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
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8日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州长:罗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州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20年是红河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历史任务双重"大考",州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州委"13611"工作思路和"六个大抓"工作要求,全力以赴抓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奋力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们认真落实"四个聚焦",攻坚克难,全州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布朗族、拉祜族两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困扰红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成为红河新州情。
疫情防控扎实有效。我们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全力以赴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较早实现州内确诊、疑似病例"双清零";坚决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强化国门管控,完善防疫设施,扎实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94名医务工作者千里驰援湖北、载誉而归,与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奋力谱写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红河担当。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我们扎实推动"六稳""六保"任务落实,安排3.41亿元保障稳增长促发展12条措施落地见效,统筹推进复工复产及产业建设,集中开工6批次517个重点项目,经济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全州招商引资获全省第二名,"旅游革命"获评全省第二名奖补。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17.47亿元,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1.2亿元,增长2.1%。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我们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红河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好污染防治"六个标志性战役",城市和通道面山绿化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蒙自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7.5%,纳入国家和省级考核的13个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红河州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金平县获评中国"长寿之乡"。
民生保障有效提升。我们坚持以强有力措施对冲疫情对民生保障的冲击,将0.43万受疫情影响生活困难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开展临时救助1.4万人,专项招聘教师、医务工作者3355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6万人;红河州中医医院组建挂牌,滇南区域医疗中心开工建设,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招生,州一中、建水一中、建水实验中学高考质量获得社会高度评价;在疫情影响情况下,2020年度十项惠民便民实事全面完成。
重点工作亮点纷呈。我们竭尽全力推进各领域重点工作深入开展,红河蒙自机场获批开工建设,召泸、元蔓(红河至元阳段)、蒙屏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开远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正式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弥勒市、建水县分别创建为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城市更新、国土绿化等现场推进会在我州召开。
"十三五"期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弘扬"红河奔腾、奋勇争先"的新时代红河精神,提振"天天抓实、月月抓紧"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全州发展质量持续优化、争先奋进势头更加强劲、人民获得感更加充裕,"十三五"规划4类28项发展指标基本实现。过去的五年:
--是红河奋力实现赶超跨越的五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8%,是2015年的1.7倍;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5万元,年均增长7.8%;经济总量自2016年起稳居全省第三,位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2%。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7%、9.6%,较2015年分别增长1.4、1.6倍。
--是红河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加速成型。13条在建高速公路中8条建成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大关;准轨铁路通车里程317公里,实现了高铁"零"的突破;两个支线机场及弥勒通用机场建设进展顺利。"水网"基础持续夯实。建成重点水源工程16个,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804件,受益人口176.3万人。"能源网"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建成风光水电项目48个,新建及改扩建44座35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建成成品油管道285.66公里,实现天然气管道通气。"信息网"基础不断加强。光缆总长较2015年提高116%,完成5G基站安装984个,建成华为红河州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物流网"更加高效。物流服务覆盖面超过90%,快递业务量从2015年的340.19万件增加到2253.88万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万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2倍。
--是红河产业培育实绩明显的五年。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发展万亩以上产业带52个,9个农产品先后被评为云南绿色食品"10大名品",绿色食品加工中心建设稳步推进,9个县市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业总产值较2015年增加237.16亿元。工业发展优势不断巩固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非烟工业占比由59.2%上升到73.4%,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49%提高到54.6%。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234.83万人次,预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65.69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63.69%和143.02%;2020年电商交易额达150.14亿元。
--是红河城乡区域实现统筹协调新发展的五年。融入滇中开创新局面。建成滇中高速公路6条218公里,开通昆明至蒙自至河口"复兴号"动车,北部7县市纳入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加工及文化旅游等产业与滇中其余州市联系更加紧密。南北联动取得新进展。实施6条南部高速公路建设,预计南部6县地区生产总值较2015年增长87.7%,滇南中心城市引领南北协调发展、重点园区联动南北产业建设的格局初步形成,河口、屏边两县先后荣获全省"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新型城镇化实现新突破。全州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65平方公里,建水、石屏、屏边3县被命名为"云南省美丽县城",元阳哈尼梯田小镇、弥勒太平湖森林公园等8个特色小镇连续获得省级奖补。"一体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个开蒙半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弥泸一体化"、建水石屏"一湖两城"、哈尼梯田遗产区共同保护开发统筹推进。
--是红河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五年。发展方式更加绿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7.47万亩,淘汰各类落后产能230余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7%。污染治理更加有效。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全面整改落实,淘汰鼓风炉、废渣清运行动、淘汰黄标车等工作扎实有效,异龙湖提前两年摘除劣Ⅴ类水质帽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土绿化、城市面山通道生态修复等工作稳步推进,建成15个城市森林(湿地)公园并向公众开放,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47%提高到57.32%,先后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获评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屏边县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个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开远热电气循环利用产业园等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云锡锡冶炼退城入园搬迁改造及弥勒甸溪河、建水五龙湖、开远凤凰生态公园治理等项目成为生态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是红河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的五年。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全面落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全州营商环境全省排位大幅跃升,"营改增"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完成中央和省部署改革事项2043项,获中央和省授权改革试点116个。创新型红河建设加快推进。浙江大学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建设取得新进展,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8家。开放发展实现重大突破。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完成试点任务95项,注册企业1954户,挂牌以来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17.7亿元;蒙自经开区累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红河综保区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89.1亿美元。全州进出口贸易总额较"十二五"增长2.9倍。
--是红河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的五年。就业保障更加有力。全州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1.77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66万个。教育体育质量显著提升。13县市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基本均衡,基础教育"三率"较2015年分别提高26.21、18.14、30.05个百分点。卫生健康条件持续改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较"十二五"末增加211个、床位增加6059张,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4.66岁提高到77.3岁,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博物馆、图书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打造了《哈尼古歌》等百余部优秀文艺作品,"阿者科计划"荣获教育部十大扶贫案例。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参保计划全面推进,社会保障标准不断提高;新建城市养老机构5个、敬老院27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7个;实施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64477套,开展老旧小区改造48170户。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684.2亿元,占地方财力的七成以上。
--是红河民族团结进步长足发展的五年。我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屏边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完成"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全国教育整顿试点任务,政府系统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七五"普法圆满收官,制定和修订11部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2部政府规章;完成蒙自市文澜镇街道析置、12个乡撤乡设镇以及6个镇撤镇设街道工作;扫黑除恶、反恐安边、禁毒防艾、命案侦防及打击走私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元阳、绿春、金平等6县市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大力支持配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蒙自市、开远市创成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五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要加快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建设,推动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持续强化产业支撑作用;必须坚持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高水平沿边开发开放;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州,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十三五"发展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族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广大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广大医务人员,向驻州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消防救援指战员,向五年来无私帮助红河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和上海市及各对口区,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红河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州总体上仍然属于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区域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工业增加值、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与全国差距较大,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亟待加快,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强有力支撑,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三是开放发展势能亟待加快转化为发展动能。开放效益与全州基础条件不匹配、开放发展制度创新不够、用好用活开发开放政策不到位,开放发展潜力亟待释放。四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有弱项。总体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五是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公共服务及民生保障与人民期盼存在差距,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与形势任务发展需要存在差距。六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州、县两级财政困难状况尚未根本缓解,支出结构有待优化,资金使用绩效不高,债务风险化解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二、"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谋划推动"十四五"发展,必须立足"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奋力开启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州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动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强州、乡村振兴富州、绿色生态靓州、沿边开放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建成云南绿色发展的增长极、沿边开放的新高地,全面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目标及2035年远景目标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的质量、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边疆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引领边疆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在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作出更大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在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体现红河担当;开放发展取得新突破,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沿边开放新高地,在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凸显红河地位;城乡区域发展呈现新面貌,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共建、文明成果共享局面进一步形成,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铸牢;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实现普惠优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到二〇三五年,全州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沿边开放新高地全面形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围绕上述目标,"十四五"期间,对标州委规划建议,州政府将围绕规划纲要,抓实以下重点工作。
(一)坚定不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一是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教育常态化机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巩固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继续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力争各县市全部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三是加快推动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强国门城市、边境城镇、抵边村镇和抵边通道建设,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为重点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二)奋力开启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是持续推进保护优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二是持续推进发展优化。着力擦亮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推动"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加快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三是持续推进治污有效。实施生态富民、土壤污染防治等行动,打好"六个标志性战役",推动开远解化厂、红磷厂等退城入园。四是深入推进公园城市和生态家园建设。实施公园城市和生态家园建设行动,持续开展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等创建,努力把所有县城建成公园城市,把更多乡村建成生态家园。
(三)全力构筑沿边开放新高地。一是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全面落实改革试点任务,加快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和跨境电商物流"四大重点产业"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翻两番。二是推动"三区"联动、"县市区融合"发展。优化整合"三区"政策、产业等要素,推动"三区"与蒙自、个旧、开远3市和河口县一体化融合、同城化发展,与13县市实现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三是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围绕"八个跨境"要求,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口岸综合体,力争建设绿春县平河省级口岸;高质量办好中越边交会,促进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四)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着力畅通内外循环通道,打造产业循环载体,提升循环供给质量,增强循环动力,建设一批要素市场及重点产品交易平台、交易中心。二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巩固提升传统消费,有序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全面优化消费环境。三是拓展投资空间和效能。持续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应急救援、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规范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壮大支柱产业。全产业链巩固红河烟草产业支柱地位,推动红河卷烟厂结构调整和品牌升级;壮大先进制造业,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绿色铝材、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推动有色金属向新材料产业延伸,打造世界级锡产业集群、铜基材料产业基地、有色金属供应链平台、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打好"绿色食品牌",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全面落实"一二三"行动,打造蔬菜、水果、花卉等六大产业。二是发展优势产业。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发展终端设备制造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打好"绿色能源牌",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做强昆玉红旅游文化带、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谋划打造"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提升"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天然氧吧"质量、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大健康服务业,加快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三是巩固提升红河工业发展优势。实施工业振兴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改造和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工业集群化联动发展,确保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水平。四是加快推进"数字红河"建设。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推进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应用,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城市。
(六)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着力构建以滇南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弥泸一体化"和建水石屏"一湖两城"为两翼,以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为前沿,以哈尼梯田遗产区为名片,以县城为重点、中心集镇和特色村寨为节点,以昆河经济走廊发展带、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沿边经济开发开放带、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布局。二是推进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统筹优化全州生产力布局,做强"中心"、做大"两翼"、做活"前沿"、做靓"名片"、做美城乡、做优"四带",开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三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深化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加快北部7县市融入滇中城市群,实施"以北带南人才培育"等行动计划。四是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加快滇南中心城市"五个一体化"和"六个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加快特色城镇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发展特色小镇和小集镇。
(七)持续构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加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动4G信号补盲提速、5G网络覆盖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创新应用平台建设,加快交通、能源、物流、水利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实施机场、公路、铁路、航运以及综合交通枢纽、滇南中心城市快捷通道等重大项目,加快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三是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抢抓"兴水润滇"工程建设机遇,推动滇中引水(红河段)、哈尼梯田补水、滇南中心城市水资源配置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弥泸、石屏、红河谷大型灌区建设和蒙开个大型灌区续建项目。四是完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适度开发新能源,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实施天然气支线管道和红河州应急气源储备中心等项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八)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扎实推进"四个专项行动",实施脱贫村提升行动,扶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乡镇建设,力争7个脱贫县全部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二是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北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山区综合开发建设,统筹抓好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实、六大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工作,加快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强州。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乡村规划,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文明新风创建活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四是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等改革,稳步推进供销综合改革。
(九)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一是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统筹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建设以及文明创建工程,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支持蒙自、开远、弥勒等县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全媒体传播、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提升改造,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数字化。三是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文化+""旅游+"战略,落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加强文化、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推动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州。
(十)深入推动改革创新。一是推进创新型红河建设。加快浙江大学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国家创新型县市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发挥企业创新创造主体作用,完善创新投入、人才培养等机制,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二是推进制度机制改革创新。完善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深化产权制度、实体经济用地等改革,促进要素高速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精简审批事项,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十一)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挖掘内需潜力带动就业,加大应用技术培训,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二是发展教育体育事业。巩固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质量,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支持红河学院建设一流"国门大学";探索体教融合发展,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体育强州。三是实施健康红河行动。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推进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加快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健康产业,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滇南区域医疗中心。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关爱服务体系,开展普惠养老、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
上一篇:2021年盐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2021年当涂县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