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市级党代会工作报告-51篇(第19/322页)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城市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着力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三、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
美好发展蓝图,必须靠奋斗来实现。我们要紧紧抓住这关键五年,以"立大志、吃大苦、创大业"的决心毅力,奋力走出一条彰显常州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
(一)以交通建设为先行,打造能级更高、支撑更强的现代化常州。大交通构建大格局、引领大发展。要充分发挥交通的基础先导作用,全力推进长三角交通中轴建设,着力提升综合交通体系覆盖广度、通达深度和连接速度,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增强要素集聚"向心力"、扩大协同发展"朋友圈",畅通现代化常州的"主动脉"。
一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互联互通交通网,五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通行全省、1小时畅行都市圈。共同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建成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铁路,尽早开工建设镇宣铁路、盐宜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及西延线、轨道交通5号线6号线,形成"三纵四横"的高铁网和"三主五辅"铁路客运枢纽,实现各辖市区均通达高铁。全力打造"高速中环",建成苏锡常南部高速、溧宁高速,开工建设宁常高速、丹金高速、靖澄常宜高速等,加快形成"三环19射"高速公路网。延伸拓展快速路网,完成机场路全线快速化改造、青洋快速路二期、常金快速新通道,开工建设312国道常州东段、龙江高架北延等项目,实现与周边县市快速直联。2024年建成常泰长江大桥,打通南北向交通纵轴。加快推进常州综合港务区建设,开工建设德胜河三级航道整治项目,构建通江达海的高等级航道网。实施常州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干线机场,不断提升机场枢纽能级。
二要高标准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优化物流网络,依托大交通布局"1核心3枢纽8中心",建设奔牛铁路物流基地,打造常州南站、武南、苏浙皖物流枢纽,加强与上海港通关一体化,推广海铁联运、铁水联运、水水中转。发展物流新业态,构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壮大高铁货运、冷链物流和全货机物流,建立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综合物流体系,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引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快物流企业整合,推动凌家塘等专业市场转型,建成京东物流中心等项目,打造3家平台型领军企业。到2025年,基本形成高能级的物流枢纽网络,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物流降本成效进一步凸显,成为枢纽引领、通道支撑、衔接高效、辐射带动的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
三要做大做强枢纽经济。迈入大交通时代,枢纽经济正迎来发展黄金期。要做强骨干节点,加快建设空港、水港、陆港等有形枢纽,做强高铁枢纽,提升常州站、常州北站、常州西站(金坛站)等站城一体发展水平。常州南站将是常泰铁路、苏锡常城际、地铁5号线和未来多条轨道交通的换乘交汇点,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江南特色,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打造成为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第一门户"和城市"中央车站"。要布局重点园区,培育若干TOD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打造要素集聚全、流通效率高、业态模式新、聚合能力强的枢纽经济增长极。
(二)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打造创新引领、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常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谋划实施一批最具比较优势、最能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加快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让创新创造成为龙城大地上的滚滚热潮。
一要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度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太湖湾科创带发展,勇当长三角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壮大科教城创新之核,建好东部"科创走廊",打造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的前沿窗口。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在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高端新材料上,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向着国家战略性科技创新基地奋力迈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在智能装备、动力电池、石墨烯、碳纤维等领域打造一批高端平台,累计建成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2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提升在常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从"书架"搬上"货架",促进高校与城市共生共荣。积极推动长三角科创平台共建共用共享,落实攻关任务"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协同突破"卡脖子"难题,创造更多"撒手锏"绝技,形成更多"行业领先"和"不可替代",不断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二要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壮大规模与提高创新能力并重,到2025年全市高企突破8000家。大力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强化企业上市梯队建设,上市企业累计超150家。做强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培育壮大一批贡献份额大、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百亿元以上工业企业(集团)累计突破30家。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研发能力,打造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到2025年"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达300家以上,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倍增,形成既有"大象军团"也有"蚂蚁雄兵"的企业矩阵。
三要汇聚海内外创新人才。舍得下本钱,放得开手脚,迭代更新重磅人才政策,集成提供创新创业、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特色服务,引育高精尖缺人才。更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抢抓海外人才加速回归"窗口期",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五年引进顶尖人才(团队)50个、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2000名。更高水平培育"龙城工匠",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擦亮"职教名城"金字招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更实举措引进青年人才,抢抓人才加速向长三角集聚机遇,办好"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建成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创客空间100万平方米以上,建设一批科创综合体和科创社区,打造年轻人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五年引进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高校是人才的"蓄水池",要深化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加快建设河海大学新校区、南航天目湖校区二期、江苏理工学院新校区、常州医学院和常州工学院二期,不断提高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率,让高校真正成为人才引进的沃土、人才培养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