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1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42篇(第16/3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524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42分钟

"漫"说理论学习"真"字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学习在干部成长中发挥着固本培元、凝心聚魂的作用。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为此,广大党员干部更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力戒"虚把式""装门面""化浮云",念好"真"字诀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上好这门"必修课",牢牢掌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不断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力量。

力戒理论学习"虚把式",在真学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在理论学习上,要舍得花心思、花时间、花精力,要形成习惯、形成自觉、形成风尚,要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但一些党员干部对理论学习不重视,总认为啃书本、学理论是苦差事、虚功夫,把学习当包袱,把自学变不学,错失固本培元、补钙壮骨的良机。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力戒理论学习"虚把式",在真学上下功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摒除应付思想,打消功利念头,原原本本读原著、原汁原味学原文、细嚼慢咽悟原理,全面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细心思考和领悟其真谛要义、思想精华,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学习就跟进一步,让理论学习走心、走深、走实。

力戒理论学习"装门面",在真懂上下功夫。理论学习的目的是武装头脑、增强才干、提升素质。在知识日新月异、发展不断深入的形势下,经常性地给自己"充充电",能够及时弥补短板、有利于打破瓶颈,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但一些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滥竽充数,学习过程就是"抄笔记,读文件,完成字数"或"摆拍照相做宣传","完美"应付了上级的安排部署与考核,其实际效果可想而知。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力戒理论学习"装门面",在真懂上下功夫,树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坚持边学边思、边干边思,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凡学新的理论知识,舍得花时间和精力深钻细研,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多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多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真正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

力戒理论学习"化浮云",在真用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实际能力的获得都要靠实践,如果把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分割开来,就如同买椟还珠、舍本取末,丧失了理论学习的价值。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党员干部觉得学与不学、学多学少差别不大、成效不彰,根本原因就在于学习还只停在纸面,只学习不思考,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眼里看过、耳边听过、转头作"浮云",对理论学习不能入脑入心。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力戒理论学习"化浮云",在真用上下功夫,要把学习作为一项层层递进、日日精进的长期任务,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要带着问题、目的学,多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思路、找原则、找方法,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履职尽责的能力、干好工作的本领,用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实效来检验学习成果。

从习近平总书记京冀之行读懂"为民之道"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言一行,体现出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牵挂,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习近平总书记京冀之行中读懂"为民之道",站稳人民立场、集聚人民力量、增进人民福祉,做到时时、处处、事事"为民"。

站稳人民立场,以"忠诚所感金石开"的赤诚之心和"一心一意"的心心相印之情,做到"事事关心"。"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关注着灾情,指导着救灾工作,心里一直惦念着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我当时就说,灾后恢复重建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要再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对受灾群众不尽的牵挂,彰显人民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让受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凝聚起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以"忠诚所感金石开"的赤诚之心和"一心一意"心心相印之情,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日常小事"当作自己"终身大事"来办,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事,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同时,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做到"事事关心"。

集聚人民力量,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之心和"一朝一夕"的心心相惜之情,做到"处处在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抗洪抢险救灾斗争中,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挺身而出、向险前行,国有企业职工闻"汛"而动、紧急驰援,社会各界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奉献爱心,书写了洪水无情人有情的人间大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做好的"必答题"。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依靠人民,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之心和"一朝一夕"的心心相惜之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主动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做到问需、问计、问策、问效于民,将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愁记在心中、践行在工作生活中。要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不断在总结群众经验、汇聚群众智慧中获得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做到"处处在线"。

增进人民福祉,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韧之心和"一点一滴"的心心相念之情,做到"时时给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大涝大灾之后,务必大建大治,城市灾后恢复重建,首要的是家家户户生活和社区居住环境的恢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民高擎一把伞,为民敢扛一片天"。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实干担当扛在肩上,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韧之心和"一点一滴"的心心相念之情,坚决增进人民福祉,敢啃"硬骨头"、善打"持久战"。要持续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做到"时时给力"。

点"绿"成"金"奏响生态文明"交响曲"

11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殷殷嘱托,指引着党员干部把绿色行动融入日常生活,把绿色监管带入民生发展,把绿色文化汇入生态思想,奏响生态文明共建曲、共享曲、共识曲,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打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的组合拳,在绿色行动中奏响"共建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本就是共同体,正是成百上千名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左手拿铁锹开发,右手持仪器管护,驰而不息、薪火相传,才将荒漠沙地建设为苍翠林海。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赛道,我们应顺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高科技产业和绿色产业协同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只图发展,不谈保护,绿色行动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秦岭违规违法违建的别墅,就是违背生态环境保护的苦果,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必须意识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回望杨善洲的一生,他既是砥砺"愚公志"的守林人,又是深耕"人民田"的拓荒者。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人民是"抬头见蓝、低头见绿"的受益者,也是发展者。党员干部应把工作落实到千家万户,稳稳端牢绿水青山金饭碗,从自身做起,带动群众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行动"手中握、实里做"。

兼修外部约束+内生动力的硬功夫,在绿色监管中奏响"共享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要让绿色监管发挥其最大效用,让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就要有明确的边界、严格的制度,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一方面要完善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加快立法步伐、丰富立法形式。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另一方面,严格监督和管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法落实落地,做到横向到边、竖向到底、不留死角。不仅要举起指挥棒,还要拿起绿色发展的风向标,要让提质完成、提前完成既定任务的保护者和贡献者不吃亏。我们用好绿色财税金融政策,让合法合规的经营主体获得环境保护的正反馈。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生态文明理念,让全体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成果。

牵住"双碳"承诺+自主行动的牛鼻子,在绿色文化中奏响"共识曲"。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到"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人文理念,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充盈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动能上节能,推动科技创新,紧紧把握新旧动能转换这个关键;要从资源上开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生态保护的生力军。一方面采用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推动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新能源、碳市场领域。另一方面除障碍、破藩篱,深化人才评价机制,鼓励人才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营造人人、事事、时时专注绿色、自主行动的生态环境。

山川披绿、林海生金,点"绿"成"金",焕新的又何止是风景!吾辈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致广大与尽精微的辩证统一,将生态文明五线谱奏响为绿水青山交响曲。

解锁"枫桥式工作法"背后的"党建密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枫桥经验"之所以历久弥新,最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善用"枫桥式工作法",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动能,切实造福基层群众。

支部引领筑牢"关键在党"的"红色堡垒",激活基层治理"源"动力。"枫桥式工作法",就是用科学理念建立健全多层次协商、多元化协同、多渠道协作机制,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方法,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实践。"枫桥经验"成功的背后正是因为当地强化党的领导。要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配强村"两委"班子,使村干部始终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心骨"。要把支部建在一线,做到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群众哪里有需要,党员就在哪里发挥作用,打造政治功能突出、红色精神显性的"红色传动链"。通过"党建红"赋能,让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各地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立足地方实际,通过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兴产业、促增收、解民忧,做到党建工作跟着群众走,打造"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强大活力。

党员带头增强"关键在党"的"红色力量",激活基层治理"智"动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形成了一大批基层先进典型。基层治理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基层是产生信访问题的源头。各地要结合实际用好党员联系群众制度,重心下移,党员直接联系群众,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情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运用好"党建+"各种有效载体,真正把基层情况摸清、把群众问题找准、把工作对策提实,在解民忧纾民困上越是艰险越向前,真正推动解决一批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的"急难愁盼"问题。

群众参与强化"关键在党"的"红色管理",激活基层治理"富"动力。"枫桥经验"成功是因为当地注重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要坚持以学促干,围绕中心工作,聚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医、入学、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组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形式,通过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推动基层党员干部主动靠前一步,更好地把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解决在当时当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在记好民忧民需基础上,找准问题病根"对症下药",脚踏实地为民办好实事,才能服务好人民、守得住民心、巩固好江山。因此,作为党员干部,要以"马不解鞍""店不打烊"的实干精神,真正把基层情况摸清、把群众问题找准、把工作对策提实,在解民忧纾民困上越是艰险越向前,真正推动解决一批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枫桥经验"的精髓在治理中熠熠生辉,成为谱写人民幸福新篇章的"神来之笔"。

推开"文化闸门"奏响文化强国建设"三部曲"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决扛起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用心用情用力奏响奔赴文化强国新征程的"三部曲"。

徜徉"文化长河",聆听"千年回响",奏响"溯本求源一家亲"的同心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盘古开天"到"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中华文化跨越上下五千年,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也蕴藏着"我是谁"的历史答案。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相同的基因。党员干部要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好学之姿咀嚼文化经典,汲取精神滋养,提升思想境界,塑造高尚品德,涵养优良家风,始终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心同行,真正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触摸"文化印迹",感知"跳动脉搏",奏响"鉴往知来谱新篇"的传承曲。从气势恢宏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巧夺天工的敦煌莫高窟,从仰韶文化遗址到良渚古城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从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到金碧辉煌的北京故宫......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党员干部要主动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光荣职责,当好中华文化遗产的"守护人"和"推介官",充分借助志愿服务组织、数字新技术等,推动传统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让文物上云端、动起来、活起来,并从中找到"我们将往何处去"的时代答案,真正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梦想一路进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