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0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6篇(第36/5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568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23分钟

从"林下物产"到"商超美货",开发"森林食品",连通"产业链条"。乡村振兴,产业为要,要想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驾好产业振兴"马车",就要做好林下产品从"初级品"到"终端货"的转化题。基层干部是"三产融合"的纽带,要脱下"皮鞋"穿上"布鞋"入山林,寻找"特色产品"之"根";要脱下"工装"戴上"安全帽"进工厂,探寻从"林下物产"到"商超美货"之法,不断提升"林下物产"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连通产业"链条",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从"林下生态"到"文旅IP",培育"生态旅游",擦亮"绿色名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山水乡愁"能够引发人民心中的"诗情画意",是打开"生态旅游"之门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之行中指出,"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让北国边塞风光、冰雪资源为乡亲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基层干部要坚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一步一个脚印的调查研究精神出"殿堂"、入"森林",深挖"林下资源"富矿,激活生态旅游的"源头活水"、打造特色"文旅IP",绘就"深院花香莺对语,楼台直上彩云间"的生态写意图,擦亮"绿色名片"。

从"林下茅屋"到"康养民宿",打造"森林康养",打开"致富大门"。"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宫人巧日争新",人才是打开"林下新业态"的"密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要想将"林下茅屋"变成"康养民宿",基层干部要深谙人才"引、育、留"之道,招引愿意扎根基层的"外来人才"、发掘热爱家乡"乡土人才"、唤回经验丰富的"外出人才",助力"三种人才"把构思落地、把小产业做大、把大产业做强,持续擦亮"森林康养"名片,打开"致富大门",助力乡村振兴在崭新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从"一粒种子"开始厚植"大食物观"

"风吹起稻浪,稻芒划过手掌",10月是晚稻成熟的季节,田间水稻的金黄仿佛拥有治愈一切的无穷力量。2023年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主题为"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的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也随之同步启动,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要向陆地要食物,也要向海洋要食物。因此要想种好粮食安全之种,更需要我们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苦心栽培、细心呵护。

一是要培耕地保护之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上海作为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仍划定了202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含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项工作都要以牢牢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为底线,只有把调研土地性质做在最前,才能防范于未然,确保耕地"物尽其用"。在压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加强监管乱占耕地、"非粮化"等行为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探寻集中连片的高质量耕地,真正做到"守地有责、守地有方、守地有效",以打造高标准农田践行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要浇技术革新之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物的成长少不了注入源源不断的技术活水。随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农耕技术的发展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践行大食物观的关键因素。据统计,我国的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已经可以达到100%自给自足,肉鸡、蛋鸡、水禽等大部分蔬菜水果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但能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农产品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肉牛体重是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生猪饲料转换率与奶牛产奶率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数据的背后展现出粮食安全对农业技术的潜在要求,产业融合、技术研发、培养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我们仍任重道远。如何以智能技术赋能智慧农业,是实现现代化农业不可避免的考题,只有在未来抓紧抓牢"技术"这一主线,才能为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

三是要施宣传教育之肥。群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各项工作要想行之有效,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通过各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点对点"地为农户"送货上门",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化农民,使其在种植散户中起到"领头雁"作用,打破部分农民种植技术瓶颈,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在各级部门的宣传教育中要抓牢种植户、合作社等关键少数,通过多样化的宣传形式让粮食安全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引导全社会梳理正确的粮食观、大食物观,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成为粮食安全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俭、节粮爱粮,共同守护大国粮仓。

"春华灼灼,秋实离离,岁稔年丰,穰穰满家。"丰收的答卷来之不易,历史书中记载的那些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场景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想象的。袁隆平先生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希望可以以此文在每一位读者心中深处也种下一粒粮食安全的种子,从今天开始,从自己做起,节粮爱粮,永远感激那些面朝土地、心怀世界的播种者们,绘就新时代的"粮"辰美景。

调查研究当与"实"俱"近"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兴调查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能力。面对千变万化的基层情况,日趋多样的群众需求,想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就要让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与"实"俱"尽",全力推动各项事业更上一层楼、打开新局面。

念兹在兹、枝叶关情,以艰苦奋斗之朴实,向群众走更近、行更笃。古语云:"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调查研究关键在于"眼睛向下、脚步向下",重点在于"直奔问题去",想要精准掌握实情,就必须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全面摸底百姓的急难愁盼和发展的堵点短板。"出水方见两腿泥",各级党员干部既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主动"沉下去",多搞"四不两直"的走访调查,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还要用接地气的行动和群众"打成一片",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用方言俚语"唠唠家常",打开你一言、我一语的"话匣子",从群众的"牢骚话"中找问题,在"抱怨声"中找不足。要坚决杜绝"脚尖上的形式主义",真正做到踏遍千山万水、访遍千家万户,获取原汁原味、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析理入微、寻根究底,以埋头苦干之扎实,同群众靠更近、意更浓。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调查研究要精准把脉,找到症结,方能对症下药。不管是理清纷繁芜杂的"第一手资料",还是探究问题的根源,党员干部都要不断提高研究能力,进一步创新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通过反复比对、抽茧剥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节点和规律,有效串联起调查研究的整个过程,让问题源头"无所遁形"。"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党员干部要增强汇聚民智的敏锐度,不能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要"放下架子",主动对接群众需求,认真对待、高度重视群众意见建议,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虚心向群众请教,时时沟通,在群众的"金点子"中找到破解难题的"良方妙计",共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最优解"。

久久为功、跟踪纠偏,以全力以赴之务实,与群众心更近、情更深。"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重在实效,如果仅仅是"研"而无效,措施都无法落实,那么将毫无意义。"见实效"需"动真格",广大党员干部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全方位"复盘"调研过程,专精覃思、分类细化,对于短期问题,就要雷厉风行、立行立改;对于顽瘴痼疾,就要猛药去疴、刮骨疗毒。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应注重"成果转化",力戒"形式主义",要将调查研究出的措施转化为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具体行动,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新变化、新成效,更要防止措施落地"水土不服",定期开展"回头看"行动,采用问卷调查、匿名邮箱、网上讨论等方式了解群众对问题整改的满意度,结合反馈意见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查漏补缺,严防反弹回潮,切实将"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

读懂"江西足迹"背后的"殷殷期盼"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江西省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深入长江岸线、企业、历史文化街区、农村等进行调研。一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冒雨堤步察看长江沿岸风貌,亲切地同非遗传承人交流,详细了解湿地公园和蓝冠噪鹛保护等,无不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的"时时放心不下"之情。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干部,当认真读懂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足迹"背后的殷殷期盼,为奋力答好美丽中国"文化自信、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答卷而接续奋斗。

读懂"文化强,则中国强"的殷殷期盼,答好"既要推陈更要出新"的文化自信答卷。在走进南麓遗址、陶瓷博物馆、明清窑作群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接续努力,广大党员干部当切实肩负起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创新发展、文化赓续传承的使命任务,深挖中国文化精神"富矿",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牢牢守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脉,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守护者,让中国文化不断出彩出圈。

读懂"生态兴,则中国兴"的殷殷期盼,答好"既要金山更要银山"的绿色发展答卷。在来到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破解'化工围江',是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要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生态环境呵护需要人人参与,广大党员干部当担责于身、履职于行,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争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学习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坚持不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努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相关企业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美丽中国蓝天碧水青山生态文明"新画卷"更加多彩斑斓。

读懂"乡村美,则中国美"的殷殷期盼,答好"既要发展更要乡愁"的乡村振兴答卷。在离开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时,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说,"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很关注乡村振兴。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乡村振兴路上需要共同发力,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扛起全面乡村振兴时代重任,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抓落实、重推进、强执行,不断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助力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让美丽中国乡村既留得住乡愁,更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读懂"一带一路"的"三重联通"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为主题,将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至此。

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十年间,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一带一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结出累累硕果。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一带一路"架起世界互联互通的桥梁,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读懂"硬联通",基石之上的大道共筑。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部分国家基建投资支出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深化合作的"薄弱环节"。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我国工程企业扬帆出海,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一批标志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成为内陆城市连接大西洋的经济动脉;飞架南北的佩列沙茨大桥,见证克罗地亚经济腾飞"高光时刻"......这些昔日存在于设想之中的"里程碑式"项目不断涌现,为共建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福祉,不仅加速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流动,更为各国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注入新动力。

读懂"软联通",合作之魂的共识凝聚。"一带一路"的成果不仅在于架起一座座"连心桥"、建成一个个"繁荣港"、铺就一条条"幸福路",还在于共建国家在贸易合作、资金融通、气候变化、油气管道等领域形成共同的规则和标准。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规则标准在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协同发展、畅通投融资渠道、便利经贸往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围绕规则标准的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共建国家、国际组织标准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稳步拓展。我国与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以及国际和区域组织签署107份标准化合作文件,促进了多领域标准国际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生效,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双轮驱动区域经济逆风前行。

读懂"心联通",友谊之桥的人文交融。如果将"硬联通"比作"筋骨","软联通"比作血脉,那么"心联通"则是"心泵"。共建国家人民的心意相通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和关键,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注入澎湃动力。秉持"兼济天下"的情怀担当,中国农业专家组在布隆迪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造血式"帮扶为当地培养农技人才,造福一方百姓;秉持"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中埃考古学家携手五年,让卢克索孟图神庙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联合考古队也在学习借鉴中结下深厚友谊。300多个民生合作项目、1000余对友好城市、46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变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在一个个"实而惠"的民生工程中、一次次"多彩且包容"的文化交流中,共建国家人民的心意在潜移默化中彼此相通。

丝路迢迢,通达八方。十年的历程,我们看到"一带一路"运用"三重联通"的笔触绘制出恢宏长卷。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我们相信,这项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文明创举,定能为各国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见证彼此"高质量繁荣"

备受瞩目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后,到如今来自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已确认与会,意味着全世界将近3/4的国家都来到了北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