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人才工作总结-27篇(第2/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87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30分钟

一、紧跟总航向,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不断完善

万山磅礴有主峰,千帆竞发有领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惠州上下始终紧紧跟随、笃定落实。

一是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近年来,惠州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二是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2017年市县同步由党委书记担

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去年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今年9月制定出台《中共惠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等制度,有力保障了人才工作向着正确方向扎实迈进。

三是加强人才工作系统谋划。紧紧围绕加快构建惠州高质量发展格局,坚持人才工作向中心聚焦、向大局聚力。过去五年统筹实施"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去年开始超前开展"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今年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着手编制《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惠州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惠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评定和举荐办法》等,"意见+规划+方案+配套"的"四位一体"顶层设计体系业已形成。

四是持续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突出引导人才矢志爱党爱国、创新创造,市委带动政协、统战等部门定期组织人才座谈、联络感情、倾听需求,组织16批专家人才赴红旗渠、井冈山等地开展国情研修,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去年底惠州市欧美同学会正式成立,目前已吸引300多位惠州海外高层次人才,人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随着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确保了新时代惠州人才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惠州、留在惠州、扎根惠州,成为惠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二、栽好"梧桐树",积极构建引才聚才"强磁场"

在惠东县稔平半岛现场,"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两大科学装置进入建设攻坚期,"国之重器"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开。

"两大科学装置建成后,能更好地吸引国内外科学家来惠开展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胡正国说,"相信这两大科学装置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将日益凸显,极大地提升惠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人才平台是惠州招揽英才的"梧桐树",也是成就人才事业的"大舞台"。惠州紧抓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抢滩落户的重大机遇,积极构建引才聚才"强磁场",全面构筑人才竞争新优势。

在持续用好博士后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海外人才工作站等传统优势平台的基础上,惠州依托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

室"两个重大平台"不断加大引才聚才力度,三年建设期内投入12亿元支持东江实验室建设,为两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配套人才安居住房500套,给予购房补贴约3.77亿元,为科研核心骨干、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实验技术人员提供100名员额编制。

截至目前,"两个重大平台"已吸引12个高端科研团队入驻,集聚了包括夏佳文、张锁江等院士在内的400多名科研人员,申请获得国家项目1个、省级项目8个,扶持资金近亿元。预计2026年全面建成运行后,将长期吸引超1000名全球科研人员来惠交流合作。

产业是人才之基,人才是产业之魂。近年来,惠州坚持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之路,围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精准引才、靶向聚才,不断提高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契合度。

伟乐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仲恺高新区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主要从事视听专业传输,2005年从一间办公室、3个人创业起家,现已发展成为视听领域的"隐形冠军",客户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惠州产业基础好,对人才非常重视,在超高清显示领域有完整的产业链,对伟乐这样的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有利。"伟乐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伟华说,"近年来公司通过产业发展吸引了一批研发人员,这些人才都是公司精彩视频传输的'幕后英雄'"。

随着埃克森美孚、恒力(惠州)PTA等重大石化能源项目先后落地建设,"惠"聚人才的强大势能迅速彰显,近1.5万名石化能源人才涵盖石化产业上下游全链条。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等"3+7"工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吸引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达40余万名。

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交织融合下,八方优才纷纷"惠"聚,在这片沃土扎根成长,强大的"人才引擎"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三、推进"大工程",推动人才引育向系统性转变

"惠州是一个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的城市,也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强,所以选择在这里扎根奋斗。"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结构仿真工程师何联说。

求贤若渴,唯才是用。惠州积极应对人才工作形势变化,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有力举措,推进各类人才聚"惠",逐步形成一些富有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

2013年以来大力推进"百名高才""天鹅计划""东江学者""首席技师"等八项重点人才工程,促进人才智力加速集聚;2016年开始实施"梧桐引凤工程""天鹅惠聚工程""博士惠聚工程"等"十大工程",助力破解转型发展难题;今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实施"惠"聚优才工程,推动人才引育从碎片化向系统性转变。

11月9日,由中共惠州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广东省惠州市2023年度选调生专题宣讲"和"惠州市知名企业专场招聘"在"惠"聚优才工程云平台开讲,邀请惠州10家名企在线直播带岗,短短两个小时就吸引了近万名大学生参与互动。

这是惠州推进"惠"聚优才工程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借助新打造的"惠"聚优才工程云平台,已引进近2万名人才,形成了攥指成拳的影响力。

"惠"聚优才工程主要包括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制造业人才培育、乡土人才振兴、青年人才托举、党政人才提升、各领域专业人才壮大等六大计划。在实践中,惠州坚持把品牌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升级"惠"聚优才工程,着力打造辐射大湾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工作"金字招牌"。

树品牌,引人才,催活力。更多的引才育才探索实践正在开展。

支持鼓励领军人才"以才引才",莱佛士制药首席专家叶伟平博士,一人单枪匹马来惠创业,最终带动一批新加坡、新西兰和北京大学的老师同学组团来惠发展。

充分发挥院校"人才蓄水池"作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人才培养力度,近五年培育人才达20多万名。

全力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2019年至今开展补贴性培训达47万人次。

今年2月,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抢抓机遇,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支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强市,再现英才聚"惠"盛况。

四、营造好氛围,近悦远来"生态圈"越来越优

"住进人才公寓,避免了市区、大亚湾两头跑,可以更加专心从事科研工作了。"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院长肖定书说,她是重庆人,本科毕业后赴广州、香港等地深造,专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广州工作了一段时间,最后来到惠州学院任教。

2018年11月,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成立,肖定书任院长,并于2019

年住进大亚湾开发区金湾花园"博士楼"人才公寓。经过几年努力,肖定书带领团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获批纵向科研项目12项,企业合作项目超过30项。

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兴则事业兴。惠州爱才惜才、生态优良,宜居更宜业。近年来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品质内涵不断提升,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迈上新征程,惠州更加注重以最大诚意、最高礼遇、最优政策、最好环境,为人才在惠创业、实现梦想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真金白银"落实到位。投入1800余万元装修改造人才服务大楼,多措并举盘活近6000套人才周转房,在市中心核心地段新配建3万多平方米人才房,"惠安居""百贤府"等一批高端人才社区正加快打造。实施"战疫人才贷",助力10家重点人才企业获得低息无抵押贷款10.53亿元,为30家重点抗疫人才企业申请授信15亿元,为人才提供金融护航服务。未来3年,人才投入还将持续增加近20亿元。

真情实意服务人才。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为人才子女入学、安居、出入境办理等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惠州港澳青年科创园、惠州港澳台侨综合服务中心先后设立,为港澳台侨青年来惠创新创业提供更全面周到支撑服务,目前已累计引进项目58个,实现产业化落地项目5个。

激励机制更加灵活。出台专项管理办法,在编制总量内建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为承担重大任务的市直单位在满编情况下引进近80名高层次紧缺人才。积极推动向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用人主体充分授权,高薪聘用7名政府高级雇员充实重大项目专班。

硬平台与软环境并重,既为人才开创茁壮成长的天地,又为人才创造温暖如春的生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当前,惠州正处在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的关键时期,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要跑出加速度、实现新跨越,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才摆在优先发展位置。站在人才工作新的历史起点,惠州将继续勇立潮头、乘风破浪,厚植人才"惠"聚沃土,让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为惠州加快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咸阳市人才工作总结

(2022年11月2日)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咸阳,自古是人才向往和翱翔的地方。商鞅变法、郑国入秦兴修水利、张仪连横等历史典故均发生在这片人才沃土上。

新时代,新作为,离不开知识与人才的助力。

近年来,咸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省人才工作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基调,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完善政策体系,聚合高端资源、激发人才活力,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一、强化政策支撑,构建人才集聚新格局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我市创新人才制度,优化人才服务,打造了具有咸阳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强化党管人才,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举全市之力招引贤才。成立全省首家地市级科技工委,增设1个业务科室和增加12个人员编制,在市区县设立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强化制度建设,主动融入秦创原,出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关于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包)》《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大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建设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以更优惠的引才政策、更有效的聚才良方、更贴心的人才服务,吸引高端人才会集咸阳核心区创新创业。

--强化投入保障,投资10.3亿元建设与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创新港"零距离"相连的跨渭河大桥。投资约200亿元建设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提供8万平方米孵化基地、4.5万平方米专家公寓、2.5万平方米众创空间,为西安交大3000名学生提供教学、住宿场地,打造人才"栖息地"和创新"策源地"。设立5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1亿元的科创种子基金、1.4亿元的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加大政策的支持引导力度。

在此基础上,我市打出了聚才引才的"组合拳":

--主动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已与49所高校院所签订《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69所高校院所选聘133名"科技大使"作为产学研合作桥梁纽带,共吸引高层次人才2104名。

--建设"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形成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张敏团队、陕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巴宏波团队等236人组成的32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举办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咸阳),与高校院所人才团队共签订32项意向协议,合同金额1340万元。

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政策措施,我市营造了良好的引才聚才环境,提升引才聚才能力,积极为来咸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政策优势。

二、外引内育,打造人才发展新引擎

人才兴则咸阳兴,人才强则咸阳强。

我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将柔性引才作为破解人才"瓶颈"的关键举措。实施"兴咸人才计划"。计划利用5年时间,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0名(个),培育300名行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区域发展人才。

搭建合作"金"桥引才。去年10月,咸阳市在全国地市一级率先召开"人才兴咸创新发展"大会,与119家高校、76家科研院所和31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人才交流。签约合作科技项目371项,总投资642亿元。坚持一年一主题,聚焦电子信息、中医药等产业,连续5年举办高端学术论坛。

聘请"科技顾问"引才,向咸阳之外的院士发出招贤帖,集中聘请34名两院院士担任"科技顾问"。向咸阳籍在外院士伸出橄榄枝,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常态化联系咸阳籍在外院士15名。市财政每年为每名院士提供调研经费,鼓励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

设立招才分局引才,依托咸阳驻外招商分局,面向全国主要经济区和人才高地举行招才引智活动。去年以来,共招引科技创新项目16个,总投资6亿元。

建立科研"飞地"引才,实现共享人才资源,加速高端人才智力的承接转化,助推产业发展。中船重工第十二研究所地处兴平市交通不便、人才难留,通过在秦创原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走出一条人才研发在"飞地"、生产在兴平的高端引才新路子。陕西正泰集团与西安交大联合建设的智能电气创新中心,

聘请产业顶尖人才团队技术攻关,承担了44项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11项通过省级鉴定,新产品创收17.5亿元。

实施揭榜挂帅引才,面向全市300多家企业征集筛选确定37项技术难题,形成难题"榜单"悬赏4116万元,单个项目悬赏金额最高700万元,对外招引全国科研团队联合技术攻关,实现"难题攻关在高校(院所),技术升级在企业"的协同发展。同时,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奖励揭榜成功者。

凡是人才向往的地方,一定充满希望,如今求贤若渴的咸阳大地,紧扣"人才强市"良方,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高植梧桐,让人才尽享"新"福利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在咸阳大地竞相奔腾。

人才服务是个复杂的工程,要做到家,就要关注到各个层面、每个细节。我市坚持把做好人才服务作为留才重要手段,连续出台系列人才工作政策,在全市上下营造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在咸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带头走访慰问专家人才,春节以市委名义向全市专家人才和咸阳籍在外专家人才寄送《慰问信》。

加大资金支持,设立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列支1500万元,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载体建设。

给予省级"产业领军人才"最高100万元项目资助,招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发放5万元生活补贴。

开展暖心服务,修订《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管理办法》,将专家津贴由每月200元提高到500元。

出台《咸阳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细化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事项。

在咸阳高新区建立高层次专家人才之家,开展政策宣传、成果展示、会议洽谈、交流联谊等活动。

在咸阳市中心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实行全程专人陪诊服务,全方位、高质量服务专家人才。

站在新的起点,咸阳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情怀,诚挚邀请八方英才来咸共谋发展、共创未来,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

淄博市人才工作总结

(2022年10月22日)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展开新时代淄博经济社会发展的壮美画卷,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人才工作图景--设置12个人才专项计划,实施科技项目400余项,引育国家和省市重点人才工程专家424人,涌现"纺织面料颜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炼化含硫废气超低硫排放及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77个项目获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全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近年来,我市人才吸引力和集聚力持续走高,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的好态势不断巩固,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让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在淄博大地竞相奔腾。

一、党管人才格局持续完善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障。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

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我市顶格设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5名市级领导同志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22家扩增至27家,并逐一明确和落实116项党管人才职责任务,"高位推进"成为全市人才工作的鲜明特色。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是党管人才的关键。我市创新实施"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和"一部门一品牌"创建工作,在全省率先实施人才工作述职评议,纵向推进抓书记、横向推进抓局长,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在此格局之下,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既挂帅又出征,把党管人才落到实处。我市平均以两年为周期升级完善一次人才政策,出台淄博"人才金政50条""关心关爱企业家10条""青年创业25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等综合性政策文件,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逐渐成熟,具有"淄博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巩固。

二、人才队伍规模素质不断提升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淄博城市的复兴需要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需要创新驱动的不断赋能,而人才就是淄博城市升级突破所需的"第一资源"。

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我市完善全周期全链条全类别人才支持体系,人才队伍结构性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人才集聚态势持续增强--

积极抢抓海外人才和青年人才引进机遇,实施"产业人才领军计划",建立高校留淄奖励考核机制、大学生来淄体验等制度,近五年,市级以上领军人才年均引育60人以上并实现连续递增,提前近一年时间完成"三年十万大学生引进计划"目标任务,接续启动"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

不断拓展引才聚才新渠道,以多元化方式开展招才引智工作,让更多人才与淄博相互赋能、相互成就,成为"城市发展合伙人"。依托"血缘""地缘""行业缘""校友缘"等各种人缘关系"以才引才",设立"引才伯乐奖",鼓励人才积极成为淄博的"政策宣讲大使"和"引才大使",实现了"以才引才"良性循环。

目前,全市已累计培养首席技师、乡村之星、和谐使者、文化英才等行业拔尖人才737人,打造了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高端人才队伍。

三、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化

人才有活力,创新才有动力。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市聚焦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各方面,持续推进人才制度改革攻坚。先后出台了《淄博市分类推进人才评价的实施办法》和"人才贷""人才险"等40余个人才政策文件,有力破除了人才管理、引进、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架起了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2022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淄博人才工作若干措施》(淄博"人才金政50条"),紧盯人才发展最前沿和外地最新政策,在全国率先将中专生和中级工纳入人才政策,对在淄工作的中专、大专、本科、硕士支持标准全国最高。率先出台企业"中间人才"自主评价政策,打破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限制,对企业认定的"关键人才"给予重点支持。探索推出"双落户""金种子"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推动人才引育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了淄博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

四、人才平台载体搭建更趋多样

人才平台载体是人才承载力的关键,是成就人才的"梧桐树"。

近年来,我市聚焦提升人才平台承载能力,布局建设了科学城、大学城、创新创业谷"两城一谷",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落户淄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400余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5家、高新技术企业1027家,逐步形成创新创造的"燎原之势"。

依托校城融合、院士淄博行、高端人才淄博行、"双招双引"省外行、"淄博-名校人才直通车""青鸟计划人才聚齐"等引才活动平台,在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等地设立海外孵化器,与清华、上海交大、山大、武汉理工等高校院所共建241家科研平台,形成了覆盖全市主导产业的校城融合平台矩阵。

五、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日渐优化

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生态的竞争。"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淄博对人才的关爱,不仅渗透在服务理念,更流淌在发展环境中。

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念,我市着力建设"好学、好看、好吃、好玩、好创业"的"五好"城市和"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构建人才"引育留用"链条体系。

整合部门服务资源,组建淄博市"人才创新创业服务联盟",统筹职能部门、市场机构、专家人才等多方力量,为人才和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和"定制化"精准服务。成立淄博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联席会议工作协调小组,在全市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669名,建立全周期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开辟交通出行、子女入学、住房安居、就医体检等19类28项绿色通道服务。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全域筹建人才公寓项目2.1万套。在全国率先实行"政策找人、无形认证、免申即享"机制,用优质的服务"拴心留人",各类人才、企业零跑腿享受资金支持超10亿元,人才环境吸引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六、人才引领发展作用日益突出

引天下英才而聚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今,淄博正成为海内外各层次人才的逐梦之地。为解决产业技术难题,补齐智能装备产业领域人才短板,今年6月11日,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联合带领25家龙头骨干企业将产业项目对接洽谈会开到哈尔滨。5位专家进行技术成果现场"发榜",5家企业进行技术难题现场"发榜",现场对接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20余项,哈工大4位专家被淄博企业聘为"科技副总"。

"揭榜挂帅"就是能者上、智者上、谁有本事谁上,从实质上看,是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用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活力的一种科研课题分派机制和激励机制。

山东华成集团"高性能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发榜"后,在短短一个月内,就陆续有十几家大学和科研院所联系企业。经过充分论证、比较,企业于2021年7月底与巴渝学者、重庆大学魏静教授达成合作意向。目前,魏静教授已与企业联合申请专利5项,解决了关键"卡脖子"技术难题,其项目技术水平与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市已构建"寻榜、写榜、发榜、揭榜、荐榜、评榜、奖榜"全链条"揭榜挂帅"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揭榜挂帅"引才机制的实施方案》,面向国内外发布企业技术难题榜单55项,先后吸引27个专家团队与发榜企业进行对接,带动项目研发投入1.66亿元,加快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支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我市还在全省率先探索从高校选聘高层次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研究出台了《高校高层次人才挂任"科技副总"选聘办法》《淄博"科技副总"产业创新赋能行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高校创新理念前沿、高层次人才密集以及淄博工业门类齐全、企才匹配等优势,创新建立双向选择、自主评价、补贴激励、试用退出于一体的完整链条。目前,已有490名高校专家人才到我市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60余项、转化成果130余项,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近5亿元,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钦元教授挂职山东金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利用技术专长对酶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方式进行优化,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80%以上;济南大学付秀丽教授在淄博大亚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科技副总",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1个、申报专利技术12项、研发新产品3个。

谁掌握人才,谁就赢得了未来。今天,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淄博,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这个"关键变量"成为不断推动淄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临沂市近年来人才工作总结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

"人才"二字,寥寥数笔,却是活力之源、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市之基,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殷切期望。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打造"才聚沂蒙、智汇琅琊"人才品牌,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策体系,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保障,推进人才强市迈出坚实步伐。

一、党管人才,凝聚人才发展合力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人才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我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

随着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组织、人社、科技等30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

市委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市人才工作集团与市委组织部共同建立"党管人才、部门服务、市场赋能"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工作机制: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负责全市人才规划、政策制定;人才中心承担人才发展、服务等具体业务;人才集团"四有四创"经验做法开创了沂蒙老区市场化、专业化引才育才留才的新局面,获评全国人才工作优秀案例。

我市把党管人才具体落实到党爱人才、党聚人才、党兴人才上,在全省率先出台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2条,才聚沂蒙23条等"一揽子"新政。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逐渐成熟,具有临沂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巩固。

二、精准引才,构建人才聚集新高地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我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全力推进人才工作,以一个个海纳百川的良方,广聚天下之英才,人才工作步履坚定、阔步前行。

--项目引才。我市围绕重点企业开展人才、技术需求调研,举办"高层

次人才沂蒙行""长三角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外国专家沂蒙行"等活动,精准引进高端人才。遴选全市首批20家重点用人企业,拨付专项经费用于企业急需人才引进,建立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出台"人才飞地"建设管理办法,拿出真金白银补助"招贤纳士"。

--平台招才。聚焦青年人才支撑,实施"千名学生进国企""临沂-名校直通车""青鸟计划、才聚沂蒙"云招聘等活动,制定"沂蒙优才"引进计划,搭建青年人才招引平台。

--乡情聚才。聚焦在外人才回聚,实施"沂蒙英才回聚行动",编制《临沂在外人才名录》,收录各类人才1万余名,先后组织举办儒商大会"情系沂蒙"恳谈会、"院士专家沂蒙行"等人才活动50多场。

三、高质育才,厚植人才创新创业"沃土"

人才培育必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才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切实发挥作用。我市深入实施"产才融合"模式,汇聚各方人才,靶向育才用才,发挥服务效能,让人才精准发力,产业之路提质增效。着眼科技领军人才。以科技领军人才作为重点,累计引育省泰山产业领军

人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项目600多个。

培育"沂蒙"系列人才。我市高质量推进"沂蒙"系列人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形成"齐鲁"系列人才梯队,累计培养各类本土人才1500余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79万人。实施企业家队伍素质提升工程,设立企业家日,评选"行业领军企业家",举办沂蒙企业家大讲堂,提升本土企业家能力水平。

竞赛推荐育才。通过举办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打造"创业沂蒙·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品牌,采取以赛代评的方式,筛选优质人才项目落地,目前已举办两届,评选优质获奖项目60个。

四、创优环境,营造近悦远来"生态圈"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近年来,我市以更加精准精细的服务凝聚人才,不断增强人才黏性,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要为人才搭建更专业的舞台。我市立足人才发展需求,积极创建各类科研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248个,兰陵农业(蔬菜)产业专家服务基地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临沂应用科学城被评为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

要破解人才创新创业融资难。我市探索建立"人才贷"、人才创投基金等金融产品,目前累计发放"人才贷"2.38亿元,募集社会资本1.3亿元。成立科创风投资本联盟,42家风投机构与50家企业达成124个投资意向。

让人才"安家"更"安心"。我市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体系,发放"沂蒙惠才卡",让高层次人才可便捷地享受到户籍、住房、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29项优惠政策和17大类27项便利服务。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未来5年临沂人才工作提出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完善全谱系人才支撑体系"的部署要求,传递出重视人才、渴求人才的强烈信号。今后,我市将以更加完善的人才政策,更加优良的人才生态,更加高效的引育机制,更加贴心的服务保障,努力打造人才汇聚、创新创业的沃土,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为推动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人才工作总结

(2022年10月14日)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创新实施"巴山优才计划""百千万引才工程",为加快"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十年来,"人才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人才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全市人才事业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坚持党管人才,提升事业凝聚力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巴中市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的首要位置来谋划推动。

隆重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确立未来人才工作由重引进转向引留并重、为我所有转向为我所用、招引个体转向招引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面向党政机关转向面向重点专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四个转向"总体思路。出台《巴中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及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晰未来五年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重点任务,确立"5311"聚才目标。

升格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月调度、季通报、半年总结、年终述职"运行机制,推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市县(区)联动述职等机制,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出席各类人才座谈交流、评选表扬、走访慰问等活动,示范带动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切实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广大人才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深怀爱国之心、深耕革命老区,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

二、坚持政策为先,提高区域竞争力

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政策和环境的竞争。十八大以来,我市紧扣人才发展核心环节,把人才政策创新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站在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宏观视野来思考筹划人才发展政策,对标发达地区创新人

才吸引、使用、评价、激励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人才政策服务产业发展、民生发展的实效性、针对性,构建起全方位支持人才创业、鼓励人才创新政策体系,切实把巴中打造成人才实现梦想的创业热土、发展沃土。

2015年,出台《巴中市引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激励暂行办法》,建立起引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激励政策体系。

2017年,出台《关于实施"巴山优才计划"的意见》,科学设置"十三五"时期人才工作重点任务、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实施人才发展"五大工程""七项改革",推进63项重点任务落实。

2021年,出台《关于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的通知》,紧扣"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大幅提高人才政策待遇,将正、副高级职称人才,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安家补助分别提高到25万元、15万元、20万元、10万元,最高增幅达102%。

2022年,出台《巴中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服务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发展暂行办法》,聚焦"1+3"主导产业发展,采取"岗编适度分离"方式,引导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集聚。

三、创新引才模式,开辟人才引进快车道

奔赴知名高校专项引才,提高薪酬待遇吸引人才,端口前移引进人才,推行柔性引才模式,实施乡情聚才行动在不见硝烟的"引才大战"中,巴中市委市政府创新多种引才模式礼遇人才,各类优秀人才由四面八方向着革命老区奔赴而来。

2015年,组织全市企事业单位拿出58个岗位,参与省委组织部赴国内知名高校公开引进人才活动,开启知名高校引才之旅。

2018年,启动首届"智汇巴中?才领未来"赴"成渝西"高校专项自主引才活动,签订意向协议558人,是2017年的6倍以上;正式聘用137人,是2017年赴高校引才聘用人数的7倍以上,刷新历史纪录。

2021年,第四届"智汇巴中才领未来"赴高校专项引才活动,再次刷新巴中人才引进历史记录。求职人数突破万人大关,意向协议书签约人数突破2000人,报考企业的优秀人才也出现大幅度增长,线上接受投递简历超过2000份,涨幅达300%。

四、着重培育培养,锻造人才兴巴主力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重要指示,在引才同时着力抓好本土人才培育,从根本上提升人才竞争力。

2012年,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启动首批高层次人才评选认定,遴选全市各行业系统高层次人才105名。

2016年,全市拓展"人才+项目"教育培训、"六位一体"递进培养、"三个一线"实践历练三个育才路径,遴选培育优秀干部人才244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48名、优秀企业家37名、创新型企业家64名,本地人才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2017年,成立了"巴中村政学院",常态化举办村级后备干部人才专修班,培训引进人才800余名、专技人才5000余名,村级后备干部人才8700余人次,储备乡土人才1.8万余名。依托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支持2027名村干部提升学历。

2022年,升格"巴山优才培育计划"为市委评选表扬项目,新增巴山名导、巴山名厨、巴山工匠等评选项目,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资金资助分别提高到20万元、6万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270%、66%,创新创业团队最高可给予

500万元资助。

五、激发内生动力,搭建人才成长大平台

"要突破身份界限、体制界限、地域界限,让人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有序流动。"市委书记何平的郑重表态,奏响了各类人才在巴中这片红色土地上尽情释放创新智慧和创业激情的"冲锋号"。

创新出台引进人才"特设岗位"管理办法,突破用人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制,103名引进人才通过"特设岗位"聘用到新岗位。率先在全省探索实施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469人成为"双技"人才。

2021年,市委召开表彰大会表扬优秀引进人才。4年来,已累计表扬优秀引进人才50名,并对符合条件的全部提拔重用。

启动"三线墩苗育才计划",244名干部人才上派下挂实践锻炼,50名市直机关年轻干部和县(区)部门、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互派任职。

启动实施"筑梦乡村?奋斗有我"人才下乡万里行活动,从2022年起,每年选派100名以上专家人才在春耕、夏种、秋收等农忙时节,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首批选派112名专家人才组建16支服务团,结对帮带"土专

家""田秀才"235名,既让专家人才在基层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又帮助基层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农技队伍。

六、强化服务保障,营造近悦远来好生态

引进人才十分重要,留住人才也很关键。从注重细节到便捷举措,从提高服务水平到提升宜居程度,从吸引人才上"快人一步"到礼遇人才上"超常力度",我市为留住人才,坚持在"留"上出实招、优服务、解难题。

市县(区)新成立(改组)人才服务(发展)中心,重点用人单位配备人才服务专员,构建起"1+6+N"人才服务体系,集中受理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定期收集人才个性化需求,建立人才专项服务台账,定期销号、限时办结,为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

率先在全省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青年人才卡",提供衣食住行等20余项服务。为63名专家人才发放"巴山优才卡",提供政务、金融、科研等8项政策支持;高标准建设党政人才公寓414套、产业人才公寓772套,配套建设健身房、人才书吧等设施,已有323名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拎包入住。出台住房公积金新政,优秀人才不受缴存年限和余额限制,最高可贷60万元。成立市人才协会,建立涵盖专家学者、引进人才、选调生、民营企业家等人才的会员库,定期举办交友联谊、游泳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人才业余生活。

重才、引才、聚才、爱才在"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各类人才争当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奋斗者、奉献者,以热爱和奉献书写"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大美情怀,把智慧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掖市人才工作总结

(2022年10月12日)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掖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国家所需、未来所向、群众所盼和张掖所能有机结合起来,主动融入全省、全市中心大局,不断做大引才育才平台、增强聚才用才效应,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为建设新时代幸福美好新张掖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事业顶层设计更加明晰

"能够参加这么高规格的会议,接受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我非常荣幸,今后将立足本职,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奋力开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首届百名优秀人才代表刘贤德在参加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后激动地说。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隆重表彰各领域优秀人才,这是张掖市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优秀人才集聚到事业发展伟大奋斗中来的一个重要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掖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顶层谋划为引擎,全力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先后两次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议,与优秀人才代表、人才工作者深入交流、共话未来,深入查找人才工作领域的短板不足和突出问题,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强国、人才强省、人才强市战略"抓什么""怎么抓"等重大问题,谋划确立了精准育才、高效引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的人才"育引用留"新机制,靶向提出了建设河西走廊重要人才集聚洼地和创新创业高地的人才发展新目标。

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出台《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46个,以更加积极的举措发现人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使用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才,构建了覆盖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等各环节的全链条人才政策体系,着力打造人才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的创新创业热土。

布局已定,落子有声。开展人才政策"大梳理、大落实",在政策运用上

实现最大化、最优化。将述职评议机制引入人才工作,制定出台《人才工作述职评议办法》,连续2年组织6个县区和19个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逐一述责任、晒亮点、查不足、提措施,参与评议的同志既看成绩单、又开"诊断书",以此倒逼一把手落实第一责任,督导各方面齐抓第一资源,有效解决了人才工作"抓不住"的问题。

如今,张掖市党管人才优势逐步彰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全市各级党政领导把做好人才工作摆到首要位置、提到重要议程、作为大事来抓,努力将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来,特别是"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政治责任持续增强,"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管行业就要管人才"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二、持续放权松绑搞活,人才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激发人才活力,就要聚焦人才体制机制'放权''松绑''搞活',赋予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这样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掖市始终着眼破解人才领域"堵点""痛点"问题,制定人才管理权限下放清单,在全省率先下放事业单位选人用人、职称评审、公开招聘、岗位设置、限额外聘用等权限,配套《优化市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做好岗位管理和公开招聘工作的意见》,坚持"一下放、三单列、一特设、两提高、一统筹"盘活用好事业单位高级岗位,坚持"一下放、两放宽、三备案、两允许"优化事业单位招聘方式,坚持"四下放、一调整"更好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持续优化公立医院薪酬分配制度,有效激活事业单位效能、激发事业人员活力。

大力开展人才"放管服"改革,出台鼓励农业科技人才从事农业产业开发服务《办法》,坚持试点先行,在市农科院推行"156"人才政策,允许科技人员在院所与企业之间自由流动,打破身份、学历、职称、学科、课题组5个界限,赋予科技资源配置、科研方向选题、经费支配、成员组建、成果排名、收入分配6个方面自主决定权,全院61%的科研人员"双向兼职",创办领办种子企业8家,实现年产值3亿多元,带动全市100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800多个。这一做法入选全国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典型案例。

创新引入科技项目竞争机制,大力推行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拿出300万元补助资金,面向全省、全国公开张榜引入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聚力攻关现代农业、现代种业、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14个方面的技术难题,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在人才培养、团队引进、联盟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中,临泽县百惠沃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依托第一批凹凸棒石高值化试点项目,升级10000吨年高效凹凸棒石有机肥生产线1条,研发的凹凸棒石有机肥当年就投产销售,生产产品14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120多万元。

十年来,全市通过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有效激发了人才内驱力,激活了人才队伍"一池春水",让人才创新创业之焰"生生不息",释放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三、推进重大人才工程,人才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我们总结出了'连栋钢架大棚娃娃菜复种番茄一年两茬高效栽培模式',亩均收益可达3.8万元,较常规种植亩增收1万元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蔬菜产业专家服务团团长张文斌介绍说。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人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掖市着眼乡村人才振兴,启动实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十业百社万才"计划,先后3批次整合河西学院、科研院所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家人才120多名,组建玉米制种、蔬菜、食用菌、直播营销等10个专家服务团,筛选120个人才引领型农民合作社进行扶持,利用5年时间培养10000名以上农村实用人才,让专家人才走下去、经营人才强起来、实用人才育起来,推动形成高端人才把脉会诊、经营人才营销运作、技能人才生产管理,"乔灌草并茂"的乡村产业人才格局。仅近3年专家人才下沉一线"组团式""零距离"开展联系对接服务587场次,试验示范新品种380多个,转化科技成果93项,解决发展难题170多个,培训农户3.58万人次。该工程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取得显著成效。"十业百社万才"计划获2021年度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长期以来,张掖市一直"求贤若渴","十业百社万才"计划只是全市在推进各类人才汇聚过程中,探索形成的人才工作品牌之一。近些年,张掖市立足推动产业发展、用好本土优秀人才,先后谋划实施了"一园一策"人才支持行动、"一产业一人才支持计划"、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大学生留张来张就业创业行动等一大批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人才工作品牌。仅2022年4月实施的大学生留张来张就业创业行动,就集成提出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基层项目招录、提高就业见习补贴、强化创业贷款支持、加强政校企沟通等吸才聚才措施20条,

半年时间就吸引5257名高校毕业生留张来张就业创业,同比增长43.63%。实施的"一产业一人才支持计划",细化配套政策措施27项,为六大产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22名;对柔性聘用的产业专家每人每年给予5万元的补贴,落实人才公寓、绿色就医等优惠待遇,先后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人才100余名高端专家,组建6个专家智库,为张掖发展"把脉问诊""引航导向"。

"张掖以创新突破的政策举措、满满的诚意,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扎根这里。"谈及为何选择张掖,毕业于东华大学的博士叶某这样说。

梧高凤必至,花开蝶自来。在全市各类重大人才工程计划的撬动下,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1.04万人;在各类人才队伍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名,省领军人才12名,具有正高级职称资格人才370名。张掖这片热土,正在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各方优秀人才纷至沓来,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放飞梦想、驰骋天地。

四、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人才成长生态更加优越

扫码添加扣扣,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人才聚才能事业兴。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是张掖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环境的高度概括。为此,一个个"干事创业"的高层次创新平台正在加快搭建,一项项"拴心留人"的好事实事正在加快落实。"来到这里,第一感觉就是张掖厚爱人才,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氛围很浓

厚。"这是兰州理工大学史思阳来张掖创业时的感受,也代表了很多来张人才的心声。在经过创业基地孵化、创业导师跟踪指导后,史思阳成功创办张掖至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当年新增吸纳就业10名,生产经营收入达164万元。

张掖市着眼实施最开放、最积极、最具含金量的引才政策,修订《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办法》,提出人才公寓、生活补贴等14项优惠政策待遇,统筹100个专项编制建立"引进人才编制池",实施重点产业组团引才、高端人才柔性聘用、"张掖籍优秀人才回流"三大计划,先后为重点产业管理部门、重点企业引进专业急需紧缺人才1938名,聘用包括2名院士在内的高端专家255名,引导120多名在外优秀人才回流建设家乡。

吸引人才、让人才聪明才智充分涌流,靠政策更靠平台。长期以来,张掖市坚持把人才平台建在人才激励的关键处、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支持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引才引智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52个、协同创新基地130多个,建立"优秀专家人才工作室"74个、市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0个,支持2000多名人才依托平台发挥专长、展现才华。建立产业发展资金,落实税费减免、创新奖励等一次性奖补措施,适时举办企业家沙龙、"企业家大讲堂",累计培训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万多名,支持他们在经济发展、产业振兴中挑大梁、唱主角。

人才既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张掖市积极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在产业园区和双创基地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实行全程代办制度,让人才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政策红利。认真落实"陇原人才服务卡"制度,推荐152名高层次人才申领获颁服务卡。实行贴心服务,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联系服务优秀专家人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拎包入住公寓,开辟免费体检"绿色通道",协调解决配偶调动、子女入园等问题,以精准可心的服务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人才蔚起,事业方兴。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让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让各路才俊聪明才智竞相涌流,着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事业发展的伟大奋斗中来,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张掖源源不断贡献人才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夏州人才工作总结

(2022年10月14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快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一体化政策激励体系,推动人才工作持续进步,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经过十年的努力,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环境大幅改善,人才效能逐步释放全州人才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坚持党管人才,提高人才政策吸引力

着眼人才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建立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机制、保障机制入手,集中在责任落实、经费投入等方面多点发力,形成爱才兴才"新格局"。

一是加强组织推动。州委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州战略,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定期研究人才工作,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在全州上下形成大抓人才的鲜明导向和强大合力,构建起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着眼人才长远发展,破除人才引育制度机制瓶颈,制定出台《临夏州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临夏州公开选聘州直属学校校长办法(试行)》《临夏州拔尖人才评选管理办法》等举措,打通制约人才发展的堵点难点,提升人才工作政策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2021年5月,为进一步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及时修订完善引才办法,大幅提高安家补贴,首次将"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大学本科生纳入安家补贴发放范围,同时将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硕士研究生安家补助分别提高到28万元、20万元,公费师范生、一流大学A类高校本科生安家补贴分别提高到25万元、5万元。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牢固树立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在州县市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把人才工作预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支出,形成全州上下一股绳、合力投资人才的生动局面。2019年以来,累计兑现落实引进人才安家补贴1430余万元,发放拔尖人才一次性奖励72万元。着眼改善人才居住条件,营造

良好生活环境,州上统一改造人才公寓100套,县市集中改造人才公寓320套,新建人才小区住房100套,有效解决了引进人才居住难问题。

二、创新引才模式,开辟人才引进快车道

奔赴知名高校专项引才、提高薪酬待遇吸引人才、端口前移引进人才在不见硝烟的"引才大战"中,州委、州政府创新多种引才模式、礼遇各类人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各类优秀人才由四面八方向着美丽临夏奔赴而来。

一是科学规划引才。立足教育教学、医疗卫生、农业生产等领域人才紧缺的实际,州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摸排人才底数,经综合分析研判,按急需紧缺的原则,制定《临夏州急需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列出城乡规划、公共卫生、金融法律、文化旅游等12类紧缺学科,涵盖210个本科专业和329个研究生专业,确保引才工作高效、引才数量适度、引才结构合理。

二是主动上门引才。抢抓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季和秋季招聘黄金期,组建赴外引才工作组,通过现场推介招聘、面试签约等方式,主动上门求贤揽才。2019年以来,先后赴北京、武汉、西安、成都、兰州等地"双一流"建设高校举办21场招才引智专场活动,分14批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2250人,其中"双一流"高校本科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598人,有效缓解了人才断层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特别是克服疫情严重影响,开创"线上面试"模式,先后组织开展3批次人才引进,实现了疫情之下引才不断档。

三是精准高效引才。立足全州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校管理理念不新的实际,专门制定《临夏州公开选聘州直属学校校长办法(试行)》,面向全国公开选聘临夏现代职业学院院长和临夏中学校长,开创了我州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先例。永靖县、东乡县、临夏市分别聘请省内外知名中学校长担任本县市高中校长,临夏市与济南市市中区创造性开展教育帮扶协作,由市中区选派的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接管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汇聚行业精英,释放"鲶鱼效应",激活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三、激发内生动力,搭建人才成长大平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在着力引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州不忘对人才的常态培养和精准培育,使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才。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为提高引进人才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帮助引进人才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州委组织部牵头,州委党校、州人社

局、州教育局、州卫健委及各县市委组织部配合,每年集中在州委党校举办1期以上新引进人才岗前培训班。同时,先后组织开展5期人才联谊活动和系列知识讲座,搭建人才交流沟通平台,提升人才归属感。

二是激发人才活力。激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2021年精心组织实施新一批拔尖人才评选工作,事迹突出、贡献显著的教育、卫生、农业、文化等领域100名优秀人才被命名为州级拔尖人才,进一步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积极开展"人才领航?服务基层"帮扶行动,要求拔尖人才到基层联系帮扶15天、帮带培养2名青年骨干,有效带动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

三是注重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批优秀教育人才,培育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我州教育教学质量,州委、州政府评选出第一批10名临夏名校长、20名临夏名班主任、20名临夏名师,组建成立"三名人才"工作室,全面推进全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重才、引才、聚才、爱才。在"人才强州"战略推动下,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类人才争当临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奋斗者、奉献者,以热爱和奉献书写"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大美情怀,把智慧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打造"五个区"、建设"六个临夏"贡献力量。

孝义市人才工作总结

(2022年11月17日)

近年来,孝义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部署,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工作理念,聚焦聚力全市发展大局,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持续完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打造人才服务的优质生态环境。

一项项关于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的有力举措,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孝义、奔赴孝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为凝心聚力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厚积薄发的孝义,已然成为群英荟萃之地,"智力引擎"动能澎湃。放眼整个胜溪大地,处处洋溢着创新的激情,澎湃着创造的活力,活跃着创业的身影,铺展出一幅奋力建设全省共同富裕示范标杆市的壮美画卷。

一、海纳百川集聚人才,构筑人才汇流"新高地"

盛夏八月,喜讯传来!8月16日,"牵手百年名校逐梦百强未来"--孝义市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12大基地"授牌仪式举行,经过多次对接,双方合作共建了涉及高校科研平台延伸、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供应等内容的12大基地30个项目清单。孝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薛平从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挂牌活动、提供保障服务、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工作举措等方面,对推进"12大基地"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山西农大将充分利用"12大基地"平台载体,围绕该市核桃、设施蔬菜等特优产业,把更多优势资源投向孝义、更多转型项目落地孝义,进一步集聚顶尖科技人才、打造高端创新平台、转化重大科研成果,实现"1+1>2"的双赢效应。

以人才之活力,开发展之新篇。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孝义市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核心要素,着力构建"引育留用"的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与包括山西农大在内的41所国内知名高校联合打造了81个省校合作基地,建立起高等院校与该市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1月7日,北京理工大学在孝义中学举行了优质生源基地授牌仪式;5月27日,山西大学煤基产业组赴该市鹏飞集团调研园区基地、产业链延伸、低碳技术及十四五规划情况;6月10日,孝义中学被山西省射击协会授予"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荣誉称号;6月18日,孝义法学会与太原理工文法学院共建"太原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法学教育实践基地";6月20日,吕梁职业技术学院与该市金达集团联合举办企业新型学徒制首届学生毕业典礼;6月25日,西南财经大学--孝义中学优质生源基地签约仪式在孝义中学举行;6月29日,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省级医学专家(孝义)工作站授牌仪式在孝义市人民医院举行;7月11日,晋中信息学院在鹏飞集团挂牌社会实践基地。

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国之基。孝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吕梁市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相继推出了人才落户、人才安居、编制周转、奖励资助等一揽子招才举措。扎实推进省校合作,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全覆盖,先后建立起专家工作站4个,企业技术中心19个,省校合作基地52个,省级众创研究所3个,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专项人才总量超过2万人,全市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不断加强,形成了城市与人才发展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该市坚持需求导向,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对不同人才采取针对性引育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引才体系。今年以来,事业单位"招才引智"198人,其中研究生123人;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了2名博士;通过人才"回流"行动,引进7名优秀在外人才。下一步,该市将采取"产业+人才""项目+人才""峰会+人才""平台+人才"多措并举集聚人才。盘活利用好鹏飞产业学院、鹏飞绿色智慧煤焦化工产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和高新科技园区众创空间3个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领域引进战略人才等;深入企业一线,实地调研"体制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情况;深化该市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技能孝义行动",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

二、如获至宝爱惜人才,营造人才最优"生态圈"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9月15日,孝义市人才公寓举行2022年度"招才引智"首批高层次人才入住仪式。仪式上,孝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薛平为首批入住的人才代表发放公寓钥匙,17名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在该市就业的高层次人才正式入住人才公寓。

为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孝义市委、市政府投资380余万元装修了50套可"拎包入住"的样板间,出台了《孝义市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孝义市人才公寓服务指南》,选定了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马中华等17人为人才公寓首批入

住对象。小区内还为入住人员规划了"人才e家"公共服务空间,包括多功能厅、书吧、娱乐室、健身休闲、健康咨询等功能区域,努力为高层次人才创造优质条件,让人才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孝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薛平说,"要不断创新机制、精细服务,营造优质的环境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孝义市坚持把人才放在发展"C位",以"最贴身"的政务服务、"最贴合"的市场服务、"最贴心"的生活服务,厚植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今年以来,孝义市编制了《孝义市人才工作政策法规汇编》《孝义市人才工作手册》,拟定了人才工作目录,明确了基本理论、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框架体系;开展了孝义市高层次人才调查摸底工作,形成高层次人才台账,全面统计了全市1759名高层次人才发展党员情况;建立了乡镇(街道)法律人才库;通过开办读书班、科技知识专题研讨班等一系列社会性活动,保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真正起作用、出实效。

近年来,孝义市秉持人才兴市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战略定力,把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四篇文章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大量人才在孝义这片热土上点燃奋斗激情,书写精彩华章,为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市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定期走访慰问、聆听意见、上门服务。4月22日,孝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薛平带队走访慰问了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马中华;5月13日,薛平一行前往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走访慰问许毅、王冲、张亚茹、吴海洋、冷帅5名博士;6月9日,省委组织部和吕梁市委组织部领导赴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再度走访马中华博士。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人才驱动、创新赋能,让创新、创业、创造之风在孝河大地充分涌流。5月25日,"引领的力量--孝义市优秀人才云命名仪式"举行,经过推荐申报、评审初选、复审评议、社会公示等环节,30名个人和6个团队脱颖而出,获得"孝义市优秀人才"殊荣,受到隆重表彰,激励孝义全市上下加快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满怀豪情扛起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扛大旗、作表率"的光荣使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孝义市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聚焦教育、卫生、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短板,聚焦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坚持一流标准,为广大人才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流程的服务,抓好自主培养,积极探索经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使人才体制机制建设走在全省和吕梁市前列。

引才靠的是待遇和福利,留才则需要环境和生态。孝义市紧紧围绕"引得来、育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目标,不断加大人才服务保障力度,大力营造爱才惜才、敬才重才的人才发展新环境。该市将以人才公寓、校地合作和优秀人才选树为题材,设计《来自基层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指导手册》系列丛书,宣传该市人才工作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装修100套人才公寓,提升人才公寓承载服务能力;建立完善人才政策清单和服务清单,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和体系;预算招才引智政策补贴、校地战略合作工作经费、专项人才培训经费等1000余万元,加大对人才工作经费的支持和保障力度,最大程度释放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踏上新征程,孝义蓄势待发。孝义市委、市政府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让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以一流的政策、一流的机制、一流的平台、一流的环境,识才尊才爱才用才,努力成为人才集聚、人才辈出、人才向往的人才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阴市人才工作总结

(2022年10月15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阴市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工作效能不断提升,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人才总量49.8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55万人,引进诺奖得主8名,省"双创计划"团队11个、人才85名,无锡"太湖人才计划"人才团队9个、各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93人。

一、建机制,筑牢党管人才"强支撑"

积极落实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不断强化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研究"三重一大"事项,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机制,党政领导干部与全市高层次人才结对联系,定期走访了解人才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突出政策赋能。先后出台"暨阳英才计划"23条、升级版21条、"升级版2.0"17条,配套制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引才引项机构、安家补贴等10项实施细则,推动园区结合产业特色制定个性化人才引育政策,全面构筑起"1+N+X"人才政策体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