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59—丹心照耀雪域村寨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9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丹心照耀雪域村寨

德钦县升平镇阿东村党总支

【概况】

阿东村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升平镇下辖的一个建制村,全村平均海拔2600米,共有16个村民小组,445户,总人口2247人。全村设有1个村党总支,下设7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05名。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97.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53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典型的藏族村庄。该村境内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远离交通干线,长期以来当地农民群众靠采集林间产品和传统养殖业为主要家庭经济收入,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历届村两委班子奋斗的基础上,阿东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村干部从抓党建、保民生、促发展入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强农惠民政策,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短短几年间,阿东村的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阿东村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团结和谐示范村。

【亮点】

一、抓班子带队伍

结合藏区实际,以鲁茸江初总支书记为班长的村两委班子,按照"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狠抓自身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强化党组织建设。阿东村地域面积大,党员居住分散,农村党员组织生活不能正常化等问题突出,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采取多种手段,对藏区进行渗透,挑拨是非,扰乱人心,如何在藏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应对挑战是村两委班子面临的重大课题。针对这些情况,按照州委和县委的要求,阿东村结合实际采取半数以上村民推荐、党员推荐、村党总支推荐、党员大会选举等办法,在全村16个村民小组中建立了7个党支部,积极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实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健全的党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筑牢了藏区发展稳定的坚实基础。结合实际,在村"两委"中推行"重大事项支部报告制",即村集体的重大物资、资金分配、重要事项、工程项目实施,必须经村党总支部集体研究决定后,方可由村委会组织实施,探索出一条在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的路子,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基层的领导核心地位。结合州、县开展的"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促和谐"活动,在全村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幸福思源,脱贫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筑牢藏区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强化党员队伍建设。为了进一步发展党员,充实队伍,按照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要求,该村加大在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农牧民、退伍军人和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在严格标准和程序的基础上,做到了及时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关键时刻发展党员,及时在偏僻边远、信教群众多的村组中发展党员,在自愿的情况下严格审查条件,将个别信教群众转化并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到目前,在已建立的7个村民小组党支部中,村民小组长和村组干部的党员比例已经达到了95%以上,并完全消除了"党员空白社"。全村农民党员户在自家房顶上竖起了党旗,亮出党员身份,群众对党员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三是强化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为筑牢反渗透反分裂的防线,按照州、县的统一部署,村里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对7个村党支部活动场所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做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活动阵地。进一步加强建章立制,把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延伸到村小组支部,大力加强"三建三创"工作。充分利用活动场所,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农村实用技术学习培训、维护稳定情况通报以及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党员群众的视野,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二、出实招谋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实干兴村,发展富民。村党总支一班人大胆破难题,抓产业、谋发展。一是架通富民金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县重点工程建设的迅速推进,该村农民积极响应,村"两委"班子积极依靠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国家通组公路建设的优惠政策,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筹措配套建设资金,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对原村公路进行加宽加固,兴修通组公路。在公路桥梁建设中,村民发挥了极大热情和作用,义务投工投劳达18000多个工日。2008年子都等6个村民小组通组公路建成,2009年完成了新村等3个村民小组通组公路,到目前,16个村民小组基本实现了通车。同时,在扶贫挂钩单位县委宣传部的帮扶下争取到桥梁工程项目资金60万元,镇政府配套15万元,把横亘阿东河上的三座木危桥修成了水泥桥。一条平整的村公路延伸在高山峡谷中,每天有一辆从县城发往村的班车,"行路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二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阿东村水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水源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时常发生山体滑坡,水质差,水资源利用率低,导致因病致贫现象较为突出。为了切实解决村民饮水难的问题,村两委班子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争取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资金,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民生工程来抓。2008年以来,相继实施完成都拉等8个村民小组的自来水安装工程,2009年实施完成了高仁、日仁、新村村民小组大沟三面光工程建设,先后解决了其子卡等7个自然村引水难问题,受益农户85户,共为10个村民小组解决农田引水,兴修水沟976米,人畜饮水工程总投入600万元,其中整村推进项目150万元。在工程实施建设中,村干部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积极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农民投工投劳达20000多个工日。甘泉入户润民心,甘甜的泉水流进了每家每户,村民只需轻轻一拧开关便能喝到放心的饮用水。三是推广葡萄业种植。"自己富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是富"这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他们深知仅靠传统种植业很难让村民富起来,村两委班子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带头致富的示范作用,结合阿东村的天然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葡萄种植产业。他们通过带动、示范和帮扶的措施,亲自跑到县生物办,向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并邀请技术人员到实地考察,征求各方面意见。面对新技术的推广和村民的担心,村两委召集下片5个党员村民小组长,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并给他们详细讲解科学依据和种植葡萄产生的经济效益,先让村民在自家农田里进行小范围试种,到了第二年示范种植葡萄结上了丰硕的果实,有了可喜的收成,村民们尝到甜头后,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要求扩大种植面积并全面进行推广。五个村民小组家家户户种上了葡萄,种植户达120户,仅2008年原种植的106亩葡萄总产量达58.3吨,为该村增加经济收入22万元,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推广面积将近达到300亩。学龙村民小组农户五金当年生产2300公斤,创收8000多元。葡萄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四是推广核桃经济林木种植。针对核桃产业化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才能实现高效益的特点,村两委班子召集村民小组党支部积极研究对策,科学编制核桃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效益优先、科学发展的原则,积极引进苗圃和新技术,广泛开展对种植户的科技培训,每年从县林业局和农牧局聘请技术人员举办一期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每期学员达120~150人左右,带动了一批懂核桃丰产栽培和经营管理技术的队伍和致富带头人。都拉村民小组取宗家2008年靠种植核桃创收1万元。全村目前挂果的核桃有5000多株,每年核桃收入可达70~80万元,占总收入的15%。全村新推广核桃基地717亩,核桃产业种植推广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五是走科技兴民之路。阿东村上片多数村民小组地处高海拔地区,海拔在2800米以上,境内有广阔的天然牧场,草场面积达21.8万亩。2006年五个村民小组大牲畜存栏数达1319头,按当年市场酥油价格和大牲畜出栏价计算,年收入30万元。长期以来传统的自然放养和圈养严重束缚了畜牧业优质高效发展。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在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该村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畜牧业,把促进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为了加快畜种改良的步伐,镇政府专门为该村提供牦牛冻精,并建立了2个猪种采精点和1个骡子配种点。培养3名具有初中以上水平的年轻人专门指导和服务。通过采取控制存栏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把畜种改良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坚持引种与改良、冻配相结合,积极引进推广适宜的优良畜种和畜种改良技术。传统产业正因为注入了科技含量,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成为该村又一优势产业。目前,阿东村上片几个村民小组,户均大小牲畜存栏数在30头以上,荣布村民小组农户扎主饲养牦牛、犏牛数达45头,全家8口人一半以上的劳力投入在养殖业上,2008年创收2.2万元。2008年全村畜牧业收入40多万元,比2006年增加了10多万元。

三、抓稳定促和谐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构成,反渗透与反分裂的任务十分艰巨。村两委班子深刻认识到,在迪庆藏区,稳定是一刻不能放松的首要工作。他们经常跟群众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只有跟党走,我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红火。"特别是拉萨"3.14"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结合州、县正开展"反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同州、县、乡广大党员干部一道进村、入户、驻寺,广泛开展"八看"(看土地、看税赋负担、看居住条件、看穿盖、看出行条件、看吃的、看就学条件、看就医条件)、"三算账"(算解放前后、自治州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前后发展变化的账)、"一揭批"(深入揭批达赖集团)和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基层群众党的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的教育,走村入户,访僧侣,邀请本村老人讲述历史,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实例教育群众,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教育群众。

近年来,该村党员领导干部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心里时常装着百姓。紧紧抓住党委、政府对农业农村加大投入的有利时机,先后实施了藏区高原农牧民学生救助工程、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全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切实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在大力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他们始终没有忘记那些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子都村孤寡老人次里定主过去患过麻风病,病愈后独居在离村较远的山上,长期不通电,生活十分困苦。村干部知道这一情况后,想办法为老人解决了2公里长的输电线路,安上了电灯、电视。当老人第一次在自己家用上电灯、看上电视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泪水。阿东村点点滴滴的事情如徐徐春风吹进了群众的心田,融化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架起了连心桥。

如今的阿东村,家家户户住上了舒适的安居房,修通了平坦的水泥路,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村民之间,和谐共处。阿东村在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启示】

阿东村两委班子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注重班子自身建设,重视党员的思想工作和队伍建设,把党总支建成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村两委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地制宜、认真理清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和推广各项强农惠民政策,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树立了新的形象,赢得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为搞好各项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