黔、湘鄂西革命老区开展革命老区振兴合作,通过拓展合作空间来增强湖北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
做好"开放"文章,扛起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新担当。"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核心是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市场体系,聚集国内外高端生产要素和技术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湖北要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通过"四个链接"的路径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链通道",统筹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中欧班列、航空及大型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形成更加畅通的水陆空国际运输战略通道,在空间上形成向东、南、西、北的四大协作扇面,对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南半岛、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链产业",基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衔接,进一步提升汽车、船舶、机电、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扩大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发挥湖北对外承包工程领域优势,带动优势产能、装备、工程和劳务"走出去"。"链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瞄准"光芯屏端网"、下一代汽车、生物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强与"一带一路"主要科技创新中心的联系,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链服务",以推动湖北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差异化改革为重点,统筹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推进"口岸+"建设,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应用,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深刻把握"两个大局"与"三新"的逻辑关系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海江
(2021年6月5日)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要求。一方面,"三新"是针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系统性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只有在统筹"两个大局"的高视位下,才能更好地落实"三新"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从历史维度把握"两个大局"与进入新发展阶段之间的历史逻辑
任何重大战略思想的出现、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都是基于特定时代背景及国内国际发展环境作出的回应。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辩证看待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始终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之"三新"的提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进程进行再认识的产物,尤其是基于"两个大局"时代特征的战略选择。在统筹"两个大局"时代条件下,从历史方位把握其与新发展阶段之间的历史逻辑,揭示"三新"的历史必然性,是以大时代观、大历史观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史延续性及未来走向的应有之义。
"两个大局"下,新发展阶段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接续。能否科学认识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理论前提。
而针对时代背景及历史条件对中国发展阶段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位及展望,是我们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理论课题。党的十三大曾明确指出:"清醒地认
识基本国情,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极端重要的问题。"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准判断。党的十八大在回顾和总结之前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站上新台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党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
"两个大局"下,新发展阶段是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准确勘定。新发展阶段之"新",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进程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新发展阶段的内涵要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在社会主义总体发展进程中,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事实没有变。但同时,经过建党百年以来的长期奋斗,我国已经具备了在新的起点上完成历史宏愿的能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从发展原则把握"两个大局"与贯彻新发展理念之间的理论逻辑
《纲要》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列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明确要求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两个大局"下中国发展观的进一步明确,在继承"十三五"时期我国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鉴于新发展理念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
的一场深刻变革"的重要地位,只有从发展原则上把握"两个大局"与贯彻新发展理念之间的理论逻辑,才能够回答新时代面对"两个大局"应该"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系统性问题,真正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的科学运用和生动发展。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均能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寻找到相应的理论渊源。创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由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为根本牵引力的理论取向的再发展;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中部门和部类之间协调发展理论的运用;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批判牺牲生态而谋取资本利润思想的继承;开放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预言的《资本论》"可能的续篇"中论述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理论的新的拓展;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面对"两个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的从发展动力、发展机制、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目的等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局性发展理念体系,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就。
新发展理念是在"两个大局"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回答时代课题的重大理论创新。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基于"两个大局"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下的重大战略原则。回首过往,中国发展一度落后,在列强侵占、掠夺压迫的历史背景下将发展经济作为新中国的首要任务,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成为中国发展的目标。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时期。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再次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速乏力,中国经济也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外经济发展环境变幻多端,面临全球经济增速乏力困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日
渐突出。正是针对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要求,新发展理念在既有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理论升华,将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全新高度。
新发展理念为在"两个大局"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指导原则。"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经济历史新方位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引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破解发展难题,必须以能够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理念指引方向,而高质量发展就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战略引领下的发展。创新发展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前瞻性地将人们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努力以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等发展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以带动全局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解决高质量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内外联动问题,旨在全方位升级开放型经济。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的优越性所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对问题导向的坚持,还逐渐形成了各发展理念互为一体、协同发力的总体发展理念,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从实践路径把握"两个大局"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之间的现实逻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作为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为统筹"两个大局"在"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系统性战略部署。
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之变在实践上要求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国际上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及国内自身增量不足,我国在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初期,着眼于中国较小经济体量及庞大劳动力人口,我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即通过劳动力优势打造"世界工厂"以引进海外
资金技术,实现以外促内的目标。"十一五"时期,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及中国长期依靠出口、对外投资的发展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党中央经济研究制定了刺激经济发展计划,指出要想方设法拉动内需,逐步加强国内循环发展格局。随后,在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长期运行下,为进一步解决国内循环产能过剩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当前,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国内国际的市场联通、资源互补、良性互动促进世界经济的再平衡,成为现实的必然。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之变在实践上要求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国际格局即指一段时间内稳定的国家力量对比。目前,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东升西降"的渐变趋势。面对国际发展格局之变,需思考积极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方案。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要立足于国内大循环,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落脚点,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的应对策略,更要立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彰显中国大国担当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强调:"当前形势下,上海合作组织要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协作,为地区国家稳定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体现出"两个大局"下,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新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的责任担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建构,各种便利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中国庞大的内需潜力会不断激活,国内外两个市场将彼此联通,资源相互补充,国内经济内循环将带动国际经济外循环,国际经济外循环会推动国内经济内循环,由此不断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的中心,中国能够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帮助世界其他国家释放过剩产能,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作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能够为全球范围内正在寻求破解经济复苏困境的国家提供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变要求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上升,依托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在新发展阶段不再占据优势,需积极寻变。提供能够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中国市场供求渠道的现实要求,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注重进一步挖掘内部需求,以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求链应对需求之增长,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带
动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深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制度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并非单纯用以缓解现实状况的权宜之计,而是综合考虑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后确定的中长期战略方针。作为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为真正努力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突出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顺应国内投资需求新变化新机遇,进一步拓展投资需求,既要抓紧补齐传统基建短板、发挥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也要合理扩大新基建规模、注重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同时应更注重内需推动国内经济良性循环,强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市场动力;需突出强化有效供给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改革、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夯实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物质基础;需突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如构建现代大交通网络与物流网络,完善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利用数字技术改造升级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服务功能等,畅通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环节。
来自:QQ群【藏经阁】,QQ215425891,海量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深刻领会"三新"要义 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临汾市委政研室主任 张建山
(2021年6月19日)
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擘画了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我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市四届人大八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未来十五年远景目标,为我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勾勒了"施工图纸"。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好省域副中心城市已成为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抢抓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抢抓新发展阶段创造的新发展机遇,把国家战略、时代潮流与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贯通起来,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牢牢抓住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冠疫情带来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层次调整重构,催生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我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绝佳时机。国家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区域重大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将释放强大的牵引效应,为我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打开了广阔空间。我们要切实把握好多重机遇叠加的战略窗口期,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既干好手中的活,又把准未来的势,借势借力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牢牢抓住蓄势积能的迸发机遇。回望"十三五",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贫困县全部摘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铁公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持续深化靓城提质"三大行动",大力实施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城市的颜值、气质、价值不断提升。这些耀眼成就是我市通过接续不断奋斗,用量变累积质变,在发展的进程中积累起来的"比较优势",更是我们在新征程上为自己打开的"时间窗口",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夯实了发展基础。我们要乘势而上,进一步坚定信心,把积蓄的势能转化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澎湃动力,努力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牢牢抓住红利释放的政策机遇。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我市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最大政策机遇。我省是全国首个全省域的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利政策时机。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为我市推进环保倒逼转型,实现绿色崛起赋予了强劲动能。我们要抢抓政策"红利期",充分发挥政策集成效应,让一切发展的积极因素能量释放,形成政策和资源要素的同向融通、同频共振,着力打造要素集聚的新高地。
二、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领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方向
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指路明灯。我市"十四五"规划确定了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打造装备制造集聚区、文旅融合示范区、生态环保提质区、宜居宜业品质区、营商环境优势区、开放联动新枢纽的"五区一枢纽"战略定位,提出一系列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规划实施"十二大战略",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在推进实施中,我们还必须深入理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精准领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方向。
坚持人民立场,提升发展质感。近年来,我市扎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民生福祉显著改善。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一以贯之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高品质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擦亮民生底色,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建设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绿色、智能、舒适的基础设施体系,扩大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迈出的每一步中都能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发展效能。当前,我市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直面问题的勇气、精准务实的举措,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进一步拓展进的领域、提升进的层次、巩固进的态势,强化沿汾、沿黄、沿太岳三大板块协同发展,形成错位发展、互促共融的新局面;强化"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大上项目,大干项目,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以"五看"为统领,主
动对标一流,着力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围绕"三对""六最"要求,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我们要以闯的精神、拼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更多领域重塑支撑、开好新局,推动我市发展潜能转化为发展胜势、汇聚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强势。
坚持底线思维,提升发展韧性。肩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历史重任,我们还将面对许多不利的外部环境,面临着区域发展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砥砺斗争精神,保持清醒头脑,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既识困局之难,更抓破局之机,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要毫不松懈抓牢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放松抓好各领域各环节的安全生产,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巩固、拓展、深化"三零"单位创建工作为抓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三、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我们要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战略构想,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找准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优势,咬定转型这个关键不动摇,聚焦"六新"转型新路径求突破,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发力点,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强化创新引领,厚植转型发展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转型是关键,创新驱动是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发展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做大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大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牵手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上水平,打造高能级创新主体。做优创新生态,实施一流创新工程,用好"市长创新奖",推进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认真落实我市人才新政"17条",进一步完善人才引入、培养、激励、评价等机制,搭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讲好临汾创新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高品质创新生态。
强化改革赋能,激发"六新"突破新活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千方百计把"六新"作为转型发展新路径,这都必然要求我们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以改革促创新,向改革要活力。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优化产业链和提升创新链协同起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通过延链补链,加强技术革新,夯实煤焦钢电等传统产业"底板";通过固链强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锻造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新兴产业"长板";通过建链育链,瞄准数字化发展,完善5G网络、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信创产业、人工智能等经济"新板",加速数字化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应用,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力求在"六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着眼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持续深化国资国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农业农村、"放管服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充分激发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效应,实现各领域各环节改革有机衔接、有效贯通、同向发力,不断释放发展潜能。
强化开放合作,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开放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我市而言,无论是区位,还是规模,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更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以高水平开放创造条件,打造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要跳出临汾看临汾,跳出山西看临汾,树立大开放观念,主动融入"双循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对接太原都市区,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国内主要增长极的牵手互动,将先进地区的创新、人才、资本等优势,与我市产业、资源、交通等优势嫁接融合,拓展新发展空间,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格局,推动资源流入、要素集聚、辐射起势,开创临汾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新辉煌。
上一篇:党校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