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市级党代会工作报告-51篇(第201/322页)
(四)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打造"葛店-华容(三江港)-鄂城(滨江科技新区)-临空经济区(花湖机场)"横向沿江产业科技创新带、"葛店-红莲湖-梧桐湖"纵向生态科技创新带,把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建设葛店南部生态科学岛,高昂创新发展龙头。深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模式,打造创新资源承接区。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一流创新平台,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布局湖北实验室;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造就一批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实施"新鄂州人"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技能人才支撑体系,弘扬"工匠精神",聚天下英才为鄂州所用。
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扩大市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实施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构建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等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链条。落实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的各项政策,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实行"事前介入、全程帮办、后续跟踪"的保姆式服务,加快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服务全链条。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更大力度为科技工作者松绑助力,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把科技成果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坚持转型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打造"157"产业集群,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形成1个千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施数字经济引领工程,依托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悦科(湖北)数据中心等数字园区,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推行"六个一"工作模式,力争培育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新材料、智能制造、低碳冶金5个五百亿级支柱产业,协同提升行业"五基"保障能力。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支持鄂钢、三安光电、容百锂电成长为生态型领航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年新进规企业30家以上,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的企业梯队。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每年推进30个省级重大技改示范项目,带动实施技改项目300个以上,技改投资300亿元以上。实施"互联网+制造"产业升级计划,支持钢铁、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着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航空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商贸服务、文旅康养、数字创意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争创国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推动实体商业线上线下融合,培育壮大消费领域新模式、新业态。
(六)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激发绿色动能,推动绿色发展,厚植绿色优势。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对标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打造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鄂城区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推动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深化生态价值工程改革,完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推进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资产化。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综合治理夏秋季臭氧污染、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和工业企业、扬尘、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等大气污染源,促进空气质量全面达标、优良天数稳步提升。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统筹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确保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监测预防和治理修复,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抓好工业污染源头防控,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加强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全面彻底抓好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持续实施"十年禁渔",加快建设生态廊道,综合整治樊口区域江滩环境,努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持续推进水系连通工程,构建流域生态水网,强化梁子湖、洋澜湖、三山湖、花马湖、五四湖、南迹湖、严家湖保护修复。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扩绿提质"行动,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完成矿山修复治理任务。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完善"三线一单"管控体系。
(七)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注重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努力建设展示吴楚风韵、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改革精神的城市。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用好贺龙军部旧址、麻羊垴、夏家榜等红色资源,强化红色教育基地功能。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选树各类先进典型,打造"好人之城"、"诚信之城"。实施"共建家园"行动,巩固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培育塑造"敢闯敢干、先行先试、创新创业、开放开明"的人文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区级文体场馆建设,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完善村、社区文体设施,打造"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积极扶持文艺创作生产,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繁荣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消费市场。持续开展广场文化、戏曲下乡、鄂州讲坛、红色文艺轻骑兵等特色活动,形成季季有会演、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的文化景象。积极办好各类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