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党建理论文章-44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6346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45分钟

目录

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6

2、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路径与意义 12

3、北京交通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 16

4、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其研究生: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1

5、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回答 28

6、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应急物资储备司: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35

7、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一级巡视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诀要 38

8、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47

9、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53

10、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 60

11、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从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69

12、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73

13、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80

14、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86

15、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93

16、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100

17、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106

18、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113

19、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120

20、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政党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述论 126

21、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牢记"三个务必"奋力谱写新时代绚丽华章 139

22、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其博士研究生: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144

23、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研究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48

24、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深刻把握党的中心任务提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154

25、宜宾开放大学副校长: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158

26、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精神之"强"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要成果 162

27、知行合一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167

28、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170

2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部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教兴国战略关注点 177

30、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83

31、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190

3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 198

33、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经验 208

34、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215

35、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221

36、中国史学会会长:深刻领悟自我革命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225

37、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牢牢把握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要求 234

38、中央党校督学、教授及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特质 240

39、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年大党独有难题如何解 246

40、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砥柱天地间--谈坚持人民至上 252

41、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亦因亦革与时变--谈坚持守正创新 260

42、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河南省委党校哲学部讲师:长风破浪会有时--谈坚持自信自立 268

43、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 276

44、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把握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实质 284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指明了党的中心任务及其实现路径,深刻阐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它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凭借以工业化为基础铸造的坚船利炮,加紧了对古老东方民族的疯狂掠夺,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艰辛探索,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用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人民走出漫漫长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迎来了光明前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发展开启了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创造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以此为指引取得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制定并逐步推进"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取得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做了全面论述、系统阐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实践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为破解人类现代化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答案。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类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中国式现代化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回答。其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化过程的内在关系。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与西方发达国家依循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的"串联式"的发展过程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体现了"稳"与"进"良性互动的辩证法,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其二,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既出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普遍交往的进步,也出现了社会矛盾的增多、西方对东方掠夺的加剧。对于这种现代性悖论,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就进行过深刻的批判,而拉美依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起也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中国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中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其三,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如何保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平衡,往往是现代化的一大难题。一些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表明,见物不见人、工具理性遮蔽价值理性、"人的发展"滞后于"物的建设",结果容易造成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两手抓"、强调"两手都要硬",着力避免物质富有、精神匮乏的现代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其四,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传统的工业化进程中,人们曾简单地将自然当作征服和改造的对象,结果往往带来水土流失、空气污染、资源枯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以"生态文明论"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的理论超越,以高度的生态自觉实现了对"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实践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深刻表明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坚定与自信。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等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五年奋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预料,只要我们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前进,并在前进道路上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第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但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积极成果,但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凡此种种,体现出中华文明优秀基因、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内在结合。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多重超越。其一,它"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单一模式。其二,遵循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化发展逻辑和社会主义实践逻辑,从中华文明中把那些跨越历史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发掘出来,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现代发展。其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价值要求,但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和词句,不断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使之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总之,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进入现代化,这在世界上史无前例。这无疑会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创造人类文明的崭新面貌,将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路径与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段论述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史的深刻把握和理解,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一、路径选择

中国为何要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世界上已有的其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契合中国的实际,而且那些现代化模式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境。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数量仍然相当有限,多数国家仍处于不发达、欠发达水平,而且各国现代化程度和样态极不均衡。由此可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伴随着残忍的殖民掠夺和疯狂的资本扩张,以及因侵略殖民地、抢夺海外市场等爆发的一系列战争。可以说,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充满了血腥、贪婪、屠戮,充满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全世界劳动人民、被压迫民族与人民的血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可能选择西方那种殖民侵略的现代化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40余年的时间内,不仅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践证明,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丰富内涵

实际上,被一些人长期奉为圭臬的西方现代化文明形态,只是在人类文明史中影响相对较大的一种文明形态。但是,经过与日益兴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比较之后,尤其是一些国家照搬西方模式非但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陷入动荡之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文明的实际效用有其局限性,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都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来看,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如,在政治制度方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经济方面,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文化方面,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同时我们从来没有忘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把这些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科技文明、生产发展等方面,我们保持开放谦虚的态度,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我们应及时总结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将之上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以进一步弘扬和光大,绝对不能盲目学习西方、迷失自我、走上弯路歧路。

三、价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

第一,走出了西方中心论认识惯性的误区。在文艺复兴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明中心论长期成为一种垄断型的思维方式。即便是当今的世界体系,基本上仍是按照西方的标准来划分。实践已经证明,这一体系并不公平、公正。实际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并不能够享受西方文明的阳光雨露。

第二,凸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性。我们现在需要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所体现的独特之处进行系统总结,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走中国道路的自觉、坚定走中国道路的自信。

第三,推动了中国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融合。从人类文明的视野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中的一些有益做法丰富到人类文明当中去,推动了中国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融合。

第四,充分发挥中国在世界现代化中的示范作用。面对百年变局下"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方案,传递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极具示范作用。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经济长期处于低迷徘徊状态,社会亦动荡不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相关理念和实践方式能够提供宝贵借鉴。

北京交通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人民至上,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战略高度,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要求。

站稳人民立场。"为国者,以民为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从根本上说,党的理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路线,党的事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原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体现人民利益。"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没有自己的私利,始终服务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要求和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坚持人民至上,强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真正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出发,时刻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增进人民福祉。古人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坚持不懈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我们必须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之具体、现实地落实到治国理政各方面。

尊重人民创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毛泽东同志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总结我们党发展壮大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把群众作为力量源泉,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源头活水,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同时带领人民、依靠人民开展新的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集中人民智慧。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制定任何一项政策,推进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倾听人民呼声,虚心向人民学习,汲取人民智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从群众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14亿多中国人民的力量,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前行路上,我们要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让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迸发出来的磅礴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确保人民共享。"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同时,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也必将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其研究生: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识,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独特优势和光明前景,反映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实施路径,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一、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三对辩证统一关系

彰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个世界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体现现代化的共性,如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国际化等。但中国式现代化也有其个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特定发展过程、发展阶段和社会属性的现代化,其任务更艰巨、历程更复杂、性质更特殊。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体现整体性和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有九句话,彼此之间既相互统一,又各有其自身特点。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主线和本质属性是坚持人民至上。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与西方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化逻辑相比,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人民、主体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具体性表现在,既涵盖了根本政治保证、发展方向,又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球治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终形成的文明成果和结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九个方面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相互统一。

突显自主性和开放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照搬任何现成模式,而是从本国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时代特征,走出一条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志不改、道不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坚持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也不是盲目排外。现代化就是开放的过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打开国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加快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也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二、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从根本上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为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与根本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很难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我国经济具有更强的平衡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的全新概括,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核心在"人民",人民是民主行使的主体,民主权利由人民享有并实践;重点在"全",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在"过程",是一个合作治理的过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强调共治共建共享,形成的是最大公约数。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富有与物质富足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自觉本质才可能得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才具有底气、朝气和充沛丰盈的精神力量、民族气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其次,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由物质富裕不断向精神富裕延伸扩展,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最后,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承认也允许由于发展基础及条件状况等因素所形成的不同地区、群体、个体富裕以及在程度、时间、速度、步骤上的合理差别。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必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中国贡献,共谋人类文明的和谐永续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推动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开辟道路、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中国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的维护者,致力于引领各国团结合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主张文明交流互鉴,打破了西方所谓"文明冲突论",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成果和文明结晶,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崭新形态。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历史性实践和丰富完善的过程,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进一步规范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在促进其不断前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价值引领和价值选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辩证地、具体地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回答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了科学回答,揭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丰富内涵、根本依据以及实现路径。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回答,对于深入学习、始终坚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丰富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基础维度、本质维度以及具体维度三个方面科学回答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什么"的问题。

其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和中华文化之中,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智慧、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时代潮流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础内涵是指,以新时代新征程为背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境界。

其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本质上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不断深入认识"三大规律"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也就是说,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本质上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当然,理论创新要以揭示本质规律为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大本质标识,即是否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也成为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否开辟新境界的重要标准。

其三,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从具体维度来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同时也是党领导人民在新征程中继续深入贯彻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

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历史、理论、现实三个维度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前提性问题。

首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正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再次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导下,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唯有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传承并弘扬这一根本历史经验,才能延续党的光荣传统,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第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二十大报告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强调为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否始终保持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关键就在于能否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第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背景。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如果不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党和国家事业就无法继续前进。

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科学回答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进一步回答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怎么办"的问题。

一是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负起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捍卫、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基础上,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二是强调"两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两个结合"怎样"结合",能否与时俱进地有效"结合",关系到我们事业发展的成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旨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并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换言之,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实践,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基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旨在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深入人心。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正确路径和科学方法。

三是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始终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始终遵循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而言,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首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人民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使其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正确理论。其次,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胸怀天下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本观点。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性,形成独立自主的理论发展态度,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世界难题。最后,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方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求马克思主义发展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价值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方法体系。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应急物资储备司: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必须认真实干,而实干的关键需要强大的执行力。要紧紧围绕报告关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部署,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坚决扛稳管好"天下粮仓"和"大国储备"的政治责任,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涵盖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各环节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经受住了疫情防控、灾害应对等大战大考的现实检验。

粮食储备基础持续夯实。我国原粮储备不断充实,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口粮比例保持较高水平,守底线、稳预期的能力不断增强,保供稳价的物质基础扎实。成品粮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15天以上。另有部分省区结合应对疫情保供稳市经验,要求所有地级市均建立10至15天或以上的成品粮储备。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底,全国现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应急供应网点52983个、应急储运企业4199家、应急配送中心3047家。2021年、2022年,经过严格标准和审核程序,选定中粮集团、中国邮政集团等119家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统一授牌、任务引领、重点扶持等方式,指导其承担粮食应急保障任务,有效发挥应急保障作用。

粮食应急保障制度持续完善。近两年不断修制订粮食应急保障相关制度,2021年9月,国家粮食和储备局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意见,确定了"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同期,印发《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管理办法》,明确企业选定条件和标准,规范选定程序,强化管理和监督,督促企业落实应急保供义务。2022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通知》,指导各地充实县级粮食应急保障网点数量,不断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2022年9月,印发《关于支持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积极发挥粮食应急保供作用的政策措施指南(试行)》。同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通知》,部署加快构建系统化、可操作化粮食应急预案体系。

当前正在按照"一二三四五"总体部署,全力推进粮食应急保障工作。"一个目标",即构建体系强、品种全、结构优、方式多、数量足、布局广、管理精、预判准、调运快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两个牵引",即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和关于完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意见的顶层牵引。"三个支撑",即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和粮食应急保障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撑。"四个保障",即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和粮食应急信息系统平台的有力保障。"五项任务",即修订出台国家粮食应急预案、推进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管好用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提升粮食应急加工配送能力和研究建立成品粮产能储备制度。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一级巡视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无比光明,使命无上光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阔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举世瞩目,世人惊叹。回顾这一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成功,其诀要归结起来,就是"三个把握"。

一、把握理论逻辑,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保持"中国定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跨越。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19世纪中期,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资本论》的创作出版,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坚实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著作,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化。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发展着的活生生的理论。正如恩格斯说过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次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先后创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不仅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为新中国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十个明确""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又一次新的飞跃。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二、把握历史逻辑,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彰显"中国智慧"

世界社会主义有着近500年的发展历史。它的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其影响几乎遍及欧洲,并达于美洲。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与憧憬。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幻想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渴望建立一个财产公有,财富平等享有,婚恋自由,没有战争、欺骗、盗窃、诉讼和掠夺的共产主义制度。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还不发达的时代"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但是他们"处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体现了不少"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苏联开始的。当时,苏联是被资本主义重重包围的一座社会主义孤岛。帝国主义国家为防止苏联革命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不断强化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堵,并策划着新的武装干涉。苏共党内对于苏联一国能否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也是不一致的。围绕这一问题,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同托洛茨基为首的"左翼"反对派之间展开了争论。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斯大林领导苏联以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目标,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形成了抗衡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鼓舞了反帝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动摇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统治。然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苏联长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长期僵化地对待社会主义,长期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放松执政党自身建设,加之西方国家趁机进行"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一时甚嚣尘上,有人宣称:"历史已经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20世纪将以社会主义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社会主义中国将因"多米诺骨牌"效应,随着这一历史剧变而倒下。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空前的压力与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岿然挺立、从容应对,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从"民主监督"到"自我革命",从"群众路线"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全面从严治党",从"两个维护"到"两个确立"等等;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从"坚持改革开放"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粗放式发展"到"新发展理念",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开山造田"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等等;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维护世界和平"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从"反对强权政治"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感悟越来越深切,认识越来越深刻,思想越来越深邃。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乃是人间正道!

三、把握实践逻辑,在认真总结借鉴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中创造"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政策,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通过,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其他基本制度在中国大地逐步建立起来。

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发展的过程中,苏联模式同时也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广。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效仿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类似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特别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输出"和强加的色彩。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尽管经历了曲折甚至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经济建设方面,基本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557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6846亿元,29年间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9%。农业发展方面,农业总产值从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间增长2.3倍,年均增长3.25%。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一批重要成果。同时,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事业等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涌现出雷锋、王进喜、焦裕禄、时传祥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和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当家作主人的精神风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砥砺前行,守正创新、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在狂风暴雨中一路坚定破浪前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锚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从弯路挫折中汲取历史教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审时度势、果敢抉择,敢于斗争、善作善成,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等等。归结起来就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没有消失、没有失败。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判断,对于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立足点在于走好自己的路,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这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认为革命、建设、改革主要靠自己,必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要靠共产党办,靠人民办。"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症结就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才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启示。自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锚定奋斗目标,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宏伟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依靠中国人民力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

二、坚持团结奋斗,增强历史主动

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是斗争形势复杂,越要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团结奋斗、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风雨无阻向前行。

坚持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求全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要我们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就能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真正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增强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历史主动,创造性地解答和解决事关中国发展进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