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市级党代会工作报告-51篇(第181/322页)
(二)坚持创新首位战略,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对接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全力打造"聚人才、强创新"的硬核成果,高水平建设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打造全域创新体系。持续深化国家自创区"八大攻坚"行动,推动国家高新区进等升位,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形成一批标志性区块,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溢出效应充分彰显,瓯江实验室争取成为国家实验室的基地。推动国科、浙大温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迭代升级,更好发挥在温高校作用,加快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中国双碳科创港等平台资源集聚。要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瞄准"高精尖缺",实施"瓯越英才"等系列人才工程,新增院士和鲲鹏人才20名以上,着力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高标准建设浙南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城,实施"温智回归""温青回归"行动,打响"来温州·创未来"品牌,加快实现"百万人才聚温州"。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完善"揭榜挂帅"等制度,让各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要壮大科技企业主体。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百家计划",深化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万家。鼓励更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及技术攻关,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要畅通科研成果转化通道。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做强百亿科创基金,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加强科技信贷保险产品创新,深入推进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迭代升级"科企通",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高标准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和中试基地,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分享等机制,涌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N"的孵化裂变。
(三)坚持做强实体经济,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牢固树立制造业立市、强市、兴市、富民的理念,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数字经济引领带动、传统产业重塑再造、新兴产业主导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制造业作为战略基石。深入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打造世界级电气产业集群,培育五千亿级轻工智造和千亿级汽车零部件、泵阀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生命健康产业构建再生调控和眼脑健康全产业链,新能源产业打造"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新能源汽车产业冲击行业第一方阵,智能装备、新材料产业取得新突破。抓好企业智能化、节能化改造,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链主型企业、百亿级龙头企业,上市企业突破100家,打造"隐形冠军"之城。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争创中国质量奖。要把数字经济作为动力引擎。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构建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中国(温州)数据智能与安全创新园、国际云软件谷,做大做强超算中心,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实现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数字安防、新一代通信等产业突破性发展,谋划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未来赛道与前沿产业。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完善数据安全保护和监管机制,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要把平台项目作为关键抓手。高水平建设温州湾新区,着力打造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先进制造集聚高地等"两区两高地",整合提升14个高能级产业平台,推动特色小镇和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构建海洋经济发展"1138"格局,发展绿色化工、临港制造、海工装备等产业。坚持谋大招强和增资扩产并举,健全重大项目招引、准入、推进、评价等机制,积极对接央企、国企和头部企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生产力布局,实现百亿级产业、50亿级单体制造业项目县(市、区)全覆盖。积极推进老旧工业区改造,加大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和"五未"土地处置力度,拓展产业用地空间。加快传统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和新兴市场培育,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要把农业发展作为重要基础。开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实施种业振兴"510"工程,推进"浙南渔仓"修复振兴,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支持特色农产品发展,打响"瓯越鲜风"品牌,做好电商销售、冷链物流等文章。大力发展农海产品深精加工,加快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发展,打造现代食品产业链。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保障初级产品供给。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充分激发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争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模范生。要打造数字化改革先行市。推进数字化改革全面贯通、集成突破,锚定"一核心、两服务、三再造",进一步放大工作格局,推动体系架构迭代升级,打造更多管用实用好用的重大应用,形成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生动局面,推动流程再造、制度重塑。要促进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土地、用能、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交通物流等七大领域要素配置改革攻坚,高水平推进要素市场建设,打造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先行区。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构建数字征信体系,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争创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区;开展QFLP试点,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要推动重点领域改革集成突破。深化龙港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打造全国样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功能结构。加快推进市民化集成改革和新一轮乡村集成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等"三块地"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深化农村"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提升"五优联动"服务水平。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加快创建实效向发展实绩、改革探索向系统创新、先行先试向全面示范迭代,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加快商协会改革,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化"青蓝接力"行动,让温州始终成为孕育企业家的标杆城市。
(五)坚持扩大双向开放,当好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路先锋。围绕全省推进"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设布局,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全方位开放,提升城市整体开放度。要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战略节点城市。争取全球数字贸易中心温州试点,打造数字贸易线上服务系统和数字物流信息枢纽港,深化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先行先试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深化国际友城合作,积极探索开展中意人才交流、中德现代制造、中新产业园区等合作。要全面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布局。建好长三角南大门,深化与上海嘉定、松江等地的战略合作,加强与杭州数字经济、与宁波科技创新、与台州民营经济合作。积极融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与宁德合作推进浙闽边界协同发展,拓展与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等城市合作路径。深化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高质量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要提升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用好RCEP等自贸协定,深化"三综一联"政策集成和联动发展,力争进入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范围,做强浙闽赣进口商品集散中心,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公共海外仓2.0工程,加快推进口岸扩大开放,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联动丽水(青田)发展华侨经济。要积极有效引进利用外资。建立外商投资"直通车"制度,大力引入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争取重大外资项目实现突破。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百亿级本土跨国公司。要促进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深度融合。深化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入实施"新乡贤·新家园鹿鸣计划",迭代"侨心宝"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温商回归、总部回归、情感回归。完善城市公共标识系统,配套发展国际化学校、医院和社区,让城市更有国际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