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2018年总结及2019年思路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5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6分钟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2018年总结及2019年思路

2019年2月26日

嵊州位于浙江东部,有"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之称,是丁仲礼、马云、马寅初、马晓春的故乡。市域面积1789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其中农村人口47.52万人。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0.65亿元,增长8%;农业总产值(可比价)55.93亿元,全年农业增加值37.6亿元,均增长2.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360元、29459元,分别增长8.3%、9.3%,是国家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园林城市、省森林城市和省示范文明城市,是浙江小吃文化之乡和我省唯一的中国小吃文化名城。

一、我市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一是现代农业特色鲜明。嵊州是传统农业大市,有较好的产业优势,是中国茶叶之乡、香榧之乡、花木之乡和桃形李之乡,有农业特色基地95.3万亩,其中龙井茶年产量6000吨,占全浙江省的三分之一,珠茶出口量占全国的60%;嵊州香榧被列入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正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1个,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省级粮食功能区18万亩,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涉农院士工作站2个,建成"一亩山(田)万元钱"富民基地20万亩,浙江省水稻新品种核心示范基地落户嵊州,巴贝"全龄工厂化养蚕"数字农业、飞翼生态农业等项目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二是城乡环境美丽宜居。嵊州地貌"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覆盖率67.2%,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水。452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了环境整治,已建成3A级景区村8个、美丽乡村风景线8条,书圣故里华堂村、越剧诞生地东王村、女子越剧发源地施家岙村等一大批村落特色鲜明。荣获"中国十佳特色文化旅游城市"称号。

三是农民生活富裕安康。农业产业较为发达,2018年,一产占GDP比重9.86%,城乡居民收入比1.91:1。农民创业富有活力,以小笼包、炒年糕、榨面等为代表的"嵊州小吃",在全国已有3万多家门店,从业者10万余人,每年收入超100亿元,为全省首个"浙江小吃文化之乡";农民越剧演艺、戏曲服装道具、仿古木雕等特色产业,年产值超5亿元。

四是体制机制保障有力。推进农房、土地、林权"三权"抵押贷款改革,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7.91亿元,其中: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发放贷款4.5亿元。农房不动产权证发证数量居全省首位。设立10亿元"嵊农创"转贷基金,每年为农民节约贷款利息2000万元。开展"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已激活闲置农房4563间,吸纳社会资金3亿元。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打造"嵊州村嫂"品牌,培育越剧、书画等文化特色村65个。

二、2018年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一是创新乡村振兴组织领导和运行体系。市委市政府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形成市委统一领导、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把乡村振兴作为乡镇(街道)、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嵊州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确定三年战略规划,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职责。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分设美丽宜居、乡风文明、村庄治理、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产业振兴等6个专项小组,由各分管市领导任小组组长,形成市委统筹推进、专项小组协同并进、市农办协调参谋、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乡村振兴领导机制。建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议事规则》《乡村振兴年度工作报告制度》《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办法》等体制机制,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二是推进农村产业提质行动。农业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02万亩,总产量12.51万吨,建成粮食高产示范区7个,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0.65万亩。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农业"1150"工程,抓好三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甘霖镇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命名巴贝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示范园、飞翼有机农业生态园等15个乡村振兴产业先锋基地。农业品牌建设持续加力,成功举办全国第一届"冬季毛笋王"擂台赛、"茶香有道--群媒品嵊州"采风活动、"2018浙江嵊州首届农旅风情节暨钳口田园综合体开园"等活动、"看禾选种新品种大会"观摩活动等活动,效果良好。生态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平原绿化5670亩、新植珍贵树36万株、造林更新2700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绍兴市级森林城镇4个。畜牧业污染整治有序推进,建设美丽牧场76个,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生态牧场10个、绍兴市级26个,成功创建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三是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十线百点"美丽乡村建设架构,今年重点打造"越乡风情""鹿门访友"2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创建绍兴市美丽乡村示范县乡镇5个,精品村21个。推进"五星达标、3A争创",开展第二批139个"五星达标"村、10个"3A"村创建,全市21个乡镇(街道)实现整乡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比例达100%。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推进140个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实现全市行政村创建全覆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每月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分4组对全市农村环境卫生开展检查考核,考核排名与奖补资金直接挂钩,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90个村。深化农村厕所革命,2017年嵊州市提前开展"厕所革命",彻底消灭农村旱厕72088只,完成"水冲式改造"8235户,新建农村公厕1100座,今年继续提高标准,全面升级改造现有农村公厕968座。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省第五批重点村崇仁七八村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左右,第六批重点村越剧诞生地东王村已提前启动建设,施家岙村正在申报省第七批重点村,我市省级历史文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累计将达6个。

四是推进乡村文化兴盛行动。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制定实施农村文化礼堂五年全覆盖计划,完善"文化礼堂考核激励办法",进一步健全"建管用育"长效机制,截止目前,新建农村文化礼堂60座,全市累计建设文化礼堂188座,文明村镇建成率达78.3%以上。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人本文化进企业、孝悌文化进农村的"文化三走进"系列活动,成为全省7个示范创建项目之一。培育最美风尚,深入开展各类最美人物、身边好人、道德楷模等推荐和评选活动,构建"培育-选树-宣传-实践"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创新志愿服务品牌,深化"村嫂"志愿服务品牌,探索建立"邻舍+"志愿服务组织,打造"邻舍+"志愿服务品牌,以志愿服务为媒介真正营造"远亲不如近邻"的文明氛围。出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三立三破"活动的通知》和《关于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破迷信立科学、破旧约立新规、破陋习立新风等多措并举,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奢靡浪费、攀比、迷信等不良习俗和风气。

五是推进"三治结合"提升行动。制定《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广工程实施方案》,将"三治融合"和民主法治村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5个,绍兴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55个,创建"三治"结合善治示范村50个。推进"全科网格"规范化建设,全市划分网格940个,配备网格长940名、专职网格员627名、兼职网格员948名,全市网格覆盖率、整合率达到100%,专职网格员配备率达到66.7%。全面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依法打击、深度打击、精准打击黑恶势力。

六是推进富民强村行动。积极谋划市级抱团项目,对全市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5万元的58个村,通过整合财政补助资金、结对帮扶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在城南新区投资商业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入4060万元,其中嵊州市级财政投入1740万元,企业结对帮扶资金1740万元,村级自筹资金580万元,从2019年起,每村每年增加收益不少于5万元。加强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发展来料加工、发展"嵊州小吃"产业、提高保障水平、开展结对帮扶等措施,确保消除家庭年人均收入7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强化10个3A村创建的业态植入,促进农旅融合、村旅融合、文旅融合,今年新增民宿床位150张以上。开展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共激活闲置农房4563间,吸纳社会资金3亿元。

七是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努力探索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有实效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新路径,累计发放抵押贷款7.91亿元。进一步推进"农合联"实体运作,规范农合联组织体系,广泛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形成农民参与、各方协作、利益共享的"大合作"格局。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统筹全市涉农资金约30亿元以上,出台《关于推进"闲置农房激活计划"的实施意见》,鼓励村集体将统一收储的闲置农房采取合作、合资、合股等方式参与开发。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历史建筑办理不动产权证的试点指导意见》,对闲置农房激活试点区及3A级景区村创建村的历史建筑认定颁证,由村集体统一保护利用,增加村集体盘活资源能力。印发《关于做好选派农村金融指导员工作的通知》《浙江嵊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越乡情-闲宅贷"贷款管理办法》,选派金融骨干服务乡村,帮助村级组织完善财务管理,拓宽"三农"融资渠道。此外,制定《关于明确农村闲置农房重建改建审批有关政策的通知》《农村产权交易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乡村振兴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开展嵊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百日攻坚"行动,全面完成全市20个乡镇(街道)413个行政村5127个村民小组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设立"嵊农创"转贷基金,有效地补上了资金要素供应"短板",填补了空白,助推了农民创业创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镇和村一级延伸。

三、2019年乡村振兴工作思路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市农业农村局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指引下,紧紧围绕"三个嵊州"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科技兴农、融合兴农、改革兴农六大行动,奋力谱写新时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四大文章,全力做好创建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配合崇仁镇规划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和举办首届国际(嵊州)绿茶大会三大重点,不断发挥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压舱石"和"战略后院"二大作用,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域旅游体验区、幸福和美样板区"。

主要工作是推进生命共同体、经济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三个共同体"建设: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内在标志,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为外在反映,建立动植物生命共同体。

1.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推广优良新品种。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基地,依托中茶所的嵊州实践基地、市农科所的"三新"技术实验园、市良种场的浙江省水稻新品种核心示范区等平台,积极组织筛选,引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确保全市良种覆盖率在99%以上。二是推广先进新技术。开展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市创建,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目标任务,推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经营机制三大"调整"和养殖业污染、农业投入品、田园环境三大"治理",推广生态化的种植,如茶榧套种、榧稻套种、桃形李套种鼠茅草等,全面推广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面推广杀虫灯、色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等等,形成一批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技术集成,提炼推广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制度和长效机制,发展一批绿色形态的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资源、产品、乡村、制度和增收"六个绿色"目标。三是推广高效新模式。积极推广产出提升型、植物共生型和反季催生型三大类型十三种"一亩山万元钱"的模式,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引导农业企业打造"产业联盟",建立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生鲜物流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蔬菜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推广植保无人机共享平台应用,运用智能农机、共享经济等新机械、新模式进行施肥用药、统防统治等作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助农增收。

2.抓好农业项目建设。一是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严格规划落实,加快建设进度,提升建设标准,健全管理体系,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确保农业"两区"成型、见成效。二是实施"1150"工程。根据《嵊州农业"1150工程"实施方案》,推进三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甘霖镇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建设,2019年,全市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个,可看可学、有前景能带动的乡村振兴产业先锋基地20个。三是抓好农业项目建设。主要是推进"飞翼小镇"、"茶源小镇"、"蓝城农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提升"水稻新品种核心示范区",打造集新品种展示、种植技术推广、农耕文化传播、新型机具推广于一体的"水稻文化园";配合巴贝公司做好"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实施工作。

3.推动农业品牌建设。一是以活动为媒介。积极"请进来"举办大型活动,2019年将举办桃形李活动、水稻新品种大会、香榧炒制大赛等活动,并将承办首届国际(嵊州)绿茶大会暨第20届越乡龙井茶文化节;组织企业外出参加全国农交会、浙江农博会、宁波食博会、上海名特优展销会、北京优质农产品展销周等大型展销会,增加嵊州农产品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以宣传为推手。有效运用媒体做好我市农产品品牌的对外宣传工作,包括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和直播平台、公众号、网络大V等新型媒体,精准发力,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打响嵊州农产品品牌。三是以创牌为目标。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做好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监管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农业"名企、名品、名家",整合全市农林产品,着手打造全市农产品公共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跳出嵊州发展嵊州"的水平。

二、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标志,以产业融合主体联合文化结合为外在反映,建立农民利益经济共同体。

1.提升农村面貌。一是推进"五星3A"。以"五星达标、3A争创"为引领,着力在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上下功夫。全市80%行政村争创"五星达标",创建20个精品村(A级景区村),高标准打造5个以上"3A"村。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十线百点"建设,新建2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推进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示范乡镇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绍兴市级以上森林城镇全覆盖。二是彰显越乡风貌。完善具有嵊州特色的"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设计)-农房设计"规划设计层级体系,注重村庄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乡村传统相融合,强化村落风貌、田园风光、特色产业个性化指引和农民建房管控。打造越乡民居,设计一批符合地域特色、群众乐于接受,造价适中的样板图集,进行推广。对古村落、古建筑、特色民居建档入库,全面完成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崇仁七八村建设,东王村完成总工程量60%以上。积极开展"邻里守望""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打响村嫂、"邻舍+"等志愿服务的品牌,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牢牢守住农村文化主阵地。三是提升基础设施。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三年行动,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提升改造500公里以上,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加快推进大中型抗旱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与配套改造,长乐江(可建段)、崇仁江、石璜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农村河道沟渠综合治理15公里以上。深化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2.1万。安全饮用水保障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5%。深入开展农村"三线整治",根据村庄经济条件、村庄布局、三线分布等实际情况,分地区布局,分阶段实施,由易而难地推进100个以上村庄"三线整治"。大力推进农村文体设施、停车场地建设,不断满足农村村民生活、娱乐需求,农村文化礼堂覆盖60%以上农村人口。

2.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一是打响"嵊州小吃"品牌。进一步拓展平台、创新载体,打响"嵊州小吃"品牌,实现全国"嵊州小吃"统标商户60%家以上。同时,我们将依托"嵊州小吃"这一品牌,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渠道打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崇仁镇规划了面积1万亩左右的农业经济开发区,将榨面、豆腐皮、茶叶、炖鸭等传统特色农产品与产业改造提升工作相结合,将一二三产业全部涵盖,实现产业重新定位、产品重新包装,并谋划专业市场、交易中心等多种平台,促进经营模式再提升、产业范围全覆盖。此外,我们还将推进嵊州小吃工厂化、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条,配套冷链运输,筹建小吃产业园。二是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四季鲜果采摘、健康体育养生等乡村旅游,全市乡村旅游实现年游客接待量500万人次、营业收入6亿元,助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三是借助阿里巴巴、汇通达等电商网络销售平台、移动端平台、微信平台,探索发展"电商、微商、店商"三商融合营销。实施电子商务"百村万户"工程,新建成电商专业村20个。

3.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工作。一是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措施,总结深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国家试点经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特色优势产业转移,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19年,力争全市土地流转率达50%,整村土地流转行政村达10个以上,流转林地经营权总面积5万亩以上。二是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工作。以《深化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施意见》为总抓手,完善代理会计、现金管理、工程管理、合同管理、集体资产处置、务工管理、财务公开、三年一轮审和村主治干部离任审计等三资管理制度,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承包合同专项清理工作,抓好业务培训、督查指导和考核通报。三是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完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方式,加强闲置农房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农业农村发展用地新机制,鼓励通过收储闲置农房、闲置建设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全面推进"闲置农房激活"。积极开展推介招商等工作,通过投资入股、提供服务、乡贤反哺等方式,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盘活闲置资源,打造一批民宿集中村、乡村旅游目的地、健康养生基地和田园综合体,新吸引3.5亿元社会资本,实施35个改造项目,激活300幢闲置农房,农民人均住房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8%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民收入与低收入农户收入比持续缩小。

三、以"一懂两爱"为内在标志,以打造为农服务铁军为外在反映,建立农业农村事业共同体。

1.引导农民创业就业。深化户籍制度配套改革,落实"农村利益可保留、城镇利益可享受"的具体措施,推动社保服务平台向村延伸,将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共享到村,实现双向互动,推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2019年,全市有稳定就业的农民数量超过8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突破1.7万元。深入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增强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种养加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结合,加大青年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和工业理念的培训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培养农村人才。2019年计划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以上,农村实用人才2000人以上,新增新型职业农民300人以上。

2.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切实履行扶贫工作主管部门职责,更好地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2018-2022年)》,按照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建立健全市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规范完善基层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平台,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低保对象、低保边缘户、因病致贫人员医疗救助比例。建立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的长效机制,开展低收入农户扶贫健康保险。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要扶持有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通过创业就业增收。调整完善结对帮扶制度,重点解决就业创业困难;通过加大政策扶持,鼓励低收入农户参与来料加工,鼓励企业到农村开设来料加工点,鼓励经纪人吸收低收入农户参与。鼓励低收入农户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通过参股、合作等方式,与企业、合作社等利益联结,鼓励参加农合联等一体化组织,鼓励低收入股农户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免费培训政策,促进低收入股农户就业创业。坚持扶贫扶志结合,开展扶志教育行动,采取开办农民夜校、讲习所等形式,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勤劳致富氛围。

3.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继续整合财政补助资金、结对帮扶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实施好市级抱团项目,抓好58个薄弱村的消薄工作。加强对联建物业、基金运作、投资入股、资源盘活、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服务增收、乡贤反哺、部门结对、村企结对等十大方法的宣传,进一步提升村干部经营管理意识。进一步梳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结合行政村规模调整,做好村级集体资金资源的整合;结合农村产业规划,梳理一批发展项目,形成项目库,加大招商力度,做深盘活集体闲置资源,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确保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不少于6万元。

4.加强"三农"队伍建设。一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深化农技大师制度,充分发挥各农林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的作用,深入开展"农大师"党建服务品牌创建活动,以团队的组织形式开展服务,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传播与推广应用,开展科技惠农服务。二是深入实施"领雁工程"和"雏雁工程",扎实开展"树样传承100天"活动,选树宣传一批好支书、好干部。我们将着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特别是针对不少农村党员活动场所缺乏的情况,拟利用三年时间,开展村居办公场所提升行动,让每个行政村都有党员活动室、村办公场所,从而夯实党建的基层基础。三是农业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工作作风,消除本领恐慌,增强热爱农业、服务农村、心系农民的意识,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创新机制,形成积极的用人导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