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6篇(第22/58页)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成长
巍巍井冈山、滔滔赣江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九江市考察调研!时隔4年,总书记再次踏足江西这个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古色厚土。消息传来,朋友圈纷纷转发刷屏,作为九江市下辖县区,全县上下讨论不止,反响热烈。
时间如流奔涌,四年前,总书记视察江西,首站在赣州,我正于赣江之畔求学求索;四年后,总书记视察江西,首站在九江,我正于鄱湖之滨修心修业。从大学课堂的学子,再到县区基层的组工干部,时代在变,身份在变。循着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才发现,我早已把青春留在了江西这片沃土,与家乡江山一道同云雨、共成长。
千年宋城,象牙塔中写春秋,造就的是"肝胆依旧硬如铁"的金属风骨。江西赣州是一片遍洒英烈鲜血的大地。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外的广场上深情寄语: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再出发!新闻稿发布后,大学母校立即组织开展传达学习交流,校园内外,总书记对赣州的嘱托和寄语随风飘扬,广场上、课堂中、实验室内外,对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讨论不绝于耳。技术报国、服务兴邦的理念在青年学子中互相传递。课业之余,我与几位同窗来到于都,岭上17颗松树见证着革命烈士"一去不复还"的动人历史,"草鞋墙"展现着"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的优良作风,"一身本领付何处,此生甘苦为谁知"的答案和信念逐渐在心中清晰。作为以冶金矿业立校的传统理工院校学子,校歌中"让我们造就金属的风骨"传神动人,毕业前夕,许多学子受总书记感召,或是投身祖国基建的伟大工程,或是扎根基层成为人民公仆,携带着一腔肝胆和金属风骨,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在祖国的山河中挥洒青春。
九派浔阳,鄱阳湖畔组工情,秉持的是"斋衙卧听萧萧竹"的赤子心怀。时光奔腾,不朽的是奋斗精神;重整行装,需要的是无悔心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九江,秦朝设郡,汉代筑城,位于三江之口,七省通衢,担负着一湖清水入江,一泓清水东流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传递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长江文脉赓续、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在九江都昌工作两年,我常常远望浩渺的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湖水潮势涨又落,候鸟翩跹来复还,无不说明着九江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越做越好,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九江篇章"越来越亮。这背后,凝聚着九江党员干部无数个日夜夙夜在公、夙兴夜寐的奋斗。身处组织部门,身为组工干部,我更深刻体会到"政通人和"的愿景之宏大,路程之艰难。两年时间,我于基层重读人民大学,从心得感悟的豆腐块写起,由短到长,从繁入简,在文字材料的书山学海中苦苦探寻,努力将务虚材料写出求实举措,把理论文章讲出生动故事,期待有一天可以向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
河山大好,征程万里风正劲,涵养的是"凌空始觉海波平"的宏伟胸襟。山高水长,祖国哪里都是大好河山,任重道远,事业哪里都是千钧重担。在总书记的足迹中,无论是赣州还是九江,都只是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一个站点。足迹"有痕",境界"无我",越是美好的梦想,越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越需要知重负重、砥砺前行。身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就是要不断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中汲取精神力量,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保持"我将无我"的精神境界和"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以身许党报国,用毕生的精力和全部力量回报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练就"宽肩膀"、勇挑"千斤担",主动爬坡过坎、争标夺旗、闯关夺隘,以辛勤的汗水、默默的耕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境界和胸怀越来越宽,让党群的"鱼水情"推动人民的"幸福舟"行稳致远。
引才聚智要把握"需求导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科教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技创新协同配合,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攻关,吸引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人才是第一资源。无论是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发挥作用。如果一个地区在引才聚智时"以帽取人",过度追求"高大上",或是来者不拒"捡到筐里就是菜",难免会陷入"水土不服、引而不用、用而不好"的人才浪费怪圈。想要引好、用好、用活人才,就要把握"需求导向",靶向人才"引育留",助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发展需求"靶向引才。伟大事业需要高精尖人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引才聚才的永恒主题、根本要求和价值所在。当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中省市县各层级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和使命,如果在引进人才时"来者不拒",不管是好是坏通通先"捡到筐里",没有结合地方实际,针对性、创造性开展引才工作,人才资金就会"付诸东流"、人才作用就"难以发挥"。要将自身优势和经济发展需要进行有机结合,既看当前、又兼顾长远、更立足实际,从本地发展需求出发引才引智,精准编制地方人才发展计划,既明确所需人才类型,又深入分析研判人才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确保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与当前各项工作相配套、相契合,实现"一才一位一职责"的双向匹配。
把握"岗位需求"靶向育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社会发展需要发现人才,更要培养人才。如今,伟大时代需要专业化人才,赋予了岗位新的定位、新的使命、新的要求。专业化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人才需要勤学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才能在时代洪流中绽放,才能不迷茫不落伍不掉队,发挥自身价值。引才地区、用人单位如果只管引不管育、只会引不会育,不让人才接受最先进的理论、最前沿的技术方法,就容易使其沦为"愚才"、最终落伍。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的特点,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立足本地特色,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精心开展人才培训。要结合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多渠道搭建平台,为人才成长成才、干事创业提供条件,让人才在改革发展浪潮中奋勇争先、大展拳脚。
匹配"人才需求"靶向留才。引才是方式,育才是过程,引才育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好人才、助推发展。当前,部分地区存在"留才难"的问题,明陷入"年年引进,年年紧缺"的困境。引进人才难在引心,留住人才重在留心,除了建立健全"给足真金白银"等人才引进政策,更要坚持"提供关心关爱"等服务保障措施。要建立人才普惠制,落实好人才工作发展专项经费,在医疗、住房、教育、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切实满足人才不同发展阶段需求。要建立"一对一"联系长效机制,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全程联系帮扶,常态化倾听掌握人才需求,及时为人才排忧解难,全面营造爱才、识才、敬才的氛围,真正达到"引得进""留得住"的目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在新征程上主动扛起新的文化使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新征程新机遇新挑战,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支撑,越需要聚焦新情况新挑战,下实功夫、迎真挑战,主动扛起新的文化使命,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再谱新篇章,真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主动扛起新的文化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铸魂,润物无声。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在新征程上,主动扛起新的文化使命,首当其冲的就是必须用实际行动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深化理论学习、加强理论武装,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活化学习形式,创新学习载体,推动理论学习真正走深、走心、走实,强思想之基、筑灵魂之本、强工作本领、增工作动力,进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秉持开放包容中扛起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博大气象的形成,与中华文化从古至今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是分不开的。也正因这份独特的开放包容,才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要在秉持开放包容中扛起新的文化使命,既敞开胸怀,多多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又提升自身,深入挖掘本土先进文化、梳理历史脉络、汲取精神财富,切实提升凝聚力与感召力,还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扛起大国使命、彰显大国担当,不仅贯通古今、传承弘扬,还融通中外、交流互鉴,进而更好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方向、道路,因正确而坚守、而守护;创新,创的是"新话""新事",因发展而探索、而开辟。"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在新征程上,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从哪里出发,不能忘本忘祖,赓续千年文脉、传承民族精神,在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过程中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接续向前,确保方向有指引、行动不偏航,把历史文脉传承好、把文化强国建设好。同时,注重创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多研究"自选动作",多落实创新举措,为文化建设加入新元素、注入新活力,让文化创新创造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宽广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文明在新征程上绽放光彩,谱写宣传思想文化新篇章。
执"中华文化"之笔奋扬当代"自信"之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执"文化"之笔,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凝聚起"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磅礴力量,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执"中华文化"之笔深入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昂起头颅奋扬当代"自信"之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积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包含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美好憧憬,传承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不忘本源,方能源远流长,缺乏"细嚼慢咽"是不可能尝到"甘甜"的。抽丝剥茧、苦修内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要如"凿深井"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才能学得透、悟得深最终品尝到中华文化的"甘甜"。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深入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上持续发力,从根与脉、源与流中走向未来,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执"中华文化"之笔推陈出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挺起胸膛奋扬当代"自信"之光。从"火爆出圈"的《觉醒年代》凭正能量传播为蓝本,借曲折剧情突出英雄人物的价值美;到舞蹈《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的"横空出世",借传统元素体现"中国风"的艺术美;再到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江南忆",借"良渚文化""世界遗产"等元素展现的"中国美",让中华文化因传承而发展,因创新而生机,因交流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予以展示、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兴盛,才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传统文化唯有与现代元素相碰撞产生反应,才能迸发出新的"火花",文化从现代化中汲取"养料"、相互"交融",才能赋予文化瑰宝持续性的生机与活力。广大党员干部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创新中弘扬,在弘扬中挺胸前进,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和网络技术,坚持推陈出"新",开拓新气象、扩展新渠道,释放中华文化"新"活力。
执"中华文化"之笔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燃起烈焰奋扬当代"自信"之光。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开拓向前。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当下,"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汉语桥"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兼容并蓄的中国,塑造了一个更加真实、具体、全面的大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揭开中华文化的"神秘面纱",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面对全球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广大党员干部要肩负历史重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世界了解"不一样"的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诚如斯言,有了这样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路在脚下,梦在远方。中华文化的传播之路充满崎岖和坎坷,但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理,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创造性、创新性转变,赓续红色文化,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执好"三笔"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实景图"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