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丹江口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12月29日在丹江口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李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克难攻坚、拼搏奋进的一年。一年来,在十堰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定不移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2019年4月,在十堰市各县(市)中率先脱贫摘帽,全省脱贫攻坚现场会在我市成功举行,脱贫做法在全省推广。
--绿色发展步伐加快。汉江集团产业转型取得新成绩,农夫山泉生态工厂改造完成,武当大明峰景区开业迎宾。圆满承办第九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绿色发展分论坛,荣获2019年"中国美丽山水城市""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称号,获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入选全省21个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
--汉十高铁顺利开通。经过努力争取和多年建设,丹江口站和武当山西站及配套设施如期完工,确保了11月29日与汉十高铁同步开通,圆了丹江口人民期盼已久的"高铁梦",丹江口阔步迈进高铁时代。
一年来,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集中精力做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三大攻坚战有力有效。坚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啃"硬骨头",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脱贫成果再巩固。认真落实"四个不摘"①要求,扎实开展"四项重点工作"②,健全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新建、改造扶贫产业基地4.3万亩。19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安置点公共服务和日常管护。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儿童服务机构238所。建设扶贫车间(扶贫作坊)252个。精准落实扶贫政策,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4527人,健康扶贫惠及3.6万人次,教育资助48401人3569万元,全年累计为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741万元。污染防治再深化。全面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信访件整改工作。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1.8%。持续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加强入库河流综合治理,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稳定保持Ⅱ类标准,累计向北方调水260多亿立方米。完成4座尾矿库闭库安全治理。"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③扎实推进,建设改造各类厕所17454座,提前完成9.27万亩精准灭荒任务,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部完工,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重大风险防范再加力。全面排查各领域风险点并有效应对,化解不良贷款6110万元,不良率下降至1.41%。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强化政府债务管理,金融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二)产业转型持续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1.5:51.2:37.3。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工业经济克难奋进。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成本近2亿元,民营、小微企业新获贷款2.1亿元。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5亿元、增加值98.8亿元,分别增长6%、4%。预计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亿元企业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亿元,增长6.7%。康信德电子、御晨生物、欧迪玛生物等一批新引进项目建成投产,东风部件、瑞虎科技、圣伟屹智能制造等一批技改扩能项目竣工投产,宏迈高科新能源项目加快推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成果转化20项,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2亿元,占GDP比重达20%。农村经济稳定发展。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52.5亿元,增长3.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45亿元,增长6.8%。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03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8家、家庭农场34家、专业大户208家。新认证"三品一标"④4个,丹江口翘嘴鲌荣获"湖北国家地理标志金奖"。习家店镇被评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第三产业持续繁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文体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遇真宫垫高保护工程通过国家技术性验收。茯苓村、黄龙村分别获评"湖北旅游名村""湖北特色文化村"。全年预计接待游客18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5亿元,分别增长10%、26.2%。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站点达191家,阿里巴巴农村天猫项目落地,成功引进菜鸟物流。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亿元,增长10%。出口创汇企业达16家,完成外贸自营出口4680万美元,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1080万美元。各项贷款余额212亿元,比年初增加18亿元。
(三)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实施重大项目266个,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12%。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44个,增长11.2%。着力激发社会资本活力,4个项目被财政部纳入PPP中心项目管理库。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346户,增长14.7%。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44个,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8个,14个项目实现投产。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76.5亿元,同比增长16%。十淅高速全面开工,丹陶公路(丹江口段)建成通车,蔡湾、汉丹港绿道基本建成。右岸新城区水厂建成通水,第一医院门急诊综合楼投入使用。110千伏丹江电网优化工程、35千伏柯盐线新建工程完工。实施对口协作项目5个,海淀区16个镇街与我市20个镇(办、处、区)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顺利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国家终验。
(四)城乡面貌日益改观。实施"一江两岸"景观带延伸工程,推进西城山、金岗山配套设施建设。沙沟河沿线污水主干管基本建成并实现连通。改造苏家沟路和生产路中段,打通第一医院便民路。完成棚户区改造1000余户。新建游园10个,改造老旧小区10个,升级农贸市场7个,拆除违建8000余平方米。启动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健全通村公路建管机制,4500公里农村公路路域环境不断提升。调整优化城乡公交线路,市民出行更加绿色快捷。建成集镇标准化水厂16座,实现乡镇饮用水全达标。实施移民后扶项目225个,建设移民美丽家园示范村12个。丁家营镇和习家店镇成功创建全国卫生乡镇,六里坪镇入选全国千强乡镇。
(五)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比重达84.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新增城镇就业5556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108万元,带动就业1553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51.3万人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5.8万人。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2亿元。加快"健康丹江口"建设,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公益项目落户,县域紧密型医疗共同体⑤建设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面取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思源实验学校二期主体工程、5所学校教学楼、9所学校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建设。高考本科上线1215人,上线率、重点率、录取率再创新高。成功举办第七届武当蜜桔推介会(农民丰收节)、第八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第三届中国最美山水公路长走大会、全国青年篮球锦标赛、半程马拉松赛等活动。参赛十堰市六运会创造佳绩,总分位列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扎实开展"七五"普法,深入推进"律师四进",开展法律援助330件。妥善化解信访积案,调处各类民间纠纷3087件。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侦办涉黑涉恶案件22件,打掉犯罪集团2个、涉恶团伙4个。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社会治安环境有效净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市民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年来,我们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116件人大建议和116件政协提案全部按期办结。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坚持"精文简会",行政效能继续提升。与此同时,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审计统计、邮政通信、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气象、社科、档案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为全市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各位代表,回望2019,矛盾风险挑战巨大,我们顶住压力,稳住大局,着力化解各类风险,努力保持发展的好势头,成绩十分不易。这是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每一名亲历、实践、推动丹江口发展的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打拼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代表、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和推进丹江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是我市最大实际。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度不高,经济外向度不强,产业结构还需优化;招商引资整体质效不高,经济增长后劲不足;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放缓,财税收入压力较大;生态环保任务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营商环境仍需优化,行政效率和社会治理能力与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20年主要任务
根据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202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围绕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十堰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部署,积极主动融入省"一芯两带三区"⑥、十堰市"一心两翼三高地"⑦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聚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
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四大目标",突出"六项重点工作",抓好"七件大事"。"四大目标",即生态优化、创新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六项重点工作",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五百工程"⑧建设;深入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移民帮扶发展和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全面提升城乡功能;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七件大事",即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个特色园区建设,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79省道建成通车、十淅高速全面推进、新城汽车客运中心主体完工;全面完成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段)及丹江口大坝坝下汉江水域退捕禁捕;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启动市民服务中心建设;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能源和环境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骨干企业壮大工程。强化汽车汽配产业支柱地位,突破性发展关键汽车零部件,做大专用车产业,加快一专专用车扩能建设,力争三环电器工业园建成投产。支持汉江集团、东风公司在丹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完成电化公司技改、弘源碳化硅续建项目。鼓励农夫山泉扩能增产,做大做强水资源利用和水产业集群,力争成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突出提质挖潜,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共同生物募投合作项目、武当药业扩能项目建设,力促丹澳华中药业合作项目落地,确保宏迈高科、中汉动力扩能、湖北永磁等项目如期投产。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充分发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资金和科技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与放大效应,加快企业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步伐,促进产能充分发挥。支持丹传、神力、中生电器、丹瑞科技等本土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加快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抢抓高铁开通机遇,加快全域旅游发展。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整合要素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加快构建以核心景区为龙头,以美丽乡村为支撑,以环库生态旅游风景廊道为纽带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继续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生态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武当山太和文化古镇、遇真宫健康小镇、快乐谷二期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开园迎宾。支持农夫山泉生态工厂、三官殿农耕文化园打造特色景区。办好马拉松、自行车和水上运动等赛事。鼓励现有宾馆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特色旅馆和乡村民宿,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积极拓展客源地市场。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190亿元以上。促进物流业提档升级,支持电商产业园和交通综合物流园建设。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家。继续争创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抓好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登记、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鼓励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强化标准引领,增强发展新动能,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申报发明专利150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双创人才超市计划、"我选湖北·筑梦水都"高校行等活动,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二)狠抓有效投资,积蓄高质量发展后劲
务实推进项目建设。贯彻落实《政府投资条例》,抢抓"十四五"规划编制政策窗口期,紧紧围绕汉江大保护、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密切跟踪国家政策、产业和投资导向,积极谋划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力争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省项目库。加快推进十淅高速、十武一级路丹江口段、六均一级路建设。开工建设丹江口大桥扩建工程。龙山大桥基本建成。福银高速武当山互通改建完工。完成国省道大中修工程,加强市域公路养护管理。加快六里坪高铁新区水厂、红石岩水库前期工作,力争盘道水库早日开工。完成110千伏大柳树变电站扩建和官山、石鼓输变电工程等6个电力项目建设,完成农网升级改造投资2.2亿元。
全力抓实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大员上阵、全员参与,进一步压紧压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加大统筹协调配合力度。围绕七大产业⑩,优先利用现有资源和闲置资产,强链、补链、延链,精准择优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吸引关键产品供应商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加大腾笼换鸟力度,对已签约不能落地的项目进行清理并加快处置。根据政策变化和实际需要,抓紧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聚焦合同签订、项目落地、奖惩兑现等重点工作环节,提高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投产达产率,全年引进项目35个以上。
加快园区配套工程。按照产业布局科学、功能分区合理、服务配套完善的总体要求,抓紧"一区三园"?起步区规划建设。抓紧完成丹江口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审批手续,并实施开发区区域性统一评价,加快项目落地速度。加快六里坪"新经济产业园区"、东环工业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飞地经济"?小微企业园、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移民产业园等五个特色园区水、电、路、气、讯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支持开泰激素、恒康制氧等企业"退城入园"。抓好园区存量建设用地处置,促进园区提质增效。
(三)统筹城乡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提高脱贫成效。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回头看"和全面普查工作。继续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不断补齐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兜底保障短板。巩固产业扶贫成效,健全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稳定增收。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转移就业水平。因地制宜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将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
推进乡村振兴。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突出发展重点,加大项目和资金统筹整合力度。依托环库公路,不断优化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扎实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改造柑桔低产园1万亩,建设高标准柑桔示范基地2000亩,新建标准化茶园1500亩,改造低茶园5000亩,新增和改造特色小杂果基地1万亩。完成1.7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新增"三品一标"4个,省级名牌2个。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建设环库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片区、武当花谷生态农业体验片区、海淀·丹江口生态紫薇园、武当道茶谷等项目。深化"擦亮小城镇"行动,创建省、十堰市亮点小城镇2个以上。继续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全面完成6831座农村厕所建改任务,建设盐池河镇、官山镇、大沟林区垃圾填埋场。扎实推进15个移民美丽家园示范村、9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争创"国家森林乡村"5个、"湖北省绿色乡村"5个。办好农民丰收节和武当蜜桔推介会,助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农业总产值54.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0亿元。
提升城市品质。统筹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新建槐荫路北段和天柱路东段。优化升级丹江大道、环城南路。力争实施沙沟河-静乐湖-丹江口水库水系联通工程。实施坝下1、2号排污口改造和左岸城区防洪排涝改造。完成汉江集团供水设施改造和分离移交。建设大河片智能停车场。改造老旧小区10个,建设街头游园10个。启动西城山片区人防疏散基地建设。深入开展"五城联创",整合力量,加大力度,坚决拆除违法建筑,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推进数字化城管,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促进市民文明生活习惯养成。
(四)坚持生态立市,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
守好绿水青山。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平台。实施环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修复精准提升工程,巩固库区拆围成果,确保库区水质稳定达标。实施小流域清洁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推进各级河湖长定期巡河、管河、治河成为常态,加快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3570亩、石漠化4.9万亩,完成营造林14万亩。积极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森林城市。
加强污染防治。继续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15个专项战役。全面深化环境保护第三方考核工作,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工业企业、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强化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工业废气等重点领域大气污染物管控,加强污染天气应对,确保空气优良天数达标。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库,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行清洁种植和清洁养殖、农药和化肥减量。加强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和裸露山体修复。
推进绿色低碳。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引导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建立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30%以上。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推进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秸杆等资源化利用。完成"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扫尾工作。持续开展"大棚房"和违建别墅专项清理整治。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继续做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行动。
(五)深化改革开放,优化高质量发展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为契机,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统筹用好产业发展基金、担保贴息资金,全力支持产业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探索建立高效便捷的财、税、银联动服务机制,扩大对民营、小微企业有效信贷投放。积极争取省财政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资金,逐步增加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创新"续保贷"等金融产品,大力推行无还本续贷等业务,确保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新增贷款12亿元以上。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创新监管方式,探索试行企业初次轻微违法不予处罚制度,避免在行政执法领域对中小企业简单粗暴的处置措施。树立政务诚信,对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坚决落实到位。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形成重视民营经济、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加快关键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容缺承诺审批",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推进"照后减证",扩大"先建后验"试点范围。推动"3550+100"?改革,大幅压缩审批时限。做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大幅降低企业注销成本。建立"好差评"制度,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巩固拓展机构改革成果,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推进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统筹抓好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金融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加强类金融机构监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用能、用地、用工、物流、制度性交易等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各领域建设,实现发展模式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统筹推进社会民生领域各项改革。全面完成河流和水利工程划界确权。
大力培育开放型经济。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跨区域合作,积极对接长三江、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深化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密切与受水城市交流合作。加强与淅川县、老河口市、谷城县等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推进交通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等领域合作。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大力引导企业开展自营出口,全年外贸出口额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以上。
(六)增进民生福祉,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新增城镇就业4100人,再就业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障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和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完成市殡仪服务中心和大沟林区福利院建设。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实行集团化办学,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建设右岸明珠路小学,实施实验中学和丹赵路中学改扩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推进社区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深入推进"健康丹江口"建设,扎实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增强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让广大市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妇幼保健院新院建成使用,力争市第一医院右岸新院区主体工程完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健全城乡群众性文化支持机制,扩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积极申报"中国沧浪文化之乡"。大力传承武当武术。加快融媒体中心建设,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成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健全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着力解决突出信访问题,逐步消化历史遗留问题。加强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等风险监测,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狠抓安全生产隐患排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成镇(办、处、区)级行政区域界线勘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