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
市财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财政厅的支持和指导下,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化新发展理念,聚焦改革开放,以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始终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积极服务全市中心工作,务实创新,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强化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扎实推进"双创双服"活动,实现流程再造。制定并细化落实《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清单》和《全市统一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推动190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方式办理。二是出台《市财政局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构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新体系。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现市直"全流程电子化"采购,共完成采购项目260个,节约资金3500万元。四是完善政府投资评审制度,全年完成评审项目17个,送审金额31000万元,核减金额1920万元。五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防范资产流失。开展资产清查专项行动,清查固定资产305000件,价值12.3亿元;查处资产违纪问题6起,涉及金额2950万元。
(二)项目建设提速,产业结构优化。一是围绕交通强市战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东环高速高淳段工程取得省批复,保涞高速全面开工,绕城高速完成可研报告,S231定兴至天津蓟州段列入省"十四五"计划,农村公路新建改建245公里。二是深化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业经济。化解过剩产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稳步回升,重点企业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三是着眼乡村振兴,改善农业农村面貌。下达直达资金25.8亿元,发放耕地保护补贴10亿元,农业保险承保面积达292万亩,养殖业投保突破460万头。四是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城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发力,多项重大项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优化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动能。一是深化驻外招商,成立驻外商会,明确招商任务。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开展招商40次,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二是推动产业链招商,明确14条重点产业链,全年签约项目80个,总投资200亿元。三是创新招商方式,推动行业对接合作,促进项目落地。
(四)强化财税金融,提升服务保障。一是确保财政稳定增长,实施减税降费,全年累计超过3.2亿元。二是加强融资担保,全年小微企业担保贷款增加30%。三是积极防范债务风险,还本付息专项债券18亿元,地方政府新增债券额度70亿元,存量债务压减65亿元,地方债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四是推进征地拆迁工作,保障群众权益,确保征地拆迁经费落实到位。
(五)坚持节支增效,降低资金成本。一是严控预算调整,全年调整预算支出11亿元,从严控制追加支出6.5亿元。二是削减一般性支出,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全年"三公"经费实现负增长。
(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促节俭风清气正。一是严控"三公经费"使用,开展常态化专项自查整改。二是严格执行会议管理制度,全年会议次数同比下降8%。严格遵循文件管理办法,文件数量同比下降5%。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土地收入下滑制约财力。土地收入的持续下滑,对全市财力保障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的提升形成严重制约,亟需进一步优化政策,寻找稳定收入来源。暂付款规模过大存在隐患。暂付款规模居高不下,存在一定支付风险隐患,需要密切关注并加强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债务化解压力严峻。债务化解压力巨大,抑制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任务艰巨。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确保年度目标如期完成。
三、下一步计划与思路
(一)稳增长、促发展,夯实财力基础。在持续推动政策落地的同时,助力企业恢复元气;优化援企稳岗措施,增添市场活力;加强要素保障,提升帮扶精准性。通过财政金融合作,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建立产业基金促进社会资本投入。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优化项目规划,提高转化率,加速形成可持续工作量。
(二)优结构、提质效,夯产业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快解决规划和土地供应问题,提高城市绿地率,推进水系治理与矿山生态修复,以白洋淀生态保护为核心,实施全流域治理修复。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完成电网改造。
(三)抓改革、谋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确保国有资本集中于关键领域,发挥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同时,继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励民营企业提升治理结构和创新能力,鼓励通过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提升发展质量。
(四)重防范、强监管,筑牢安全防线。深化关键领域的风险防范与化解,坚守系统性风险不发生的底线。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适应性强、竞争力强的普惠金融体系。通过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