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9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152篇)(第12/4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956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2分钟

坚持公务员录用计划向基层倾斜,近5年全省80%以上的录用计划设置在县乡基层机关;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注重从优秀村(社区)干部、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退役大学生士兵中招录基层公务员,实现基层工作力量的有效补充。

去年,为推进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我省还选取腾冲市、武定县、建水县3个县(市)作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首批监测点,以3年为一个周期开展常态化联系指导和全动态监测分析,聚焦当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监测点推进先行先试、守正创新。

三、提升管理效能,锻造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

用好考核指挥棒,激励公务员队伍立足岗位、担当作为。我省研究制定公

务员平时考核办法,在全省各级机关全面推行平时考核,实行平时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刚性挂钩制度,同时强化专项考核结果在年度考核中的运用,积极构建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专项考核为补充、年度考核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着力考准考实公务员德才表现。

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组织部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坚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培养使用、评先评优、问责追责等结合起来,作为调整职位、职务、职级、级别、工资以及奖励、培训、辞退的重要依据。各地各机关统筹平衡绩效考核与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专项考核以及表彰奖励之间的关系,绩效考核重点向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公务员倾斜,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让担当干事的得到褒奖激励,让"躺平"的敲响警钟警醒。

用好"典型引路法",激励公务员队伍比学赶超、见贤思齐。5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云南省第六、第七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表彰活动,授予42名公务员云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授予34个单位云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给40名公务员、39个公务员集体记一等功。积极向中央组织部推优荐美,2名公务员被选树为全国"最美公务员",18名公务员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9个单位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各地对在疫情防控、强边固防、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务员及时给予通报表扬或记功嘉奖。

狠抓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各级机关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大力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建立健全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相统一的管理体系,加强公务员日常监督管理特别是"八小时外"监督,逐步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着力规范和监督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行为,广大公务员依法履职、敬业奉献的模范表率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民满意度不断提升,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下放部分审批事项,强化业务协同办理,实行限时办结制度。"自9月初省级机关公务员管理业务优化调整方案实施后,前来办理业务的省级单位感到新风拂面:一项业务受理、内部无缝流转,线上线下协同,方便、快捷、省心。

这是我省深化公务员管理业务"放管服"改革的又一举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进一步规范管理权限、工作流程、监督问效,探索分级建立涉公务员行政权责清单,逐步完善业务工作规程,提升服务质效、管理效能。特别是建设开发了"云南省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动态建立全省公务员的基础数据库,

基本建成涵盖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各方面业务的全省一体化集成在线业务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公务员日常业务"一网通办",极大提高了公务员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5年来,公务员队伍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以及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强边固防、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始终战斗在第一线,成为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攻坚克难的先锋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心为公、造福于民的公仆情怀,展现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时代风貌。

锻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白银市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综述

(2022年9月30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鲜明树立大抓基层、狠抓落实的工作导向,在抓基层、打基础、提质量上下功夫,在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上求实效,一件接着一件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持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一、注入"原动力"增强队伍凝聚力

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市综合运用中心组引领学、领导干部带头学、青年小组创新学、支部研讨深入学、专家名师辅导学、实践观摩浸润学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十年来,白银市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更加坚定地在感情上衷心爱戴核心、思想上高度信赖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行动上紧紧跟随核心。

同时,坚持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依托"甘肃党建"信息化平台从严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召开率达到100%,落实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更加严肃规范,切实烧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大熔炉",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累计培训城乡基层和行业领域党组织书记3.2万人次,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二、建强"主心骨"构建组织体系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市以"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指针,更加注重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白银市围绕"支部升格"组建功能化党组织、围绕"村社共建"组建产业化党组织、围绕"跨村联建"组建区域化党组织,702个行政村普遍建立"村党

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依托"十一大特色产业"建立产业链党组织1352个,农村党组织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

逐级建立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将46%的社区升格为党委,推动40%的城市居民小区建立党支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906个,"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基本形成。

此外,先后成立互联网、律师、交通运输等行业党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86.33%、73%,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提升"组织力"增强党建效能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破。

十年来,白银市先后组织实施党建引领奔小康行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整合组织、干部、人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集中,累计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3500多人次,组织1.6万名市县机关干部参与帮扶工作,评聘引进农业领域首席专家9人、"两院"院士5人,助推37.1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27.72%实现清零。

按照"抓乡促村、强基提质"的工作思路,白银市深入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旗帜领航、能力素质、队伍优化、正向激励、支部晋级、引贤聚力、五治融合、党建引领"八大提升工程",组织2.1万名农村党员作出公开承诺,"三问三改两争"活动排查整改村干部思想、作风、工作方面问题12953个,302个驻村工作队931名队员吃住在村、工作到户,切实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除此之外,组织71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3万多名市县乡村干部全覆盖下沉到村(社区),参与小区执勤、核酸检测、服务保障等工作,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锻造"排头兵"打造骨干力量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市全面加强党组织书记队伍

建设和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

白银市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深入实施"头雁工程",702个村全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平均年龄从2013年换届后的42.9岁下降至38.42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从56.65%提高至99.86%,社区书记平均年龄从43.25岁下降至33.63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从65.44%提高至100%,专职化村文书和社区工作者配备分别达85.04%、61.42%,村(社区)"两委"班子整体功能大幅增强。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程序关、质量关,十年来累计发展党员13544名、净增加17026名,女党员占比提高6.85%,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比提高13.18%,35岁及以下青年农民党员占比提高6.02%,从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性纯洁性进一步增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起点、阔步新征程,白银市将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为加快建设"六个新白银"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发挥统战法宝作用汇聚团结奋进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统一战线工作综述

(2022年9月16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把统一战线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制定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10年来,云南统一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省中心任务,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开创了新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一、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云南省委始终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作为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西南边疆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加强和改进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

省委先后召开统战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涉藏工作等一系列会议,部署统战领域重要工作;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统战工作,审议我省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安排部署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加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推进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统战领域重点工作,为全省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抓统战工作、带头做统战工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表率。各级党委(党组)坚持"四个纳入""三个带头",切实履行好统战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开创了党管统战、加强统战的工作新局面。2015年,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全省各州(市)、县(市、区)党委先后成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进一

步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二、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更加彰显

10年来,省委支持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和"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等活动,举办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教育培训等措施,把稳"思想之舵",夯实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近年来,省委组织召开各类专题协商会、调研协商会、情况通报会等40余次,就云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全局性问题,与党外人士真诚协商、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重点考察调研,其成果以"直通车"形式呈报各级党委、政府,其中关于"一带一路"南向通道建设等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被有关部门研究采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第一时间响应中共云南省委号召,踊跃投身医疗救治、捐款捐物、建言献策等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发生初期共2000余名民主党派、无党派医护人员投身抗疫一线,各民主党派省委会及时组织捐款捐物近3000万元,向有关部门报送意见建议近300件,凝聚起同心战"疫"的强大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积极参加云南统一战线"同心圆梦彩云南·聚力脱贫攻坚战"行动,累计协调、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开展各类帮扶项目180余个。同时受省委委托,对口我省8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州(市)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整合各方资源助力有关问题解决,深入探索了寓帮扶于监督的有效模式。去年以来,在系统总结、全面运用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经验做法基础上,支持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无党派人士围绕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继续开展为期5年的专项民主监督,采取一系列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举措,全力助推我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

各级党委全力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完善省委主要领导与各民主党派省委会主要领导约谈协商、省政府有关部门对口联系等制度,协助各民主党派省级组织和州(市)级组织圆满完成换届工作,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切实支持各民主党派践行"四新""三好"要求,努力建设政治坚定、

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地方组织。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10年来,云南紧紧围绕"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大任务,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颁布施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实施细则,出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以共筑思想根基为引领,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等实践活动,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一心一德跟党走的优良传统,赓续民族团结精神血脉,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宣传教育体系,命名23个省级研究基地。以共筑文化认同为根本,坚持把保护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深入推进"文化润滇"行动,精心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精品工程,创建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举办3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出《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幸福花山》等一批优秀民族文艺作品。以共建美丽家园为基础,实施兴边富民、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等工程,打造了36个示范县、301个示范乡镇、4083个示范村(社区),实现示范区建设与脱贫攻坚的"双融合、双促进"。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全面小康,实现了第二次"一步跨千年"。以共守民族团结为关键,大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交流联谊活动,启动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和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省11个州(市)和8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效明显。以共护边疆安宁为底线,坚持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融入和服务边疆治理大局,增强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筑牢边境地区安全屏障。

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云南实践扎实推进

10年来,云南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制定施行《云南省宗教事务条例》及一系列法规、规范性文件,积极引导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着力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制定出台我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施意见和相关行动计划、规划,深入开展践行"四条标准"思想教育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指导宗教界广泛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五进"宗教场所活动,不断加强对宗教界的思想政治引领。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举办云南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系列研讨会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中国化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引导各宗教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社会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增进"五个认同",不断增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行动自觉。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改善宗教院校办学条件,大力培养爱党爱国爱教宗教人才。实施宗教工作"一网两单"制度,推行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将宗教事务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县(市、区)、乡镇

(街道)、村(社区)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和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责任制普遍落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涉藏州县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局面持续巩固。

五、社会各阶层活力充分激发

10年来,我省不断探索推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制定出台关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和政企交往正负面清单、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实施意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10条措施、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10条措施等一揽子政策文件,为更好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作出系统谋划。

加大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引领,组织开展"滇商永远跟党走同心奋进新征程"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依托红色资源和代表性企业打造首批8个省级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调研走访企业活动,仅2021年各级统战部门共走访民营企业和商协会近9000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近4700个。组织引导5783个民营企业、商会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实施项目14881个,投入资金71.18亿元,帮扶村6046个,324.58万贫困群众受益。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国光彩事业怒江行"圆满完成,公益捐赠1.68亿元,消费帮扶近1亿元,有力助推怒江州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营企业在关键时刻主动担当,据不完全统计,全省3395个民营企业、商会和民营经济人士捐款捐物2.64亿元。

10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信任尊重、团结引导、组织起来、发挥作用的思路,运用社会化、网络化方法,强化思想引领,分类分众施策,推进平台载体建设,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拓展。

加强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工作,成立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完成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群团改革和换届工作,完善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工作制度,建设"海归之家"、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站,建立255个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607个工作站(联系点),推动各类联谊平台从"建"起来到"转"起来。

始终抓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教育引导,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以及关于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有关文件,通过座谈、沙龙、培训、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党史跟党走""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等主题教育活动,政治引领、思想引导取得新成效,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六、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不断深化

10年来,全省积极融入和服务党和国家港澳台海外工作大局,积极争取人心,广泛凝聚力量,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社团的联系,做好联谊交友工作,不断巩固壮大爱国统一力量,推动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不断深化。

团结凝聚港澳爱国力量,加强港澳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深化云港澳台青少年交流互动,连续举办11期"国情省情研修班",开展"携手港澳台·圆梦彩云南"等活动,近2500名港澳台代表人士及青年学生参加,不断强化港澳台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教育。发挥我省侨胞"台中有侨、侨中有台"的独特优势,连续多年举办"世界云南同乡联谊大会""东盟华商会""云台会"等大型活动,扩大云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云南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做好"请进来""走出去"工作,邀请130多个国家和地区3万多人(次)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来滇交流参访,增进感情和友谊。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积极实施"暖侨行动""同心抗疫"等活动,引导海外侨胞团结抗击疫情,落实为侨服务政策措施,依法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正当合法权益。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华文教育中心建设,助力云南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全省

统一战线将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努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不断开创全省统战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奋楫扬帆破浪行勇立潮头谱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22年9月29日)

天上风花雪月,人间魅力大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推进生态保护治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提升民生福祉的磅礴力量。全市呈现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良好局面,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牢记领袖嘱托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十年来,大理市始终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和治理修复,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革命性举措,全力推进"四治一网""五项整治""六大工程""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等工作。累计投入资金361亿元,实施了流域截污治污、环湖生态搬迁、"三禁四推"、生态廊道建设、海东面山绿化等重大工程,环湖截污治污体系实现闭合运行、达标排放,对洱海绿线范围内1806户7270人进行生态搬迁,129公里环洱海生态廊道全线贯通。近年来,洱海水生态、水环境持续向好,洱海水质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优",2022年上半年洱海水体透明度达2.74米,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洱海流域被纳入全国第一、二批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并入选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洱海由"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形成了湖泊治理的"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

二、坚持绿色理念加快推动产业转型

十年来,大理市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增后劲,全市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以打造世界一流"洱海绿色食品牌"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建设,发展绿色生态种植26.8万亩,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00个,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户,大理市获评"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初步形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深走实,嘉士伯易拉罐智能化生产线、欧亚高端冷链产品生产

线技改等70个项目建成投产,大力支持烟草烟辅、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等传统产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大理药业在主板上市,鸿运嘉工贸、顺丰洱海环保实现新三板挂牌。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中国长城(云南)制造基地建成投产,科大讯飞等36户企业签约入驻云南信创(大理)产业园,经开区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以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契机,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以"一带三道十八廊"为重点的"漫步苍洱"世界级康旅品牌。一批文旅项目和一批高端酒店相继建成运营,"最佳爱情表白地"IP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康体运动、婚庆旅拍、生态研学、田园花海等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58.97亿元,增加至517.44亿元,年均增长7.7%,入选"2021年云南GDP十强县区"。

三、统筹区域发展持续提升人居环境

大理市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不断健全,控制性详规和村庄规划实现城乡全覆盖。交通网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昆楚大、大丽、大临、大保动车先后开通运营,大丽、上鹤、大永、昆楚大复线等多条高速公路竣工通车,机场扩建(一、二期)如期完成。全面启动城市品质提升大会战,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等工作,完成客运中心、小花园、交通饭店等片区城改棚改项目建设,新建安置房9431套17.9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436个286万平方米,城市路网、水网、通信网络、电网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5G信号实现市域全覆盖,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新建农村公路678公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94.36%,洱海流域城乡统筹供水、行政村公厕100%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荣获"国家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市""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称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