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46篇(第4/1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944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82分钟

思政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我们党执政兴国、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依靠力量。当前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也步入深水期和关键时期。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驾护航。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国有企业管理现代化、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党组织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2]178。国有企业只有有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大思政课"体系,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由此可见,新时代在国有企业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在国有企业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变化的当下,思政教育工作在国企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工作,曾指出,"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3]4。目前,大多学者对"大思政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领域,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思政课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大思政课"建设,才能突出国企政治优势、把好正确发展方向、保证政策有效落实、构建和谐企业氛围、服务经济发

展大局。

(一)守根铸魂、举旗定向,推进新时代"大思政

课"建设是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国企正确政治方向的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是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国有企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毫不动摇守方向,坚持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确保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着重强调:"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2]175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国有企业"大思政课"建设的主线,讲好"大思政课"是国有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个力量"重要指示精神的必要条件,是帮助广大企业职工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

(二)创新创优、服务大局,推进新时代"大思政

课"建设是应对市场竞争、完成国有企业中心工作任务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企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国防安全、民生事业等各方面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企应进一步扎实推进改革、稳步提升效效益、增强创新能力,实现企业更高质量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国有企业提出要求,"要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

国有企业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不可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国有企业思政课"催化剂"作用的发力点。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持续发展,国有企业必须注重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紧盯市场形势变化、围绕中心工作目标、结合改革发展大局常态化广泛有效开展思政课教育,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把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企业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提高职工思想觉悟、激发国企人才优势,认清形势、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众志成

城,确保企业实现中心工作目标。

(三)同心同向、凝聚力量,推进新时代"大思政

课"建设是引领价值导向、营造企业干事创业良好氛围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团结一切进步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育出一系列伟大精神、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前行之路迷雾重重,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新的重大挑战,更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激发气势磅礴的奋进前行力量。

"大思政课"是党在国有企业的"喉舌"和"风向标",能够发挥对企业干部职工思想引领和精神激励等作用。一是统一思想,讲好国有企业思政课可以提高干部职工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使其在科学理论武装下紧跟时代步伐,作出正确价值选择判断,在复杂形势下有效应对思想冲击,积极投身干事创业本职工作。二是凝聚共识,在国有企业开展良好的思政课教育可以帮助干部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责任感、调动积极创造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企业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蓄能量。

二、在国有企业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困境

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保持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从把牢政治方向、夯实思想基础、坚定理想信念、严守纪律规矩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同时,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国有企业"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也遇到一系列新困境。

(一)国有企业"大思政课"开展的针对性不够强

一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差异较大。步入社会的"企业人"接触到更复杂的人和事务、拥有更庞杂地获得知识渠道,更容易面临人生观、价值观被重新塑造,理念信念不坚定等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用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国有企业职工出现成分更加复杂、认知差异扩大、素质参差不齐的趋势。二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更加多元。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利益深刻调整,国有企业员工思想多元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既对退休养老、医疗保障、公司福利待遇、加班补助等切身利益问题更加关注,又对工作环境氛围、可持续发展及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

以上客观趋势给国企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带来了挑战,既要面向领

导干部、关键岗位职工、普通职工及外包职工等多层次差异化的教育对象,又要兼顾职工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层面的多元化价值追求。但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国有企业"大思政课"开展的针对性不足以适应其思政教育对象差异多元化的趋势,存在以实用主义教育为主而思政教育学习不足,各层次职工教育一刀切、针对性不强,教育内容过于泛化、对企业职工思想引领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国有企业要特别注意其思政教育对象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国有企业"大思政课"内容更新不及时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新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国有企业职工能够便利地接收来自国内外大量信息和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西方否定公有制经济,恶意攻击抹黑国有企业,宣扬"国企不破,中国不立"等思想的冲击,容易对国有企业职工的思想意识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从内部环境来说,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待重新认识和把握。在经济受到冲击时,国有企业中难免产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认识偏差,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增加经费开支、无助生产经营,甚至容易演化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错误风气。

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国有企业思政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但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国有企业"大思政课"建设在应对这种变化上存在敏锐度不够、重视度不高、行动力不足的问题。要走出困境,国有企业应时刻关注其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变化,不断更新思政工作开展的思路以适应环境新变化。

(三)国有企业"大思政课"方式创新度不够

新时期在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依靠"一份文件、一张嘴、一支笔"就能完成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广大国企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心理需求,需要探索广泛多维的方式方法。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维度教育资源和平台资源应该为国有企业"大思政课"所用,如企业微信、企业办公网站、网上学习平台、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资源,既便利高效又适应时代发展。另外,国有企业"大思政课"更加需要在既贴合生产经营又符合大众需求的工作方式探索上下功夫,以达到坚定正确理想信念、激发干事创业热情的目的。

新时期对国有企业"大思政课"建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通过调研

发现,虽然国有企业普遍开始重视和鼓励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但实际工作开展仍未达到预期效果,存在一些创新形式大于内容、部分工作者观念更新慢抵触新技术应用、各企业或各支部间创新应用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国有企业要广泛探索、积极推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多维度、开创性实现工作方式的新突破。

三、国有企业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思路

国有企业继承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找准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3]7-9。国有企业"大思政课"建设要以此为遵循,特别注重把握时代方向融入大格局、阐释真理逻辑讲出大学问、开拓教学方式广求"大先生"、贴合生产经营推动大发展、践行社会责任砥砺大担当。

(一)把握时代方向,融入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国有企业肩负着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推进国有企业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准确把握时代方向,立足当今时代背景,站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形势、新挑战来谋划。具体来说,一要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注重从大视野、大格局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要积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心系"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大局,把握国内外形势、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经营环境,认清党情、国情、行情、企情,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

(二)阐释真理逻辑,讲出大学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欲成天下之务,必详其理。"大思政课"建设不仅要面向宽广的时代视野,更要

扎根深厚的理论底蕴;不仅要以情动人,更要用真理服人;要用学理支撑政治、以知识承载价值,注重阐释真理逻辑,讲出大学问。只有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解析时代、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诠释规律,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学真会、笃信笃行。

国有企业"大思政课"更要在理论学习中走在前列、当好示范。具体来说,要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干部职工及时准确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认识改造世界,在科学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明辨是非曲直、明确使命担当。

(三)开拓教学方式,广求"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政府、学校、企业等各级党委都必须结合实际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和素质。

国有企业更要着力构建企内企外教学配合、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理论实践教学融合多维一体的"大思政"教学队伍,注重在丰富教学方式过程中广求教育政治立场坚定、思维方式创新,既有人格魅力、又有理论素养,能够真正驾驭"大思政课"的"大先生"。一要着重把好选师关,对外广求能够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浅出释理论、拨云见日明信仰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本地党校、高校、红色教育基地的专业思政教师资源,以及"学习强国""网络学院"等网络教育平台资源,深入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企业职工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专业的讲解。二要重点把好育师关,对内精培真学真懂真信科学理论、扎实坚定笃行理想信念,既晓理论、又通实践的内部思政课讲师队伍。比如,从职工内部选拔建立一支思政内训师队伍,打造一批适合企业职工思想水平和需求的特色课程;不断构建企业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广泛组织党委班子人员、党支部书记讲党课;在企业各阶段、各岗位选树一批优秀典型人员,开展系列典型人物事迹宣讲,激励广大职工向身边先进看齐,创造创优争先气氛;培养建起一支高质量、高素质、专业可靠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队伍,他们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实践者,需要具备先进的思想理念、专业的理论知识、灵活的沟通技巧,才能有效支撑好"大思政课"教育工作。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内部教学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既可以使授课者结合企业行业实际、身边典型案例、自身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贴近职工工作实际、避免空洞说教;又能打破思政课传统授课模式,可以在企业的"田间地头"、在职工日常工作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开设思政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教育内容更易入脑入心。

(四)贴合生产经营,推动大发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中指出,"国家与干部要进步,就必须不断进行学习与实践,没有理论支撑的创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乏社会实践的理论则是死理论"[5]。国有企业企业既是经济组织,也是党领导的政治组织。首先,国企思政课需要通过深度融合企业中心工作来开展,才能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提升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其次,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能够检验思政课教育效果,并为进一步的思政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国有企业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做到有的放矢,服务企业发展大局、贴合生产经营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具体来说,国有企业思政课的开展,一要着力培育干部扎实务实干事、深入一线调研的良好作风,引导职工在经营发展中务实精进,深入调研发现问题、实招实事解决问题,保证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高效开展。二要注重立足国有企业战略定位、结合行业发展前景、挖掘企业文化背景,常态化开展形势政策任务教育,解决顾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与企业经营发展的积极主动性,为全面完成企业生产经营任务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三要坚持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不偏离,善于围绕企业重大项目、重点业务、重要节点,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价值观念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开展思政课教育,助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五)践行社会责任,砥砺大担当

国有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国有企业"大思政课"要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国有企业将发展生产经营与创造社会价结合起来,鼓励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要讲出心系万里家国,着眼民族事业的大情怀;体现心怀理想信念,无畏艰难险阻的大气魄;传播超越一己得失,践行社会责任的大担当。

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开展思政课在内容上不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干部职工,还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和品行塑造效果;在方法上要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如,常态化开展党员先锋岗位、企

业文明号、志愿活动大使、感动人物模范评选与事迹宣讲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来引导干部职工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大业,做有道德素质、有社会担当的企业人才。

国有企业"大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向上向善、直指人心、塑造品格的课,是集知识与价值一体、学术与政治并存、术业与信仰一身的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进,要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切实把国企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优势。

红旗渠精神融入河南高校思政课探析

李佳颖

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原儿女在追梦路上高举旗帜、不畏艰险,鼓舞着一代代河南学子在奋力谱写中原更加绚丽篇章上戮力同心、奋勇向前。

一、红旗渠精神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1]红旗渠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林县人民世世代代求水夙愿下、在群众实践努力下形成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核心的修渠精神,处处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和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

红旗渠的建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克服"山穷、水穷、地穷"的自然环境不利条件,克服"劳动者素质较低、劳动资料相对落后"的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克服"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的物资极为匮乏的艰难条件,带着林县祖祖辈辈强烈的求水愿望,靠着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十年奋战修渠、创造了人间奇迹。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修渠才成为可能,红旗渠才得以修成。

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红旗渠的修建,不仅一举改变了林县世代缺水的面貌,而且将一面精神之旗、初心之旗、使命之旗插在太行山之巅。无论是"两贵(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走前头,群众有盼头",还是"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都反映了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良好风貌。无论是"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还是"盘阳会议"做出的修渠战略调整决策,都表明了我们党走群众路线的坚定信心。无论是"干部吃苦在前、吃亏在前",还是"干部干的比群众多,吃的口粮却比群众少",都体现了党员干部为林县人民谋活水、谋发展、谋长远的初心和使命。

二、红旗渠精神融入河南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向河南高校学子讲好红旗渠故事、弘扬红旗渠精神,关键在于找到红旗

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相似处、共同点。

(一)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内容一致

高校思政课包括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能够帮助青年学子提高思想觉悟、转化思维方式、树立正确三观,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成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作引领。当前,我们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鼓舞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依然是激励我们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一,红旗渠的修建处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林县县委懂得,举办大多数群众迫切要求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办这些事情,就一定能够办成。"[3]53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县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与林县缺水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集中表现,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具体表现,是坚持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客观规律的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林县人民最终修成了人工天河、形成了红旗渠精神。

其二,红旗渠的修建处处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也是红旗渠修建的精神支柱。在修建红旗渠前,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接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时,对林县修建英雄渠、淇河渠、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肯定,给林县修建红旗渠吃了"定心丸"。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县委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学习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特别是在修渠遇到困难时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毛泽东思想被林县人民掌握后,变成了无穷无尽的修渠力量。

其三,红旗渠的修建与高校思政课在内容上相互支撑。《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架起通向理想彼岸的桥梁"一节中强调,要"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开凿红旗渠青年洞就是典型案例。开凿青年洞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寒冬腊月、缺粮少物、任务繁重。为了鼓舞斗志,修渠青年们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为了后辈享幸

福,再苦再累也心甘""撼山易,撼建渠民工斗志难"等标语写到太行石壁上,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壮志,历经17个月的英勇奋战"砸"通青年洞,充分印证了"实践,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从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使命,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间之河川流不息,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红旗渠精神将给予新时代河南高校学子直面困难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动力,激励河南高校学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成就新的青春辉煌。

(二)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目标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河南高校思政课讲好红旗渠故事、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用红旗渠的修建历程鼓舞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斗志,用红旗渠精神的伟大成就为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指明方向。

其一,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目标共塑。高校思政课核心在于"政"字,即确保思政课发挥"跟政党、讲政治、明政理、重政教"的作用,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红旗渠精神正是"政"字的具体表现。跟政党,即在红旗渠修建中党的领导无处不在,党在红旗渠建设中发挥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作用,带领林县人民实现了祖祖辈辈的修渠愿望;讲政治,即红旗渠的修建靠的是政治打头管总,林县县委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化作改换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林县人民把对党的无比信赖化成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铮铮誓言;明政理,即红旗渠的修建靠的是在吃透政策文件精神上把握重大机遇,在合理运用政策基础上做实重大战略;重政教,即红旗渠的修建靠的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靠的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汲取修渠的精神力量。

其二,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目标共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6]3。红旗渠的修建处处体现出信仰、信念的作用。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共有81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中有群众、也有党员,有年仅17岁的有志青年、也有63岁的花甲老人。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修渠引水,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改变林县世代缺水、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信仰、信念激励下,在红旗渠精神鼓舞下,林县(州)人民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

太行""美太行"创业四部曲,一个"样样当先进、行行争一流"的现代化新林州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从坚定高校学子信仰信念角度看,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目标是共通的。

其三,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目标共融。高校思政课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根本问题的确立,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引领学生思想发展和价值选择的主要课程,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关键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蕴含的深厚思想文化精髓,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来讲。"立德"就是把红旗渠精神作为厚植高校师生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途径,"树人"就是把红旗渠精神作为培养德才兼备、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建设者的重要方式,为高校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价值引导和思想引领。

其四,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目标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7]。总书记的讲话为河南高校利用思政课讲好红旗渠故事、培育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教师要把讲好党的故事和讲好红旗渠故事融合在一起,把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光辉历史、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真实故事展示出来,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珍贵的画面,让高校学子在故事中感悟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旗渠精神。

三、红旗渠精神融入河南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在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历程中,中原红色文化融入河南高校思政课显得极为迫切且重要。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的红旗渠精神尚未真正融入河南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尚未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政课中探索新路径、寻找新方法,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其中。

(一)回到历史语境,精细化讲好红旗渠精神

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河南高校思政课,必须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以重回历史语境为路径,精细化讲好红旗渠精神。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修渠故事的特殊历史始末、特殊时代背景、特殊自然环境、特殊人物情感等讲清讲透讲明白,引导学生置身于修渠时代并进行积极

思考。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艰苦奋斗是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顽强斗争精神,团结协作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具体体现,无私奉献是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的价值追求。

(二)运用现代技术,立体化讲好红旗渠精神

当代高校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这种学习生活的"新常态"使得高校学子在思维方式、文化偏好、行为模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结合新特点、运用新技术,成为全媒体、多角度、立体化讲好红旗渠精神的关键。要运用现代化技术打造立体课堂、构建"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的立体教学模式、"教材资源+传统媒体资源+新媒体资源"的立体资源体系,使思政课"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技术"用"起来、师生"乐"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引导高校教师积极运用VR、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资源,立体生动还原修渠故事情景;立足网络时代,强化互联网思维,进一步让思政课联网上线,让学生看得见红旗渠修建历程、听得到修渠故事、体会到修渠精神。

(三)联系生活实际,实战化讲好红旗渠精神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环境严峻复杂,面临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对此,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守精神、弘扬传统、增强勇气,要严格按照思政课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对修渠中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进行再提炼,对修渠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进行再挖掘,对修渠中不畏坚辛、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进行再推广,用思政课教育理论生动灵活地传递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通过讲述修渠故事,唱响时代主旋律,引导高校学子正确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通过入脑入心,激发情感共鸣,引导高校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依托大思政课,协同化讲好红旗渠精神

大思政课,大在视野,大在格局。要善于运用大思政课,协同讲好红旗渠精神。讲好红旗渠精神应具备大视野,要立足林州、放眼国内,讲清楚红旗渠修建过程处于资金匮乏、粮食短缺、技术落后(水利技术人员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特殊时期,用特殊时期的修渠事例感动高校学生。讲好红旗渠精神应构建大格局。大格局涉及国之大者的培养,因此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

价值取向,紧扣红旗渠精神时代内涵,在实践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红旗渠精神为什么"好",进一步用红旗渠精神引导高校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王耀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指出并论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邃内容与意义。所谓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共先驱心路经历的最高总结,具有革命历史的贯穿力,又有时代精神的感召性;具有理论的推动力,又有实际的指引力量,是一个逻辑严谨、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把伟人建党精髓渗透高校思政教学之中,着力促进高校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着力培育能够肩负中华民族崛起大任的世纪新人。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深刻了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精髓,对人们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发扬中国红色文化基因,积极推动党建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动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现代化伟大革命各项事业前行,都有着很关键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根本,加强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打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党派,而马克思主义又是当代所有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核心灵魂。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中共先进分子就看见了"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认识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由此奠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共产党人通过坚守真实与理想,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走向中国与现代化,积极指导我国人民继续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改写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进程,改变了我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改变了当今世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必须秉承为人民谋求福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初衷与使命感,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责任与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党的初衷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信念与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是鼓舞中国共产

党人继续前进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人们始终坚持这一初衷和使命,党才能在极端困难中茁壮成长,坚决、积极地克服困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始终牢记党的本心和使命,永远将民生利益举过头顶,贯彻以民生利益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持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要始终保持奋斗精神、坚强意志和优良作风,无所畏惧地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族精神形象和政治意志品格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提道:"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战胜的风骨和品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大总体目标,要求人们发扬奋斗精神,增强忧患意识,敢于站起来,勇于顽强奋战,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而必胜。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即无条件地永远忠于党的信念、组织、学说、道路、原则、政策,永远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和人民立场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和群众的密切联系,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领导全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程与未来命运。一百余年来,党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但从未被打败或推翻,这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它的忠诚。忠于党、永不背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的基础和血脉在于人民。不辜负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要求。绝对忠于党,无愧于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和人民的立场,并转化为每个共产党人的自觉行为,引领党和人民事业的继续前进与发展壮大。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渊源和最高境界,是共产党的珍贵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人独特的政治品质和高贵的执政本色。把伟大建党精神纳入高校思政课程,这不仅是对培养新一代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在落实思政课德育教育基本任务中应有的意义。

(一)有助于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优秀青年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珍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期望、国家的未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普通高校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扎扎实实开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才、为国育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度高速发展、改革与开放相互激荡、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知识人群,容易对各种思潮、

文化、观念产生好奇,但囿于自身实践经验、学识知识等,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其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甚至理想信念等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更需要加强思政课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融合思政课教育教学,使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积极争夺思想文化阵地,增强青年大学生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进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对党忠诚、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有利于扎实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

高校肩负着培育建设国家人才的重任,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是有效推动高等教育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要求,也是有效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高校的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的重要生力军,身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为了促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化和实施,必须进一步挖掘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方法和方法的创新。因此,把伟大建党精神渗透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充实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让青年大学生深刻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同时借助互联网、科技等易被青年大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充分发挥党史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思政课教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

第一,打造精品微课,传承红色基因。面对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大学生,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继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借助新媒体、公众平台推出系列精品微课,简短、经典,不仅有利于学生观看学习,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从而全面系统掌握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的新的巨大成果,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打造精品微课,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综合考量,制订好学习计划,将伟大建党精神微课与专业课学习、教学服务管理等相融合。在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下,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微课的授课与讲解;抑或囿于时间安排、工作学习等多种情况,可以通过录制专题精品课程,通过一系列影视化处理,以更加精彩的方式讲授党的伟大建党精神。

第二,开辟教学第二课堂,深挖红色教育资源。把伟大建党精神渗透到大

学思政课教学,不仅需要思政课发挥积极导向作用,更离不开专业课、选修课等多种课程协同作用的发挥。但更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开辟,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效果。首先,利用高校驻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思政课教学不应单纯囿于课堂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实地学习、现场参观等与历史人物近距离接触,感受历史温度。学校应主动打造红色教学基地进行思政课现场教育。通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根据地、主题展览、博物馆等进行现场教学,切实"用好红色资源,增强党性教育实效"。其次,借助红色资源,开展体验式教学。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师生的共同协作,借助开展微课、情景剧展演、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深刻挖掘与解读,以多种形式展演学习成果,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积极作用。最后,通过"活"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教学。通过将英烈的英雄事迹、展现出的伟大品格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学生深刻感悟身边的历史;通过邀请经历革命战争的老党员、老战士等亲口讲述党史故事,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党史;同时借助线上线下开展沉浸式教学,增进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深入体验老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第三,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多彩教学。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可以利用多种载体,打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借助新媒体、公众平台、客户端等打造"互联网+伟大建党精神教学",实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便捷性、时效性;借助高科技手段,打造"VR+伟大建党精神教学",通过再现真实的革命战争场景、社会主义建设宏伟景象、新时代下的大国大党大擘画等,让学生"零距离"体验党史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借助优秀的经典影视作品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教学,以更加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示党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系列主题图书阅读活动,加强对马列经典、党的创新理论、优秀党史著作等的学习,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二)高校: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学制度保障机制

高校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在思政课德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学校层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各自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办学特色,大胆进行创新探索,为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助力思政课教学。学校相关部门重视并加强思政课

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建设,确保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思政课教师的任职、管理、考核等进行科学设计,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思政课教学工作施以有效引领的同时予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与配合,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思政课教学队伍;注重有益经验的学习与推广,探索出一套符合自己院校特色的模式,并从制度层面予以支持,尤其要把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融合进行大胆创新探索,获取有效教学效果的经验,从学校层面进行推广宣传,树立典型。

第二,协同思政课教师,做好伟大建党精神"三进"教育工作。促进新时代高校对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融合,高校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合作,将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教学作为课程体系,思考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系统和课程目标,从而有效地促进青年大学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渗透到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课程目标等,切实促进青年大学生把伟大建党精神贯注于心,付诸实践。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打造由高校牵头,社会多方协同,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模式,扎扎实实进行伟大建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教育工作。

(三)社会各界:多方联动共同打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依靠思政课教师和高校的力量,还需要从高校"走出去",进行多层次、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学,将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教师的教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打造多方联动育人机制,引导帮助学生真正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化为实行,应用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

一方面,组织师生进行伟大建党精神宣讲。开展系列主题的伟大建党精神宣讲活动,以教师和学生为宣讲主体,打造"进社区、进基层、进乡村"的"三进"党史宣讲活动。通过高校与社区、乡村等的配合,根据宣讲面对群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讲准备,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将学习到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知识、自身的深刻感悟贯穿宣讲活动中,通过与群众的深刻交流,更加明确伟大建党精神怎么学、怎么教、怎么用的真谛。通过师生自身的"真学、真用",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把共产党员的光辉传统和优秀政治作风认真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

另一方面,联合多方开展伟大建党精神学习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能仅局限于高校范围内,应通过与相关机构、部门、人员的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师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运用能力。其一,开

展青年学子志愿服务进基层活动。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如医学生可以进行医学知识的科普,文体生可以编排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向基层群众展演,职业教育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学习的操作技能进行公益服务,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不负民众的高尚情感,也深切体会党千秋伟业的来之不易。其二,高校师生可以联合社会媒体等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知识竞答、红歌飞花令等多种形式的竞赛类节目,通过节目的制作与参与,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并通过多方宣传,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其中,扩大思政课教学的社会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结语

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在进一步明确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发挥青年大学生"学"伟大建党精神、多方联动"教"伟大建党精神、社会协同"用"伟大建党精神等,跨越百年,传承初心,为谱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篇章、描绘好新时代百年梦想新画卷贡献青春力量。

讲好"爱国主义"这堂思政课

鲁新民

如何在思政课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的回答是:可以通过讲正面典型故事、设是非曲直议题、强主体意识体验,讲好爱国主义情感课、理论课、实践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爱国主义在青少年学生心中落地生根,铸魂见行。

一、共情·走心--讲正面典型故事,讲好爱国主义情感课

作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思政课,不论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是教师的态度,都是"有情"的。爱国主义教育越具体、越接地气,就越能打动人。我们要在思政课堂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好爱国故事,以生动的社会事例打动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涵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以生动朴实的先进事迹和精彩真实的爱国奋斗故事让传统思政课中的文字和课件生动起来,使学生走心入脑。

1.共情中"引燃"

培养爱国情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课堂中的"共情"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素材和巧妙的手法营造合适的情境,使爱国情感在酝酿、感染与积聚中升温,在情境中被催生、唤醒与点燃。

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四课第二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目教学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以"孙中山酸子树下的中国梦"的故事导入。尽管孙中山心中种下了改良中国的种子,目光渐渐超越常人,但他通过改良途径"医国"的愿望屡屡破灭。面对国家衰败、任人宰割的现实,他振兴中华、复兴民族的梦想得以深化,毅然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孙中山身上的爱国品质,同时引导学生懂得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由此,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体会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关系。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此设计意在"共情中引燃",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

2."自燃"中走心

"以情感人"是思政课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职责。如果说"引燃"是"点亮

星星之火",那么"自燃"则是带来"燎原之势"。以"共情共鸣"增强主体的情感需要与体验,燃起植根于心中的爱国火种,让学生在倾听和感悟中唤醒内心潜在的爱国意识,厚植家国情怀。让学生真懂、真信,从中悟透爱国主义的道理,进而反思自身观点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在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一目教学时,同样以近代中国人民对未来之中国的谆谆期望延伸出百年前后的对比(如下页表1所示),引导学生将近代中国人民的强国富民之梦与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伟大事业很好联系起来。

设计该思考题用意是通过设想与现状之比较的情境创设,在爱国情感"自燃"中走心、共鸣。中国人民的期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实现,但在今天已经实现或者将要实现,我们要引导学生达成思想共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破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这是"梦想成真"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进一步推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多么不容易,要把振兴中华的重任接续奋斗下去"的观点入脑入心。

二、辨析·明理--是非曲直设议题,讲好爱国主义理论课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思政课讲的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这是思政课教学的应然使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出:"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议题辨析离不开讲"理"。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用学理来支撑内容、用事理来塑造观点、用情理来铺垫课堂、用真理来打动学生。具体来说,可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

1.懂学理,把道理讲深

思政课追求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只有着力于学理的深究,方能彰显理论的厚度与广度。爱国主义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脉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构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进而升华为报国之志、信仰之基。

例如在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中"国际关系"部分,我们精选南海问题为情境素材,结合时政背景,采用"捍卫祖国,强硬亮剑还是韬光养晦"正反两方不同观点的辨析为教学形式,具体呈现见下页表2。

"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国家统一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这一问题设计是要身临其境,从正反两方分别阐述理由,主动将学生的想法观点放到台面上归类讨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辩证看待外部世界,在比较中接纳精华与抵制糟粕,从而坚定自身的民族自信并增强爱国自豪感。

站稳立场需要学理支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合作、竞争、冲突的背后都是国家利益使然。从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延伸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与政策,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的角色地位、国家力量发生的新变化,爱国主义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主动解答学生关于爱国主义行为表现的困惑与疑问,进而通过学理的阐释懂得"知道怎样去爱国",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使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2.明事理,把道理讲透

只有弄清楚事理,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说话,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说话,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说话,方能增强理论的真实感与说服力。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硬核力量"究竟硬在哪里?"硬核力量"的根源与底气来自何处?这一问题设计是要追根溯源,从伟大斗争的坚强支撑、伟大工程的坚强保证、伟大事业的坚强托举、伟大梦想的坚强引领来阐明"硬在哪里"的问题;从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分析"根源和底气"的问题。这样的追问能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背后的道理。

坚定信念要用事理塑造。爱国主义教育以思辨需求为导向,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情感培育与理性养成、历史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结合起来,帮助青年学生澄清认识上的误解,避免将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相混淆、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割裂、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对立,养成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态,在爱国主义硬核力量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深化

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坚定政治信仰。

3.通情理,把道理讲活

只有通达好情理的交融点,方能使理论富有鲜活感与生命力。爱国主义思政课要取得实效,需要打破刻板沉闷、一讲到底、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把道理讲活、讲生动。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运用智能化的教学场景触动学生,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比如,教师引用马克思的经典语录"任何的科学批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对"捍卫祖国,强硬亮剑还是韬光养晦"辩论作出总结。

深化认同需要用情理铺垫。南海问题是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的生动素材,关注南海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理论关切点,回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内容并积极展开回应,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艺术化表达,有画面感,告诉学生怎样审慎看待外部"打压中国"的声音,避免被网络信息所误导而对于局势消极悲观,从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三、沉浸·参与--主体意识强体验,讲好爱国主义实践课

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善于利用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教育形式,"就地取材"校史、文化资源,一方面把道理讲活,入脑入心;另一方面,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矢志笃行。

1.现场浸润

"学习空间"是浸润的现场,除了教室、实验室以外,校史馆、杭高讲坛、学科基地空间都是思政课的学习空间。杭州高级中学(简称"杭高")是有着123年历史的老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思政课资源。

校史馆里的思政课。杭高校史馆是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杭州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杭州市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校史馆里展示的有关杭高历史的一切人、事、物,述说着杭高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荣光。在讲到必修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时,把思政课搬进校史馆,来到陈望道雕像前,讲述其翻译《共产党宣言》错把墨汁当作红糖水的故事。也可以通过"我是讲解员"活动,在参与校史馆活动讲解、组织策划制作线上杭高人物微课程的过程中实践爱国主义情怀。

"杭高讲坛"中的思政课。在讲到必修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将李兰

娟、毛江森、杨树锋等院士校友请上杭高讲坛,分享自己所从事的科技工作的小场景小故事小片段,感悟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在讲必修4"实现人生价值"时,邀请陆盈盈、徐粟影、倪一宁等优秀青年校友与学弟学妹分享成长的经历与收获,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投入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实践中去。

主题活动中的思政课。适时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班会课、举办校园爱国主义专题周活动,让爱国之情外化于行,开花结果。比如围绕"弘扬宋韵文化怎么做"的关键问题,将宋韵风骨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打造宋韵风骨的德育课堂与校园赛事,感受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璀璨;国庆期间开展"给万里江山写一封情书"活动,向祖国告白,向榜样致敬。

2.实践参与

爱国主义教育要走深走实,就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爱国主义的道理不仅写在书本里,也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挖掘生动教材、创新实施路径,通过职业体验、志愿服务、实地研学等形式走入社会大课堂,以行走感悟真知,用生活引领成长。比如,在必修2"弘扬劳动精神"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学工、学农等职业技术体验活动;在必修3《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教学时,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体悟"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必修4"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课教学时,探访杭州国家版本馆(文润阁),引导学生赓续中华文脉,守护文化基因。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踊跃参加社区抗疫志愿者服务、杭州亚运会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以自己绵薄之力护一方安稳,在劳动和奉献中散发光和热。

"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都十分挂念,也传授方法。要讲好爱国主义情感课、理论课、实践课,把爱国主义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则要有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及专业的厚度。深刻的问题意识、强烈的现实关怀、扎实的理论功力和雄辩的论证能力都是思政课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厚植家国情怀、深化强国认同、引导公共参与,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是思政课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进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必须在思政课上唱响唱好。

讲好"家国情怀"这堂思政课

周荷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为引领和推动思政课教师以涵养家国情怀提升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供了价值指引和根本遵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政治认同新增的表述,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将"家国情怀"写入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的重要表现。但是根据笔者观察,当前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在思政课堂还呈现"虚浮"状态,价值引领不明显,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缺少优秀的课堂范本,缺乏可操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因此,探索思政课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富有质感的家国情怀,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重构时事资源,激发家国情怀

感情、愿望以及潜在的激情在学习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切教学行为都应努力调和认知及其在大脑皮层之下的情感基础。培育家国情怀必须强化情感驱动的"非认知学习"①。"非认知学习"泛指人的情感、态度,属于社会-情感性学习,比如自我管理、时间管理、自主性、适应性、执行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就是影响情感驱动的主要因素,如果教学内容取材于鲜活的时事资源,教师言行彰显道德榜样力量,就容易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反之,如果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空洞说教,就很难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

首先,拓展时事资源的广度。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一体"思想的家国情怀,进入新时代被赋予鲜明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民族复兴"的圆梦情怀、"实干兴邦"的奋斗情怀、"以身许国"的无我情怀、"崇尚英雄"的革命情怀、"天下大同"的世界情怀等全新的阐述。

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希望和寄托。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搜集体现家国情怀的典型时事资源,围绕教学内容拓展相关时事资源的广度,挖掘背后的时代价值与意义,将家国情怀演化成青年能够理解、易于接受、与他们自身生活成长紧密连接的、生动的教育内

容,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驱动情感的生发。

例如,教师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一课中,设计"如何不负青春,不负时代"的议题就是基于当下部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啃老现状而确立的。课前安排学生观看电影《无问东西》并撰写影评,自主搜集沈崇诲、俞敏洪的事迹,初步确立"家国一体"的情感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现了抗日战争、改革开放、新时代三位青年的人生轨迹:沈崇诲为了抗日放弃路桥专业选择开战斗机,俞敏洪顺应时代辞职创办新东方,学霸高分考入名校却对未来很迷惘。学生从祖辈、父辈、我辈不同时代青年的人生选择或困惑中,感悟到个人职业追求的"家情怀"与基于时代背景的"国情怀"是紧密关联的,进而促使自身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公共参与的素养,增强实现理想的信心。

其次,挖掘时事资源的深度。思政教师对体现家国情怀的时事资源进行重构设计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富有新意,以单一视频、图片等呈现方式展示素材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不利于滋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不断挖掘时事资源的思维深度,创设有梯度、思辨性的序列化问题,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寻找宏大叙事与学生自身实际的契合点,才能将家国情怀落实到课堂、沁入学生心中。

例如,在"创新的社会作用"教学中,教师把当地的高科技企业、合作农场、江南丝竹作为情境素材,设计了序列化问题:新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合作农场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江南丝竹呈现出的新气象对我们传承民间文艺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在呼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做创新的领跑者还是跟跑者?富有时代感的乡土资源,拉近了学生与家国情怀的距离,引导学生理解创新的作用,体验身边家乡的创新之美,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或者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严谨而不盲从地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合乎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由此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社会责任感。

二、优化课内活动,涵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主体的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归依,需给予学生一定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掘和强化,而"学习因为依赖于记忆和调动机制,也容易受到环境互动机制的支配"②。当学习者的心智活动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起丰富的实时互动,他的认知水平也会有所进步。培育家国情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爱国爱家的情感活动体验,也是学生参与意识的外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量。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一个亮点,课内活动是涵养家国情怀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针对特定的学习任务,优化课内活动形式,将符合学科素养的教学情境嵌入丰富且有深度的活动场景,能够刺激学习并赋予学习以意义。学生在角色扮演、鉴赏描述、辨析讨论等具象化的课内活动中,尝试解决颇具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真正在场感受并获得家国情怀的浸润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首先,角色扮演活动。角色的代入感引发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直面复杂情境下的困惑和冲突,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一教学重点时,笔者设计"模拟人生规划"的活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个体理想、家庭期许、社会需要三者的有机关系,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设计"获奖感言"活动场景,帮助学生多角度分析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认同改革开放、国家强大对成就自身的基础性作用;设计"微博解惑"活动场景,帮助学生剖析自身的不足和欠缺,走出自我的狭隘空间,考量个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从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践行开始,将爱国爱家的情感体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不负时代、不负青春的国之栋梁,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价值所在。

其次,鉴赏描述活动。家国情怀在许多文学艺作品中熠熠生辉,思政课可以通过鉴赏中华经典、讲述中国故事、描绘美丽中国等活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情之力,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国家是什么"教学中,围绕议题"自信中国人"鉴赏古汉字造字魅力:"赏析古汉字之国,溯国之缘起"(图一),围绕国家的构成要素、起源、职能,寻找古汉字"国"中蕴藏的国家密码;"赏析古汉字之民,悟国之本质",分析"民"的造字创意及演变流程,追溯民的地位变迁,体会我国的国家性质;"赏析古汉字之制,析国之治理",分析"制"的造字创意及演变流程,体会制度的存在价值,帮助学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确立四个自信的坚定信念。

再次,评析辩论活动。评析辩论可以驱动学生独立思考与沟通协作,在学理中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例如,在"意识的作用"教学中,围绕"哔哩哔哩网站联合《中国青年报》发布了《后浪》演讲视频,认可、赞美、寄语年轻一代,由此引发激烈的争论"这一社会热点,点评"苦苦挣扎的后浪与奋力奔涌的后浪""蹭网学习与熬夜游戏""逆行抗疫与恶意瞒报",帮助学生

理解意识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懂得基于自身实际的奔涌比不切实际的幻想有用,懂得个体奋斗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培养勇于担责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

三、丰富课外体验,践行家国情怀

新课标要求思政课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①。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将思政课的触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能够帮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中加深爱国爱家的情感体验。创新走出教室、感受社会的课外实践活动,搭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实践平台,让青年一代接触社会,才能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首先,劳动教育的实践体验。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注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正是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本质要求。例如,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前,可以设计一系列课外实践性作业:调查家庭成员收入状况及工作单位的所有制结构;采访身边的劳动者,了解入职经历、收入状况及劳动感受;放寒暑假跟随父母上一天班,了解工作内容及分享跟班感受;参观人才市场,了解各种职业收入状况及就业前景。上述作业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利用调查、采访、参观等实践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人的辛劳,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引导其对"家"的认同,并以此为起点不断提升自力自强、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其次,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践体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新增的学习主题被写进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思政课的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发挥多学科协同育人的育人实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潜移默化中传承优秀革命历史传统。比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溯革命物件由来、亲子品读红色名著、传唱革命歌曲、排演革命话剧、绘制革命人物小报、观赏红色电影、慰问革命老兵等,让学生直面历史,亲身体验和感悟榜样的力量,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再次,家校社协育的实践体验。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

促进法》规定"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家庭、社会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到"构建书香家庭"再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从"模拟法庭""模拟政协"到"模拟听证会",学生在课下深度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治理的真实过程,在实践体验中浸润爱家爱国的情感,将爱国主义深深根植于对血缘和亲情的热爱与尊重中,进而升华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的情感和行动。

家国情怀既是一种情感表达,又是一种道德境界,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培育家国情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需要思政课教师厚植立德树人的传道情怀,遵循青少年思想行为发展规律,久久为功地浸润感染学生的心灵。这样,家国情怀的种子必将深植于新时代的教育沃土,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也必将迸发出强大而持久的爱国力量!

讲深讲透讲活疫情防控"大思政课"

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 赵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仍处于高位,我国仍将持续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压力。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既要更严、更实、更细地履行好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维护校园安全和师生健康;又要深入挖掘疫情防控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讲深讲透讲活疫情防控"大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疫情防控"大思政课",涵养责任担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讲深讲透讲活疫情防控的"中国故事"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书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深入挖掘疫情防控"中国故事"中所蕴含的红色基因、红色元素、红色资源,为上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深厚依托。

(一)讲深讲透讲活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全面认识、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广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强大优势。"党员先锋队""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用行动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深刻检验着共产党员的党性,生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担当。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