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0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8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7分钟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好"三院一基地"的作用。加快市农林科学院挂牌运作,与省农科院、林科院等共建省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每个县(市、区)合作建设1家以上创新平台。深化市医学科学院与院士团队合作,争取在重大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仲恺广梅研究院、国家超算广梅分中心和航天育种、华师昆虫研发中心等平台内涵式发展。建设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孵化园、飞翔云计算基地、佳都智慧绿洲等一批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规划建设嘉应学院"双创"实践基地。落实"人才新政20条"和金融人才政策,积极对接省"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工程,大力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人才。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新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鼓励企业建设公共科技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支持重点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力争规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到38%以上。继续实施应用型科技专项,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在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推动电子信息、丰顺电声、大埔陶瓷和梅县金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积极申办2020"创之星"中美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领域决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争取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4%,到"十四五"末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壮大国有和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重点培育壮大百家成长型企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3+1"市属国有集团聚焦主业,充实资产,积极稳妥新上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推动闲置低效国有资产盘活变现,年底前全市国有"僵尸企业"基本出清。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落实国家"民企二十八条"和省"民营经济十条"政策,继续实行政企"双月"沟通座谈机制,开展"暖企""稳企"系列活动,强化惠企政策跟踪问效。落实"负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建设,扩大民间投资。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四、聚焦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剩余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聚焦分散贫困户,抓实精准到户到人的帮扶措施,继续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严把贫困退出关,确保真脱贫。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与帮扶,防止因病因灾等返贫。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社会化扶贫、社保兜底等长效机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深化"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整治,实施减排工程,落实烟花爆竹禁燃区管理规定,确保空气质量全省领先。深化跨界流域联防联治,实施韩江流域水质保护规划项目,推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增镇级污水管网237公里,开展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巩固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果,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100%达标,市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提高到100%。持续巩固河(湖)长制成果,深入推进"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启动更大范围的碧道建设。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创建,建成梅州城区餐余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项目。在梅江、梅县城区分步推行垃圾分类,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开展试点,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要求,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重点推进网贷专项整治。加强小额贷款等类金融机构的监管。稳妥有序解决涉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有序供地和建设,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有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争取成功创建梅州柚优势产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特色产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以上。加强高标准农田和粮食仓储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稳定蔬菜生产。支持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生猪养殖,加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做到保供稳价、尽早见效。推进现代种业工程,推行标准化种养和"三品一标"等认证,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好省级农业专业镇,增强"梅字号"农业区域品牌影响力。面向大湾区市场,新建一批"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生产基地,重点完善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的调运体系。争取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培育一批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基层农资、农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油茶产业水平,更好地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全面完成供销系统助农服务示范体系建设。办好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等活动。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创建"五美"专项行动,8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持续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和"四沿"示范带建设,多村联动开展农村景区化改造,打造岭南最美乡村。实施"乡村工匠"工程,推动规划师、建筑师等"五师"下乡,抓好农房管控、风貌提升,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100%,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由全覆盖向刚性化、集约化转变,梯次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健全长效管护运营和监督执行机制。持续推进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年内基本完成行政村集中供水任务。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年度目标任务。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模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行"点状供地",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全面铺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规范村级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提升财政支农政策效果。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增收行动,力争用3年时间逐步消除无收益村(居),实现现有低收益村(居)提高到5万元以上。借鉴平远梅畲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以资金、土地等形式入股参与工商企业合作经营,打造更多农村"三变+"改革案例。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建设"三宜"城市范例

加快中心城区提质增效。完善嘉应新区起步区配套功能,年内建成道路管廊、绿轴、红色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利用航空限高放宽的机遇,提升江南新城建设规划,启动新城二期开发。推动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支持加装电梯等便民设施。以公共厕所、集贸市场、停车场、交通信号灯等为重点,继续办好城区"十个一批"民生城建事项。加快贯通堤下路、罗乐大桥东西引线道路、梅江桥南端天桥加固扩宽工程等。做好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工作,改造提升江北老城历史风貌,推动传统民居、名人故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完成城区约50个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继续推进"四网"整合。利用城区插花地、边角地新建一批小公园,有序推进金山顶小公园、泮坑枫林湾、百岁山公园改造提升。在城市主要节点、廊道营造花景、建设雕塑,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加强城市管理。落实《梅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强化城市执法,下足绣花功夫管好城市。持续开展"两美"行动。全面铺开城区铁皮瓦整治,有力整治违法建筑。强化部门协调,坚持规建管"一条龙"治理交通拥堵、内涝、停车难等"城市病",以便民惠民为原则优化道路标线设置、绿化照明、停车管理等,克服无序建设、粗放管理等行为。发挥群众自我管理作用,评选一批"最靓屋夸"。用好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提升数字化城管水平,推动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网格化。

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在"五星争辉"大框架下,启动梅州城区、兴宁和五华县城及广梅园城镇高密区规划建设。推进各县城提质扩容,完善道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吸引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步伐。动工建设海丝珠宝产业生态谷。借鉴佛山顺德村级工业园区改造做法,加快推进各产业园区整体城镇化项目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坚持创新引领,推动重点专业镇转型升级,壮大镇域经济,树立一批产业兴镇发展样本。

七、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动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广州、深圳等先进地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确保开办企业"照、章、银、税"1个工作日内全部办结,全程免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最大限度实现"照后减证"。全面实现"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般登记3个工作日内、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内完成。水电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外线施工审批时间压缩到10个工作日内。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90个工作日内、社会投资项目60个工作日内完成。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实"红黑名单"制度,推动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工作。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推进实体服务大厅、政务服务APP、政务服务热线、自助办理终端等建设,构建梅州特色的公共政务服务体系,以一站服务、一网通办更好地便民利企。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务系统迁云上云和政务外网升级改造。试点建设大数据中心梅州节点,推动更多政务信息共享。实现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省事、粤商通等更多应用落地和本地特色事项上线。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强县放权改革,继续向县下放一批市级管理权限,再压减一批市级职权事项。深化镇(街)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雁洋、留隍、高陂、华城等中心镇创新发展。扎实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建设。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公益三类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梅西水库管理局(区)体制机制调整完善。深化东升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权责利相协调,加快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立足新一轮穗梅对口帮扶,进一步优化广梅园体制机制,规划建设以广梅园为联结点的产城融合片区。推进嘉应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嘉应新区实体化、区域化运作。

扩大对外开放新空间。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建设,贯彻"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制度衔接软联通。推进与南沙、前海、横琴自贸区构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争取横琴跨境说等一批意向项目落地。依托综合保税区建设,积极承接大湾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业,共建对外经贸合作平台。推动梅丙雁松旅游轨道交通和梅州华侨文化旅游经济合作试验区规划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文旅产业IP。依托大漳高速、梅漳厦高铁规划建设,打通与厦漳泉城市群快速通道,探索在闽粤交界地区建设经济合作区。规划建设梅潮、梅揭经济走廊,引领向东向海发展。依托华侨资源,拓宽与东盟、欧盟、美加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合作,把深化与新加坡合作作为重点,努力实现教育、科技、旅游等方面务实合作新突破。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高起点编制梅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规划,推进崩岗、水土流失、"牛肝土"、沿河排污口等系统治理、协同作战,保障梅江长治久安,开辟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加快推动林长制试点改革,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绿化美化,加强森林抚育,严防森林火灾。年内完成3万亩造林和生态修复任务,全面完成矿山、石场复绿年度任务。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改造提升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供给。

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禁止引入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能源、建材等重点行业全面推行清洁化改造,推动节能降耗以及煤炭、稀土、高岭土、石灰石等综合利用。支持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加快水田垦造步伐,继续推动拆旧复垦。盘活利用闲置土地,确保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达到15%以上。加快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全年完成改造面积不少于800亩。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落实国家排污许可制,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推动绿色消费。

九、建设文化名城,繁荣发展客家文化、红色文化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开展精神文明全域创建行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作用,做强做优主流舆论。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守牢意识形态阵地。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更加全面实施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完善客家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一批非遗展示馆、传习中心和传习所。推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统梳理历代名人在梅活动资源,活化利用名人名居和传统村落,连片推进景区化改造,因地制宜设立民俗馆、展览馆、陈列馆。高质量办好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抓好林风眠美术馆、纪念公园等规划建设。

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充分挖掘366处红色革命遗址资源,串联中央红色交通线、"九月来信"、梅城战役、红四军三进平远、古大存故居、"左联"在梅活动等遗迹遗址,打造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加快推进中央苏区(广东)历史博物馆、三河坝干部学院等重点项目建设,与瑞金、古田联动打造闽粤赣红色教学圈。建设一批红色文化公园,深化"红色村"内涵提升和价值开发。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办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策划拍摄一批专题纪录片、红色电影电视剧和戏曲作品,讲好红色故事。

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强化"三馆一站两中心"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力争设置率均达100%,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镇综合文化站达二级馆(站)以上水平,推进全民阅读。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振兴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加快汉剧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守正创新,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争取更多作品获评省"五个一工程"奖。继续办好客家文化旅游博览会,大力培育创新设计、文化创意业态,加强版权保护,创造更多网红文创产品。

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力度援企稳岗,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保障残疾人再就业。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医疗救助市级统筹,完善医保支付制度,深化药品集中采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长者饭堂"试点示范,实现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全部城镇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深化"南粤家政"工程,擦亮"客家大嫂"品牌。抓好社会救助领域底线保障,建立健全流浪人员救助工作机制,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市县全覆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市县两级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4%用于教育,为实施梅州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提供保障。从严抓实城区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三同步"工作,各县(市、区)年内均新增1所以上公办幼儿园。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工作,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年内新增1.8万中小学学位,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56人以上大班额。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一批重点百年老校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加快建设嘉应学院紫琳学院、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广梅共建职业教育园等,填补本科和高职教育空白,更好地实施"广东技工"工程。加快嘉应学院省市共建项目建设,借力中山大学提升办学水平。支持社会化办学,推进昭华教育城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提高特殊教育和开放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互联网+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实现全市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快乡镇筹办教育基金,加大奖教力度,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加快建设健康梅州。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建设各级医疗强基项目,抓好城市医疗集团、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各县(市、区)紧密型医共体全覆盖。支持市人民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加快市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县医院创建"三甲"步伐,支持民营"三甲"医院建设,争取新增1家"三甲"医院。持续推进妇女儿童医院迁建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市第三人民医院搬迁升级,加快各县(市)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嘉应学院医学院办学机制和办学条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现省卫生镇普及率达50%以上。深化计生服务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提升老龄人群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落实疾病防控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实践创新项目建设,努力建设成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深化蕉岭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发挥村民理事会、村规民约等作用,健全"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市,落实普法责任制。扎实做好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依法加强民族和宗教事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地方志工作。创新抓好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拥军优属、军民融合等工作,加快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等重点国防工程建设,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确保成功创建第十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

持续建设平安之乡。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打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和新型网络犯罪,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巩固禁毒工作成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梅州。深入推进智慧新警务建设,创建更多"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加强国家安全和网络安全建设。开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专项行动,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有效化解一批信访积案。年底前实现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事项全覆盖。铁腕整治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引领,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四个一"建设,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升气象预报能力,有效防范较大以上安全事故以及自然灾害发生。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继续加大财力投入,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健全学前至普通高中各学段生均经费保障制度,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客家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培训工程,推进疫苗冷链配送和预防接种标准化建设,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补贴等保障水平,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农村厕所、中小学厕所和城市厕所,进一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重点区域饮用水工程建设,加大食品抽检力度和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将继续抓好"六创建"工作。一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压实指挥部等五级责任,抓好公共交通、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重点领域工作,争取2020年度测评成绩排在前列,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二是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县城。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上,推动县(市、区)创建高品质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新增一批广东省森林小镇和国家森林乡村,改善城乡森林景观,早日成为全域森林城市。三是创建中国足球特区。落地实施足球改革和促进政策,全面创新体教融合机制和政策,加快"三基地两中心"和12年一贯制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打造"五系一体"和"与狼共舞"的国际化青训体系,举办系列足球赛事,培养更多足球人才。争取获批中国足球特区。四是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繁荣发展客家中医药文化,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南药种植、中医药生产、健康医疗、养生产业全链条发展。培育更多"名院、名科、名医、名药"。五是深化"世界长寿之都"创建。做好长寿文化研究,规划建设"寿博园",开发长寿产品,发展长寿产业,让"长寿之都"产生更多综合效益。六是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推动70%的县(市、区)早日创建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造必要条件。

各位代表!2020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抓好"十三五"规划最后一年的实施工作,确保圆满收官。同时,着眼长远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高水平编制"十四五"规划,科学谋划未来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工业用地和城镇开发边界四条红线,引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科学布局、可持续发展。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我们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们将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坚持重大事项向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办好建议和提案。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强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审计,推进依法治统,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将继续把2020年定为"转作风、抓落实"之年,弘扬苏区精神和特区精神,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健全容错机制,激励全市干部勇担当、善作为,积极创建模范机关。我们将坚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驰而不息整治"四风",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实干方能赢得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足马力、不懈奋斗,确保实现梅州苏区振兴发展步步高!

2020年市十件民生实事

一、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5700个,完成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以上的目标。

二、健全学前至普通高中各学段生均经费保障制度。全市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最低标准由每生每年300元提高到400元,继续落实省定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全市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由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1000元。

三、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客家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培训工程。①支持广东技工终身持续提升发展,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各类职业技能提升培训6000人次以上。②培训"粤菜(客家菜)师傅"1000名,助力精准扶贫。③开展家政服务培训4000人次以上,重点实施居家(1500人次)、母婴(1500人次)、养老(500人次)和医护(500人次)四个培训项目,满足新形势下"一老一小"对家政服务需求。

四、推进疫苗冷链配送和预防接种标准化建设。建设和改造8家疾控机构冷链系统,实现136家预防接种门诊数字化,提升疫苗使用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水平。

五、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补贴等保障水平。①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554元、251元提高到609元、276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水平,分别从每人每月1685元和1025元提高到1820元和1110元。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65元和220元提高到175元、235元。③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低收入救助对象的住院费用一次救助的救助比例从80%提高至85%;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的特定病种门诊一次救助的救助比例从80%提高至85%。④开展肢体、听力言语、智障、孤独症四个康复项目服务。

六、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农村厕所、中小学厕所和城市厕所。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1713户;支持100所以上中小学改造厕所;新建旅游厕所33座,改扩建6座;新建和提升改造城市公厕55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