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2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96篇(第3/2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9585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53分钟

民意为先,解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爱民"密码。爱民者,民恒爱之;敬民者,民恒敬之。为民造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坚持事事以民为本、时时与民同乐、处处为民着想,才能取信于民,造福人民。针对上海来沪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闵行区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这是回应百姓呼声,满足群众需求,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各地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四下基层"为引领,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掌握群众工作"基本功"。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多到厂房院所、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问需问计于民。要甘当"小学生",善讲"土方言",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争做基层社情民意的"采集者"、政策理论的"宣讲家"、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纾困解难的"好管家"。

真抓实干,解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为民"密码。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城市建设。2022年6月,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三苏祠"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023年5月,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着力构筑新时代宜居宜业的'人民之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把人民放在心上,把群众事当做自己事,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才能真正创造无负时代、无负人民的业绩。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勇当为民服务的"店小二",人民身边的"勤务员",聚焦住房、教育、养老、卫生、就业等群众身边的大小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下足"绣花"功夫,精准发力"施治",持续"回头"整顿,就能不断以干部自身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

循着"坚实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12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江苏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时,都要瞻仰对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他曾深情感慨,每到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坚实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以党性修养为养分,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循着"坚实足迹",要用好红色资源,感悟红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南湖红船到巍巍巨轮,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中国革命的摇篮"到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第一站......革命先辈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革命遗存如星辰缀满广袤中华大地。我们要充分用好红色资源,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提高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能力,积极利用"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方法,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融媒体平台,以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形式,开辟红色文化资源专题专栏,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在踏寻红色遗迹、追忆革命历程中汲取强大精神滋养,增强心灵震撼和精神激励以及思想启迪,不断擦亮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

循着"坚实足迹",要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情怀。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件红色文物的背后,都蕴含着传奇的红色故事。从苏区干部"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到红军"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从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到廖俊波"跟老百姓坐在一条凳子上",红色故事的背后,承载着伟大的革命情怀,折射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为民初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深挖故事背后充满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人物、事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新媒体传播语言特点和风格,努力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表述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善于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透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更好地洞悉过往、明理立身,在学史知史中爱党爱国。

循着"坚实足迹",要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历史长河川流不息,时代精神代代相传。红色精神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几经挫折不断崛起、历经苦难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到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我们党靠着强大的红色精神力量,跨越了一个个"雪山""草地",征服了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长期工程,不是一次集中性学习教育就能完全达到目的的,也不是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就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的。我们要抓在经常,融入日常、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在红色教育中汲取党性营养,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牢牢守住红色的根基和血脉。

以"良渚印记"汇聚"文化之力"

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绵延千年,弦歌不绝。良渚文化,不仅无可争辩地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史,更让世界看到了"文明的曙光"。阔步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当怀揣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初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认真感悟"千年良渚"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印记和深厚智慧,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探寻历久弥新的"良渚遗迹",在追本溯源中坚定"一往无前"的"文化自信"。钱塘江北岸,浙江余杭之心,这里诞生了灿烂恢宏、源远流长、深邃厚重的良渚文化。将历史的时针拨回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文化基因、文明记忆、民族精神在此酝酿,产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都对璀璨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点亮了中华文明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文明史。五千年后,良渚后代以保护为基,以数字赋能,在良渚古城遗址上重现文明之光,让充满无限遐想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入人心。习近平曾讲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良渚遗址背后所蕴含的"良渚精神",无疑就是最好的时代答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加需要时刻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始终坚守自身的文化立场与鲜亮底色,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的侵袭,排除庸俗媚俗文化的干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富矿,不断从浩瀚五千年文明史中萃取时代精华、汲取前行能量,将文化自信之"根"深扎于中华大地之上,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昂扬向前之姿不断传承延续。

发出同频共振的"良渚声音",在兼收并蓄中敞开"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从古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从五千年前的良渚遗址到今天的"良渚论坛",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化始终秉承"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敞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始终在"化合""凝聚"中历久弥新、绵延不绝。这些天,良渚古城迎来八方宾客,"良渚论坛"智慧激荡,为世界文化交流搭建起了广阔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先民的审美与智慧,为世界读懂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了新视角。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才能更好地推动不同文明共同发展进步,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合力。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党员干部要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推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兼收并蓄各国、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在往来与互动中用心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而精彩,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同理之心、传承之志,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声"传递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的心里、脑里,让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紧紧相连,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擦亮享誉世界的"良渚名片",在继往开来中焕发"与时俱进"的"文化活力"。文化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更是时代表达的窗口,文化要不止于岁月之古,更要有时代之新,才能走向世界、深入人心。如今,人们看到了以"良渚玉琮"为原型的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和以"良渚神鸟"为原型的"飞飞";看到了良渚文创店铺上线运营,"良渚文明"与"先进科技"相互碰撞,让肃穆威严的良渚文化"活"了起来,不断把闪耀夺目的"良渚名片"推向世界,代表着中华文化独有的精神标识,展示出无与伦比的中国力量。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展望未来,党员干部要紧跟时代潮流,自觉担负起守正铸魂、创新求进的时代重任,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拓展中华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的表达形式,借助科学力量,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盘活"沉睡资源",激活"文化基因",点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为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时代"活水",让中华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大家庭,更好地续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中国华章。

以"宪法"之光照亮新时代的"法治之路"

宪启民,法兴邦。今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宪法的设立,有力推动和加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我们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法治保障。

以"修法"为先,在凝聚"法治力量"中扩大法治建设"广度",确保在依法治国成效上不能有"落差"。"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我们要明白治理国家若没有法度就会混乱,固守法度若不知变革就会衰落,宪法作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自1982年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后,全国人大顺应时代要求,先后5次对这部宪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修正,这些修改,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高党的依法治国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以"修法"为先,在凝聚"法治力量"中扩大法治建设"广度",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确保宪法在新时代的生机活力。

以"执法"为要,在压实"法治责任"中增强法治建设"力度",确保在依法治国行动上不能有"温差"。"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法治中国建设蹄疾步稳,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题依旧存在,一些执法司法人员徇私枉法,甚至充当犯罪分子的保护伞,严重损害法治权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系统推进,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提高宪法实施和监督水平。我们要以"执法"为要,在压实"法治责任"中增强法治建设"力度",直击问题关键,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确保"法"为人民所信。

以"民意"为主,在优化"法治环境"中拓展法治建设"深度",确保在依法治国方向上不能有"偏差"。"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而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最根本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我们要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优化"法治环境"中拓展法治建设"深度",进一步确保立法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做到宪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充分尊重和体现人的价值,确保在依法治国的方向上不能有"偏差",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法律规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努力营造出良好法治氛围。

致敬千千万万孟广泰:扎"根"铸"魂"颂英雄

近日,烈士家属70多年来寻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家人孟广泰的故事受到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当历史渐渐走远,党员干部更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郑重怀念先人英烈中,深切感悟先辈家国情怀,扎"根"铸"魂",永葆初心,不断鞭策自己,从精神上提高自己,争当"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

扎下感恩的"根",铸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民魂。从最初的50多名成员发展到今天拥有9800多万名共产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飘摇、沧桑变化,从无数的党派中脱颖而出,带领中华儿女走到今天,成为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强国,我们的党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缅怀先辈、重温历史,弘扬革命传统、强调立党"初心",其深意,就是要用历史"最好的营养剂",为广大党员干部补思想之"钙"。所以,请党员干部饮一碗感恩的"水",时时刻刻将群众牢记在心中,珍惜与群众的"鱼水之情",哪里低往哪里流,哪里洼就在哪里聚,真正做到将身子"沉下去",到基层多走、多看、多问,了解基层发出的声音,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党和国家的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做人民群众的"小棉袄"。

扎下刚毅的"根",铸就"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滴水"何可以"穿石"?石头坚硬无比,只有日复一日的耐心坚持,"水滴"才能做到"以柔克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作为一支原本不被看好的起义部队,硬是在朝鲜战场打成王牌军。汉江战役一鸣惊人,为保战役全局,抱着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的坚定信念,3万将士面对25万联合国军,于阵地岿然不动,10天的防御任务,足足坚守50昼夜。党员干部要感悟英雄的刚毅,摒弃"易放弃"体质,勇于实践,敢于"挑大梁""啃骨头"。面对矛盾要迎难而上,面对困难要积极去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法,不要被眼前的复杂境遇给吓倒,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前行,真正做到把手头的工作当成一番事业来做,时时刻刻以一个人民的好干部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实践中多学习,在解决一件又一件难题中不断进步、不断攀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