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总结、2022年央企国企工作总结-53篇(第2/1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990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00分钟

当升科技证券事务部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近年来,公司在国资委党委、矿冶集团党委和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深入推进思想观念转变、公司治理模式转变及经营机制转变。公司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经营业绩连续3年实现高速增长。

"我们先后开展两轮员工股权增持计划。实施超额利润分享机制,使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员工保持激情与斗志,克服困难与压力,在为公司持续创造超额利润的同时分享公司改革发展成果。"当升科技上述人士表示。

近年来,央企的科创实力和研发投入得到稳步提升。截至9月30日,科创板央企24家,2021年合计实现营收1162.0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23.73亿元。截至2022年6月底,科创板央企总资产、净资产分别合计3056.12亿元和1657.08亿元,在全部科创板企业中分别占13.17%和12.15%。此外,2021年沪市262家央企研发支出合计3601亿元,相较2019年增长52.6%,年均增幅达23.5%。科创板上市央企已汇聚超过1.5万人的研发人才团队,累计获得发明专利超过7000项。

广发证券策略研究团队认为,央企高股息、高分红的特性,使其具备相对稳健的投资回报率,安全垫可更好抵御市场冲击。2010年以来,央企整体股息率长期高于A股整体。截至9月16日,A股央企整体股息率为3.3%,显著高于A股总体的1.9%,高股息特性使得央企具备更显著的安全垫。

二、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入

近年来,央企深入实施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企业间同一业务或同质业务的整合。在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市央企上市公司共实施

31家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合计4345.47亿元,分别占深市整体的12.75%、

41.23%,一批体量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相继落地。例如,天山股份整合中国建材旗下水泥资产,交易金额为深市历史第二大,公司资产和产能规模跃升行业首位;中信集团将特钢资产注入大冶特钢,实现集团特钢板块整体上市,成为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专业化特钢上市公司;全球装机量最大的风电运营商龙源电力吸收合并ST平能,实现国家能投集团新能源板块整体上市及龙源电力回归A股。

2018年以来,深市央企通过收购民企,实现双向混改案例共12单,涵盖机械设备、建筑装饰、电子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央企与民企战略互补、共赢协同融合发展,提升了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深市央企还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以混促改,2021年有13家公司新引入了持股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例如,西部建设通过非公开发行引入战略投资者海螺水泥,双方合作实现了混凝土行业龙头和水泥行业龙头的强强联合;东华科技借助非公开发行引入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陕煤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活力。

混改试点企业在资本市场也受到持续关注。2021年2月,国企混改试点首家单位中国黄金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交易以来,上市公司已逐渐成为国企混改的主要载体,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支持。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三季度末,沪市央企共披露重组方案50家次,涉及交易金额约2870亿元。完成非公开发行28家次,募集资金约1009亿元。例如,中国宝武集团下属宝信软件、

宝钢包装分别开展重组,置入集团优质资产,交易金额超过20亿元,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主业,提升综合竞争力;中国能建换股吸收合并葛洲坝,实现A+H两地上市,有效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完善治理架构和决策机制;冠豪高新吸收合并粤华包B,解决B股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加速打造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国际化纸业集团;中远海发作价36亿元发行股份收购控股股东下属资产,进一步做大做强集装箱制造业务,整合优质产能与客户资源,并彻底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记者还获悉,中国建材集团2020年以来积极推动旗下中材国际、宁夏建材、祁连山等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完善公司产业链,消除同业竞争,实现行业深度

整合,目前方案正在平稳推进过程中。

与此同时,沪市央企积极利用分拆上市理顺业务架构、突出主业优势,目前已先后有9家央企披露分拆方案。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能建、中国铁建等建筑央企,均选择将下属设备制造、工程设计等业务相对独立的子公司进行分拆,打造专业化上市平台,实现业务聚焦,拓宽融资渠道。中国铁建于2019年12月披露沪市首单分拆上市方案,子公司铁建重工已于2021年6月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约42亿元,有效巩固其在掘进机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中铁有关负责人表示,分拆上市前,公司管理层认真研究了"为什么分拆、分拆什么、分拆到哪里?"这三个问题。资本市场给予中国中铁的估值都是按照低估值的建筑业给予,并不能完全体现中国中铁全部业务的内在价值。最后,通过调研筛选,公司发现高铁电气具有明显的科创属性,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创属性等要求,最终选择将高铁电气分拆至科创板上市。

三、提高决策效率,实现"放活""管好"相统一

近3年来,A股沪深市场央企的制度建设持续优化。公司治理水平不断向好,切实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改革有效落地,长效的激励约束进一步发挥效力。

记者统计,2021年,沪市共有28家央企披露股权激励草案,涉及激励股份10.31亿股,以定向发行股票作为主要股票来源,激励对象涉及董监高和核心技术骨干人员等,激励价格最低达到5折;2022年1~8月间,沪市央企新增宝钢股份、中国联通、中国化学等6家披露股权激励草案。

央企国企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2021年,中国能建成功实施自组建以来规模最大总部岗位公开竞聘机制,南方电网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成为常态,激励干部队伍的担当作为。

接受采访时,中国巨石方面介绍,为进一步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监管体系,激发企业活力,2021年,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建材集团在国资委的指导下创新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国有股东在经理层成员管理、投资等方面实施差异化授权,将企业经营中最关键的选聘用人权、投资决策权回归到企业的董事会,减少了决策程序,提高了决策效率,体现了"放活"与"管好"的统一。

在深市,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53家央企实施了63单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家数占深市央企的28.96%,激励总数达13.52亿股(份)。以2021年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为例,深市央企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平均为5.88年,高于深市平均水平4.62年。央企也充分利用股权激励工具的灵活性,激发员工创新创业活力,2021年以来,有中建环能、机器人等3家创业板央企创新性地采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实施股权激励。

"在改革之初,我们也面临一些突出难点,比如说,新药研发周期长,需要做好高投入高风险与短期业绩压力的平衡。创新领域面临人才短板,核心人员稳定性亟待加强等等。"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华润三九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公司首次推动实施《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引导管理层与核心骨干员工关注企业长期价值,激励对象向科研骨干人员倾斜,有效激发了公司的科技创新动能,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吉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总结

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全省国资国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锚定"三个明显成效"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五化"闭环工作法,扎实推动改革工作全面发力、重点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阶段性成果和决定性进展。

一、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

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作为省国资委规范公司治理、授权放权试点企业,始终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体系为目标,以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配齐配强董事会为抓手,积极推动本级董事会及出资企业董事会建设。

"从公司总部做起,制定出台了议事规则及相应的权责清单。形成了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董事长白绪贵说,在今年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全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中,全国范围内选树了公司治理示范企业,运营公司、富奥股份成功入选。

公司通过持续推进内部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激发内生动力活力,有效发挥在资本运营、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截至2022年9月末,公司资产总额423.2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169.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42.4亿元,实现利润7亿元。

三年来,省国资委按照"党委会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要求,形成了"1+18"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坚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监管企业全部完成"党建入章",全部制定党委会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董事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董事会工作制度,实行董事会年度报告和外部董事专项报告"双报告"制度,邀请省人大、省政协、省纪委监委和省委组织部参与董事会工作评价质询。建立了外部董事人才库,监管企业集团和子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比例均达到100%。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得到保障,制定了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指引,监管企业全部实现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

二、国有资本布局更加优化

省国资委坚定围绕我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编制"十四五"全省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规划纲要,指导监管企业和市(州)国资规划编制,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万亿产业、千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中。

加快国有资本向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领域聚集。去年,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吉林省水务投资集团、吉林省铁路建设投资公司累计完成投资145亿元。松通、双洮、龙蒲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我省中东西"三大板块"实现高速连通。350公里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敦白高铁建成通车,沈白高铁全线开工。中部引水一期工程全线正式运营。

加快国有资本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力。吉林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所属富维公司的智能工业园项目建成投产,具备170万辆汽车座椅的生产能力,是全球最大的座椅数字化和智能化单体工厂。所属富奥公司成功并购德国ABCUT公司,解决了高强度紧固件"卡脖子"技术问题。围绕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还组建了16亿元国企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和3亿元长白山混改基金。吉林省能源投资集团加快65万千瓦风电和光伏项目建设,向新能源行业转型迈出关键步伐。吉林省旅游控股集团聚焦"生态、避暑、冰雪"主题,长白山和平旅游度假区、红松王滑雪场等项目加快推进。长白山森工集团编制了林业碳汇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努力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发展路径。

三、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作为省属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负责运营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315公里,

在建高速公路341公里,沿线下辖214个收费站、80个养护工区、84对服务区,职工1.3万人,实施改革压力大、难点多、涉及面广。

按照省国资委三项制度改革工作部署,集团梳理出涉及改革重点工作8项,具体任务分解30项。在涉及1万余人的定岗工作中,坚决破除身份界限、破除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最终有308名表现突出、群众认可的基层一线职工提拔到收费站长、工区主任、服务区经理等岗位;162名一线员工被选拔到管理序列岗位上;33名能力不强、民主测评末位的管理岗位人员被退出转岗。

通过三项制度改革,集团2021年较2020年人均利润增长62.04%,劳动生产率增长52.35%,改革经验被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典型推广。截

至2022年9月末,集团资产总额3024.3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1182.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9.6亿元,实现利润19.7亿元。

三年来,省国资委推动企业全面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将三项制度改革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权重由5%提至10%。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各级企业经理层人员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比例达到100%。全面推行员工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监管企业市场化招聘率达到100%。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监管企业全部建立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按照"效益增工资增,效益降工资降"原则,人工成本得到有效管控。灵活开展中长期激励机制。富奥公司对企业高管和研发骨干实施了股权激励。吉林森工集团霍尔茨门业、泉阳泉饮品等企业实施超额利润分享,将超额利润的20%作为团队特殊奖励。总的看,监管企业通过三项制度改革,以综合考评为基础的管理人员选用机制更加完善、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更加定型、以业绩考核为基础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更加成熟。

四、国资监管体制更加健全

扫码添加扣扣,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省国资委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围绕管好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全面推进立改废释,完善权责清单,推进职能转变,编制监管手册,基本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精简高效的监管制度体系。积极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监管比例达到100%。为加快构建全省国资监管大格局、一盘棋,出台了健全国资监管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目前,除长春市和吉林市单独设立国资委外,四平、通化、辽源、松原、白山、长白山管委会财政局均加挂了国资委牌子,未加挂牌子的市(州)均在财政局设立专门科室(中心)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基本形成了全省国资监管机构职能上下贯通、法规制度协同一致、行权履职规范统一的国资监管组织体系。

省国资委坚持把握监管重点,持续推动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的转变,实施"四个从严"监管。从严监管投资,严格规范企业主责主业,修订完善投资管理办法,强化投资后评价,全面推行投资全周期监管,违规投资、乱投资现象

得到有效遏制;从严考核奖惩,修订了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突出质量效益导向,强化分类考核,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兑现薪酬和进行职务调整;从严管控风险,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企业重大经营风险报告和预警制度,建立人民银行、证监局、国资委三方联动机制,着力防范企业金融风险;从严追责问责,修订了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明显增强。探索实施差异化监管,制定了履行多元投资主体出资企业股东职责实施细则。全面加强信息化监管,实时在线监管系统基本建成。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吉林省国资国企将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下大力气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发展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浙江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总结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

10月21日,记者从全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攻坚工作会议上获悉,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改革台账任务,并在2021年度全国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中获评A级。

三年时间,浙江国企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在战略支撑功能、体制机制创新、国资国企规模质量、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动力活力等领域实现了新突破。

浙江"国字号",正展现出一副更为生机勃勃的新面貌。

一、新任务是什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日前公布,物产中大、杭钢集团、浙江省交通集团3家省属企业上榜,数量创历史新高。去年首次入榜的省交通集团,今年排名大幅跃升131位到第302位,在我国省级交通投资类集团中排名第一。

交通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融资来源单一,上榜实为不易。省交通集团的"秘籍",就在改革中。

"三年行动开展以来,我们形成以交通投资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交通建设的新格局,走出一条依靠改革创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新路子。"省交通集团负责人表示,今年1月至9月,交通关联业务和产业金融"两翼"经营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集团的91.4%、86.5%,有力反哺了交通主业。

省交通集团并非个例。从2020年起开展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六大方面56项具体任务,激发起全省国资国企的改革动力、发展活力。

不仅"塔尖"的世界500强企业从1家增至3家,"腰部"和"底盘"的国资国企也更加稳健强大。数据显示,到今年9月底,25家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9.6万亿元、净资产达1.3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万亿元、利润总额965亿元。省国资委监管的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20432亿元,首破2万亿元;全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至67家,"千亿级"企业达34家。记者获悉,我省接下

来的国资国企改革,将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新布局怎么样,进一步向重点领域集聚

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8月18日,由省农发集团牵头,整合相关省属种业资源、国有企业资产组建成立浙江省种业集团,推动种源自主可控。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国有经济如何调整布局?省种业集团的成立,就代表着改革的方向:向重要领域和优势产业集聚,聚焦基础设施、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等领域,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近年来,浙江在推进高速公路、铁路资产和全省港口、机场资源等战略性重组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农业、环保、人才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专业化整合。省人才发展集团、省自然资源集团、省石油公司、省数据管理公司、省医疗健康集团、省环保集团等一批重点产业发展平台相继组建,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点领域集聚。

2020年以来,省属企业完成各类投资超5000亿元,有力保障了一批重点工程和产业项目顺利建成;实施国资国企勇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主力军"136X"行动,建立省属企业支持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库,已入库项目291个,总投资额超2800亿元。

更多国企资源,被投入到创新强省战略中。今年6月,由省属国企浙江省能源集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白马湖实验室,在杭州物联网小镇正式成立,成为浙江省实验室阵容的新成员。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民营经济为"金名片"的浙江,国资国企无论是发展壮大,还是调整布局,都不是为了与民企争利,而是要与民企一起"做大蛋糕"。如"杭州国资"刚设立一年、千亿元规模的杭州创新基金,不仅与红杉资本、泰格医药等民营资本合作成立产业基金,还投资了零跑汽车等民营企业项目。

"三年行动让国企服务'两个先行'等全省大局的能力更强,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相得益彰、共生共荣的关系更紧密。"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三、新动力在哪里,积极转变体制机制

混改、数改通过转换体制机制,三年行动中,国企取得市场化改革的新动能。

从混改到上市,成为浙江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我省先后完成全省5家国家混改试点、9家员工持股试点,推进5家国家"双百企业"、20多家

"科改示范企业"深化改革,向社会集中推介48个混改项目。截至9月底,省属企业混改户数达1700余户。8月16日,国内聚乳酸龙头企业海正生材在科创板IPO上市。这是三年行动以来,浙江新增的第19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人的能动性,也在"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下,被极大地激活起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成了国企的新常态。如浙能集团率先完成1356名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今年共有65名管理人员被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员工基本薪酬与绩效薪酬的比率从7∶3调整为3∶7。

浙江国资国企更是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以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建立"1+3+N"国资国企数字化改革体系,发力智慧供应链、智慧交通、智慧文旅、未来工厂、产权交易生态链、数字产业化六大重点攻坚赛道。"巨化集团的未来工厂,一次性投入1.2亿元,但每年的回报超过2个亿。"巨化集团董事长周黎旸告诉记者,企业尝到了数字化改革的甜头。

国企改革攻坚之路还将继续走下去。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董贵波表示,对于我省在三年行动中暴露出的问题,要有斗争精神,坚决下狠功夫加快解决;对已初步建立或初见成效的改革制度,要深入研究提升;对还没解决的、制约企业改革发展的瓶颈,要加大探索突破力度,做好三年行动"后半篇文章"。

河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总结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如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收官之际。回头盘点改革进程,河北国企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专业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每一年都有新举措、新收获。目前,河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已经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运作方式、专业化竞争优势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更成熟

去年底,河北省国资委集中选聘37名外部董事,到河钢集团、开滦集团、冀中能源集团、河北港口集团等12家省属国企任职。这37名外部董事按照"一企一策""人岗相适"的原则选聘,包括省属国有企业退休人员、行业专家、知名院校学者和高级律师等。

河北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光表示,推行外部董事制度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规范董事会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需要,其目的是实现董事会内部制衡,优化董事会结构,有效提升董事会决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在市场化经营机制建立过程中,河北牢牢牵住"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这个市场化改革的"牛鼻子"。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按照"一人一岗""一人一表"的方式,做实岗位聘任、目标制定、绩效考核、薪酬兑现、岗位退出等关键环节,监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经理层成员全部实现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河钢集团、河北建投集团等在子公司选聘职业经理人30名。

"只有把激励机制搞活了,才能筑巢引凤,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和潜力。"李光称,河北省国资委制定实施了监管企业中长期激励指导意见,督促企业统筹运用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和项目跟投等方式强化正向激励,有效激发了骨干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活力和效率的提升。

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运作更灵活

近日,河钢集团与韩国浦项基于良好战略合作关系,签署了新的五年全面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不断拓展钢铁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战略合作新空间。此前,河钢集团就将韩国浦项作为战略投资者引入实施混改,双方合资汽车板项目于今年初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41.25亿元。

河钢集团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还引入了普瑞特冶金、金蝶软件、达涅利等战略投资者做优主业,在邯钢老区退城搬迁中引入了民营资本,加快建设新区。这是河北国企实施混改的一个缩影。

"引入社会资本,坚持以混促改,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开展三年行动,河北国资国企正加快形成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李光说。

上市是混改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河北省国资委设立了上市工作专班,联合专业机构全面摸排上市资源,建立台账、分类培育,着力破解"不想上、不能上、不会上"的问题,加快推动优质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加速发展、转型升级。近三年来,新天绿能回归A股,财达证券A股首发上市,三友集团资产证券

化率达到98.32%。

同时,积极推进创新业务板块分拆上市,承钢钒钛、三友硅业、华药新药、华药华坤等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三、坚持专业化和创新性导向,企业更具竞争力

今年7月,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和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发布重大事项提示性公告,称河北省将实施港口资源整合,拟组建河北渤海港口集团。标志着河北港口省级整合正式按下启动键,为河北港口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专业化能力和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国企改革深入推进,河北省国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河钢集团探索出"特厚钢板调质热处理装备技术",钒产品纯度达到99.9%;华药集团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成为获批上市的国家一类生物药;三友集团第三代绿色纤维素纤维--莱赛尔纤维生产技术获得四项国家专利为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河北省国资委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开展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抓研发投入刚性增长、创新项目建设、研发平台培育、人才引入留住、科技成果转化、目标考核、正向激励、容错等八大机制,确保"十四五"前三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以上;"十四五"末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以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