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1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42篇(第9/3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524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42分钟

第二问:如何下?

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一方面,要掌握基层实际,要有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采用"四不两直""蹲点调研"等方式深入一线,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的地方和单位去,从群众身上找思路、求方法、学本领。要持续创新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四下基层"的科学性精准性,以"钉钉子精神"破解难题,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另一方面,要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讲好百姓语言,将政治话术转化为"大白话",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土方言",用好"小板凳讲党课""先锋课堂"等基层平台,通过网络、新媒体等传播手段,才能更好地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问:能下好吗?

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四下基层"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一种科学方法、一种制度建设、一种实践创新,体现了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赶考"的姿态,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身体力行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任务、带着措施,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浓厚氛围,用群众的一张张笑脸、一份份满意、一句句赞美,检验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果,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在绿色生态答卷中描绘美丽中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并指出要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于国于民,都意义重大,助推美丽中国建设是当前国之重任,我们这一代人要答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生态建设的历史之卷。

守住生态底线,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里程。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各地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各地区要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积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甩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帽子",逐渐擦亮"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名片"。

划定生态红线,奠定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2005年8月15日,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了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蕴含着辩证思维的科学论断,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适度节制理念,又体现出辩证地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思维。我们要积极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引绿色发展实践取得实效,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工业绿色转型,鼓励生态旅游开发,在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

铸就生态绿线,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浙江余村壮士断腕,舍弃采石场,休养生息,换来今天旅游业的发展壮大,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扎根荒漠,不畏艰难、实干苦干,让荒漠变绿洲,目前正在打造集教育基地、休闲观光、沙漠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基地,"沙漠变金山"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我们要在推进生态治理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经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让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地区生态好起来,百姓钱包鼓起来。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生态一词自古有之,且今日更重之,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这一万里河山多姿多彩的生态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缓缓展开。

"三笔"绘好文化自信"工笔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始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新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中要自觉绘好文化自信"工笔画",坚定起笔、从容运笔、自信收笔,提振新时代文化自信,为国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从"红色之魂"起笔,在"凝心铸魂、以文化人"中勾勒文化自信的鲜明"框架"。屋有"框架"而四平八稳;画因"框架"而协调工整。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党的"红色基因"为框架,展现出了历久弥新、磅礴厚重的"中国范儿"。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向"结合"之路,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如"伯牙见子期,千里遇知音"般紧紧拥抱在一起,不断走深走稳走实。当代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红色文化"起笔",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着力点",在学习红色精神,感悟红色脉搏中切实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始终散发着"红色魅力"。

以"交流互鉴"运笔,在"开放包容、博采众长"中描绘文化自信的交融"线条"。以点画线,连线成面,通过线条间相互连接,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油然而生,绘好文化自信画卷同样需要"交叉取经"。璀璨夺目的"敦煌文化"正是不断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丰富线条描绘出一幅幅"飞天壁画",映照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广大党员干部应与华夏儿女一道,打破文化"壁垒"、搭建文化交流"桥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交流互鉴中从容"运笔"、凝聚共识,描绘出"美美与共"的"交融线条",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筑牢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力量。

用"创新之源"收笔,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中填充文化自信的亮丽"底色"。文化创新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幽而复明","点亮"文化之光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这都是文化与科学技术巧妙结合的佳作,为展现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写下了生动"注脚"。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用创新"收笔",遵循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精神,借助科学技术和智能手段为文化"拂尘",让中华文化"出圈出彩",填充"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拘一格"的亮丽"底色"。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足功夫,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彰显中华文化鲜活的生命力。

解锁"洞前对"的为民密码

"领导者不应有什么特殊性,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当群众的'传达员'",这是90多年前毛泽东与邓子恢在上杭苏家坡的一次对话中所说的,当地人民将那次对话称为"洞前对"。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时至今日,"洞前对"所蕴含的党员干部如何践行群众路线的核心思想依然有着永不过时的现实意义。党员干部要解锁"洞前对"的为民密码,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身入、心至、力行,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破解"洞前对",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俯下身听民声。听民声是群众工作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群众的急难愁盼,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做进群众的心坎里。如果对群众需求了解不及时,对群众呼声听得不真切,工作做得再多也只是无用功,还有形式主义之嫌。只有心里真正装有人民,群众呼声才能入耳入心,为民办事才能见行见效。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葆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放低身姿贴近群众,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或是同坐一条凳、同喝一壶茶,你一言我一语,听最真切的呼声,了解群众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真正为人民谋利益。

破解"洞前对",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为民担当,沉下心察民情。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要掌握实情,仅凭倾听民声往往不够全面、深入、客观,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沉心静气开展调研。党员干部要下高楼、出深院,直面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抓住"察民情"这个着力点,确保"察"得全面、"察"得精准。党员干部要不怕事、能担事,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研究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摸实情,汇总、分析、研判形成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为政策措施的精准制定、问题妥善的解决提供第一手资料。

破解"洞前对",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为民奉献,下气力解民忧。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党员干部要积极奉献,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切实把难事办好、好事办实。"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民解忧不能眼高手低、流于表面,要聚焦"关键小事",将人民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变为党员干部的"操心事"。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唱"独角戏",要把前期制定的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作为"点菜单",炒制一桌正对群众胃口的"佳肴",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让"水墨丹青"成为美丽中国"大爱的写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要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美丽中国,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领袖嘱托,真抓实干笃行,增强人人爱绿的责任意识、处处护绿的紧迫意识、时时创绿的使命意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书写美丽中国的"更绿"答卷。

要心怀"国之大者",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为指引,增强人人爱绿的责任意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从"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系列话语饱含深情、鼓舞人心。弹指一挥间,旧貌换新颜。十年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中国样板"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助推器",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以干部"制绿指数"增强群众"爱绿指数",让"人人爱绿"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凝聚起"同心携手添绿意,奋楫扬帆启新程"的磅礴伟力。

要敢于"动真碰硬",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为目标,增强处处护绿的紧迫意识。应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水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减污降碳等重点任务都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重要节点。前进征程上,要发扬斗争主动性,牵住矛盾"牛鼻子",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敢于向一切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说"不"。要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通过制定污染整治清单、倒排责任工期、强化督导考核等方式一项一项抓整改、一件一件抓落实,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不罢休,让"人人护绿"成为"人人共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需求、新期待。

要夯实"实干之基",以"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为方向,增强时时创绿的使命意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如今的城市,口袋公园、湿地公园成为居民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好去处;如今的乡村,小桥流水、碧瓦飞甍成为人们打卡拍照、回忆乡愁的新家园。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一项长远性、持久性工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担当为帆,以实干作桨,制定"任务书",绘好"路线图",列出"时刻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多做植绿、创绿的好事,不做毁绿、损绿的糟心事,营造"时时创绿、人人享绿"的生动局面,努力为美丽中国建设书写无悔的青春华章。

以"聊家常"真解"枫桥经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广大党员干部当深学细悟"枫桥经验",在练就与群众"聊家常"的真本领中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新时代"枫桥经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牢牢抓住基层基础,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基层。而"聊家常"则是拉近与群众距离、及时了解群众需求的有效手段。"聊家常",看似聊的是家长里短,实际上聊的是能力和水平、聊的是思想和感情、聊的是作风和品行,这里面大有学问、大可作为。广大党员干部须练好与群众交友谈心的基本功,用亲切的家常话与群众拉近关系,以真挚的情感、贴心的交流做好群众工作。

聊家常须"放得下架子",在深入基层、心入群众中摸清"真需求"。聊接地气、能共鸣的话,让群众听得懂、感兴趣。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端着架子只会无话可说,放下架子才可以无话不说。在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上,距离不会产生美,群众有哪些"急难愁盼",答案不在文件里,更不在汇报中,只有深入基层、心入群众,才能真正求解。广大党员干部要想"聊家常",就要自觉撕掉干部标签,把自己当成群众中的一员,主动走进田间地头,从群众缺不了、少不得的"柴米油盐"聊起,聊那些对群众有利有益且管用的事,与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当成家人,同坐一个板凳同唠一个家常,这样才能看得深、评得准。

聊家常须"过得了坎儿",在拜师求教、虚心求学中练好"真本领"。胸无点墨难免会"无话可说"。"肚里有货"才能言之有物,才有话题和谈资,才好交流互动,遇到问题才不会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窘境。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本领恐慌",注重学习积累常学常新,谦虚拜群众为师取长补短,及时掌握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最新政策,真正做到引用政策"张口就来"、讲解政策"一听就懂",在和群众"实打实聊"中成为做好本职和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