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党建理论文章-44篇(第4/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6346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45分钟

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决定的,它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世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作为最高领导力量决定着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的无产阶级使命型政党,自成立以来,既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又始终胸怀天下,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进入了新时代,进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开创者、引领者、推动者。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十条历史经验,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到了第一条。

二、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现在宪法和法律之中,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方方面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由13个部分组成,其中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12个方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当今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事业中,我们党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统领地位。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统摄性地位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全面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生动体现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上,它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无论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和发挥了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优势。环顾世界,向来自诩自由民主的西方国家近年来党派恶斗、朝令夕改、社会撕裂等乱象频发;反观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奇迹"和"中国之治"充分证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形成制度优势、增强治理效能的根本所在,是"中国之治"的奥秘所在。

三、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心骨和定海神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它是从5000多年接续的中华文明中来,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中来,从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苦创业和艰辛探索中来,我们要倍加珍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和领导核心,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定盘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迎来了中国强起来的飞跃,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最根本保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定海神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面向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只有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深刻把握党的中心任务提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中心任务的明确提出,体现了百年大党的理想信念与道路自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体现了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彰显谋划复兴伟业、擘画强国蓝图的历史主动与执着追求;体现了百年大党深刻把握历史、时代大势,总结历史、现实经验,始终坚持立足自身、结合实际,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提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锚定中心任务奋勇向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一、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调整党的中心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党的中心任务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调整党的中心任务。我们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不同时代的重大课题,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二十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社会实践发展一步,理论创新就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只有从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调整党的中心任务,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从时代背景出发不断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曾动摇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时代,精准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牢牢把握党的中心任务,把握历史主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确立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中心任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及时调整党的中心任务,开始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时期,党准确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个中心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党确定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中心任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决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向着强起来的目标不断奋进。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确立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十年,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这五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牵牢牛鼻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的五年之际,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中央科学判断国内国际形势,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从中国现实出发科学制定的宏伟蓝图。面对布满荆棘又充满光明的前进道路,必定风雨同行,"危""机"共生。新征程上,面对风险与挑战,我们必须坚定党的中心任务不动摇,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五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面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宜宾开放大学副校长: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呈现在世人面前,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点、有着中国风格的现代化之路。我们务必要深刻领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一、深刻领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世界上既不存在固定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022年11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时指出,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和目标,但每个国家都应结合自身实际作出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独特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制度和治国理政的理念决定的,也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长期实践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注意领会以下几点:第一,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第二,"五个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五个是"中,人口规模是现实背景,14亿多人口大国决定了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具有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个文明相协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昭示了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坚定信心。第三,"五个是"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不可分开不可割裂,必须统筹考虑一体推进。

二、深刻领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两个优势"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和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起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航定向的保证作用;其次,"六个建设要素"即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对外等各方面工作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奋斗目标的路径、方式和要求;最后,"一个宏伟目标"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本质要求。这九个本质要求紧密联系、内在贯通,蕴含了新时代十年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三、深刻领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的重大成果,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人类现代化演进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是空前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国家历史经验与现代化路径,它深远的世界意义是在吸取人类现代化有益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只有遵循西方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精神之"强"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要成果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之"强"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不仅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更要追求精神财富的巨大丰富;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更要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方位,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攀高峰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良好社会环境,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精神文明建设伟大成就的里程碑意义。

一、成功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意识形态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态势和客观规律,把意识形态工作定位于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极端重要的地位,就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重要部署。如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扩大主流思想舆论,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旗帜,确立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不断走深走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引领新时代奋进之路;在宣传思想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持续加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指导,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举措,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成功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有力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中国人以更加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自我与他者、中国与世界、历史和现实的关系,重塑自尊自信的心理结构和精神气质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础,瞄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以改革为动力补齐短板提高效能,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强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使中国话语更加响亮,中国故事广为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驱散了西方中心主义散布的文化迷雾,提振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的信心。中国人正以更加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自我与他者、中国与世界、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重塑自尊自信的心理结构和精神气质,并以更为丰富的实践,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宽广胸襟和精神境界。

三、广大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充分激活,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处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巅峰

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团结奋斗是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展现,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致力于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伟大事业共同奋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新时代精神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和筋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断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坚实迈进,夯实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经济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协调各方利益、组织动员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方面的政治优势,强化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制度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人人出力献计、共襄复兴盛举的生动局面。新时代的十年,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热情和自觉持续高涨,使命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日益富强、民主、自由、公平和正义的新时代充分激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折射出这个伟大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处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巅峰,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凝聚了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伟大的梦想,既需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精神是一个悠久民族赖以长久生存和延续的灵魂,是一个现代国家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关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赢得主动、把握未来,必须依靠更为有力的精神支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勇于站在时代前沿,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大威力,奋力谱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为走好走稳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知行合一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启航。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以知促行、以行践知、知行相互促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

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才能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了然于胸,为贯彻落实打下坚实基础。"知者行之始",知是基础、是前提。要读原文、悟原理,要把学习大会报告同学习大会系列讲话和相关文件结合起来,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精神结合起来,联系着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战略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拓展学习方式。综合运用有效学习培训、有力宣传报道、深入集中宣讲、理论研究阐释等多种方式,用人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的语言,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实现最优化的学习目的和效果。

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这些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才能更好全面落实。只有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办法,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反复揣摩,才能全面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避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和行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知的功夫既能引导行的功夫,也能成为行的检验,二者不是分开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果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成效加以检验,这样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求,也有助于知与行的深化。

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注重抓落实,不认真抓好落实,再好的规划和部署都会沦为空中楼阁。抓落实不是漫无目的地蛮干,要树立正确的知行观,"行者知之成",行是重点,是关键,是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是最终目的,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

党的二十大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党和国家的事业规划了宏伟蓝图、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认真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到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和安排好今后工作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日益丰富深刻,实践要求日益科学明确,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日益清晰,彰显出特色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人民性的现代化表征。

一、鲜明的政治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重要关系,更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党的百年奋斗十大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诸多经验总结,第一条都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自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必将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大成就、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二、深刻的思想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两个行"的创新理论概括,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理论指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就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数次历史性飞跃以及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的历程,我们会有更加清醒的理论判断、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指引下,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理论成果指引了不同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五大特征概括为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并创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原则。这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在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做出的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必将更好地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三、长远的战略性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的战略布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长期奋斗目标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领导一个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纵观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的执政历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从来都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再到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总体战略安排,体现了一以贯之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探索。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战略谋划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优势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亲自擘画、部署、推动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棋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带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两步走"的总体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全面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等12个方面具体战略安排。透过这些战略安排,可以深刻领会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方向更加明确、战略目标更加完善、战略步骤更加科学、战略路径更加清晰、战略规划更加完备。

四、厚重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竭力量源泉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理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秉承"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理念,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交出这样一份亮眼成绩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报告在部署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时,描绘出这样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前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都充分说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14亿多中国人民被凝聚成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部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教兴国战略关注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重大部署,并以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前瞻时代眼光,提出"坚持'三个第一'、实施'三大战略'、开辟'两新方向'"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把党对当代科技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

回望百年党史把握兴国之要。重视教育、支持科技、关爱人才,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从"吃水不忘挖井人"到延安自然科学社,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到自立自强,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鲜明体现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党的二十大以强大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坚决担负起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时代责任,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力量所在。

完善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篇、一体设计、贯通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对这一基础战略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系统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坚持党管人才,是党中央统一领导的核心要义,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政治保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必将迎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破浪前行。

二、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人才引领驱动科教协同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我们指明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科教改革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克服改革倦怠,以自我革命的胆略信心,不断破除教育协同创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束缚,把蕴藏在各类人才和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形成人才引领驱动的时代浪潮。

开启国家创新体系效能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系统勾画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的定位布局,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纵深推进科技体制、科技评价改革,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指明了方向。科技体制、科技评价改革是"点火器",也是用好科技这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快变量",把握"科技热战"历史主动的不二选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通过深刻的效能革命,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平战转换"动员能力,锻造"夺隘拔哨"的科技人才队伍,强化政府与企业的创新伙伴关系,打破产学研边界藩篱,形成适应创新变革的新型举国体制。

坚持"四个尊重"为党和人民事业集聚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观点方法。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人才引领驱动的关键在于尊重人才的创新创造。要切实扭转"项目、帽子、表格"式管理方式,简政放权,破除各种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打破学术"山头主义",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一切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三、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四个面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确了科技支撑引领现代化建设的主攻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基点在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以精兵策略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关键。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国际格局演变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潮流浩荡脉动,从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四个方面高度概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阐述,明确了把握"四度"发展趋势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主战场所在,为我们在新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和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中,把握原理、掌握方法提供了指引。领域之"新",源于跨学科深度交叉,根技术广泛集成、开枝散叶,"高原"之上形成"高峰";赛道之"新",集中体现在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渗透,数字、生物、能源、太空等经济科技领域方兴未艾,"两新"共同推动世界进入崭新的创新密集时代。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多极化发展,跨界创新、无边界组织创新催生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在这场事关国运的竞赛中,传统竞争格局和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颠覆,故步自封、刻舟求剑者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新是第一动力,开放是活力源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必须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作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设施",对内贯通产学研协同枢纽,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对外畅通与全球创新网络的联结渠道,依托我国具有的巨大、多元应用场景,加速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新型开放创新格局。

自信自强繁荣发展创新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鲜明指出了科技界奋力创造的精神所在和价值坐标,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指明了方向。科学的成就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党领导科技发展的百年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更是引领时代风尚的精神文化先锋。坚持行为世范,践行优良学风,以所研报效国家、以所学服务人民,高举服务大众的科学旗帜,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勇做创新文化的旗手,奋力推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二十大开启了科教兴国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行动指南,更是我们把握历史主动的"根与魂"。我们既要对其中深刻蕴含的"大道理"了然于胸,更要以知行合一的行动自觉,不断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转化为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不畏难关、敢拓新途,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牢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主动,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通途大道。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一、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赓续传承中华文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以各种方式苦苦探寻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成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我们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思想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创造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在如此规模巨大的人口基数上谋划现代化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整个人类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我们党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广泛调动全体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刻理解和把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撕裂对抗。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深刻理解和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容易导致物质主义膨胀、精神世界空虚。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深刻理解和把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纵观人类现代化历史,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实现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对外战争转嫁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种种危机。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括从领导力量、方向道路、发展方式、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社会公平、生态文明、全球治理、文明境界等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要求,是我们党对我国和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

三、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

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在不断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化解风险中向前推进的。党的二十大从领导核心、发展道路、根本立场、基本动力、精神状态等方面确立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为我们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历史和现实深刻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革命性锻造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实践充分证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斗争中争取团结、谋求合作、争取共赢,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条重大原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需要认真贯彻落实。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回顾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承担起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百年来,从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通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只有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获得成功。

像中国这样人口超大规模且现代化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要整体实现现代化,承担任务的艰巨性和面临矛盾困难的复杂性史所罕见、世所罕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没有成功的模式可鉴,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信任、取得重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的必然要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回望历史,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展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前进道路上,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曾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来,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靠的是改革开放,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靠的是改革开放,迎来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靠的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

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的。从党的奋斗历程来看,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百年来,斗争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成为我们党不断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遇到的斗争是多方面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消除金融领域隐患、保障和改善民生、治理生态环境、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全面依法治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等,都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我们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展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把握这一实践逻辑,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深刻领悟我们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和必须牢牢掌握的重大原则。

一、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需要,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反映了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改变世界的进程,世界各国逐渐实现工业化,并在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迁的过程中塑造现代文明形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但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观、两极分化的社会状况、物质主义膨胀的精神现象和对外扩张掠夺的态势,反映了愈演愈烈的现代性危机,也使西方工业文明陷入歧途。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从步入实质性进程的初期就摒弃了这种发展道路,以劳动逻辑取代资本逻辑,形成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寻找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中激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伟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开始探索"中国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1953年起用10到15年或更长时间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从农业国过渡为工业国,"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1964年,他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