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气象系统2019年工作总结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气象局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为气象工作的总要求,深化改革、提质增效,2019年公布的省政府气象现代化考评和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7年保持全省"双第一"。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9年工作情况

(一)在保障上见实效,全力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运行保障服务

面对今年"开汛早、暴雨密、短时雨强超强、雷雨大风迅猛"的形势,切实将抓实汛期气象服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创建模范机关的重要抓手,抗击台风"韦帕""4.11"等4个台风、58个暴雨日,为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活动提供高质量保障服务。

落实责任主动做好汛期保障服务。积极对接改革后有关部门需求,面向"10+1"个区派驻专业气象服务人员,对接需求、研判风险、建立机制、跟进服务、应急演练;以深圳标准重构深汕特别合作区气象保障体系,从基础设施、业务体系、工作机制、人员队伍等方面夯实合作区气象防灾能力;加强基层防灾责任人培训,以预警信号解读、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指导、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为重点,举办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培训40场。

编制印发《深圳市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提示》。总结"4.11"极端强降水工作中的不足,围绕城市运行精细管理和应急处置相关部门需求,贯通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两个环节,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开展气象灾害影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明确各预警信号下分类风险提示及各街道台风、暴雨致灾临界阈值。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安全监管。前移气象安全生产及安全事故防范关口,灾害性天气及时对所有重点监管单位精准预警。探索"互联网+监管+服务"气象安全监管模式,实现气象安全生产信息管理"一张网、一张图"。完善419家"双随机"抽查对象名录库,对40家重点单位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督促22家隐患单位落实隐患闭环整改,完成率100%。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按照城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按需提供全市177个自动气象站、五大流域降雨监测数据180万组;提供五大流域降水预报预测信息、全市大气污染扩散条件预测信息共155期环境气象专报。选取光明科学城试点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为光明科学城科学规划、生态环境以及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支撑,并被光明区列为区域评估模式改革亮点报送市委改革办。

(二)在服务上提质量,增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10项"深调研"课题,推动气象现代化成果更好地服务民生、城市、经济。

预警靶向发布提速。基于灾害风险影响预警信息发布靶向准、速度快、覆盖全,百米级风险区域靶向发布、特定人群按需对点发布,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难题。2小时覆盖2400万用户,5-10分钟覆盖任意街道办或风险区域,获第二届全国智慧气象服务创新大赛二等奖。

一揽子解决民生气象服务痛点难点。一是针对"上下学"气象预警信息及时获取难的问题,落实市政府民生实事,依托"i深圳""深圳天气"微信等推出"预警铃"服务,为全市2985个中小学精准对点发布上下学风险提示。二是针对公众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意识不强的问题,开办深圳首档中英文双语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节目"谈天说地",单期最高收视率创第一,新媒体渠道点击量超8000万人次,获第二届全国智慧气象服务创新大赛三等奖,并由南科大等高校引进用于防灾教学。三是针对预警信息获取便利性不够的问题,拓展"i深圳"渠道、升级微信公众号服务、开发英文版客户端,实现3公里范围内基于机场和景点气象信息的智能推送,APP年下载量418万,实时气象灾害预警覆盖全市7条地铁2000多个显示屏。

助力"数字政府"建设"数字气象"。11项政务服务100%全流程网上办理、2项行政审批即来即办,行政审批申请材料与办理时限均缩减50%以上。为全市29个部门提供73种实时气象数据,日均数据共享量68万组,市政务资源交换平台中最热门的十类数据中气象数据占60%。"基于灾害风险影响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深圳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成果展上受到与会领导、嘉宾的高度肯定,智慧气象服务获得市"党建杯"创新大赛"服务创效"二等奖。

(三)在创新上有突破,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依托气象行业大网络优势,实现在深的国家级气象科技业务布局有重大突破,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和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正式运行,为我市在气象领域先行示范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国省市重大战略部署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按照《深圳市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发挥深圳在粤港澳气象合作中的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落地深圳并正式运行:一是组建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和研究队伍;二是召开预警中心第一次理事会,审议通过章程、科研规划、机构岗位、薪酬绩效、科学委员会名单;三是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创新发展研讨会,邀请国家、省气象业务部门和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以及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专家为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创新发展和预警中心发展壮大建言献策;四是总结了在深港协同观测、海洋数值预报模式试验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获批国家级气候观象台。成为中国气象局全国首批24个国家气候观象台之一,是国家在珠三角经济圈布局的环境气象综合观测代表站,将建成国内唯一以滨海高密度城市群多圈层气候观测为特色的国家级气候观象台。参与编制全国首个多功能智能杆地方标准《深圳市多功能智能杆系统设计与工程建设规范》;联合香港开展深港天气雷达错时和低仰角加密的协同化观测,"因天而动"实现最快1分钟出图;构建全市范围内平面1公里网格垂直20层的"三维数字大气"为防灾部门提供"现场感"实况监测服务,作为中国气象局智慧城市气象观测试点在全国气象业务工作会议上交流成果。

技术攻关提升预报精准度。深入实施台风暴雨监测预报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紧扣短时临近预报、高分数值模式预报释用、智能观测三大核心技术攻关,基于人工智能的短临预报技术较传统光流法CSI评分提升8%;雷暴尺度集合预报系统预报分辨率提升至3公里、新增7种预报产品,为智能格点预报提供支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登记2项,截至目前晴雨格点预报质量全省第一。

(四)在管理上下功夫,党建业务双融双促。

以汛期气象保障为抓手争创模范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学习成果落实到各项气象服务保障。通过主题教育、党组书记上党课、支部"三会一课",开展作风警示教育,督查岗位职责落实情况等举措,形成了敢担当、勇作为的干事创业工作氛围。在重大气象保障服务中涌现了一批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先锋党员代表,1个下属单位获市"五一劳动奖状",1人获得市"三八红旗手"、20人次获得省预报质量、重大气象服务先进等表彰。

切实把老百姓所感所获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8个方面问题检视,落实13项治理,让市民随时随地获取所需气象服务,在2019年全省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往年薄弱环节的气象信息获取便利性指标大幅提升。对口帮扶佗城镇东坑村27户95人贫困户100%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倍,该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河源市文明村等,驻村扶贫干部与工作队获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和集体。

机构改革落地见成效。找准作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定位,调整优化内设机构职能11项,下放事业单位职责3项,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保障、气象服务的核心职能;推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落地,打通局系统人才交流的通道,完成20人次晋升提拔,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战斗力和干事创业活力得到了提升。

二、存在问题

新时代,国家赋予深圳新的历史使命,但是深圳气象在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城市新定位全面支撑和服务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一是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方面能力薄弱;二是共建共治共享新型社会治理体系下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有待完善;三是海洋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不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