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312篇(第45/66页)
青年干部当像向日葵"追阳""扎根""结籽"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饱含着对广大青年的关心关爱,表达了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盼。我们青年干部要牢记殷殷期许,立足本职岗位,像"向日葵"一样追阳、扎根、结籽,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
"向"阳花开露丹心,"追"随忠心向党之"阳"。向日葵一生向阳、一直追随,太阳转到哪,它就跟到哪,彰显出忠心向阳的高贵品格。回首党的奋斗足迹,不管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烈前辈,还是"白山黑水立丰碑"的建设者,亦或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追梦者,无不是高擎信仰之旗、点燃理想之火,不管遇到何种境况、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始终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清醒,坚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定信念。我们青年干部更要牢固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信仰,保持"不负韶华行且知"的政治自觉,始终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事业为事业,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把个人梦想融入伟大梦想之中,时时向中央基准看齐校偏,处处与党中央对标对表,事事与党中央决策部署无缝对接,真正做到闻令而动、听令而行。
"日"暮乡关无所忧,"扎"深安心基层之"根"。向日葵根系比较发达,深深植入泥土,始终向下扎根,默默汲取各种养分,努力地向上生长,充分彰显出立足基层、扎根基层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就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在陕北黄土高原学习生活了七年、摸爬滚打了七年、锻炼磨炼了七年,正是这七年根植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积淀了治国理政的思想。我们青年干部更要把基层当作成长成才的大课堂、当成施展抱负的大舞台,朝基层群众最一线去,向乡村振兴最前线去,沉下心看最真实的情况,静下心听最朴实的声音,安下心察最现实的问题,定下心干最实在的事情,切实在与群众打成一片中汲取经验智慧,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本领才能,真正让基层成为我们成长成才、干事成事的广袤天地。
"葵"倾终身亦无悔,"结"实真心为民之"籽"。向日葵满身是宝,种子可供食用或榨油,花穗、种子皮壳及茎秆可作饲料及工业原料,它为了人们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彰显出倾心于民、造福于民的高贵品质。不管是"草鞋书记"杨善洲,还是"当代愚公"黄大发,亦或是"脱贫领头人"杨宁,无不在践行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民初心。我们青年干部更要站稳群众立场、厚植群众情怀,始终把人民二字置顶,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自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聆听民声,用眼睛察看民困,用双手解决民忧,尤其要从养老、医疗、环保等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学位、车位、床位等最具体的事情抓起,真正用自己的"时时放心不下"换取群众的放下心来,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自找苦吃"中书写"最美篇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回望过往的奋斗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正是有了敢于吃苦、不怕吃苦的精气神,才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展望未来的奋进路,需要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担当历史重任,勇于吃苦、乐于吃苦,用青春、热情和汗水去建设更加美丽、更加繁荣的幸福中国,用信念、奋斗和奉献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最美篇章"。
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挺起"强国有我"的精神脊梁,在"敢于吃苦"中书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美爱国篇章。
一百多年前,一批批热血青年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民族独立、为了人民解放,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哪怕付出生命。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毅然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他们敢于吃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浓浓的爱国情怀:投身科技攻关岗位、奋战抢险救灾前线、出征疫情防控一线、挥汗奥运竞技赛场、保卫祖国领土边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要弘扬爱国精神、发扬爱国情怀、凝聚爱国力量,同时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向高标准看齐,立鸿鹄之志、多做有意义的事,敢于吃苦,愿意去艰苦的岗位上磨练自己,提升个人本领,努力在平凡工作中做出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要增强大局意识,把青春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奋斗有我"的历史重担,在"乐于吃苦"中书写"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最美奋斗篇章。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只有俯下身子、沉下心思,才能让自己更有本领、更有才华。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每天坚持读书,无论白天干活多累,晚上都会花上几个小时从书本中汲取精神营养。同时,习总书记注重实践,亲自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和村民们一起挖沙子、运水泥,和技术工人一块跳下去清洗和修补沾满粪浆的池壁......经过不懈的努力,梁家河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延川县也成为了全省办沼气的样板。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既要眼睛向前、开拓视野,也要脚步向下、亲自实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勇挑重担、奋勇拼搏。我们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不断开拓视野、获得新知,在书中不断汲取营养、提升修养,在书中不断涤荡心灵、涵养正气;要勇于向实践学习,坚持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历练中积累经验,在尽责中收获成功;要善于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发挥好聪明才智,带头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为行业骨干、时代先锋。
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永葆"我将无我"的人民情怀,在"勇于吃苦"中书写"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最美奉献篇章。
"扁担校长"张玉滚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接过老校长挑了几十年的扁担,成为黑虎庙小学的一名教师,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用自己那颗滚烫的"心"托起了大山的希望;用窄窄的扁担"挑"起了乡村的未来;用宽宽的板凳"稳"住了孩子们的梦想。我们要向榜样看齐,汲取榜样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本领、增长才干;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厚植人民情怀、发扬奉献精神;在青春火热的实践中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加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我们要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要有体恤群众的情结,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虔诚之心,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掌握群众语言、树立群众观点;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勇于吃苦,以"采花成蜜,甘为人甜"的奉献姿态去做事,从内心深处多为群众着想,多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调查研究要"求解"更"优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带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把握问题实质、把握矛盾规律的能力,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踏踏实实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调查研究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在找问题、解难题的"求解"基础上,更要通过反复比较、论证、修改,让调查研究更"优解",使问题解决的过程真正转化为促进工作的过程。
增强切题之"眼力","寻求"真材实料,让认识问题更"优"一层。问题是智慧的"钥匙",也是创新的起点。如果不敢于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就不能把握脉络、找到规律。要做好有价值的调研方案,精心"选题"、事前"预习",有的放矢开展调研,绝不东奔西跑、"盲人摸象",而要直奔问题、"摸绘全象"。要着眼捕捉"有用线索",走进"一线场景",坚持"一摸到底",搜集"一手材料",脚踩泥土听实事、探实情,进而闻真情、见真相。要多看不同角度、听不同声音,不能只到热闹的地方去,不要"赶时髦""一窝蜂",看"强鹰"、也看"弱鸟",既闻"莺歌燕语"、也听"鹊叫鸦鸣",多层次、全方位了解真实情况。
增强破题之"脑力","探求"深知灼见,让分析问题更"优"一筹。调查研究把"原材料"变成"好思想",需要克服因循守旧、摆脱路径依赖,来一次"质的飞跃"。"调"而不"研",看看"示范点",查查"样板间",不仅耗了时间,还丢了形象。要苦练"研究"这一本领,善于透过苗头看趋势、透过特殊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提炼中把"地方话"变成"普通话",决不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要运用好"解剖麻雀式"调查法,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卤水点豆腐"的巧劲,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要有"文章不厌千回改"的耐性,拿出日雕月琢、久久为功的韧劲,提炼个性鲜活、思想深刻的"实策",千锤百炼酿出"精品"。
增加答题之"脚力","追求"实绩实效,让解决问题更"优"一着。"酒香也怕巷子深",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如果一"调"了之、"研"而不用、"束之高阁",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调研就是要解决问题,要用好"调研之策",瞄准问题"攻山头",突出重点"击要害",扎实做好调研的"后半篇文章"。要让群众"开口问效",把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调研成果的重要标准,用群众的"点赞""叫好"给调研画上"感叹号"。要对调研"举一反三"回头看,用调研指导实践、再用实践反馈调研,不断跟踪反馈,深化调研成果,以更科学、更精准的调研助力为民服务、助力主题教育落地落实。
调查研究要有"凿深井"思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河北雄安新区的高铁站、社区、建设工地等,就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进行调研。他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基层干部当"见贤思齐",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雄安之行"汲取调查研究的智慧,念好"沉""深""实"三字诀,以"一竿子插到底""一口气撑到底""一股脑干到底"的"凿深井"思维找到调查研究"最优解"。
念好"沉"字诀,调查研究要"一竿子插到底",以"不见水源、誓不罢休"的精神"凿深井"。"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要想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基层干部要进一步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要"出高楼"、下沉基层一线,放下"官架子",不摆"花架子",进入"田间地头""院坝庭院",与人民群众"拉家常",从人民群众话到嘴边的"弦外音",欲言又止的"微表情"中掌握基层真实情况,打通调查研究的"末梢神经",不搞"走马观花式"的调研,要"下马看花",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真切了解人民群众的"苦辣酸甜",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人民群众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念好"深"字诀,调查研究要"一口气撑到底",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凿深井"。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将问题挖"深",调查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干部要"下苦功",做足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不能做"只调不研"的调查,也不能做"只研不调"的研究,要将"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将"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落到"深"处,要不辞劳苦对发现的问题"切磋琢磨",以"解剖麻雀"的耐力"抽丝剥茧"分析问题、以"清单台账式"的苦功夫"把脉开方"解决问题,找准问题的性质和根源,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找准问题的症结,将其逐步击破。
念好"实"字诀,调查研究要"一股脑干到底",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凿深井"。"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研究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有调查无研究,有研究无措施,有措施不论证,都不是合格的调查研究,要想让调查研究出实效,就必须做好"成果运用"和"跟踪问效"两方面,不能"虎头蛇尾",要"一股脑干到底"。基层干部要将调研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紧盯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根据新问题处理的群众反馈意见进行"回访问效",让调查研究实现"无缝对接""螺旋式循环",用千辛万苦而来的"最优解"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答出调查研究"高分卷"。
念好调查研究"三字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广大党员干部要念好"躬、尊、实"三字诀,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掌握民情民意、汲取群众智慧、推动成果转换,确保调查研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从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躬"字当头,在"亲身入局、目视足践"中掌握民情民意。"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一次次不远万里,一次次风雨兼程,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广大党员干部打好了样板,树立了光辉典范。在正定时,一辆老式凤凰牌"二八"自行车陪伴他跑遍了全县221个村;在宁德时,到任3个月便踏遍9个县;赴任浙江,仅1年的时间跑遍全省90个县市区;担任总书记以来,足迹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当今社会通信发达,打电话、发微信、看材料、查资料固然能了解到一些信息,但这终究是"别人嚼过的馒头",要想准确获得客观真实的一手资料,充分掌握鲜活的民情民意,必须眼下观,心下沉,俯下身,迈开腿。要在一条板凳上同群众身挨身坐、心贴心聊,用接地气的"土话"打开"话匣子",引导群众敞开心扉,吐露真言;要多查看"后院和角落",亲身体验百姓疾苦,用心发现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万万不可开展"嫌贫爱富"式调研,被"花瓶和盆景"所蒙蔽而做出过于乐观的错误决策;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走下去,实打实地"把脉问诊",挖掘"症结"所在,坚决不能盲目地"车轱辘转一转""村头上绕一绕"搞形式主义摆样子。
"尊"字为要,在"问计于民、拜民为师"中汲取群众智慧。调研要怀"半杯水"心态,"半杯水"里装问题,用"另外半杯"装回"干货",所谓"干货",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然而开展调查研究时不免遇到这一烦恼和困扰:踏破铁鞋,问题和意见倒是收集了一箩筐,可就是不知如何下手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破除这一困扰的答案:"办法就在群众中"。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回顾百年党史,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正是因为我们始终能够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基于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万万不可自视甚高,认为自身理论知识丰富,比群众高明,便关起门来做决策,将"拜民为师"流于形式,如此只会导致最终决策带来的结果事与愿违;要褪去"官气"接"地气",主动培养谦虚的作风和朴实的为民情怀,保持爱学的态度,主动学的姿态,时时学的积极,在群众面前甘当"小学生",同群众交流的过程中始终报以虚心学习的态度做到不耻下问,让群众感受到我们的真心从而传授"真经",不断从群众无穷无尽的智慧中学习"真知识""金点子""新路子",拿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