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员读书月读《黄河简史》心得体会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14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读《黄河简史》心得体会

同志们:

按照区党工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党员读书月"的活动安排,结合近期我的读书学习情况,下面我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般都在大河两岸。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从"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悲壮,到黄河安澜千年梦想生动实现的喜悦,黄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汇聚起来,就生成了宏大的黄河历史""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在《黄河简史》中,黄河历史研究者、历史作家杨明不仅系统地梳理了黄河五千多年间的变迁历史,还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了历代黄河治理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九曲黄河,大国血脉。黄河,不是简单的两个汉字,也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而是孕育了中华民族和民族精神延宕发达的宿命之河。

舞波渊旋投沙渚,聚沫倏忽为平地。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的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所以,治理与利用黄河不仅是治国兴邦的大事,更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传说共工、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之法治水,而大禹不仅发明了测定地势高低的"准绳""规矩"等工具,还采用更为科学的以疏导为主、以拦蓄为辅的综合治理之法。无论如何,黄河与中华民族密切而独特的因缘都将继续,黄河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将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站在当下的门槛上,我们不仅听见黄河顺流而下的浑厚与雄壮,也听见黄河泛滥成灾的悲恸与沉郁。几千年黄河的治理实践和丰富的治河理论与技术,特别是防洪、引黄灌溉、开凿运河等方面的创造,反映了先民的不屈精神和治水成就。

"上古时期,人力物力维艰,禹因势利导,黄河终得大治,顺天应人的理念也成为古代中国最早的生存智慧。两汉帝国恢宏,理政宽严相济,治河收放自如,默默无闻的小吏王景终成安澜千年的传奇。宋儒耽溺于论辩,在黄河治理策略上犹豫迁延,终致河道左右摇摆不定,被后世讥为治河无策而唯堵口有功",而"以强悍武力征服世界的元朝,尚武而轻文、轻儒、轻汉,为保护漕运之私,执拗地任凭黄河南泛,频繁的水患终于惹恼了在淮河流域乞食度日的朱重八......明清时期,黄河灾害接连不断,治河名人多以改良的方式小心翼翼地维持着黄河在淮河流域的流转迁移。"正如杨明所言,滔滔黄河,蜿蜒九曲。在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黄河的治理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

黄河宁,天下平。在传统的"乱治"周期中,"河运"与"国运"如影相随。一方面,稳定盛世与动乱不安的局面常常交替出现,而黄河在每次重大改道后,都会保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稳定期。黄河的治乱,不仅改变了自然地理的面貌,影响了人文环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帝国王朝的历史进程。也就是说,黄河变迁史与中国历史的进程互为参照。另一方面,黄河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反映。在原始农业社会中,无论筑堤、开渠或疏浚河道,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在治黄的过程中,各政权不仅运用最先进的治水思想和水利技术,军队也往往被作为抢险堵口的主力军。在"瓠子堵口"中,汉武帝刘彻"发卒数万人",群臣还不分贵贱的"负薪填决河""下淇园之竹以为楗",终使"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在《黄河简史》中,杨明以历史上黄河的五次大改道为主线,讲述了黄河以及黄河五千年变迁史的基本脉络与时代特征,还通过治黄史上代表性人物的故事,把纷繁复杂的黄河史浓缩起来,堪称一部精彩纷呈、别具一格的"黄河别传"。

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国运盛则河运兴。当代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延续,当代黄河是未来黄河的前身。"今天,我们站在历史时间的最高点,黄河之治已经迈出了稳健的一步。"正如杨明所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新时代黄河治理的宏伟蓝图已然擎画出来。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尊重规律,着眼长远减少黄河水旱灾害,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形成上游"中华水塔"稳固、中下游生态宜居的生态安全格局。要加强统筹协调,落实沿黄河各省(区)和有关部门主体责任,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不仅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黄河治理也不是一地、一段、一岸的事情,又因为黄河上中下游之间的生态条件、地质环境等既有差异又相互联系,这就意味着全流域治理还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居安思危,重温历代对河道变迁的论述或实践,从科学层面推论黄河改道的临界条件,并预测潜在的风险未雨绸缪,黄河可安澜矣。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