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1月3日在泰州市姜堰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方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锚定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坚持稳中奋进总基调,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发展"2+2"产业,扎实推进"一城三区"建设,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强富美高"新姜堰建设迈出新步伐。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综合实力、投资潜力、新型城镇化质量、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五个百强区称号。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54亿元、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9.1%。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工业经济提速稳质,实现工业开票销售681.5亿元、入库税金24亿元,分别增长8.3%、1.5%;工业投资增长6%;新增规上企业62家,全年工业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突破100家;启动企业上市(挂牌)"4211"四年行动计划1,2家企业完成股改,扬电科技进入上市辅导期。实现建筑业总产值833亿元、入库税收7.6亿元。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姜堰大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白米大安创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入选首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为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获国务院领导高度肯定。服务业提档升级,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0亿元、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5亿元、增长5.5%;全年接待游客76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9.5亿元。有效投资持续扩大。编制完善"2+2"产业图谱,会船节经贸洽谈会、深圳产业投资说明会等重大活动成效明显,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89个、55个、40个;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130个,技改投入58.4亿元;中来光电二期、太平洋精锻三期投产达效;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1.81亿美元,实现自营进出口13亿美元。科技支撑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1%,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4家,太平洋精锻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振华泵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15件;哈工大泰州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大学新材料研究院等研发载体运行良好,李德仁院士工作站成立挂牌,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62项、新建校企联盟34家。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获批省市"双创"计划22个,成功举办首届"姜堰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机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科技镇长团作用有效发挥。
改革创新成效显现。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资产注入、股权划转基本到位,依法依规实施混改项目7个。获评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区,获奖用地指标500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省政府通报嘉奖,市二人医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镇街区划变更圆满完成,着力推进行政村合并、撤村建居工作,基层行政架构更加优化。功能区优化提升。主城区功能更加完善,万家福、时代商业广场、三水新都会投入运营,"城建惠民"2工程有序推进。中部工业集中区着力推动"二次创业",泰州智能制造科创园开园,扬帆邻里中心、软件园人才公寓二期竣工验收,开发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高新区获评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溱湖生态经济区打牢生态底色,溱湖旅游度假区入选中国最佳生态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通南经济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土地规范流转等工作有力有效,"双脱一增"目标提前实现。营商环境日益改善。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不打烊",公布马上办、容缺办、承诺制、"一件事"3等清单;"多测合一"4、区域评估扎实开展,施工许可"五项并联"5实现三小时办结,获评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先进地区,市场主体总数首次突破9万户。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担保基金,集成出台高质量发展"姜60条"6,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减税降费8.1亿元,兑现惠企政策资金8800万元。创新实施服务专员机制,常态化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企业诉求500多件。
瓶颈制约破解有力。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提升要素保障水平。用地空间有效拓展。全年收储整理土地8300亩,累计完成三年行动计划总任务的74.8%;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近3000亩,上争规划流量指标8500亩;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案编制。污染治理成效明显。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销号率96.3%,省级交办问题整改完成率59%,其余按序时有力推进。持续做好"减化"工作,关闭、整治化工企业14家,开发区原化工园区企业拆除拆卸全面完成,正在进行土壤检测、功能调整。河长制落细落实,河湖"两违"整治顺利完成,整治黑臭水体、河道6条;畜禽规模养殖场整治达标298家,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98%。完成"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重点工程45项,PM2.5浓度下降至4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5天,新通扬运河朱楼桥断面达地表水Ⅲ类水质。金融生态健康良好。出台国有企业投资监管办法,严格国有企业对外担保,建立政府债务偿还应急资金池,年度政府隐性债务化解顺利完成;完成万邦公司重组,14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全部转籍;成功破获"12.17"特大网络"套路贷"7案件,非法金融存量清零全市率先完成;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全省第五、泰州第一。
重点工程顺利推进。聚焦融合发展,加快交通、城建、教育等领域工程建设,城乡功能配套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交通工程稳步实施。G328南绕城快速化、S411、S353、X309、天目西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完成县道大中修28.4公里,海姜大道(姜堰段)"白改黑"8全面完成,三水大桥、X304沈高段、东部干线拓宽段、三水大道再南延、前进路北延、长江路西延等主次干道建成通车。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五项行动"通过省级验收。城市品质改善提升。完成实小罗塘校区东侧等25个地段、2193户征收搬迁,建成上河边古民居保护工程、老通扬运河慢行系统,完成泰东河、老通扬运河绿化提档升级工程,整治老旧小区3个,实施24个小区雨污分流,铺设污水管网17.4公里。高起点规划智慧教育小镇,姜中西校区、马厂初中等学校启动建设,新改扩建学校近2万平米;文体中心二期开工建设,南当铺石刻文化展览馆建成开放。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新建停车场3处,新增公共停车位300多个、新能源公交车51辆、公交候车亭50座。完成马厂路、古田东路等4条道路立面出新,拆改垃圾房530座,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拆改建灌排泵站31座、圩口闸224座,整治农村河道127条。建设"四好农村路"130公里、桥梁97座。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突出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全力办好改善民生的关键事,让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脱贫攻坚精准发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成环境整洁村161个、美丽宜居乡村88个。出台农村电子商务五年发展规划,实施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帮扶,推广大安村"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上争资金1817万元,落实产业项目21个,改造农村危房293户,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低收入人口全部动态脱贫。公共服务供给优化。10大类28项民生实事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新增城镇就业5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5%;完成2.8万多名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社保扩面征缴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基金实现市区统筹,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比例进一步提高,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1.7亿元;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老年人助浴点17个。中、高考再创佳绩,高考400分以上人数全省县中名列前茅;成功举办全国新教育年会,姜中、二中入选省高品质示范建设培育学校,"阳光食堂"智慧监管经验全省推广。组建医共体2家,新改扩建顾高、淤溪等4家基层卫生院,推进"互联网+分级诊疗",建成国医大师工作室,创成省基层卫生十强区。文化惠民券点单演出536场,成功举办世界女子围棋擂台赛,创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象棋之乡。社会治理成效彰显。持续开展"向城市顽症宣战"行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成效显现,文明城市创建高分通过省考核验收。深化"七五"普法,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建立"4+N"矛盾纠纷调处机制9,推动信访积案化解,推进智慧公安建设,纵深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监管,构建"3+11+N"应急救援体系10,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文联、社科联、侨联等群众团体取得新业绩,人武、双拥、外侨、史志档案、台湾事务、民族宗教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一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格执行政府重大决策议事规则,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落实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402件,满意率100%。我们积极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泰州新时代实干作风"大讨论,注重通过"12345热线"、市区长信箱等渠道解决群众诉求。我们高度重视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和审计揭示问题整改,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市区委十项规定,扎实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监管制度,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在廉洁从政中建树形象。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历经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区委的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有效监督、大力支持,归功于全区上下的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姜堰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强,重大产业项目不多,有效投入不足,项目转化率不高,"稳"的基础还不牢固;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压力较大,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风险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城市建设品质和精细管理水平还不够高;营商环境仍需优化,政府服务效能与群众期待存在差距,服务形式、内容、机制仍需完善。少数公职人员精气神不足,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切实解决。
202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突出高质量发展总导向,坚持稳中奋进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全面建成小康、全力争先赶超"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强区、科技兴区、环境立区"三大战略",大力弘扬"奋力担当、善作善成、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工作作风,推动经济发展跨越赶超、治理效能有力提升,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打牢坚实基础。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左右,工业开票销售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围绕全年目标任务,聚焦"总量追江都、人均超江都",我们将扛起"硬担当"、按下"加速键"、绘就"新画卷",重点在八个方面"担当实干、奋力作为":
一、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担当实干、奋力作为。坚持把培大育强企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促进企业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力争两大主导产业、两大新兴产业开票销售占比均提高4个百分点,在培育销售50亿元以上企业上取得突破。提升发展主导产业。统筹推进工业企业"双升"工程11,加快海湾电气、兴科迪二期、格兰特龙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层次、综合效益向更高水平攀升,力争全年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新增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15家、规上企业60家以上。全面推行企业资源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倒逼企业盘活存量、提质增效。引导建立"产品+服务"盈利新模式,加强智能车间、绿色工厂创建,力争全年新增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个、应用工业机器人80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编制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担保基金,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拓展康养旅游、高端医疗、养生养老等领域,扎实推进国药溱湖医养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健康大观园、养生大家园、生态大药园。抢抓5G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聚焦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等领域,重点推进易华录数据湖、无锡亚电等项目建设。加快改造传统旅游项目,建设溱湖-古镇水上游览线路,提升旅游质态;大力发展高端商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力争服务业投资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再提高0.5个百分点。持续强化科技支撑。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年内实施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40个、竣工60个。发挥哈工大泰州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大学新材料研究院等平台载体效用,致力在应用研究、集成创新、成果转化上取得突破。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打造园区产才融合优势载体,实施"双创"人才集聚工程,更大力度支持园区、企业引进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保障服务,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二、聚焦项目招引建设,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中担当实干、奋力作为。全面落实"重大项目攻坚年"要求,突出"项目为王、质量至上"理念,更大力度招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推进招商选资。用好"2+2"产业图谱,强化产业链招商,持续攻坚上下游配套项目和高价值环节项目,着力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产业链发展水平和特色产业占比。严格实行项目预评估、预审制度,实行以亩均论英雄的资源配置方式,从源头上把好项目质量关。推行"人才+产业+基金+创新+服务""五位一体"招商机制,推进招商引才局各产业分局进驻园区精准招商,运用产业金融理念和资本招商模式,在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项目上求突破。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加强项目报建面积、设备抵扣税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和新增规上企业的监测考评。实行重大项目"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双月抓开工、季度抓竣工"督查机制,加快中来光电三期、持创捷宇、智慧教育小镇、智能家居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确保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分别在150个、55个、40个以上,其中新开工5亿元和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分别为16个、4个,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力争1-2个项目进入省重大项目名录库。高起点推进园区建设。强化中部工业集中区一体化发展思维,统筹规划建设商务区、产业区、研发区,完善保税仓库、冷链物流、公共服务机构,优化生活配套,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强化园区项目建设主力军定位,扎实开展"三比一提升"12活动,着力打造千亿级园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科学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继续把优质资源向园区集聚,集中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优质企业扩张。鼓励支持园区转型、开放创新,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新模式,激活园区体制机制活力。
三、聚焦一流营商环境,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担当实干、奋力作为。围绕"服务企业"核心,着力打造新时代"清上加亲"的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拓展"不见面审批",优化商事虚拟审批,升级"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稳步推进区域评估,深化"多测合一、多图联审、并联审批";完善错时延时服务、畅通预约服务、增设自助服务、推进在线服务、强化导办服务等"五个服务",更加方便群众办事。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合则合、能快则快"原则,推进政务服务减手续、减时间、减成本。加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管理;严格"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促进事中事后监管常态长效。强化要素保障。扎实推进闲置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加快零散住户搬迁工作,及时收储闲置低效用地,全年收储整理土地5000亩,全面完成三年目标任务;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继续加大启航科创园、扬帆三期、金博通科技园等标准厂房建设力度,构筑项目建设平台,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银政企保"合作和银税互动,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应急转贷、风险补偿体系,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落实减税降费、降本减负政策,及时兑现惠企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等运行成本。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加强校企对接合作,订单培养技术蓝领,让企业用工不荒、招工不难。优化为企服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政企沟通协商制度,优化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机制,深化首席服务专员制度,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现场办公会,建立信息直报制度,上线运行"企业服务云",及时梳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个性问题个性解决、共性问题政策解决,时刻让企业感受贴身、贴心服务,让企业家发展更有信心、创业更有力量。
四、聚焦增强内生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担当实干、奋力作为。以再出发的勇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高站位谋划改革,更大力度扩大开放,全面增强社会创造力和区域竞争力。加快国企改革。改进国资国企监管方式,加快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继续推进国企混改,规范国企对外投资,增强国企内生动力和盈利能力。完成城投公司股权变更和国投公司资产重组,加快城投AA+和农水、文旅公司AA信用评级工作。提升金融质态。探索成立区金融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内部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继续推进企业上市(挂牌)"4211"四年行动计划,力争新增股改企业7家、进入辅导期3家、挂牌上市2家,让资本市场"隐形的翅膀"成为企业发展"强劲的翅膀"。实行政府性债务风险限额管理,积极上争专项债券资金,逐笔制定到期债务资金接续方案和展期重组计划,确保压减隐性债务7%以上。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建立"走出去"奖励政策体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设立境外加工厂,通过股权并购等方式融入境外市场。引导企业扩大贸易渠道、转变贸易模式,有效应对贸易风险。完成火车站站房升级改造,加快普洛斯物流园建设,构建"多式联运"13枢纽。鼓励建筑企业优化股权配置,走科技兴企发展之路,提高房企采用集成式精装房成品率,大力扶持建筑工业化应用项目,积极拓展境外承包工程,力争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取得新突破,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长9%。
五、聚焦市区融合发展,在做精做美现代城市中担当实干、奋力作为。遵循"成片开发、有舍有得、方案比选、公众参与"的思路,强化城市设计,优化发展布局,继续推动"一城三区"功能区建设,打造更高品位、更富魅力、更有温度的东部新城。注重品质化建设。紧紧抓住打造泰州城市副中心、推进泰姜融合发展、高铁枢纽片区建设等战略机遇,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突出规划的品质性、整体性、协调性和严肃性,推动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更加合理。持续实施"城建惠民"两年行动计划,加速省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继续推进旧城改造,适时启动新一轮征收搬迁,综合整治老旧小区5个,雨污分流改造24个,新建街头游园3个,新增公共停车位300个以上。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改扩建旅游A级厕所10座以上。新建乡土植物园、花鸟市场,实施机关事业单位"拆墙透绿"工程14,促进城市内涵形象同步提升。加快溱潼副中心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动产业、交通、功能与城区对接融合,彰显特色小镇水乡风情和人文底蕴。构建快捷化交通。启动启扬高速姜堰北互通出口南移,全力推进G328南绕城快速化、X309南部干线、S353姜堰段、S411姜高路拓宽等外联工程;加快实施姜沈路、天目西路、淮海路(三水大道-人民路)等改造工程,做好长江西路西延、S354前期工作,加速与泰州中心城区互联互通,构建市区"20分钟交通圈"15。继续推进县道大中修,提档升级农村公路,完善城乡路网,推动农村公路成环成网;优化公交线路,方便群众出行。加强精细化管理。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网格化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全覆盖,促进城市顽症综合治理长效化。实施垃圾收集"以桶代房"拆改工程,新建有机易腐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建筑装潢垃圾、厨余垃圾等废弃物收集率和利用率。探索开展城乡环卫保洁、城区校园及市场周边秩序市场化试点,优化整合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平台系统,让科技为城市治理赋能。
六、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中担当实干、奋力作为。深化"里""面"兼修,既把新农村的"面子"做靓,更把"里子"做实,打造有乡愁、有韵味的宜居农村。做特现代农业。鼓励发展体验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注重主体培育、品牌创建、产销衔接。因地制宜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打造一批产业片区、产业基地和拳头产品,提升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加强品牌策划、营销和管理,打造具有姜堰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培育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产业主线,统筹推进桥头香菇园、大伦循环种养园等园区建设。打造宜居宜游农村。稳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思路,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重点推动河横生态园农旅融合发展,建设集乡村民宿、农耕文化、田园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巩固"五面清洁"16成效,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资废弃物集中回收和乡村绿化行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全覆盖。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全面深化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动人才、资金、项目下乡和优质农产品进城,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脱贫质量。推动农信贷担保增量扩面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增品提标,放大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到人、固化到户"成果,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加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百姓腰包越来越鼓,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
七、聚焦绿色和谐发展,在筑牢生态安全底线中担当实干、奋力作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让生态优先、安全发展根植于心、落实于行。狠抓污染治理。全面落实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事项要求,确保按期整改到位。深化化工企业专项治理,实现生态红线区化工企业"清零"。持续开展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行动,落实重污染天气强制减排措施。加快实施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提升计划,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完成59个村庄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污水管网10公里以上,疏浚整治河道130条,新改建灌排泵站24座。加快推广智慧河湖系统,提升河湖巡查处置智能化水平,持续开展河湖"两违两清"17等专项整治,推动河长制迈向"河长治"。稳步推进固废污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完成开发区原化工园区地块土壤风险评估、修复和功能调整。加强生态管控。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损害生态终身追责制度,大力推行生态保护差别化考评办法,切实解决行业性、区域性、结构性环境污染,分行业整治"散乱污"企业,关停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企业,加快构建以"三线一单"18为基础、环境准入为关口、排污许可为依据的管理格局,守住姜堰的好风景、好生态。保障安全发展。以"隐患无处不在、成绩每天归零"的心态,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整治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实行重大风险防控清单化、常态化监管;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作用,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力促安全生产责任零缺位,坚决防范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大力压减一般性事故,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制机制,整合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坚决实行"零容忍",当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守护神"。
八、聚焦人民满意目标,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中担当实干、奋力作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补短板,优化服务促均衡,努力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多层次健全社会保障。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全面兑现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等就业惠民政策,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强化社保资金运行管理,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力争参保率在98%以上;提高各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低保和特困人员保障标准,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让老有所养从"有保障"走向"更完善"。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基层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全方位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姜中西校区、马厂初中、新桥小学等学校建设,改扩建实小罗塘校区、二实小三水校区,增加学位供给;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推进高中集团化办学,启动溱潼中学四星级高中创建,让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全区人民。深化"健康姜堰"建设,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推进开发区医院二期、高新区医院、妇幼保健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沈高、娄庄等基层卫生院和城西、城南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体中心二期工程主体封顶,办好全国铁人三项赛等大型赛事。高水平推进社会治理。持续推进行政村合并和撤村建居工作,启动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继续实施社区用房达标建设;持续开展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专项攻坚行动,健全风险情报信息研判机制,以"小网格"助力"大治理"。推动"雪亮工程"与智慧公安同步建设,促进警务实战手段、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和治安防控体系提档升级,保持对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打击的高压态势,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