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最新市级党代会工作报告-51篇(第208/32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9888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663分钟

2.坚持以开放为支撑。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等重大战略,全力推动3个国家级开发区与省自贸区深度联动,促进运河宿迁港与徐州陆港、连云港海港、淮安空港"四港协同",把宿迁打造为全省"向海发展"开放格局的战略支点。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在外资"引进来"和企业"走出去"上双向发力,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深化苏宿南北挂钩合作,在加强产业对接、经济互动的基础上,把合作范围向科技创新、社会事业、文化旅游等多领域拓展;更加注重干部人才交流培养,促进两地干部以及医疗、教育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双向挂职交流,把苏州的先进经验转化为宿迁的发展实践。
3.坚持以创新为动力。聚焦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产业园和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平台,推动宿迁高新区争创一流国家级高新区。主动融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宿迁分中心。突出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加大科技项目招引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离岸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宿落地转化,成为重要的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区。坚持科技型企业招培并举,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力争高新技术企业五年翻一番。立足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开展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工作机制,建设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区,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更多"千里马"在宿迁大地竞相驰骋。
(二)加快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致力厚植经济增长新优势。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积极有效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筑牢宿迁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1.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量。坚持和完善"168"招商体系,接续实施招商引资"个十百千"工程,不断提升"一节一会"等招商活动成效,在龙头型、基地型、平台型项目招引上全力攻坚、持续突破,确保五年内新引进项目累计投资超过5000亿元。深入推进千百亿级产业培育计划,加快构建"6+3+X"制造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20条重点产业链,推动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纳入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培育体系,五年内形成千亿级产业链2条、超五百亿级产业链3条、超百亿级产业链15条,确保机电装备、绿色食品、高端纺织、光伏新能源等产业达到千亿规模;突出抓好酒产业倍增工程,高水平建设江苏省酿造产业园,把酒产业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标产业,进一步放大中国酒都效应。深入推进"5321"工程,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中小微企业特色发展,形成"链主企业顶天立地、群链企业铺天盖地"格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00户、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3户、A股上市企业达到15户。
2.推动服务业提级增效。强化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加快打造沿京杭大运河发展带和沿发展大道产业带,推动县域服务业协同发展,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两带支撑、三城联动"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持续实施服务业提升"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升级,大力培育数字创意、在线医疗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300亿元、运河宿迁港创成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互动机制,建设一批省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完善"一主多副"商圈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打响"酒都不打烊"特色夜经济品牌,让城市商气更旺、人气更足、烟火气更浓。
3.推动数字经济提速增长。聚焦数字产业化,以"大数据+"产业链培育为抓手,依托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京东总部经济,持续壮大软件服务、大数据应用、"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和增速苏北领先;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展,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4-6家,五年内电商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成为具有一流影响力的电商名城。聚焦产业数字化,实施"龙头带动、百企智造、千企上云、万企联网"工程,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创建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4.推动园区平台提优增能。深入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资源保障服务,推动产业集聚升级,提高各类园区发展质态、产出效益、贡献份额,确保各类开发区实现争先进位、泗洪西南岗开发区创成省级开发区。加快南北共建园区发展,推动苏宿工业园区拓园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县区南北共建园区创建省级特色园区,构建以苏宿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共建园区"1+5"联动发展机制,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三)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苏皖边界中心城市,致力彰显现代化城市新形象。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完善"1129+N"城镇体系格局,全面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心城市、县城、城镇实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1.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聚焦建设"五个城市",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三生"布局,推动城市"精明增长"。注重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各组团差异化定位、一体化发展,宿城区要强化主城区地位、高标准打造城市核心区,宿豫区要扛起"半壁江山"责任、高水平打造城市副中心,宿迁经开区要立足扮靓城市"南大门"、高定位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市湖滨新区要围绕水城融合、高颜值打造滨湖生态新城区,苏宿工业园区要突出产城联动、高品质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市洋河新区要坚持酒城融合、高质量打造中国酒都核心区。要突出抓好高铁东站、南部城市副中心、上相湾、运河湾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加快形成中心城市新的增长极。注重提升功能品质,全力构筑区域教育高地、医疗高地、文化高地,合理配置城市之家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市民活动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积极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注重塑造特色风貌,深化"缤纷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公园绿地、道路景观工程,切实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城市风景;深度挖掘历史文脉,讲好城市故事,彰显文化底蕴,精塑历史文化名城。
2.推动县域发展高质量。把县域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引导各县走好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支持沭阳建设区域副中心城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持续进位,支持泗阳建设千里运河最美县、泗洪建设最富活力改革试验区,早日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加快推进市域一体化,建设中心城市与县域紧密相连的产业轴、交通轴、生态轴和半小时"区域经济圈"。做好新型城镇化后半篇文章,推动乡镇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型、文化旅游型特色镇。突出抓好9个小城市建设,实施六大重点工程,打通城乡产业协同、互联互通、人口流动等关键节点,做强特色产业、做深产城融合、做优功能配套,努力成为服务一方的区域中心、衔接城乡的重要纽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