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党建研究文稿-52篇(第16/1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97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33分钟

党的队伍日益蓬勃兴旺,党的制度体系必须与超大型政党治理体系相适应。我们党已经发展成拥有48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一方面,大党就要有大的样子,必须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形成世界最大执政党的制度文明范式,为其他政党提供"中国之治"的制度蓝本。另一方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稳步壮大,党员代际转换加快,随之带来政党组成结构的变化,党的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也需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新的赶考路上,要进一步将从严管党治党与深化党建制度改革贯通起来,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整体设计改革项目,健全与党的超大规模组织体系相协调的执政党工作体系,不断优化组织架构、健全决策机制、扩大工作覆盖,确保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进一步将管党治党与完善党内法规贯通起来,及时把比较成熟、普遍适用的经验提炼上升为法规制度,加快补齐制度短板,使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进一步将管党治党与促进治理贯通起来,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因时因势调整完善党建工作理念思路和着力重点,从严执规执纪、创新载体手段,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奋力打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张东刚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人民大学打造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建设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寄予的新期待,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与战略意义,为中国人民大学传承红色基因、担当责任使命,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始终秉持光荣革命传统,传承鲜明红色基因,聚焦"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倾心倾力倾情服务党和人民事业。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更加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观照中国、放眼时代,增强领跑意识、赶超意识、一流意识、高地意识,在建设人文社会科学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上当好"先锋队"和"排头兵",努力成为培育和汇聚人文社会科学顶尖人才的蓄水池,为我国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打造人文社会科学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积极应对"两个大局"的必由之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当今中国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理念最独特的实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人文社会科学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破解"两个大局"中亟需解答的"时代之问",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行稳致远。通过人文社会科学来关切和回应人民的向往和需求,回答进入新时代后的"人民之问",确保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凝聚人民的磅礴力量,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新观点、新思路、新理论回答"中国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推动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千秋伟业,人才为本。"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人才强国,不仅要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同样也要培养一大批矢志爱国奉献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延续了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战略导向。近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但在服务"四个面向",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长远需求、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短板,迫切需要通过打造人文社会科学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方式,提升人才集聚水平,吸引和汇聚更多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顶尖人才,培养更多人文社会科学领跑者和开拓者。

建构和创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动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以中国人作为认知主体的对中国历史、当下与未来的真理性的认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知识表征,具有帮助世界更好地认知中国的价值。通过新的方式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世界之问",进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才的创造性工作尤为关键。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和来源是中国大地上进行的鲜活丰富实践,需要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中国实践为原点,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以知识、理论、方法"三创新"创造出既体现中国性、又具有世界性,既能够指导中国发展实践、又能够贡献于人类进步的"中国知识"和"中国理论"。这就需要有更多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贡献力与引领力。

落实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出三步走的具体方案。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迫切需要重视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战略眼光为民族复兴储备理论、知识、思想和智慧。从历史发展来看,人文社会科学始终引领着人类的文明进步方向,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现实需要来看,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迫切需要重视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加快建立和形成人文社会科学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培养一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用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奋力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二、打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和服务国家战略是深植中国人民大学的精神底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的首要职能和本质职能是人才培养。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学校建校85年来,以吴玉章、成仿吾、宋涛、卫兴华、高铭暄等为代表的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家、人民教师秉持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了37万多名栋梁之才;一批批莘莘学子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立志民族复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毅前进,展现出忠党爱国奉献的卓越风貌和立志为党、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饱满精气神。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办学历程,听党话、跟党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已经成为深植中国人民大学骨髓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本色。与党和国家需求同向而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推出更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战略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科发展、资政建言献策等方面发挥智囊作用,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必须肩负起的光荣任务。

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并始终发挥引领作用是深植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自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传承陕北公学血脉,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经济学、法学、史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专业、教材都发端于中国人民大学。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和屡开风气之先的创举,让中国人民大学被称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排头兵",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必须立足办学特色,立足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和创新实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创造更多充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的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培养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的高素质优秀人才,积极回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深植中国人民大学的永恒本色。"为谁办大学、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是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时代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始终将中国共产党作为心之所向,将中国大地作为根之所系。从陕北公学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一路走来,中国人民大学85年的办学历史不仅承载着党创办和领导高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勤勉探索与实践,折射着党培养造就先锋分子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懈求索,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信心和恒心。立足当下和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必须坚守永恒本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目标,以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为指引,积极推进和加快构建"独树一帜"的自主的知识体系,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三、全心全力把中国人民大学打造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坚定政治方向,筑牢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人大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人才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加快建设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大学承担着打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大任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二级单位主动作为、全校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学校将进一步调整优化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架构,完善议事机制,落实学院两项议事规则,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双强"工程,落实职能部门与学院定期联络机制,完善校院两级党委联系专家、学生助手服务专家制度等,加强党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筑牢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人大根基。

落实立德树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面对打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将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作办学兴校的核心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全力培养为人民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要全面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鼓励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扎实开展师德师风专项培训和师德考核评价,重抓狠抓严抓师德师风建设;要深入实施"海归教师挂职锻炼计划""读懂中国"等项目,教育海归教师和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用行动回馈党和国家的关爱与培养。

推动科研创新,为回答解决"四个之问"提供人大方案。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关键性作用,抢抓基础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开拓引才视野,汇聚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扎根中国大地,坚定"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培养造就大批各方面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实现战略人才大发展大繁荣,形成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水平人才高地。要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才为依托,以中国和时代为观照,立足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伟大社会变革和创新实践,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通过参与学术交流、文化合作,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在国际平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赓续红色血脉,塑造培育新时代"大先生"的人大氛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中国人民大学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矢志于立德树人、服务国家需要的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秉持"实事求是"校训,抱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不仅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产生了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进入新时代,塑造培育新时代"大先生",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传承红色血脉、赓续红色基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好《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促进广大教师提升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行动自觉。加强教师政治把关、理论学习、国情教育、实践锻炼、人文关怀等工作,引导广大教师践行育人使命,把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理念融入教育的各领域、全过程,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大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国人民大学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围绕"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发展主题,在持续巩固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第一梯队的领军地位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把学校人才工作同加强党的建设更紧密结合,同实施"十四五"规划、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更紧密结合,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紧密结合,力争早日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原创性思想不断涌现的策源地、全球领军人才引进培育的桥头堡、"强国一代"培养成长的百花园、高等教育领域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最终建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着力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

吴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史上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传统、红色实践的智慧凝结和沉淀升华,孕育了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血脉,是我们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成功密钥。我们从江西是红色基因富集地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目标,赓续传统,守正创新,扬优成势,着力把江西打造成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党性、最讲担当的地方。

一、继承红色传统,争当最讲忠诚的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江西瑞金叶坪乡17名烈士参加革命前栽下的苍松被称为"信念树",在人们精心呵护下枝繁叶茂、苍翠挺拔,成为共产党员忠诚政治品质的生动写照。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传承好红色传统,以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坚定性诠释对党忠诚的纯洁性,以对党忠诚的绝对性体现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性。

增强维护意识。大力抓好党的创新理论"铸魂"工程,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课主课必修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在灵魂深处筑牢对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提高维护能力。聚焦班子建设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提高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为重点,加大换届后领导干部政治训练和政治教育力度。认真做好从金融机构选派优秀干部到市县锻炼工作,持续选派干部到巡视、信访、援助工作一线实践锻炼,大力推动干部人才到乡村振兴重点县开展帮扶工作,让广大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前线、重大任务斗争前沿、艰苦复杂地方和关键吃劲岗位的政治淬炼中,持续提高维护能力、增强维护本领、坚定维护行动,不折不扣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彰显维护成效。继承发扬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好作风,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总结推广基层"屋场贴心会""幸福圆桌会"等鲜活经验,将联系服务群众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推广开来。集中开展"终端体验"专项活动,让党员干部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换位体验办事过程,以终端效果检验服务实效,推进民生实事清单化、项目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二、弘扬红色文化,涵养最讲政治的好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具象化呈现,是结满伟大建党精神硕果的常青树。这棵常青树上具有江西特质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为新时代江西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提供了不竭动力和生动教材。

突出政治标准选干部。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做深做实做细政治素质考察,按照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要求,坚持一时与一贯、静态与动态、正向与反向相结合,健全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考核方法体系,用好巡视巡察、审计、信访、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干部人事档案审核等各方面成果,抓住重要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甄别,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精准政治画像,坚决把那些同党离心离德、搞假忠诚伪忠诚的人识别出来、清除出去。

突出政治功能强堡垒。紧紧围绕省委"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之地"要求,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展选树乡村振兴先进党组织活动,持续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大力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行动,强化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制度,让党旗在疫情防控、应急处突等重大任务中高高飘扬。着力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把红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延伸覆盖到分支机构、项目团队、基层网点以及合作企业,不断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突出政治规矩树正气。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关键,坚持公道正派,树牢选贤任能风向标,做到不忽视、不埋没各地方各领域各部门各单位各年龄段的优秀干部,不亏待、不冷落积极践行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的干部,不迎合、不容忍投机取巧、无事生非、拉帮结派、找关系、托门子的干部,不迁就、不放纵自以为是、跟组织讨价还价的干部,推动选人用人生态清新清正、向上向好。

三、运用红色资源,打造最讲党性的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增强党性教育实效,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江西红色资源区域范围占全省面积的78.1%,是一座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红色基因库。我们要发挥红色资源的时代功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历史自觉、强化党性锤炼、筑牢信仰根基。

推动党史学习长效化。坚持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重点内容,持续推进领导干部带头学、广大党员跟进学、全社会广泛学。统筹用好全省2900余处革命遗址旧址,建设200个左右"过去有红色故事,当代有蓬勃新貌"的红色名村,充分发挥"红色走读""小巷讲堂"等特色载体,让旧址遗址成为红色"教室"、文物史料成为党性"教材"、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历史自信、历史自觉,更好地把人民群众凝聚起来,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下去。

推动党性教育系统化。积极推动红色资源与党性教育相结合,分类推进方志敏干部学院、瑞金干部学院、甘祖昌干部学院等特色化建设,优化建设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等300余个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努力打造全国党性教育大基地、新高地。持续开展"诵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在各级党校主体班次推广"诵读一封红色家书、开展一次党性分析、交流一次心得体会"教学模式。研究开发"井冈山精神代代传"等特色课程,抓好《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方志敏精神》等红色教材、《红色故事汇》等"口袋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红色基因可感受、可触摸、可体悟。

推动斗争实践常态化。大力弘扬革命先烈先辈在江西浴血奋斗的伟大实践中留下的斗争精神,始终保持斗争清醒,不断提高斗争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建立健全整治村霸、宗族恶势力、基层黑势力等长效机制,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永葆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及时调整不胜任、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真正做到德不配位就去其位、才不适岗就调其岗、状态不佳就换其人。

四、赓续红色血脉,争当最讲担当的赶考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红色血脉中蕴含着担当精神、奉献情怀,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前进力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答好新的"时代之问",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