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材产业链建设调研报告
绿色建材产业链建设调研报告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提出和群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材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相关数据预测,到X年国内绿色建材市场规模可达到X亿元,加快推进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前景广阔。以此为背景,多地审时度势发展绿色建材产业链,但还存在市场、技术、政策等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绿色环保氛围不浓,发展动能低。虽然群众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但企业和公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仍有待提升,绿色发展人人有责的氛围尚未形成。公众未能切身体验绿色建材健康无毒害、环保可循环、节能污染小、经济可再生等特点带来的益处,对绿色环保建材认识有限,市场主体发展绿色建材意识不够强烈,投资动能不足。
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创新驱动弱。受建筑市场需求、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传统建材生产投入小,市场需求大,绿色建材技术门槛相对较高,企业增加资金、人才投入绿色建材生产的动力不足。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等原因,绿色建材专业人才匮乏,缺少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现代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条不完整。
三是建材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绿色建材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人才缺乏,产业集聚整合力不强,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以调查样板县为例,全县共有绿色建材企业X家,其中新型墙体材料企业X家、预拌混凝土承包企业X家、其他建材企业X家,规模以上建材企业仅有X家,产业和产品层次低,大部分属来料初级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产品关联度不高,产业聚集度低。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招商引商难。支持企业发展的普惠性政策多,专项支持绿色建材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少,部分政策存在落实兑现难现象。西北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城市产业和功能配套弱、交通运输条件差、工业企业用电成本高、政策对投资企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绿色建材大项目引进难度大,国内龙头企业投资建厂意愿不强。
二、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引导,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全民节能行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通过新媒体、电视、报刊等多渠道、多样化方式,大力开展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宣传推广工作,向全社会宣传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普及绿色建筑基本知识,强化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理念,使生产和应用绿色建材成为社会共识,让人们在潜意识中认同绿色建材,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加强绿色建材从业人员培训,强化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系统性认识,鼓励高校开拓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相关专业学科,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要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竞争能力。落实国家和省上相关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建材领域高级技术人才。支持企业与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省内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继续教育、在职进修等形式,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励引导传统建材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引进现代化生产技术,推进加工工艺创新,实现加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品质。支持龙头企业集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绿色建材产品供给,扩大应用范围,推动产业链总体规模和综合效益提升。
三要加大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国家、省上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支持,研究制定支持绿色建材产业链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在土地、电价、税费等方面提供优惠,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申报、融资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国家和省市支持的政策性资金向龙头企业倾斜。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国家和省上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相关项目,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扶持。统筹整合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探索设立产业链发展基金,建立奖补制度,安排财政预算资金推进绿色建材产业链发展。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强化资本市场对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引导银行、担保、风险投资等融资机构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要强化服务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搭建绿色建筑信息共享平台,公布绿色建材市场信息,指导建筑业和消费者选材,形成统一、有序、共享的绿色建材市场。完善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机制,制定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方案,鼓励对购买或租赁绿色公共建筑企业和个人予以融资支持,鼓励工程建设项目使用绿色建材产品,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装配式建筑等项目中率先采用绿色建材,加强对市场消费行为的引导,逐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管家式""保姆式"服务,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及时回应企业合理诉求,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