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工作报告、常委会工作报告-53篇(第113/256页)
惩戒失信的社会氛围。探索数字信用新模式,加大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的应用力度,让信用成为公民、企业永续受用的宝贵财富。开展诚信市场推选、放心消费等实践活动,增强市场主体诚实守信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推进德孝文化、文明观念进乡村、进家庭,涵养公序良俗,整治陈规陋习,培育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时代新风。建好用好"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实现镇、村(社区)全覆盖,不断推进基层协商议事工作提质增效、常态长效。探索村民自治新机制新模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培育壮大群防群治力量,重塑乡村治理共同体。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开展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和新致贫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以厉行法治推动公平正义。将法治理念和方式贯穿到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让每一份社会正义得到伸张、每一项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用法治思维提升行为素养。深入贯彻实施《民法典》,系统谋划和推进"八五"普法,使其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规范。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形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创新"德法同行""普治并举"新模式,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提升全社会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用法治准绳规范权力运行。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改革,形成规范高效、公正透明、监督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提升政府公信力。严厉打击城乡建设、交通秩序、知识产权、金融市场等领域违法行为,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六清行动",不断彰显法律威慑力。健全司法运行和监督机制,提高案件审判水平和执行效率,加大公益诉讼办案力度,以公正司法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用法治服务保障群众权益。强化法治在调处利益关系中的权威地位,开展"枫桥式乡镇"创建,建设一站式非诉服务中心,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让合法诉求在法治框架内得到充分保障。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提升万人律师占比指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让人人都享受法治建设成果。
3.以创新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牢固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为社会文明注入强劲治理效能。常态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坚持将文明城市建设作为"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下大力气办好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新增路面停车位等民生实事,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市民观察团、志愿者协会等
社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放大"江都好人岗"品牌效应,引导更多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以共同体意识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紧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深化与华为、航天智慧等合作,年内启动物联网升级改造、城市大脑运营中心、混合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工程,明年完成智能灯杆基础设施试点建设,打造"感知江都"多应用场景先行示范街区,提升城市运营智能化水平。加快升级智惠江都便民App,拓展"三农"服务、家庭医生等新功能,提升智慧便民水平。构建区域发展安全屏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舆情综合研判和预警处置,构建"大网信"工作格局。坚持平战结合、联防联控,完善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智慧安防预警平台,打造"五分钟消防救援圈"。织密基层网格体系,完善微治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触角向基层末梢延伸。厚植生态环境治理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治污"就是要持续深化小船厂小化工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分类和治理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监测等长效机制,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添绿"就是要坚持全域皆源头理念,高标准推进九纵十横生态网格建设、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等工程,打造一批生态廊道、生态湿地、生态公园,让生态成为最鲜明底色。"留白"就是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切实发挥国土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全覆盖、全区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机制,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4.以文化繁荣丰富价值内涵。涵养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延续城市文脉,积极打造独具江都特色的文化标识。在传承创新上下功夫。实施大运河文化价值传承弘扬工程,建立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明清运河故道、淮扬运河遗产保护及展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国家级扬剧之乡、扬州评话之乡创建,打造一批全省、全国有名的非遗文化品牌。在文艺创作上出精品。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抗击疫情等重大主题,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推出一批讴歌党和人民、先烈先辈先进的精品力作,讲好团结奋进、敢闯敢试的励志故事。推进文艺产品数字化,创作一批接地气、有活力的"短平快"作品,让文艺文化更好地赋能群众生产生活。在公共服务上促均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文艺轻骑兵␎欢乐公益行""四送
五进""书香龙川␎阅读追梦"等文化惠民活动,提升文化服务载体利用率,
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把活跃在农村的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让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5.以壮大产业提升发展能级。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金银细工、漆画、毛笔、琴筝,影视演艺、数字内容与新媒体、电子竞技、创意设计等"4+4"产业体系,3年内形成百亿级文旅产业集群2个以上,创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1个,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提升至6%。做实空港新城、文旅产业园、仙女生态旅游区等重点文旅板块,加快推进光线(扬州)中国电影世界、中格万象等重点项目,3年内引进影视教育培训机构2家以上,影视产业基地年产影视剧100部、聚集产业主体200家。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靶心,加强仙女、大桥、邵伯等古镇空间联动、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打造运河水工、美食、文艺等文旅精品标识。有机串联丁伙花木文化、吴桥乡土文化、郭村红色文化等元素,因地制宜推出一批高品质田园乡村、创意农庄、休闲农场,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抢抓网红经济、内容经济等发展风口,策划支书代言、网红带货等品牌活动。加大电竞电音、体育会展招引力度,每年承办全国有影响力的赛会5个以上,提高城市知名度、吸引力。系统完善推进机制。整合景区、公园、文博场馆、乡村旅游区等资源,实现专业化操作、市场化运营、实体化发展。深度对接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大运河文化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国省战略,推动更多的项目进"笼子"、资金进"盘子"。积极引入懂行业、会管理、善运营的专业团队力量,提高区域文化产业的专业运营、品牌营销水平。发挥各类产业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文旅产业发展。
上一篇:各单位巡视巡查整改报告-53篇
下一篇:2022年党员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