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34/55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497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0分钟

致青年:唯有锐意创新方能赓续文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中华文化千年历史底蕴背景下,我们身为新时代青年,应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立文化自信于心、蕴文化传承于行,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执手同行。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翻开中国历史长卷,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在历史风雨洗礼中,中华民族守常达变、开拓进取,中华文明推陈出新、赓续发展,造就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华文脉。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今日之中国,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呈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生动景象。以创新方式探寻中华文化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唐宫夜宴》等电视节目广受青睐;幻化于《千里江山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向观众展现跨越千年的丹青意韵;演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栖居,"国风博主"们的写意生活备受海内外粉丝追捧......"又踏层峰望眼开"。新时代的中国,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文明日益彰显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从"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看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千百年来的治世理想;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读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仅是当代社会的孜孜以求,也是传承千百年的淳朴愿景;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生存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汇澎湃,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充满时代生机。

亘古暄曜,长月烬明,号角催征,壮歌以行。新征程上,让我们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攻坚克难、勇毅笃行,奋力书就民族复兴的壮美诗篇!

领会"人才九条"精神巧用"加减乘除"法则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1983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从人才流动、薪酬激励、管理服务等九个方面创新引才举措,聚人才之力,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立足当代,仍要准确把握"人才九条"的精髓要义,巧用"加减乘除"人才法则,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人才政策"加"码蓄势。人才的聚集和人才积极性的调动,靠什么?靠政策,一个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有推动力的政策。"人才九条"中包含的利润提成触及分配制度,人才流动关乎人事体制,细粮供应突破粮食政策,"农转非"涉及户籍管理,字里行间皆是破冰之举,充分彰显了当时的正定敬士如宾的态度、求贤若渴的诚意和广揽英才的决心。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人才政策是一座城市引才聚智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告别"老方法""老套路",大刀阔斧改革创新,蹄疾步稳升级转型,以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将其落到实处、做到细处、成于深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松绑"减"负赋能。知用贤、求其贤、尽其才,这样的人才观催生了"人才九条",这其中的创新探索,给人才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要念好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的"十二字真经",多措并举为人才"松绑""减负",其目的是让人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要厚植创新创造的"沃土",拓展创新创造的多元空间,提供更加丰富的"营养",让他们挑大梁、担重任、唱主角,静心稳坐"冷板凳",进行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创造更多"从0到1""从1到N"甚至"从N到N+"的跃升,让他们放下事务性"包袱",大展拳脚催生更多创新创造优秀成果。

人才发展"乘"势添彩。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习近平强调,"在选拔人才时,讲文凭也要讲水平,不拘一格包括不拘文凭,无论是大、中、小学学历,还是'千里马''百里马''一里马',还是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各种年龄的人,都使用起来、跑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人才济济、兴旺发达。"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既要关注各有所长的"外来和尚",也要重视崭露头角的县内人才;既要聚焦全国知名的大学者,也要爱护乡野田间的"土专家""田秀才",要因时俱进、因势而谋、因地制宜,要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冲破利益藩篱,不拘一格地选好用好人才。

人才服务"除"虚增辉。既要把人才引进来,更要让人才留下来。"人才九条"从薪酬奖励、家属安排、生活安居等方方面面给予人才优待,如兴建"人才楼""招贤馆",为引进的人才供应100%细粮等,正定县全社会营造起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浓厚氛围。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要敢于"动真格""打实拳",拿出真金白银、融入真情实意,多算"长远账",少打"小算盘",打开"主要领导亲自抓、各级干部一齐抓、条条块块分头抓"的人才工作局面,切实把准人才"脉搏",开好解困"药方",强壮发展"筋骨",要以"千金买马骨"的决心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让人才既能安得下身,更能留得住心。

写好聚才用才"后半篇文章"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直到今天,"人才九条"仍具有重要指导实践意义。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把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可喜的是,这些年,各地纷纷为吸纳人才出台举措,在资金、资源、荣誉等方面施"妙计"、出"干货",全社会尊重人才、崇尚知识的氛围愈加浓厚。

但实践中,也有部分地区表现出"重前端轻后端、重数量轻质效"的引才倾向。有的简单地用待遇"攀比"、用政策"开路",缺乏对人才的后续跟进培养,致使人才频频"跳槽出走";有的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只留"痕迹"不管"实际",忽视人才招引的匹配度和实用性,人才作用发挥不佳。这些情况,不仅白白浪费资源,更是对人才的不负责任。功由才成,业以才兴。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引进人才的目的,并非造势吸睛,而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引才观,着眼解决地区燃眉之急,精准定位发展需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确保把更多用得上、用得好的人才凝聚到地区事业发展中。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聚",核心在"用"。人才最怕"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招了之,引而不用,无疑会挫伤人才的积极性。要打好"提前量",通过走访调研、谈心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引进人才精准立体"画像",着力把人才的脾气个性、个人特长、日常习惯等潜在特征显化出来,为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提供有力根据和坚实支撑。要坚持交挑子、压担子,有针对、有计划地把人才放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经济建设等建功立业主阵地,实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责,引导人才在流汗中流芳、在吃苦中吃香。要坚持搭台子、架梯子,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在创业平台建设、创新科研补贴、荣誉称号激励等方面,大力实施揭榜挂帅、搭台摆擂、赛马比拼等措施,点燃人才干事创业活力,让更多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在干事创业中找到价值坐标、实现个人抱负,推动形成以事业为上、以实干为荣的生动格局。

优秀的人才,既是"爱"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建立人才定点联系回访机制,加强对人才的跟踪管理服务,不定期上门调研走访,主动向人才问需、问政、问暖,全力解决好住房落户、子女就学等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帮助消除后顾之忧,让人才更好安于创业、沉于钻研。要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考核制度,把考评结果作为"戴帽子""拿票子""挨板子"的重要参考,着力根除论资排辈、项目包揽、躺平摆烂等不良现象,不断增强人才"饥饿感"、获得感、价值感,树牢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得实惠的鲜明导向,让人才作用竞相迸发,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全面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在"自找苦吃"中增"色"提"气"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回信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希望,青年干部要深刻领悟"回信精神",在"自找苦吃"中"扬正气、接地气、强底气",努力成为群众的"放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让青春在基层一线绽放绚丽之花。

"苦学"为党之心,擦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底色",葆清廉本色"扬正气"。"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年轻干部要用理想信念立根铸魂,补足精神之钙,在学习上"下苦功",在思想上"补足钙",始终保持理想信念坚定,始终做到对党绝对忠诚。要锤炼"浩然正气",主动从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自我革命",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要守牢廉洁底线,带头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主动接受组织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绝不越"雷池"一步,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时刻心系群众、主动服务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敬畏之心对待手中权力,努力成为组织放心、群众信任的好干部。

"苦练"为民之功,坚守"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本色",拜群众为师"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基层是增强本领的"大熔炉",年轻干部要敢于在基层"淬火"、在实践中"炼金",拜群众为师,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所急所忧所盼的问题,围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深入了解基层实情、民意和民情。要甘当拜师"求"解的"小学生",向人民请教,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正和群众"坐一条凳子",主动与群众交流,同群众沟通,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毅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满意,在解决群众诉求中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苦干"为国之事,淬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实干"成色",为民办实事"强底气"。"花棚里养不出万年松,马厩里跑不出千里马",年轻干部要在基层一线不断经受"风吹雨打"和"日晒雨淋"的考验,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中不断增强工作本领。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接烫手山芋,在基层"经大事"、练就"硬本领",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不断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善于从为民办实事的实践锻炼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从群众工作的经验中认识规律、发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掌握真实情况,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锤炼善作善成的本领,练就担当作为的铁肩膀、硬脊梁。

"三字诀"破除调查研究"脚尖歪风"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党的重要传家宝,然而,个别领导调查研究之前,准备不足,随性较大,提腿就去,至于"去哪里?调研什么?怎么调研?"一概心中没底,不但不能轻车简从,还"四处漫游",群众称之为"脚尖上的形式主义"。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担负着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崇高使命,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念好"深""实""效"三字诀,以务实扎实求实的作风,自觉破除"脚尖歪风",赢得群众点赞口风。

深。党员干部推开门、迈开腿搞调查研究,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如果一搞调查研究就兴师动众、前呼后拥,甚至还打着调查研究的幌子,"顺便"看一下附近的景点、逛一下热闹的市集,更有甚者吃吃喝喝,四处漫游,这样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增加基层负担。破除"脚尖歪风",务必要念好"深"字诀。要深入基层,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这样才能听到真话;要深入一线,到困难最多的地方,到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到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方,这样才能探到实情;要深入民心,与群众同坐板凳、同蹲田头,主动与他们交朋友,掏心掏肺,他们就会跟你坦诚相见,这样才能挖到问题症结。

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如果不带着问题来、不奔着解决问题去,只能沦为"虚"字当头、"空"字挂帅的形式主义,就会影响决策质量。破除"脚尖歪风",务必要念好"实"字诀。要以务实之心开展调查研究,对调查研究的方案、方法、步骤、措施等都要实打实一一过堂、一一过招、一一受验,杜绝"蜻蜓点水"式的作秀作态;要以扎实之功开展调查研究,以"蹲下去看蚂蚁"的精神,善于用放大镜发现问题,用显微镜看清问题,用望远镜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要以求实之力开展调查研究,要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寓意,对调查研究过程中了解、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弄懂悟透求实,只有真正掌握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才能真正瞄准方向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效。"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如果不以爬坡过坎的勇气面对难题,不以滚石上山的劲头化解矛盾,不以举一反三的思维解决问题,非但不能使调查研究起到实效,而且还白白消耗了党群干群鱼水情,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破除"脚尖歪风",务必要念好"效"字诀。要在解决难事上见效果,通过调研取得的"秘诀",解决久拖未决的老大难积案,"拿"下多年"挂账"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见效果不放手;要在化解矛盾上见效果,通过调研取得的"法宝",对一些重复信访的问题、对一些民愤民怨中折射出的"疑似案例",一竿子插到底不达目标不罢休,切实解决群众关切;要在打开局面上见实效,解决问题要就事论事,但打开局面须举一反三,通过调研取得的"真经",寻找问题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解决一个问题找到解决同类一批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使调查研究起到实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