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乡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52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乡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共X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共X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在全州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及《中共X县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在全县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X镇组织专题学习、细化调研方案、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研讨转化,确保切实解决农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向,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形态,以风土文化为灵魂,深度挖掘乡村价值,跨界创新产业业态,形成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农文旅融合发展,能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三个产业聚合形成多重叠加效益,吸引多个行业的各类人才,创造更加美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既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还能促进乡村社会进步和乡村文化繁荣。

X镇隶属X省X县,地处X县境中部,距县城23公里,与X接壤,国土面积92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52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世居汉、哈尼、彝等民族,其中哈尼族占总人口的58%,彝族占总人口的40%,汉族占总人口的2%。全镇耕地面积19841亩,其中水田11175亩、旱地8666亩,森林覆盖率45%,退耕还林面积9000亩。地势南高北低,陀山、然仁梁子盘踞全境,罕龙河、勐甸河、曼版河纵贯其间,水田灌溉主要依靠胜利大沟、X大沟、X大沟、哈色大沟四条主干沟渠。河谷深切,哀牢山深变质岩地层,土壤属赤红壤、红壤、黄棕壤。境内山高谷深,山地面积占98%。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上半山气候清寒,下半山气候温热,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2437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1290毫米,适宜种植稻谷、玉米、甘蔗、木薯等作物。

X镇区位优势明显,处于县城和撒玛坝景区半小时经济圈,全县十三个乡镇东西两极中心点,热区、森林、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县城至X至宝华四改三道路即将改造完成,水利设施全面完善,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思想意识相对较高,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方面:下半山重点发展芒果和沃柑等热区水果,中半山重点发展红米、香椿等生态绿色食品,上半山重点发展以黄精、重楼、板蓝根等生物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目前全镇热区水果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甘蔗9000余亩,梯田红米种植达7500亩以上。文化旅游方面:一是注重刺绣、银饰等手工艺保护开发工作,民族首饰加工行业蓬勃发展,建成"刺绣展览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基地1处;二是注重对思陀甸长官司X墓葬群(X公路旁)、X年侬伯村落遗址、X咪嘎哈祭祀台、X思陀部酋长府车玛遗址、梯田片区、阿布土司墓葬群、龙车石拱桥、烈士陵园、X小学大门、边纵与思陀土司阿孟谈判旧址文物保护点的保护;三是大力支持民宿、露营基地等发展。

二、问题分析

(一)整体规划引领不够,产业发展还需加强。一是在规划引领上,如何有效依托农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全面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尚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关于"农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关联和相互作用机制缺乏系统阐释,没有形成闭环连接。此外,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可持续路径的规划和设计不足,且缺乏理论支撑,导致乡村经济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不足,且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越来越突出,存在简单粗暴地以"资源"换"经济"现象。乡村生态系统脆弱性叠加超出承载力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二是全镇"一产不强、二产弱散、三产疲软",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动力不强。现有生态文化优势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X梯田、X水库、X山等景点还未融入旅游环线,群众仍未从旅游文化综合开发中得到实惠。

(二)项目推动发力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是"农文旅"项目包装策划不够,专业的推介宣传和营销不足。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农文旅"项目开发设计不够,市场发掘不够,推介宣传不精准,多媒体推介宣传环节缺乏整体筹划,市场回报率不高,"农文旅"文化氛围不浓。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旅游连接线通往景点的道路等级不高,旅游舒适性不够;交通集散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滞后,景区景点、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的道路、住宿、餐饮、停车位、卫生设施、驿站、观景台、旅游标识系统等公共配套设施不能满足要求;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不足,智慧服务水平、农产品展销、地方文化特色展示等配套功能尚待提升。存在硬件不够"硬",服务不够"软",平台建设不够"智慧"等问题,从而带来一系列"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副作用"。

(三)基层治理能力不强,产业融合相对粗放。一是部分镇村干部缺乏发展意识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意识,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共建共享共治共管机制尚未成型,各项工作推进慢、干部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农文旅"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存在简单堆积项目、粗暴融合情况。旅游产业渗透不足。在区域资源整合协调不足的情况下,不仅旅游产业与农业的有效联动不足,休闲农业向农村健康、教育等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效果也欠佳,导致"农文旅"产业链条短,旅游产品、文化产品及农业产品转化能力有限,缺乏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融合精品。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目前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主要依赖于浅层次的项目堆积,如观光旅游、销售农产品、举办传统节日和参观展览馆等,而缺乏对农村文化脉络、乡村美食和农耕文化的深度挖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不够,人文底蕴不足。这也进而导致当前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层级低、同质性明显。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文旅"融合本应以农业为载体,但是目前在产业融合进程中"脱离农业""去农民化"现象较为严重,体现为旅游产品内容与农村农业无关,旅游利益分配与农民无关,乡村风貌格局与农村不匹配,对农村农业资源缺乏合理利用,对农业和农民利益关注不足。

(四)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育还需加强。随着"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对行业高质量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外而言,乡村振兴还面临着引进人才难和留住人才难的共性问题。由于乡村相对落后、工资水平低、生活条件差以及空心化等原因,陷入引进优秀专业人才难留住优秀人才更难的恶性循环。本土青年返乡创业的动力机制不足,即使是已经返乡创业人才,大多也面临农村市场制约、配套设施缺乏等困境从而难以长期留下来。对内而言,乡村本地优秀人才缺乏,大多以本地农民为主,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且缺少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在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上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此外,农文旅融合发展对本地基层干部的工作动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这给基层干部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三、对策建议

(一)聚合优势资源,优化布局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协调联动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生态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民宿康养、民俗体验等产业体系。构建东联撒玛坝发展新格局,抓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结合离4A级撒玛坝景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尼美梯田、野生特色食材及山水林田房一体优势,重点推进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落地落实,以文旅康养为核心,在"吃、住"上下功夫,积极推进民宿、特色农家乐项目谋划和产业扶持,加强引导、放宽准入、优化环境,深化乡村旅游、特色生态餐饮等产业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景观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构建西育产业园发展新格局,抓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结合气候、土地、水资源优势,用好产业发展资金,持续支持藠头、沃柑、冬早蔬菜、林下经济等产业提质扩量,积极争取申报建设藠头清洗、加工基地,积极招商引资,盘活香椿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乐浪公路沿线农业综合开发,持续推广和扶持高粱、油菜种植,进一步完善片区路网,修复水网,示范发展"稻渔鸭"综合种养,积极推动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生态化,发展以生猪、牛羊养殖为主的家庭农场、培育壮大中华蜂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构建南依阿姆山发展新格局,抓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结合阿姆山自然保护区盛产野生食用菌、野生蜂蛹、松子和其它可食用野菜的生态资源优势,以保护利用为导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实施野生农特产品促育增收工程,推动成立野生菌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努力构建野生菌商业化管理体系。同时,积极争取促野生菌行业发展项目,大力开展野生菌促繁工程培训,促进野生菌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实现野生菌增量、群众增收。构建北接县城区发展新格局,抓连通经济服务保障。结合区位和交通优势,进一步抓好与县城连通经济的服务保障,做好X至X城乡公交开通线路申请和可行性报告,拉近X与县城生活圈,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市场主体倍增。进一步做优集镇,坚持规划先行推进集镇建设规划方案编制,全面启动实施集镇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提升商贸集市功能,顺势而为推进环城公路建设,做好用地调规、征地矛盾纠纷协调保障。

(二)聚集项目活力,辐射带动强引擎,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抓项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项目谋划储备摆在突出位置,全力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实施工作。做好重点项目谋划储备。重点研究谋划储备乐浪公路沿线农业产业连片综合开发、凉水井片区产业道路提升改造、勐洞河片区蔬菜种植基地开发(土地提质增效)、X集镇商贸休闲文化综合一体化建设、X镇绿美城镇建设等项目,全力以赴做好项目招引前期准备保障工作。抓实特色项目申报争取。积极抓好尼美村委会野生菌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争取,配套储存、电商、冷链运输、烘干设备和农家乐,通过野生菌展示、交易、加工烹饪为切入点从而打响知名度,使项目点成为集旅游观光、野生菌出售、文化体验、特色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和周边村庄、乡镇农特产品聚集交易区,形成品牌效应。高质量推进项目落地建设。合理安排工作计划,科学调配施工力量,倒排工期实施好2023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力做好"四改三"公路建设服务保障,及时研究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迅速拿出有效应对措施,确保项目建设不停滞。进一步加强沟通对接、协调配合,高质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任务。

(三)聚焦生态宜居,全力以赴厚底色,积极打造绿美乡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治理、保护、修复并重,坚决守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推进村庄卫生保洁收费制度,高位推动、干群联动、宣传促动推动群众参与全覆盖,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通过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长效管护机制、督导考核机制,推动精细管理全覆盖。持续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工作,保持公益岗位总量稳定,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镇区和行政村垃圾收运设施配置全覆盖。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主要内容的环保管控模式,强化环境保护硬约束。突出森林、耕地图斑整改落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共建共享共治。继续全面推行河、林长制,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设,加强水源地巡察保护和规范河库管理。保持镇村两级林长、护林员、镇村两级河长、护河护沟队伍稳定。加快推进绿美乡村建设行动。系统推进绿地建设行动,以"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特色性"为乡村风貌建设目标,高质量编制《绿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实现"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美好愿景,因地制宜,明确乡村整体山水格局、特点、特色及重点区域,优先做好保护增绿工作。

(四)聚拢专业人才,内培外引强支撑,不断注入创新基因。内培外引,补给复合型人才。目前农文旅融合发展对掌握"农文旅"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且熟悉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缺口,这离不开内部培育和外部纳入。"内培"方面。从乡村本土人才中挑选并培育一批综合素质好、工作热情高、专业素养突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促进乡村本土人才的转型升级,从而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者和使能者。注重对乡村干部的专项培训,提升其应对复杂事务和新业态发展相关专业能力,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新担当新作为,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外引"方面。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加强政策支持等鼓励外流本土优秀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引进本地乡贤回村进行技术和资金投资。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