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工业发展综述-10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744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5分钟

目录

1.挺起工业"硬脊梁"迈向发展新高地--我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

2."工业强市"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8

3.2022年10月汽车工业产销综述 13

4.工业强州步履铿锵--XX州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16

5.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1

6.强工业行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综述 24

7.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新时代机械工业发展综述 29

8.挺起工业"硬脊梁"迈向发展新高地--我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39

9.稳舵奋楫势昂扬!XX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综述 45

10.奏响工业高质量发展最强音--XX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59

挺起工业"硬脊梁"迈向发展新高地--我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五月的浦江,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滚滚热潮: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车辆往来、焊花四溅;招商战场上,干劲十足、捷报频传......

这里,赶超发展的步伐铿锵而坚定。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存量与提增量并举,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以产业发展打造新高地,以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以项目投资增强新动能,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和行业"隐形冠军"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势头正劲。

制造业已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透过数据看变化:2021年,我县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大关,达到554.08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48.25亿元,同比增长30.1%,与2017年相比翻了一番,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31亿元,同比增长17.1%,且连续九个月增速排名全市前三。

一、壮大规模产业量质双升

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制胜的"牛鼻子",就在于先进制造业。

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一台台智能化设备马力全开、高效运转,工人正在全力赶制订单。作为一家集科研开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亚特新材料年产值达16.5亿元,同比增长67.33%,已成为国内包覆丝行业的技术领跑者和探索者。

近年来,通过实施"年产4万吨新型锦氨空气包覆丝技改项目"等技改项目,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今年1-3月份实现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28%。

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需要亚特新材料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头行动,更需要各个层次的企业奋勇争先,才能由"参天大树"形成"生态绿洲"。

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筑牢"四梁八柱"。我县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启优化产业结构、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点点"盆景"不断汇聚成为"风景"。较之2019年,2021年我县规上企业数实现翻一番,由200家达到534家;国高新企业翻一番,由20家达到79家;全县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41家,比2020年增加10家。

追求量的增长,更追求质的提升。2021年,丰安齿轮、杭机股份、艾杰斯生物等14家中小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三思光电和万赛汽车零部件两家企业成功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实现零的突破。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显现:2021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1.52亿元,占GDP比重38.7%,对GDP贡献率达到56.3%。

二、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红颂新材科技有限公司的指挥室就是企业运行的"智慧大脑"。该公司通过智能工厂改造提升,企业运营决策系统实现生产、运营一屏掌握,货车排队叫号、业务接单报表、仓库存量、待送纸板的数量与区域等智能信息一目了然,已实现瓦线干、湿两条生产线自动化。

通过拥抱"数字化",红颂新材实现全业务过程管理可视化、智能化,大大提升管理水平、运营能力和周转效率。据统计,生产效率提升40%,人员配置可减少63%,综合能耗降低10%左右,仓库流转效率和物流周转效率都将达到90%以上。

创新、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县坚持实施科创兴县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激活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

一方面,我县以转型升级做优存量,按照"1个部门10家企业1个行业协会1所科研院校"的组织架构推行"链长制",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县以科创驱动增强后劲,出台科创25条新政,以实实在在举措支持科技创新。

在浦江,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技术升级成为诸多企业的选择,创新赋能为浦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天晨胶业2021年投入1.1亿元进行改造创新,实现多环节智能数字化控制,实现"机器换人";圣力工贸成功研发锁具生产自动化设备,从人工装配到自动化装配,生产效率是原来的7倍;亿通塑胶投入1500万元建设新生产线,项目全面建成投产预计可年产1万吨高分子材料;中宝机械经过数字化改造,产品A等品率超过98%,计划与订单的匹配度提升30%;万赛汽车零部件建设智能工厂,操作流程实现数字化运作,2021年销售收入超过2.3亿元,同比增长45%......

通过把落脚点放在智能制造上,浦江制造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总额7.98亿元,增幅76.7%,全市排名第二;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为24家、125家,均创历史新高。

三、招大引强汇聚发展后劲

重大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县将重大制造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实行精准专业化招商,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着力补链、强链、延链,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和项目涌进浦江,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形成产业集群。

虽然近期阴雨绵绵,上海亥博年产2.5万吨光伏组件用硅胶及3600万平方米胶带项目现场,工人、机械紧张忙碌,项目方正紧扣时间节点,抓紧施工建设。目前,项目已完成厂房和研发楼主体结构,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预计7月份进行试产和量产准备工作。

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主要研发和生产胶粘剂及胶带制品,同时为配套企业提供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的设备和材料。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亿元,年税收可达1200万元。作为光伏产业链企业,上海亥博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完善我县光伏产业链条、壮大产业体量。

县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水晶、绗缝、挂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5G信息、光电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优培强,着力形成"33"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挺起浦江工业的坚实脊梁。

近年来,我县做实做好"固链、强链、补链、延链"文章,紧盯5G信息、光电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招引了赛伍技术、杭机股份、三思光电、极道科技等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项目要引得进更要落得下。在推进项目中,我县深入开展"暖企助企服务年"活动,围绕重大产业项目,明确责任单位负责,以保姆式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达效。

数据显示,2021年,我县共招引项目37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15个、20亿元以上项目3个;重大产业项目到位资金34.2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到位资金19.7亿元。今年一季度,我县成功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个,其中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个;落地2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个。

抢眼表现,带来抢眼成绩。奥隆机械年产95套纺粘针刺无纺布设备生产线建设项目、机场照明与智慧照明产线迁移项目、安通智汇谷?浦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一大批项目均已落地开工。在招商项目的不断加持下,浦江产业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实体经济的根基愈发稳固。

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已经打响了制造业起跑的"发令枪":要聚焦工业经济这一浦江发展最大短板,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2347"三年计划,推动工业经济量质并举实现双提升。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丰安大地上,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在壮大、质量在提升、后劲在增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热潮正在掀起。

"工业强市"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财富之源、就业之本、发展之基。如今,放眼滕州,日新月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生根的重点项目、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处处涌动着蓬勃的朝气,正带动着滕州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工业强则滕州强,产业兴则滕州兴。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抓工业、抓大产业'的鲜明导向,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陈永生在多次会议、调研活动中反复强调。

5月27日,我市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工业强县。这是我市获评全国治理能力百强县、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后的又一块金字招牌。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去年以来,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驱动,优化政务服务,推动全市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增速加快、总量稳步提升、集聚优势巩固、发展活力增强。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位列枣庄五区一市首位;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实现686.3亿元、70.6亿元,昂首阔步迈出了"工业强市"的坚实步伐。

一、领航企业培育扬起产业"龙头"

仲夏时节,威达重工高端智能重型数控机床装配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幢恒温恒湿的高标准厂房已经初具雏形。该项目采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将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工厂数据大脑紧密结合,实现产业链协同赋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稳定性。"我们倒排工期,加班加点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让产品更具核心竞争力,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叫响品牌。"威达重工副总经理雷祥元满怀信心地说。

威达重工是我市高端装备的龙头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全国机床行业30强、全国机床出口10强,连续三年荣获国家机床行业最高奖"春燕奖"。

一叶知秋,威达重工的飞速发展,只是我市"链主"龙头企业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加大龙头骨干企业扶持力度,实施领航企业培育。鲁南化工、联泓新科年营业收入双双突破百亿,进入2021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前100强,联泓新科成功在A股主板上市。全市年营收过10亿元工业企业发展到13家;19家企业入选枣庄市"双30"工业企业。

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百项企业技改"工程,重点推进总投资51亿元的山能鲁化己内酰胺等100个重点技改项目,5个项目列入省重点,20个项目列入省导向目录,57个项目已完工。在全省县级率先设立首批2亿元技改基金,2家企业获技改基金资金共计5800万元,8家企业列入第二批备选名单。深入推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7个产品入选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项目。

二、聚焦补链强链产业结构"更优"

己内酰胺项目的投产,对鲁南化工这一老牌企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味着企业正式迈进高端化工产业。而聚合顺作为新材料产业的头部企业,选择把生产基地放在滕州,正是看中了己内酰胺项目的发展前景。"通过这一产品把传统煤化工产业延伸到高端化工和新材料领域,产品附加值提升了8倍,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鲁南化工常务副总经理李志远告诉记者,目前鲁化已经形成一条从原材料生产到切片制造,再到下游纺织行业一条龙的产业链。

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壮大,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经济发展形势的准确研判、对发展定位的科学谋划。

我市大力实施"强链、建链、补链"工程,夯实专班专抓,编制完善产业链图和招商引资路线图,强化与世界500强、央企省企、行业领军企业合作,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优势产业规模不断膨胀。高端装备产业以数控机床产业为重点,把"以企引企"作为"沿链招商"的重要方式和路径,在打造数控机床和金属制品两大产业链上攻坚突破。高端化工产业依托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大力推进总投资57亿元的基础设施综合提升项目,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鲁南化工、联泓新科为链主的"氨基"和"醇基"两大产业链,纵深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下游方向发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年营收分别实现280亿元、300亿元,中小数控机床、煤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先后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我市还围绕产业链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中小企业集聚要素资源,深耕主业,弘扬工匠精神,开展精细化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控,聚焦特色优势,形成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依靠技术的独特性、巧妙性、关键性,抢占更多细分行业市场份额。去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2家,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瞪羚企业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小巨人等企业发展到50家。

三、提升服务效能激活一池"春水"

"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5天内必须拿出解决方案。"近日,在三维重工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现场,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刚就负责人提出的供电、土地等9个方面遇到的难题,责成市自然资源等部门当场拿出解决方案,目前问题已全部得到妥善解决。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全力提升服务质效,营造舒心创业、安心发展的优良营商环境,让每一位投资商专心创业,这既是企业家们纷纷来滕州投资的重要原因,也是滕州打造工业强市的根基所在。

我市建立了市领导帮包镇街、镇街部门协调联动的"企呼政应、接诉即办"企业诉求解决机制,面对企业和项目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实施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实施差别化资源配置政策,集中力量推动资源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持续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把各级政策汇编和申报指南送到每一家工业企业,让企业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真正让"真金白银"落到滕州。

2022年10月汽车工业产销综述

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恢复向好,保持在合理区间,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加快落实,汽车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有助于汽车市场实现全年稳增长、稳预期目标。

10月,汽车产销延续平稳发展态势。当月产销分别达到259.9万辆和250.5万辆,环比下降2.7%和4%,同比增长11.1%和6.9%。受疫情多发散发等影响,终端市场承压,环比呈小幅下降。由于车辆购置税减征政策的持续发力,同比依然保持增长势头。

1-10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224.2万辆和2197.5万辆,同比增长7.9%和4.6%,增速较1-9月分别扩大0.5和0.3个百分点。

10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3.4万辆和223.1万辆,环比下降3.1%和4.3%,同比增长16.9%和10.7%。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四大类车型除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微增外,其余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多功能乘用车(MPV)产销降幅更为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呈较快增长,其余两类产销呈两位数下降。

1-10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955.1万辆和1921.8万辆,同比增长17.3%和13.7%。乘用车市场在购置税减半等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汽车出口势头良好等因素拉动下,自6月份以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保持较快增长,其他两大类车型呈现不同程度下降。

10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5万辆和27.3万辆,产量环比增长0.8%,销量环比下降1.8%,产销同比分别下降22.7%和16.2%。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货车产量微增、销量微降,客车产销均呈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产量小幅增长、销量小幅下降,货车产销均呈明显下降。

10月,在货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重型货车和轻型货车产销呈不同程度下降,中型货车产量明显下降、销量微增,微型货车产销呈两位数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货车品种产销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在客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大型客车产销实现增长,中型客车和轻型客车产销呈不同程度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型客车产销呈现较快增长,轻型客车产量小幅增长、销量呈两位数下降,中型客车产销均下降。

1-10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9.1万辆和275.7万辆,同比下降31.7%和32.8%,降幅较1-9月收窄0.9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和货车产销均呈较快下降。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的属性,市场恢复难度更大,仍处于低位徘徊态势。

1-10月,在货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货车品种产销依然呈现明显下降;在客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型客车产销微增,中型客车和轻型客车产销呈现两位数下降。

10月,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月度产销再创新高,分别达到76.2万辆和71.4万辆,同比增长87.6%和81.7%,市场占有率达到28.5%。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三大类产销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燃料电池汽车增速最为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上述三大类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548.5万辆和528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4%。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10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共销售1898.3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4%。在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中,与上年同期相比,比亚迪股份销量增速最为明显,奇瑞汽车、广汽集团和吉利控股也呈两位数快速增长,上汽集团微增,其他企业呈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强州步履铿锵--XX州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1-7月份,全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9%,增速排名全省第7位。

这是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5.87亿元,增速8.9%;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3.4亿元,增速4.8%。

这是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现代化标准厂房里,机械高效运转;工业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抢工期......

曲线、数据、画面,共同勾勒出了我州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脉络,放眼XX大地,处处迸发着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与热潮,全州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优的良好态势。

一、科学谋划、锚定目标加快发展

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州抢抓政策叠加机遇,结合XX工业发展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省上"强工业"行动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XX州"5540"百亿工业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培育产值达10亿元的企业5户、产值达5亿元的企业5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0户。1-7月,"5540"培育企业完成产值50亿元,增长29%,占全州规上工业产值的74%。

委托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分别编制的《XX州"十四五"制造业发展及民族特需用品和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规划》《XX州"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及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共谋划项目93个,总投资110.9亿元。根据州委打造"五个百亿级产业"的要求,完成了《XX州打造沿黄沿洮工业百亿级产业工作方案》,并制定了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总投资116亿元的71个项目和总投资16亿元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特色化改造项目建设。

筹备成立XX州建设"一带一路"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加快推进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特色化改造项目,加快方案确定的项目建设进度,继续落实"一企一策"、包片包户制度,确保每个项目有专人跟进,协调和督促项目顺利实施。

工业经济发展要抓好顶层设计。我州加快沿黄沿洮工业产业发展,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和沿黄沿洮工业百亿级产业工作方案,加大"一带一路"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奋力推进沿黄沿洮工业高质量发展。

二、百花齐放、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近年来,我州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皮革毛纺等优势加工业,改造升级中医药生产、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等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各项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走进广河县东西协作产业园的甘肃汉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厂房,工人们在现代化流水生产线上繁忙作业,琳琅满目的电地暖、电炕、穿戴用品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这是我州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一家高科技企业,不仅打破了XX州高科技企业匮乏的局面,更为工业产品逐渐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工业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转型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投资11.9亿元的甘肃建投绿色建材生态产业园项目、1.2亿元的凯帝斯电梯生产线建设项目、5000万元的东乡县方大丽明年产6000吨纯涤纶股线项目已建成投产;燎原乳业公司乳制品绿色化生产建设改造提升项目、方大九间棚公司东乡县金银花产业建设项目、俊林肉制品公司定点屠宰加工项目等13个项目已完成现有生产线特色化改造,实现绿色循环发展改造任务......

新兴产业的"轮子"转起来了,传统产业的"轮子"也在同步转动。近年来,我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市场适应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制造业产业结构向新型化、多元化推进,特色工业从产品种类单一、管理模式粗放、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向多元化、品牌化、集约化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发展。

同时,稳步推进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建立投资额500万元以上"三化"改造项目库,储备"三化"改造项目47个,总投资42.18亿元。建立完善传统制造、数据信息、清洁生产三大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推进"一带一路"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共计规划食品产业、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和原料基地建设项目等108个,总投资124.91亿元。

三、提升服务、营商环境逐步优化

服务做加法、审批做减法。"加减"之间,折射出我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的可喜成效。近年来,我州全力提升服务效能,营造舒心创业、安心发展的优良营商环境,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盘盘支持企业发展的"硬菜"先后出锅。

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14个市州的综合窗口平台和7个产业集聚区窗口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建立信息库与数据库,加大州内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州中小企业提供项目咨询、项目申报、技术咨询等各项服务;持续推广"甘肃省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服务系统",切实打通惠企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积极搭建政银担企融资平台,着力研究和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016年至2021年,累计向各商业银行重点推介融资需求企业六批次、511户,融资需求91.18亿元;向省工信厅推荐70户工业企业融资需求,需求总额10.588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政银企长效对接的新途径、新办法。

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完善研发平台,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深化与省内各院校的科研合作,围绕重点领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综合性、专业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近三年全州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达3亿元、年均增幅10%以上。

一个个工业园区、一个个重大项目、一个个龙头企业在这片沃土焕发出璀璨光芒,助推XX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XX正以饱满的活力,不断增强工业竞争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进入11月,气温骤降,但在阜新氟产业开发区,却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生产景象。

在辽宁天予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开展生产。在相隔不远的辽宁众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内,研发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着新项目的实验验证。

从10年前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到如今跨入发展的"快车道",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也恰是阜新工业经济10年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来自市工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7年的250.8亿元增长到410.8亿元,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增长到97户,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增长到11户,20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10年来,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园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新能源、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四个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氢能源、智能无人系统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逐步从粗放走向集约,由产业单一向多元支撑转变,有力支撑起阜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