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市级党代会工作报告-51篇(第193/322页)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城乡功能不断完善,文明城市创建持续领先,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市域治理样板城市。全面提升"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健全完善,社会公平正义彰显,"平安十堰"、"幸福十堰"人人参与,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实现。
实现"三中心三城市"奋斗目标,需要全域提升、全面发力、全民参与,最根本的是壮大综合实力,最关键的是激发城市活力,最重要的是彰显独特魅力,最紧迫的是积蓄发展动力。
1.坚定不移提升发展能级,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实力。全力以赴抓产业、强县域、扩投资、兴实体,加快推动"繁荣在主城、实力在经开、倍增在县域、亮点在武当、未来在新城"成势见效,奋力实现"经济倍增、跨越发展"。
产业富市促跨越。紧紧围绕"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高位嫁接,加快转型升级,培育1个三千亿级、5个千亿级和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壮大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十堰造"品牌。做强汽车主导产业,坚定不移服务好东风公司,巩固商用车行业地位,加快发展乘用车,推动整车改装一体化,促进整零协同创新发展;把握汽车行业"五化"和后市场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汽车产业与新业态跨界融合,全面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等下一代汽车,建设商乘并举、油电并重的现代新车城。做优"三大"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森林康养、医疗服务等健康产业,积极扶持生态农业、三产融合、低碳循环等生态产业,大力发展以武当山为龙头的全域旅游业,优化"两区三带"旅游格局,加快推进五龙景区、汉水九歌等重大项目,建设文旅康养休闲胜地。做大"五新"产业,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成武当云谷、工业大数据中心,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数字赋能产业变革;加强产业链紧缺关键材料研制和引进,支持华清高性能陶瓷基板等项目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成套加工设备及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装备制造智能化;大力发展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高端消费、国际消费,壮大首店经济、平台经济、夜间经济,做强繁荣商圈和特色街区,提升消费供给能力;着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建设黄龙滩、潘口等抽水蓄能项目,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生产利用。全面推行重点产业"链长制",促进"五链融合"。坚持项目为王、投资至上,不断完善项目拉练机制,大力实施东风商用车车身智能制造升级、东风小康配套零部件、佳海智能制造、华新循环经济、万润新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以5G基站、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充电场站为代表的"新基建"。鼓励支持民间投资,推进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实施"个转企、小进规、规做强"成长计划,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格局。
县域倍增固底板。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县域倍增计划,力争到2026年县域GDP占全市比重达50%,支持丹江口市、郧阳区冲刺中部百强县,鼓励其他县比拼赶超、争先进位,形成县域经济特色突出、竞相发展局面。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重点招引一批龙头企业,针对性承接产业转移,以亩均投入和产出论英雄,建设一批产业明晰、相对集聚的新型工业园区,打造新型工业强县。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实施县城品质提升五年行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到2026年城镇化率提高到65%左右,促进县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
乡村振兴强根基。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加强产业、就业、消费帮扶,实施易迁后扶"五基"工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措施,完善驻点帮扶制度,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做大做强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水果、木本油料、黄酒等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武当山茶"、"房县香菇"等一批知名品牌,创建国家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和擦亮小城镇行动,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形态优美的中心镇、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交通强市畅循环。积极推动"机场升级、高铁延伸、高速加密、公交优化、城乡提质",推进十西高铁和十淅、十巫、福银高速复线早日通车,谋划实施十堰-安康、十堰-宜昌、十堰-万州铁路项目,完成武当山机场改扩建、玄岳大道、三峡路、武当路复线等重大工程,加快房神高速、低运量轨道交通和竹山等通用机场建设,实施汉江千吨级航道改造,提等升级国省道干线,建设智慧交通信息平台,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乡物流网络,推进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建成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2.坚定不移改革开放创新,激发区域性中心城市活力。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新活力,争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坚持育主体、搭平台、聚人才、优生态,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力争到2026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以上。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4.5%。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和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行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对口协作、中国工程院战略合作等优势,以秦巴山科技创新中心为载体,深入开展"双百"行动和"校企双进"活动。支持创建环境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搭建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等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商用车关键零部件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争取更多院士、专家工作站落地十堰,着力构建龙头企业主体、高校院所支撑、创新力量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形成"产学研金用"一体化转化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加快产业化,形成现实生产力。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实施"武当人才卡"和"10万名大学生留(回)堰计划",积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立足岗位练兵,培育一批车城工匠,精心做好人才安居、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服务保障工作,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人可成才、人尽其才的浓厚氛围,让每个人在十堰都有人生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