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0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6篇(第35/5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568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23分钟

善借"外"力,多管齐下,做好"实干家"。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对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作出的总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也具有丰富的现代意义。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要主动适应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创新内容和传播方式,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多途径丰富宣传载体,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并行不悖、"专业机构+人民大众"相互补充,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宣传思想干部更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家里手。

追溯"古"源,正本清源,做好"传承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培根铸魂"的伟大事业,"培根铸魂"更是当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只有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蕴,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时代新形势,我们应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深入挖掘,阐释和展现我国多元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持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认清"今"势,守正创新,做好"开拓者"。新时代背景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自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噪音""杂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高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活学活用,继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结合具体实践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创新、破解难题。

"一带一路""同路人"的曾经、现在与未来

"德不孤必有邻",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14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领导人与代表陆续抵达中国奔赴这场十年之约。千帆连云、驼铃悠悠,在稳健向前的"一带一路"坚实步伐中,历经两千多年的丝绸画卷展现在眼前,我聆听到奋斗的激昂,激荡起初心的力量,中国向着全世界"同路人"发出诚挚的邀请,共商共建共享共同追梦。

曾经,驼铃清脆响彻丝绸之路。"云飞丝路飘花雨,风动驼铃运锦绸"。两千多年前,先辈们穿越草原沙漠、扬帆浩瀚海洋,在声声驼铃、点点帆影中开辟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创造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景象,谱写了沿线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史诗乐章,联通了中国与世界。从中国的视角看,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凿通的贯通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反映出中华民族古代走向世界的历史;从世界的角度看,丝绸之路是古代西方世界通往中国之路,反映出西方对中国认知和交流的历程;从文化角度看,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交汇之路,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轨迹。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舞台,人类在此交流交融,沟通梦想,创造历史。因此,重新建设丝绸之路便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延续古老梦想的夙愿。

现在,延续千年纽带同行追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也曾出现过一些"地缘政治工具""中国俱乐部"等诋毁和质疑,然而事实已经证明,"一花独放不是春",中国无意从中谋取私利,更无意伤害他国汲汲于求,我们始终坚持共同进步,而非踽踽独行。现如今,这一倡议已从蓝图变成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最具包容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各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带来实惠。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而且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一带一路"合作成为联系世界各国的重要纽带,为国际抗疫和恢复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现如今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日用品、电器出口提供重要路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订单大户。

未来,不以山海为远携手并进。"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达成的诸多成就,并非来自于纸上谈兵、高谈阔论,而是精谨细腻的设计擘画与脚踏实地的建设落地。未来,"一带一路"合作将按照战略对接、规划对接、平台对接、项目对接的工作思路,持续将共识转化为行动,聚焦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航天、油气管道、电力、网络通信等重点领域,推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设施联通,逐步形成更多利国惠民的可视性成果。在丝路精神引领下,中国将与共建国家携手,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媒体、智库等各方面合作,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增进不同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世界将在更加频繁的人文交流中,激荡出相知相交、团结共荣的"和合之美"。

"一带一路"赴繁荣"十年征程"再出发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是新时代开放之路,为世界合作共赢融通打造"强磁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经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唯有开放才能进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新拓展和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中国,面向世界。十年来,开放的中国与越来越多的伙伴携手,为建设更美好世界而努力。一带一路"以开放促进共享包容,倡议传承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始终向世界各国敞开怀抱,既不进行意识形态捆绑,也不附设价值观约束;既不是为了势力对抗而产生,也不是为了阵营划分而存在。促进互联互通,拉紧合作纽带,促使有关国家和地区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通过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助力实现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只有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共同繁荣。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一带一路"是新时代文明之路,为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架设"铁桥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从秦岭脚下的古都西安到亚欧大陆西缘的里斯本,从东南海滨的厦门到大洋彼岸的圣安东尼奥港,"一带一路"跨越五大洲四大洋,各地人民语言不同、肤色各异,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精神创造和文化成就。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多重挑战和危机叠加,"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严重危及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唯有选择文明对话,才能迈上坦途正道;唯有深化交流互鉴,才能推动文明发展。十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人文交流合作,架起文化互赏的桥梁,用一个个具体行动,构建起文明对话的平台,让文明之花跨越山海,绽放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人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了不同文明同放异彩、相得益彰的底气。

"一带一路"是新时代绿色之路,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方向标"。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建设一条开放发展之路,同时也必须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千年前兴起于西南地区的茶马互市把一片绿色的中国茶带给世界,时光流转,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一片茶叶,更是绿色发展的智慧和行动。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和装备制造国,十年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低碳能源投资已经超过传统能源,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共建国家和地区发展带来绿色机遇,为当地人民带去绿色福祉。目前,中方同有关方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同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高质量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不仅有助于共建国家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更是中国对降低全球碳排放,以遏制全球变暖、减少极端气候作出的巨大努力。

"执笔挥墨"绘就中华文化"丹青逸韵图"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强大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担文化传承使命,认真执好传承、创新、发展"三笔",为绘就中华文化"丹青逸韵图"而奋斗。

巧执"传承之笔",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细细勾勒,绘就"薪火相传图"。"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华夏文化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五千年的黄河文明,筚路蓝缕、颠沛流离,这片辽阔土地上的炎黄之子从蒙昧变聪颖、从贫弱变富强、从病夫变砥柱,五千年延绵不倒,九万里始终屹立。只有传承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广大党员干部要懂得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要乘时代之风云,汲取千年底蕴唱响文化繁荣"新曲",以自信自强、与时偕行的传承姿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巧执"创新之笔",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层层渲染,绘就"革故鼎新图"。"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中华璀璨的文化犹如一条奔涌的长河,需要不断注入活水方能奔流不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同一幅浩浩荡荡的历史长卷,需要不断描摹书写才能更加绚烂多彩。悠久历史给予了中华文明卓尔不群的独特禀赋,文化创新则成就中华文明葳蕤蓬勃的繁荣景象。广大党员干部们既要把握时代脉搏、树立发展眼光,又要深化思想解放、培育创新精神,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责任担当赓续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荣光"。敢于挺膺时代担当,扛起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进姿态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巧执"发展之笔",在"秉持兼收并蓄"中缓缓铺展,绘就"满园春晖图"。"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明不是孤立于世界的,中华文明所创造的文化也不是封闭保守的。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玉石之路就已将中原、西域和中亚、西亚连接起来。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广大党员干部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漫画〕透视"江西之行"写一篇"桃花源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诗意"桃花源"令人向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省考察,先后来到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深入长江岸线、企业、历史文化街区、农村等进行调研。他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基层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叮嘱",做好"生态资源"的"转化题",写一篇现代版的"桃花源记"。

瞭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远大谋略",做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间的转化题,写一篇"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桃花源记"。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产业兴旺的乡村,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基层干部要做生态乡村的"规划师",坚定不移走"生态振兴"之路,做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题,推动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农业"多维融合,让美丽乡村如诗如画、宜居宜游。

推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发展之窗",做好"一枝独秀"和"产业兴链"间的转化题,写一篇"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桃花源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基层干部要做好"一枝独秀"和"产业建链"间的转化题,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趣味采摘、观光旅游、非遗产品开发以及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不断建链、补链,执"产业振兴"之笔,写就乡村振兴锦绣华章。

轻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之门",做好"服务初心"和"人民信心"间的转化题,写一篇"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桃花源记"。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依靠的是基层党组织具体而细致的服务工作来实现。如何办好群众"身边小事"、托起群众"幸福大事"是必须答好的重要时代命题。基层干部要当好"勤务员",解决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所面临的"急难愁盼",列好"民生清单",做到群众有所"呼"、我们有所"应",群众有"需求"、我们有"行动",为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

〔漫画〕循迹"江西之行"写实"林下环游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在乡村振兴的"远征"中,基层干部要用好"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三把钥匙,解锁"林下新业态",持续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