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0年宣城市政府工作报告(第2/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1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1分钟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创先争优年"活动,确保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复评。编制智慧宣城规划,建设"城市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现试点区域全覆盖。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确保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和集中供热一期投入运营,力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机械化清扫率分别达95%和86%以上。强化征迁工作,完成市区征迁34万平方米以上。加强违法建设管控。实施市区老旧小区改造20个,新建安置区5个,完成棚户区改造3384套。推进市区住宅小区管理水平提升和示范道路创建。持续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建设公共停车场4个,新增停车位2450个,让百姓停车更省心、出行更方便。

(六)促进投资消费,激发内需市场潜力

加力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四督四保"要求,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00个、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其中新开工项目270个以上。完成青弋江治理工程,加快港口湾水库灌区和牛岭、扬溪源水库等项目建设,开工水阳江中游治理工程,推进凤凰山、万家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新建续建广德富金等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8个。力争开工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天然气宣城-黄山干线和南陵-泾县支线。高质量谋划"十四五"重点项目,确保谋划储备项目600个以上,概算投资6000亿元以上,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投资计划。

加快促进消费增长。实施消费扩容提质行动,聚力提升城市核心商圈,支持新型商贸综合体发展,积极打造示范街区,培育"夜间经济"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支持发展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100户。加快"电商宣城"建设,促进电商与快递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培育年网络销售1000万元以上企业10户。持续开展皖东南名品展销会走进长三角系列活动。

突出文旅融合发展。巩固深化节庆活动成果,举办庆祝撤地设市20周年系列活动,积极申办第五届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总决赛,持续打响"中国文房·诗意宣城"城市名片。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高水平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文化旅游合作,积极推动"乐游长三角"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出"一部手机游宣城"小程序。联合开发大华东黄金旅游线,提升"皖南川藏线"等景区品质,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增长16%和20%以上。紧抓商合杭高铁全线开通契机,推出一批"高铁+"精品旅游线路,建立沿线文旅联盟,加强推介营销和监管服务。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摄影、养老等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基地。

(七)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打造活力宣城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建设,力争新登记民营企业6000户、个体工商户1.6万户以上。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效,力争审批时限100天以内。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推进重点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完善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措施。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改革任务。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快市、县(市、区)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

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鼓励企业多元化开拓新兴市场,培育进出口实绩企业90户。积极引进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支持有条件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卫浴等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二类水运开放口岸,积极推进宣城综合保税区创建工作,力争打通"铁公水"联运通道。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意见,全面开展营商环境提升系列行动。实施稳企强企增企行动,制定出台强实体稳增长"1+N"政策体系,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金融服务,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平台,探索"政银保"模式,力争新增贷款130亿元。支持企业抢抓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机遇,继续实施企业上市"翱翔计划",直接融资60亿元以上。做实"智慧政务",加强皖事通APP宣城分站建设,提升实体大厅服务功能。不动产登记力争实现"不见面审批"。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宣城"。建立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宣城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创造愉快。

(八)加快乡村振兴,展现美丽乡村新面貌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稳定粮食生产,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家禽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促进生猪产能恢复。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积极发展特种水产。加强优质烟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增市级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10个。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力争培育农产品加工强县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家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5个,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千亿。

全域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十镇百村"示范创建,创成示范镇3个、示范村30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实施中心村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行"生态美超市"。完成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治理23.9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5万亩。加快农网升级改造。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扩面延伸500公里、县乡道大中修200公里,提升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实现百姓期盼已久的"乡镇通公交"愿望。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提升农村"三变"改革质量。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推进"一抓六动"专项行动,基本消除空壳村和薄弱村,力争经济强村占比达12%。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林权抵押贷款、林地股份制经营面积稳定增长。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强农业担保和特色农业保险工作。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九)聚力共建共享,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创业、援企稳岗、技能培训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常态化开展"2+N"就业招聘活动,推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强化社会保障,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全面实现城乡低保统筹。紧盯"一老一小"民生关切,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全面二孩政策配套措施,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申创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试点城市。提升儿童之家建设管理水平,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确保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圆满收官。推进残疾人之家建设,启用市精神卫生福利中心。统筹推进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成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所,力争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80%和50%。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启动实施中心城区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北师大宣城学校建设与发展,巩固深化宣城中学打造"皖南名校"工作成果。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规范学校管理,积极发挥中等职教资源支撑本地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四有"好教师。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安徽文化云"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质量。完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推动融媒体中心发展。挖掘、传承、弘扬宣城文化,加大艺术创作力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加快健康宣城建设。深入实施"健康宣城2030"规划和"健康城市"2020行动方案。加快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与长三角城市开展紧密型重点学科建设。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启动县域医疗卫生提升工程,全面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社区、乡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持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鼓励民营医院规范发展。广泛开展健康知识科普教育,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强化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防治。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二期项目,建成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心血站血液检测楼。积极运营市体育中心等场馆设施。组织参加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

(十)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宣城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基层综治中心"国标化"建设,积极争创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持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夯实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加强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工作,争创全国"七五"普法先进市。持续推进"人民满意窗口"创建,扎实开展"四重"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和重复信访专项治理。健全"四级联动"工作网络和"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面推广"党建+三治"乡村治理模式。加强社区建设,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打造"阳光议事厅"社区治理平台。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不断巩固和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维护安全稳定环境。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建设,深化隐患排查整治和专项安全治理,推进"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和方式,推进共治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应急指挥信息化系统,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气象、地震等工作,有效提升应急救援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推进校园安保"前哨系统"建设。推深做实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排头兵培育工作,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强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双拥工作,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两连冠"。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完善待遇保障体系,加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和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密切鱼水情谊,使军政军民团结始终坚如磐石。

在高质量完成省定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市政府还将办好10件民生实事:

①"12345"政府服务热线服务体系升级;

②市区老旧小区燃气管道、供水设施改造升级;

③市区住宅小区把式车辆停车棚建设;

④市区保障性蔬菜基地能级提升;

⑤全市新生儿遗传代谢性出生缺陷疾病干预救助;

⑥市区医疗应急救援点建设;

⑦全市公众场所母婴便民点设施建设;

⑧全市特困妇女"两癌"免费筛查;

⑨市区特殊群体乘坐公交车补助;

⑩市区环卫工人"爱心驿站"建设提升。

三、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满意是我们的最高追求。我们将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断创新行政方式,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坚定信念,对党绝对忠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在市政府系统全面落实。

依法行政,高效规范履职。认真履行法治政府建设职责,全面完成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水平。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提高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审议意见和政协协商建议、提案办理质量。坚持权责透明,推动用权公开,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作为。深入学习"时代楷模"李夏先进事迹,汲取榜样力量,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攻坚克难,扭住不放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积极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落实市委"五个强化"提升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措施,形成以担当为荣、以发展为重、以奋斗为乐的干事创业环境。

廉洁从政,永葆清正本色。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委有关规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审批监管、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努力营造政府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实干托举未来,奋斗成就梦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的实际成效,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