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高校思政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9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高校思政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中所形成的,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革命文化所具有的政治性、人民性、先进性、科学性等特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内核。具备"属人化"特质并在主客体互动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与强调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认同方面具有高度的价值耦合性。蕴藏在革命文化中的深厚价值情感比任何说教都更富有精神张力,更能感染人、感化人,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

一、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有待提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之一就在于提供高质量的、符合新时代学生接受特点的教育资源。然而,当前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资源供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建构不足。革命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但有些内容的背景相对久远。因而,在将革命文化作为教育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时,有必要使其展示内容、呈现形式与当前时代的新需求、新技术相融合。这既是对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二是部分高校对革命文化育人的科学性设计和机制化协同不够。如何一体化协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将革命文化融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协同化的制度建设巩固革命文化育人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何将革命文化育人由单点散发的"运动型"向点面结合、常态长效、协同发展的"制度型"转变,还需要深入思考。三是部分高校对革命文化宣传教育阵地的拓展不广。信息化时代,各类数字平台载体层出不穷,如何适应"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升级,妥善应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着力探索数字时代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积极稳妥地由传统的红色革命育人场域向新的社会领域、网络空间等各类阵地拓展,充分发挥网络、社区、社会组织及党群互动在革命文化育人中的积极协同功能,还需要不断突破创新。

2.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把握不准。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性认识,大学生往往更容易对故事型、案例型、人物型革命文化的呈现方式产生情感共鸣,但对其深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则相对欠缺。一方面,基于内容维度层面,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解决如何使学生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革命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意蕴极难在短时间内深刻影响到学生,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较长时间跨度的教育活动发挥作用,从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动。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革命文化深厚内涵的挖掘还不够,聚焦大学生实际需求进行系统性和有针对性的梳理还不足,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基于认知维度层面,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准确把握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效的教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保护阶段,这一阶段通常采用说教和灌输的教育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印刻到学生的脑海中;辨识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在于使学生将主流价值内化于心;能动阶段,这一阶段通过理性对话让受教育者主动分辨、选择、评价,自觉接受并主动遵从主流价值观,实现外化于行。但在将革命文化融入以上三个阶段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对革命文化育人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对教育机制的建构还不完善,人本型的现代化教育方式尚不成熟。

3.部分高校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待增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孕育出的革命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马克思主义入脑入耳入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和谐稳定,大多数革命人物或革命事迹所处或发生的年代又相对久远,学生对革命人物或革命事迹的感受和体验本就不易深刻,再加上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仍延续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方法,未能运用贴合学生实际、符合教育规律的现代科学方法,导致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待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相关部门尽管对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考核权重有所增加,但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从中观角度来看,尽管各高校都着力推进文化育人,但客观上存在着成效的差异,对文化特别是革命文化的内涵聚焦不够;从微观角度来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其与育人队伍间的代际差异较为明显,革命文化育人效果还存在着话语转化内容未能与时俱进、话语转化方式单一传统、话语转化效能难以发挥凸显等问题,同时革命文化育人内容与学生需求的适切性不高,不利于增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二、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以革命文化为重要抓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以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时空载体、生态建设等为重点,努力构建革命文化引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革命文化育人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

1.以课程教育改革为重点,实现革命文化的资源协同。高校要结合办学特点,把革命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等资源协同起来,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内容跨界。要将革命文化教育元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育人场域全覆盖,打造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网络思政三元融合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实现课堂联动。首先,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方面,要依托主题党日、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形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为主题的相关研讨,努力在第一课堂中实现革命文化的资源协同。可探索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组织、宣传、学工等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建设革命文化类思政课程。其次,在推进思政课程改革方面,要加快推进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改革,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与革命文化紧密相关的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国史国情、党史党情,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在推进网络思政改革方面,要探索强化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建设的新方法,建立健全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着力发挥革命文化的政治引领力,打造校本化且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轻应用集群,将新媒体网络平台打造为集革命文化宣传平台、教育功能、交流渠道为一体的网上交互平台,提升"线上线下""网里网外"的革命文化育人资源融合度,立体式推进学生成长成才。

2.以时空载体建设为渠道,把握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高校要充分挖掘地方育人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壁垒,将学校所在地区特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一方面,要通过校内校外育人资源的整合联动,推进革命文化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可以百余年党史为核心主线,通过展现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唱响时代主旋律。另一方面,要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搭建起高校与地方之间的"革命文化育人桥",以整合资源、集聚要素、融合发展为目标,精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利用各种方式实现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构建起综合协作的革命文化育人新格局。要科学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育人过程,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发力,激发革命文化育人潜能,形成革命文化育人多维协同、资源共享、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3.以优化制度评价为保障,夯实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各高校在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将革命文化的育人效果,即革命文化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影响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将其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其二,将革命文化的育人要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考核,经过实施、评价、再实施、再评价的过程,对革命文化育人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此外,应着力建立配套的教育管理制度,将常态化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健全制度制订、施行、检测、评估、考核、修订的全过程闭环,用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机制巩固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总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高校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革命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运用革命文化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感知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内化、在内化的基础上外化为自觉行动,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革命文化,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激励自身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