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是我们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来到内蒙古代表团,第五次就建设生态文明发表重要讲话,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理念和情怀。
再次研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关论述后,有三点体会向大家进行汇报。
一、进一步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经过长时间实践检验形成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一以贯之,从工作早期,到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一直到中央,从"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到"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未停止实践和理论探索的脚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全面部署。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涉及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五大方面的"生态文明体系",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与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追本溯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础上进一步地展开和发展。马克思曾经把自然说成是人"延伸的手臂""无机的身体",习近平总书记则用"生命共同体"来说明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还形象地引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等中国古代的生态格言来进一步阐述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古代优秀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取得的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重大理论成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不单纯就环境保护谈环境保护,是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立场、观点和基本方法于一体的,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化转向、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综合性学说体系,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蕴藏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二、进一步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归纳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不断丰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制度创新的不断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不断深化,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八个坚持",即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其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辩证阐释了发展与保护等多种关系的和谐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锚定了价值坐标,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提供了方向引领,指引我们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刻阐释了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厚植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指引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不断提升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和拓展了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内涵。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旨归,也是新时代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阐明了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和拓展了传统民生概念以及我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内涵。
三、进一步牢固坚定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决心
长江经济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湖北作为长江经流最长的省份,肩负"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心怀"国之大者",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更加自觉推动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更加自觉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通过学习与领悟,下一阶段,我将结合实际工作,持续在"三抓一推"中下功夫,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各项工作中落实见效。
一是围绕流域治理抓长江大保护。围绕省委"基于流域综合治理的四化同步高质量发展"战略方针,以系统思维分区分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链修复,统筹推进片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河湖库协同治理,坚持三江同治、河湖共治、流域齐治,系统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持续推动流域治理走向纵深,大力推进长江、汉江、清江流域一批生态环保项目落地,加快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突出抓好三江沿线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流域性、区域性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
二是围绕标本兼治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推动长效治理,从"根子"上解决水里的问题。以警示片披露问题为鉴,全面排查整治关联性、衍生性问题,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落实落细各项整改措施,有针对性地堵塞制度漏洞、扎紧制度笼子,尤其是针对武汉"南湖污水直排"此类"常治常在,屡改屡犯"的问题,更要重点抓、铁腕治,以更坚决态度、更大力度、更有效措施,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从"常治"走向"长治"。
三是围绕绿色发展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生态保护之"定"谋绿色发展之"变"。依托湖北山、水、林、湖特色生态资源禀赋,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加大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供需精准对接、可持续经营开发、保护补偿、评估考核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力度和深度,统筹考虑区域内资源管理和接续产业发展等,积极指导十堰市、神农架林区等地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先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元实现机制,走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四是着力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科学把握"江-城"关系、"江-河"关系、"江-湖"关系,统筹推动"治水"与"治城"协同并进,构建水城相融、人水相依的美好生态环境。探索建立全民参与的共治体系,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营造全民参与保护长江、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营造健康水环境的良好氛围,让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最为相关的饮水安全、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等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为老百姓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