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市级党代会工作报告-51篇(第67/322页)
未来五年,要通过实施工业赋能育新、数字经济优先发展、服务业扩容提质战略,加快形成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型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多领域产业协同发展的"4+N"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多产业协同、多业态融合、多链条互补的产业转型新路。推进产业转型,项目是第一支撑。要提升"谋"的水平,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提升谋划项目的"含新度""含金度""含绿度"。要创新"引"的方式,实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工作实效。要加快"落"的速度,创新项目推进管理机制,建立项目跟进时间表、路线图,强化调度指挥。要强化"服"的能力,做实土地、能耗、资金、排放、审批"五个跟着走",对项目实施全周期服务,确保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
(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培育潜力激发、活力涌流的新生态
一是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要完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扶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引育一批集成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优势明显的高科技领军企业,打造"晋东智创高地",在全省战略科技力量中确立阳泉地位。
二是实施创新创业升级工程。要加快推进阳泉高新区国家级园区申报工作,引深"三化三制"改革,在市场化招引项目和人才上,力争成为全省样板。要用好中电数字产业园、中关村软件园、清研阳泉等创新平台和运营团队,提速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成果转化。要提升"一城、一院、多中心(室)"平台能级,围绕"4+N"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三是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要持续优化政策供给,用好人才政策"20条",强化集成配套,积极探索"人才集团"新模式,更多用市场化办法解决人才流转问题,提供全链条人才服务。要借势省校合作基地建设,加大柔性引才引智和育才用才力度,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等引智载体,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模式。要解决好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放开手脚、各展其才,实现以一流人才涵养一流动能。
四是实施创新文化提升工程。要弘扬"鼓励创新"的文化,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首台、首批、首次"保险补偿等激励政策。要探索建立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给予创新人才更大自主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要定期召开全市创新发展大会,重奖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让创新在阳泉蔚然成风。
(五)实施营商环境首位战略,营造改革牵引、服务一流的发展新环境
一是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要主动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实现权责事项"清单化"。要实行"一支团队、一个专员、一管到底"全代办式服务,推进"1110"改革、"证照分离""容缺受理"等改革,开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现审批流程"简便化"。要持续深化"五减一优",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升级,打造标准统一、渠道畅通、高效运转的审批服务新模式,实现办事服务"标准化"。要健全监管规则,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包容审慎监管,用好"13710"信息化督办制度,健全政企联络常态化机制,实现监督管理"制度化"。通过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便利。
二是强力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要在体制理顺上深化拓展。进一步理顺开发区与属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拓展开发区范围,力争将矿区产业集聚区纳入高新区,争取再设立一个经开区,形成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引领、三个省级经开区支撑的开发区体系。要在先行先试上提速提质。发扬"敢试、敢用、敢为"精神,将"标准地"改革范围从工业用地扩大至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审慎开展核准类项目承诺制试点,强化投资项目建设领办代办制度,深入打造"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阳泉模式。要在赋能赋权上提档提能。鼓励开发区复制推广自贸区成功经验,推行"一个大厅管服务、一网通办管效能、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要在招商引资上提标提效。创新招商举措,推动开发区招商引资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要在园区产出上提量提级。加强对已投产项目精准服务,积极推动新建项目尽快达产达效,提高经济总量和单位面积产出强度。持续开展"三个一批"等活动,推动形成"招引项目质量更优、签约落地进程更畅、工程建设速度更快、企业满意程度更高"的发展氛围。
三是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要实施市场主体特别是"四上企业"倍增计划,增加民营经济总量,提升其在GDP中的占比。要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实业、做优主业、做强产业,建立企业梯级培育库,支持民营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要支持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施一批技改升级、提产扩能、先导示范项目,实现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感受是第一标准。要推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0条""23条"等政策措施精准落地,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全市重大转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重组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要建立"亲清"政商关系,持续开展"五清行动",认真落实服务"民营企业直通车"制度,完善市四大班子领导帮扶联系民营企业制度,真正把企业家当成自家人,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事,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双阳战略",一如既往支持华阳集团转型发展,持续深化市县国企改革。做实做强融盛集团和国资运营公司,盘活存量国有资本,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重大项目、重大事项提供强有力支撑。
同时,要提升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抓好教育、医疗卫生、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全力优化发展环境。
(六)实施开放格局重塑战略,拓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空间
一是聚力打造"六大节点",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积极谋划石太第三通道,争取"太原-雄安"高速过境我市,加快推动阳大铁路直达太原、北京,打造联通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要抓好京藏走廊通过我市的重大机遇,优化提升运输结构和能级,打造京津冀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的重要物流节点。要建立跨省域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区,强化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链供应链的对接协调,打造服务京津冀产业的生产配套节点。要发挥我市土壤富硒优势,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打造保障京津冀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应节点。要依托智创城7号等平台,探索建立人才服务平台,打造高技术人才交流服务节点。要依托我市气候、区位、饮食、文旅优势,发展"药医养健游"产业链,打造高品质文旅康养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