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关于经济工作的报告汇编(24篇)(第3/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6919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64分钟

5、努力改善民生福祉。一是抓好安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做到万无一失。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持续开展住房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整治行动,着力提升群众安全感;二是维护稳定。大力化解信访积案,细致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和舆情应对处置,严防赴省进京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三是强化保障。进一步完善医疗、社保、就业体系,全面完成年度老旧小区改造和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改善三年攻坚行动目标任务,让广大群众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今年上半年全市上下克服了很多困难,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下半年,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会精准发力、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XX市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攻坚克难,奋勇前行。当前,受疫情和国内外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

今年2月17日,我市出台了《XX市2022年新春暖企惠企十条》,其中金融方面主要通过财政直接贴息补贴,以及通过从降低融资担保费用,双管齐下,降低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从源头上为小微企业释放利润空间。目前相关政策已开始兑付,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今年以来,XX金融监管部门结合XX市委"1+6+3"工作部署,指导金融机构用好降准释放的资金以及再贷款工具,支持银行机构主动降低信贷融资成本,进一步减费让利,为企业释放让利空间;引导银行机构创新融资服务,优化银企对接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优化内部审批流程,提供"主动授信"服务,拓宽企业贷款的准入面,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3月末,XX市制造业贷款余额825.42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

暖企惠企,金融给力;主动靠前,精准发力。接下来,XX金融机构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困难行业和小微企业纾困发展,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侨都高质量发展展现金融担当,贡献金融力量。

运用优惠资金推动暖企惠企

金融是血液,经济是肌体。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只有不断把金融活水引向实体经济,才能让经济发展"血脉畅通"。

"真金白银"支持实体经济,真心实意温暖小微主体。今年以来,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简称"人行XX中支")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六大工程"深入推进的有效路径,通过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疏通货币政策工具传递路径、引导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等方式,帮助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企业纾困。

获悉XX市拟出台新春暖企系列政策的消息后,人行XX中支与市金融局共同研究并量身定制操作性强的贴息方案,成功推动出台新春普惠小微贴息政策,对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于2022年2月15日到2022年3月31日期间新借入的1年(含)以上的经营性贷款给予30%的贴息支持,打造普惠小微"信贷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财政贴息"的联动支持模式,进一步降低普惠小微主体生产经营成本。

为运用优惠资金推动暖企惠企,人行XX中支积极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行额度,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机制,加强政策宣传等方式,加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的运用,精准滴灌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企业。截至2022年4月末,已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投放资金39.86亿元,同比上升62.19%,惠及1800多家企业。

该行还疏通货币政策工具传递路径,深化"粤信融"平台应用建设,制定下发推广运用"粤信融"指导计划,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推动"粤信融"各项运用指标合理增长。今年1至4月,XX辖区金融机构运用粤信融平台新增融资2863笔,同比增长565.81%;新增融资金额48.71亿元,同比增长270.98%。

帮助受疫情影响行业纾困

不久前,XX市银行同业公会召开XX银行业2022年一季度新闻通气会。XX银保监分局有关负责人说,一季度XX银行机构持续增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有力扛起稳住XX经济大盘的金融责任。

今年以来,XX银保监分局引导辖区银行业积极优化融资供给,助力XX市实施"工业振兴""科技引领"等工程,促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实体领域发展持续向好,亮点纷呈。一是强化制造领域金融支持,支持产业绿色升级。二是优化科技领域金融服务支撑,厚植区域创新发展新动能。一季度末XX市高技术产业贷款余额合计123亿元,比年初增长8.0%。同时,该局鼓励XX银行业加强打造科技信贷服务机构,支持银行机构针对科技型企业经营特点,积极探索运用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组合担保等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一季度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余额4亿元,比年初增长121.5%。三是加大对稳外资稳外贸的金融支持力度。四是拓宽保险服务经济发展维度,引导辖区保险机构转变经营重心,加速向经济复苏各领域渗透,提升对企业生产、销售、产业链等方面的风险保障。一季度多个与实体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险种快速发展。

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XX银保监分局引导XX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纾困力度,重点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投放,支持传统产业小微企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的中长期资金需求,强化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助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应对疫情冲击,积极做好对餐饮、零售、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行业的金融纾困工作,一季度相关行业信贷投放均实现正增长。

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汇金融活水,助产业成长。4月20日,由市政府主办、市金融局承办的XX市产业金融对接大会,完善定期向金融机构"递单子"机制,现场签订合作协议金额近500亿元,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掀起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高潮。

今年以来,市金融局加强与人行XX中支、XX银保监分局的协调配合,稳妥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纾困解难提供金融支持。

为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市金融局持续指导辖内大中型银行发挥网点、技术、人才、信息系统等优势,下沉服务重心,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拓展首贷户;鼓励辖内银行机构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向小微企业特别是因疫情遇困的小微企业主动减免服务收费。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辖内银行机构累计承担或减免的信贷相关费用合计267万元,附加费用比年初降低0.27个百分点。

为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市金融局积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如,设立"乐业五邑"创业担保基金,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推进科技型企业"邑科贷"工作,并设立2610万元的风险准备金池,以此作为增信手段,撬动合作银行增加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投放量;实施工业"政银保"项目,设立1.2亿元规模的补偿资金池通过构建政银保合作模式,用于为本市中小微企业向合作银行、保险机构申请政银保贷款提供企业抵押贷款担保、损失代偿。今年一季度,全市政银保业务规模业超17亿元。

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在3月29日举行的2022年全市金融系统工作会议上,工商银行XX分行行长刘勇动情地说:"我们将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争分夺秒加快贷款投放节奏,全力支持XX经济发展。"

这,也是XX金融人的心声。

在金融监管部门的引导下,XX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为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针对园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绿色重点领域以及各行业经营主体特点,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加强对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挖掘运用,着重提高信用贷款发放效率,积极推广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动产和权利质押融资业务。工商银行XX分行创新推出"政采贷",与政府授权的采购数据运管机构、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系统对接,获取供应商中标、采购合同以及历史交易数据等信息,为供应商提供数字供应链融资业务。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该行"政采贷"已累计发放近2000万元,对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建设银行XX市分行主动梳理辖区内制造业企业清单明细,采取名单制管理,差异化制定一户一策措施,积极推动制造业贷款投放落地。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该行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余额超40亿元。

XX金融机构还主动对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开发专属金融产品。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不同金融需求,提供针对性强、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农业银行XX分行针对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研制、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和科创型企业创新推出"科易融"贷款产品,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周转的中短期信用业务,具有贷款额度高、期限长及担保方式灵活的特点,纯信用方式额度可达5000万元。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科易融"累计发放超5亿元。中国银行XX分行积极利用"中银投贷联动直通车"等活动平台,重点针对"专精特新"客户群体和高新技术企业,举办平台活动和现场评审会,批量审批融资项目,为有资金需求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全面的金融服务。广发银行XX分行与XX人社局合作推出的"乐业五邑贷",重点支持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该项目批核总额超过2.2亿元,贷款余额超1.5亿元,带动重点扶持对象就业人超过600人。

针对中小微企业"短、频、快、急"的融资特点,XX农商银行不断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优化推广线上贷款产品"悦农小微贷"系列产品,加快推进"台州模式"小微金融服务平台的应用,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截至4月末,该行"台州模式"小微金融服务平台贷款规模近10亿元,客户数达2300户。交通银行XX分行除整合标准化小微信贷产品,强化金融科技运用成果,推出"普惠e贷"三大产品外,还启动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百企行"活动,助推了一批特色农业企业的发展。

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XX产业发展,使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增长,小微企业整体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金融土壤。

今后,我市金融监管部门将继续密切配合,适时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金融机构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持续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降低,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纾困发展,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市金融局在有关计划中提出,将加强数据共享,降低信息成本。进一步打通信息"壁垒",探索建立政务数据部门与银行机构的数据交换机制;继续推广"信易贷""中小融""粤信融"等线上融资平台;持续发挥"金舱"机制效用。

持续引导银行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引导银行机构紧跟央行、银保监会政策导向;落实好降准政策,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政策,尤其是调动地方农商银行的积极性,促进信贷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引导金融资源不断向科技创新、绿色、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倾斜。

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及信用评价体系。构建与制造业相适应的政银担三方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担保体系在融资中的作用,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探索信用评级"XX模式"在澳门复制推广,进一步拓宽我市中小微企业借用外债的规模。

多方携手,金融助力;实体发展,其道大光!

XX市人大财经委关于2022年上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7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东率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市发改局、市经信局等多个部门,实地视察了部分企业,分别召开了镇街和部门座谈会,就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温州市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全力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我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健康平稳态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主要表现在: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7.4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2%,同比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89.56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348.01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比重为1.5:44.7:53.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93亿元,同比下降0.4%,完成年度计划的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24亿元,同比下降26.2%,完成年度预算的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46元,同比增长4.7%,完成年度计划的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69元,同比增长6.7%,完成年度计划的52.6%。出口方面,出口总额134.52亿元,同比增长20.8%,完成年度计划的46.2%。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180.6亿元,同比增长17.6%,不良贷款率0.58%。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建设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面对国际国内疫情影响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我市取得上述成绩来之不易。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和计划执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上半年由于俄乌冲突、疫情蔓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不利环境影响,我市经济基本面承压加重。一是财政收入压力较大。上半年,受主要经济指标下行以及缓税减税退税等因素影响,全市财政总收入下降3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26.2%。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市场需求萎缩、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导致不少企业产值降幅较大,利润空间明显收窄。从上半年制造业用电量同比下降6.52%也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不佳。尤其是电气、电子两大产业受全国房地产、传统汽车电子市场不景气影响较大。从4月份开始,不少企业完成去年尾订单后,开始出现订单大幅下降甚至订单荒现象,企业开工时间减少,产品库存增多,企业效益下降。据统计,上半年规上电气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6.0%,其利润总额占全市规上企业利润总额的78.3%,对全市规上企业总体利润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投资意愿日趋谨慎,信贷需求不旺。三是外贸出口面临压力。尽管上半年出口总额有所增加,但欧美国家疫情管控放开后,我市部分出口业务回流欧美国家,同时面临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受俄乌冲突影响,芙蓉、清江等地的外贸企业受到汇率波动、结汇困难、物流延误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四是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今年以来,受政策、疫情防控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购房者持币观望,市场信心不足,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土地交易市场惨淡。上半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仅为33.23亿元,同比下降18.3%。五是消费市场萎靡不振。上半年受疫情反复影响,旅游行业、住宿餐饮业都受到较大冲击。上半年限上消费品零售额下降4.9%,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33.1%。

(二)产业发展动能不足。一是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当前面临的经济转型压力还很大,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仍然存在。传统产业增长乏力,产业低端化、同质化特征仍然明显,个别行业压价竞销现象仍然存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支撑。二是创新驱动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滞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配套企业受头部企业影响明显。受龙头企业发展放缓、带动减弱影响,为其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又由于缺乏自主拓展市场能力,导致产值下滑幅度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要素制约仍然突出。一是土地要素制约严重。调研中,不少镇街和企业都反映了用地难问题,上半年企业外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比如德力西将部分产能搬离柳市,为其生产配套的13家规上工业企业也外迁至安徽芜湖。瓯江口产业聚集区对本地企业吸引力极大,已经或者有意向迁往的本地优质企业不少。二是高层次技术人才资源缺乏。尽管上半年招工难现象暂时有所缓解,但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和学术型专业技术带头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企业用电负担加重。据部分企业反映,电价市场化改革后企业的用电成本有所增加。受近期持续高温天气影响,部分区域被迫实施有序用电,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四是有效投资后劲不足。上半年限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入库量不足,项目投资额少,缺少大项目支撑。工业性投资项目数量不多,而且部分项目受用地、资金、政策处理、审批等因素制约,推进缓慢。房地产项目开发进度滞后,上半年在库50个房地产项目中开工的只有7个。

(四)民生保障任务繁重。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攻坚任务仍然繁重,乡村振兴、民生实施项目、疫情防控、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工作仍需投入大量资金。城乡面貌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电信网络反诈骗等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不均衡、养老体系不健全、看病贵、住院难、交通拥堵等问题仍然突出。安全生产、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汛防台等领域仍有不少隐患。

三、意见和建议

(一)稳增长,护航经济稳进提质。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化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全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向好。抓住国家扶持企业政策窗口期,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大规模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大力帮扶市场主体,提振发展信心。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打好消费促进组合拳,促进消费回补,挖掘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动能。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力度,着力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加强预期引导,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二)增动能,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着力激发改革创新动力源,以自主创新强化产业基础,以强链补链促进产业升级,深化电气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加快数智赋能,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高成长型工业企业的培育,努力打造专精特新的"小巨人"和隐形冠军等企业。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坚持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营造最优营商环境,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持续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三)破瓶颈,强化重点要素保障。精准配置土地指标,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加快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重点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全力招引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重大产业项目。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保障各种资源要素,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积极搭建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服务和培育平台,并妥善解决其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加快电网建设工程项目进度,做好能源、电力保供稳价。

(四)惠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大力加强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就业等民生事业上精准发力。全力推进"一老一小"工程、"健康驿站"工程、"安居改造"工程等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着力推进"都市振兴"和"乡村振兴",实现更高水平城乡一体化。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举措,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电信网络反诈骗宣传力度,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信访、消防等大平安底线,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XX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上关于XX市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尊敬的余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报告,请予审议。

一、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动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力推进"三城三化三翻番"[1],全面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抓紧抓实稳住经济基本盘、产业培育、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承压行稳、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全年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53亿元,同比增长4.7%;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7.1:37.7:45.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59亿元,同比增长1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8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29亿元;农村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9626元、17669元,分别增长8.9%、6.3%。

(一)坚持强实体、促转型,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结构更优

--工业运行回升向好。主要指标逐渐回暖。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4.9亿元,同比增长14.3%,工业增加值增速7.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2.05亿元,同比增长13.8%;工业技改投资10.26亿元,同比增长0.05%;工业税收0.88亿元;工业用电量2.9亿千瓦时。成长工程来势较好。上半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家,其中新增规模企业25家,新增数量居荆州排名第一,新增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9亿元,占总产值的8.8%,拉动产值增长5.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成果丰硕。成功组织乘风汽配、瀚煜建材等6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100家,科技特派员派遣数量300名,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家。服务企业成效明显。扎实推进"双百"[2]和银企对接、新兴产业融资对接活动,重点为绿城体育、汇源建材、德永盛纺织等企业缓解融资问题。筹备美的洗衣机产业链对接座谈会;帮助永瑞电子与公安县金彭车业牵线达成产品配套供应协议,助企打开国内市场。

--农业产业欣欣向荣。农业生产丰收在望。上半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94亿元,同比增长6.2%;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3.72亿元,同比增长16.28%。全市夏粮收获面积19.03万亩,总产4.03万吨;夏收油菜面积27.28万亩,总产4.81万吨;完成蔬菜播种面积7.8万亩,总产21万吨;稳定精养鱼池面积10.78万亩,湖泊增殖渔业面积9.9万亩,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面积35万亩,水产品产量4.64万吨、产值达12.9亿元;生猪出栏29.31万头,家禽出笼352.58万只,禽蛋产量3.24万吨。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高标准完成17个涉粮反馈问题整改。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抓好地方储备粮轮换收购入库,足额完成3900吨地方储备粮轮出任务。农业产业提质增效。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稳定农业播种面积142万余亩。持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三年行动,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新增农业主体409家。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70.93万亩,占总面积的74.9%,其中5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37.4万亩,占总面积的39.5%,有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和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完成"三片三带"[3]规划设计。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工建设衔接项目68个,引导脱贫人口外出务工16791人,同比稳中有升。扎实推进"擦亮小城镇"[4]建设,已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项目15个。大垸镇、小河口镇全域国土整治有序推进。创建美丽农村路60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000公里,"四好农村路"[5]全国示范县创建位居全省第四。成功举办2022年湖北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暨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XX行活动,入选省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三产业活力迸发。商贸指标稳中有进。上半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33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完成19.89亿元,同比增长13.3%;新增限上商贸企业9家。商贸经济发展壮大。上半年,培育商贸进限企业41家。阿兹博兰酒店即将开业,中央城、才知文化广场等城市综合体人气火爆。电子商务稳步发展,上半年完成交易额24.22亿元,同比增长10%;新增市场主体6145家,同比增长283.18%。积极创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建成1个城区分拨中心、12个镇级服务站、154个村级服务点。粮食保障能力提升。上半年,粮油入统企业收购稻谷4.23万吨,加工稻谷9.63万吨,产出大米5.71万吨;加工油菜籽6904吨,产出菜籽油2209吨,实现粮油工业总产值4.16亿元。服务业良性回暖。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9.9%。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实现营业收入3359万元,同比增长14.7%;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736万元,同比增长23%;卫生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142万元,同比增长111.8%。全域旅游如火如荼。"桃源千里"、能源中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走马岭考古遗址公园预计年底开园。启动桃花山、团山寺、易家铺等民宿、农家乐试点建设。成功举办"桃花山旅游季""智慧"西瓜节等旅游推介活动。

--财政金融平稳运行。财税收入稳中有增,上半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完成4.9亿元,增长3.6%。已办理留抵退税1.2亿元,落实缓征减征免征等政策0.73亿元。金融存贷款大幅增长。截至6月末,全市各项存款399.19亿元,比年初增加52.76亿元,同比增长146.19%;各项贷款累计216.36亿元,比年初增加29.64亿元,同比增长198.98%。其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加4.03亿元,绿色贷款同比增加5.86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同比增加1.07亿元,"楚天贷款码"推广用户达到522户。

(二)坚持抓投资、固底盘,发展基础提速提质,后劲更强

--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59亿元,同比增长16.7%;新入库项目70个,总投资158.2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9个,总投资132.52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首次突破200亿元,投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湖北仙鹤新材料有限公司制浆造纸项目、国家能源集团XX高陵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湖北森航木制工艺有限公司新建项目、国樾府等大项目的入库保障了上半年投资增长。上半年乡镇办区投资占我市投资主导地位,共完成投资37.65亿元,新入库项目47个,总投资134.7亿元。

--重点项目强力推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意识,着力构建"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滚动投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逢五调度"和红黄牌管理制度,狠抓项目落地,全市今年实际纳入调度管理的重点项目共81个,总投资376.1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3个,总投资211.58亿元;政府投资类项目59个,总投资117.01亿元;社会投资类项目9个,总投资47.6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9个,百亿仙鹤纸业项目全面开工,瀚煜建材二期、海珥玛科技、菲克体育等一批重点项目推进迅速。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按照"大招商、招大商"的思路,持续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坚定不移以第一力度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成立27个招商办事处,选派122名"虎狼之师"驻点开展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回归招商、节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全市招商引资保持良好态势。成功举办桃花山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上半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3个,签约投资额220.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7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133.6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约16.56亿元,投资50亿元的葛洲坝项目落户XX,中宇恒通、黄石韵科、湖北旭源等一批高科技项目成功签约。

--"三争"[6]工作硕果累累。上半年,全力开展"一跑五争"[7],累计向上争取项目243个、到账资金21.89亿元,完成全年确保目标任务的73%,同比增长101%。其中发改类累计到账项目13个、资金1.04亿元,完成全年确保目标任务的67%;行业类累计到账项目210个、资金12.84亿元,完成全年确保目标任务的74%;债券类到账项目20个、资金8.02亿元,完成全年债券类确保目标任务的140%。城投公司累计融资项目15个、资金20.76亿元,完成全年确保目标任务的69%。同时,市财政局累计向上争取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5.71亿元,同比增长28%。

--镇域发展质效提高。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草案)》,实行"半月调度、月度督查、季度通报、全年考核"工作机制,狠抓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奋力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15个乡镇办区新签约项目数68个,新履约到资项目数37个,新注册项目数48个;完成投资61.32亿元,500万元以上在库项目数量170个,新入库项目67个,总投资147.74亿元;完成工业产值114.88亿元,增速14.27%,工业税收1.13亿元,新增"四上"企业数量45家。在荆州市上半年镇域经济考核中,XX整体水平稳居第一方阵,所有乡镇办区均排名在荆州二分之一前,高陵镇、绣办、南口镇居荆州一类乡镇考核前十位,桃花山镇、团山寺镇居荆州二类乡镇考核前十位。

(三)坚持抓绿色、优生态,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名片更亮

--城乡建设焕新出彩。滨湖东路、东一路、楚九路道路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已于今年6月正式动工,计划于年底完工;东十路、解放东路东延伸段、楚天大道南延伸段等3条道路EPC总承包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锦绣大道、车禄东路改造等6条道路EPC总承包项目已施工路段全面完工通车。计划共改造老旧小区50个,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8月底正式入场开工建设;乡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管网延伸和厂区扩容项目正在做开工前期准备工作。"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共谋划项目57个,总投资1.32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11个,完成投资1419万元。

--交通路网全面提速。221城区至桃花山改扩建工程已全面建成通车;焦山河大桥新建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G234江南段累计完成货币工程量约3.8亿元,占比约93%,全线箱涵、圆管涵已全部完成,市政段路基、水稳层已全部完成,公路段路基工程完成90%。天鹅洲旅游公路施工方已进场,正在开展路基工程施工。久梅线公路改建工程正在开展财评,拟于近期开工建设。上津湖路项目正在同步开展施工许可、施工图设计、财评预算编制等工作,预计9月施工单位进场施工。

--生态治理纵深推进。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示范市为契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着力抓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建立整改责任清单,明确任务一抓到底,中、省环保督察涉及我市反馈意见及交办信访件已全部完成整改并上报销号。扎实推进秸秆禁烧、全域禁鞭,开展城区餐饮油烟专项行动,PM10和PM2.5累计浓度分别为63微克/立方米、38微克/立方木,两项污染物浓度相比2020年分别上升5%、5.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居荆州排名第五;国家、省、荆州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加大环境监管及违法处置力度,上半年共检查发现8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已责令企业按要求整改到位。环境问题举报投诉三年来持续大幅下降,上半年共接到环境信访件494件,已处理完成490件,处理率99%。

--绿色发展卓有成效。上半年,我市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全力推进各地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碳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5.33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18.38%。其中,新造林3.33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33.09%,森林质量提升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累计完成洲滩造林2.9万亩,其中中央投资造林项目2.5万亩,投资金额1800万元。对全市2万亩国省干道沿线宽带林、重要湖泊环湖纵深林、沿江防护林、生态廊道中的中幼林实施森林抚育,高标推进西南环线(S436、S480)及S221城区至桃花山段提档升级,通道森林景观效果有力提升。

(四)坚持惠民生、强保障,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品质更佳

--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先后举办招聘会45场,"点对点"开展企业用工对接服务活动37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9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助力企业稳岗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989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7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万人,征收失业保险费590万元;新增返乡创业4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41人。严厉打击无故拖欠和恶意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上半年受理各类投诉举报案件123起,涉及金额791.45万元。加强低保动态管理,精准落实兜底保障,上半年救助城市低保2752户、3925人,救助农村低保7955户、12427人,救助城市特困人员92人,救助农村特困人员1928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3422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470万元、高龄津贴490万元、优抚资金1259万元。启动5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动14家公办养老机构与卫生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公积金服务提质增效。上半年,共实现公积金归集1.9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2%;办理提取1.17亿元,新增开户996人,完成年计划的69%;发放公积金贷款193笔,共计6548万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两考"质量不断攀升,2022年高考一本上线416人,其中600分以上30人,比去年净增10人,中考质量位于荆州市第一方阵。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双优化"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关停不合格民办幼儿园、托幼机构16家,清理整治"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35家。市实验幼儿园陈家湖园区已顺利开学,文星小学即将开工。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全面落实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排查工作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常规业务工作,坚决筑牢外防输入的"防火墙",累计排查中高风险地区来石17.4万人,累计开展重点人群核酸检测16.67万人次。全面推进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接种101.45万剂次。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启动"医卫融合"信息化项目建设,打造全市统一的"医卫融合"平台。积极创建区域性医疗中心,"两院两中心"、市人民医院二期主体工程完工,妇幼保健院搬迁项目推进迅速。成功举办"能特杯"职工篮球赛、第四届端午龙舟节等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运动蔚然成风。

--社会治理更加高效。大力推进普治并举,进一步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拓展法治文化阵地,构建"大普法"格局。完善"一站式"纠纷调解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走深做实,上半年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29件,办理各类法律援助事项2386件,挽回经济损失516万元。始终把防范政治安全风险放在首位,强化重点管控,以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为主线,统筹推进"雷火2022"[8]"找堵防2022"[9]专项行动,持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夯实。上半年,共接报处置有效警情10835起,行政受案1016起,刑事立案715起。共破获电信诈骗案件82起、破案率50.6%,抓获涉诈犯罪嫌疑人137名。推动做实"1+3+N"情报主导维稳机制,开展为期3个月的"找防堵"清零活动,共摸排窟窿隐患8152个,堵住窟窿隐患7750个。大力开展"信访积案清零"专项行动,集中交办75件信访积案已化解73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层层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坚决守住安全红线,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交通事故预防"百日攻坚"行动,查处各类交通违法3.4万余起,排查平交路口道路安全隐患50处,整改8处,亡人交通事故累计5起,同比下降72.22%。

(五)坚持谋创新、促改革,发展步伐持续加快,活力更足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围绕省25条和荆州"1+2+N"工作要求,紧扣"荆州最优、全省一流"目标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市场活力显著增强。继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针对性的结对帮扶、跟踪帮办。落实企业开办"9210"服务,扎实推进容缺审批和"先建后验",实现优化营商环境闭环管理,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综合窗口办结率达100%。

--改革深度着力拓展。持续深化扩权赋能改革,省、市两级下放县级11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已全部承接完成,相关单位与上级对口部门已签订工作协议。稳妥推进城投中心市场化改革、汽运公司改革、港口装卸公司改革、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市创建、全省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市创建、建设湖北省创新性县市、建设湖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等8项改革项目。

--对外贸易稳中提质。上半年,完成外贸进出口6333万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出口6230万美元,同比增长18.7%。走访外贸企业16家次,宣讲中、省、市对外贸企业的各项支持政策,引导有出口意愿的企业开展自营出口,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企5家,出口破零企业1家。积极协调兑现2021年全市稳外贸稳外资兑现奖励资金16.42万元,争取上级政策支持11.5万元,帮助企业提振出口信心。开展"百展行动",组织企业参加第131届广交会、荆楚云展及上级业务培训近10场次,助推企业畅通出口通道。

--市场主体稳中快进。上半年,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壮大行动,深入落实"两稳一保"[10]政策措施,全市市场主体稳中快进。截至目前,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6515户,其中2022年累计新增市场主体6606户,完成全年增量目标的90.49%。

总体来看,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荆州位居中上游,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但受疫情影响,经济运行在一些领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制约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持续上升动力不足。上半年受国际形势和疫情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上涨较快,外销渠道受阻,部分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大项目、好项目偏少的情况仍未根本转变。二是要素保障依旧趋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项目用地储备不足,企业融资依旧困难,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物流等生产要素成本仍然较高。三是财政增收压力增大。受市场低迷影响,房地产入库税金为历史新低,医药、化工、防水等产业方面骨干企业税收全面减收,加之减税降费等综合政策力度空前,财税收入减收明显。四是社会治理形势严峻。疫情防控、政府化债、安全生产、污染防治等方面风险隐患防范压力依然较大。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应全面、具体、深入地分析,切实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有效解决。

二、2022年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锁定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三新"[11]背景下的发展态势,紧紧围绕"打造门户、建设示范、抢占先机"[12],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以协调统筹城乡共建,以绿色擦亮生态名片,以改革突破重大瓶颈,以共享提升民生品质,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调动各方积极性,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力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坚决稳住全年经济基本盘。紧盯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抓指标调度。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研判、调度,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逢五调度"和红黄牌管理制度,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单位、重要经济增长点的调度,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动态监测、月度预测工作,紧抓调度不放松。抓政策落实。扎实开展《XX市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任务清单》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策执行,确保市场主体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打通助企惠民等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出台并落实《关于加快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抓企业培育。做实"双百"活动,聚力解决企业土地、能耗、融资、用工等实际困难。加大拟进规企业的跟踪,督促达标企业尽快进规入统。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仙鹤纸业、瀚煜建材二期、海珥玛科技、菲克体育等一批重点项目尽早建成投产、达产达效。引导已建成企业加强管理,规范经营,增强企业入规的积极性,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冲刺"建设示范"。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工业。抢抓荆州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紧盯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产业转移,积极承接智能装备及先进制造、化工建材、光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推动主导产业集约集聚。支持楚源集团、瀚煜建材等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万向钱潮、荆安汽配等企业扩能创新,支持冠众通、首鼎实业企业争创高新技术企业。抢抓"三区三线"[13]调整机遇,优化以金平工业园为主体的"一区多园"建设,完善园区规划,统筹乡镇空间,改善基础设施,增强专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东升仙鹤园区扩容升级,推进扩区调区、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依托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双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质高效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和产业结构,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集中力量发展优质稻米、菜籽油、特色淡水产品、精品果蔬等农产品加工业。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创建XX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集约规模经营。支持荆襄九郡、金祥米业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支持金土地、鑫飞达油业、湖北海铧、群发合作社等做大做强,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20%以上。挖崛潜力发展第三产业。围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济指标增速高于荆州市平均水平的目标,加强对限上商贸企业指导督导。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施"数商兴农"[14],抓好农村电商新基建。支持改造升级一批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打造一批美食街、夜游步行街、夜间消费集聚区和示范街区。孵化有意向企业备案,实现自营进出口零突破。支持桃花山冲刺省级旅游名镇和全省消费30强乡镇。

(三)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积蓄经济发展强劲动能。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数量与质量并重、引资与选资并重、招商与安商并重,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找差距,按照"投资大、质量高、效益好"的标准,加大对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大项目的引进力度。利用好荆州市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金字招牌,优化招商方式,开展精准招商,突出招大引强,瞄准主导产业,加大对项目的筛选、研判力度,严格控制"两低三高"[15]项目,全力提升引进项目质量。聚焦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以项目建设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切实稳住实体经济。抢抓三季度黄金施工期,加快重点项目开工,应开未开的项目想尽办法尽快组织开工;计划年内开工的项目按期开工,争取提早开工;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创造条件开工。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加快项目竣工投产,尽快发挥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项目入库入统,强化投资运行分析监测和人员培训,做到应统尽统。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精准对接宏观政策走向,深入研究中、省出台的一系列促投资稳增长政策,重点聚焦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五大领域",提前谋划2023年中省预算内项目、行业类项目、专项债券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积极抢抓国家支持基建投资适度超前的重大机遇,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支持,同时力争我市基础设施信托投资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做实前期工作,抓好重大项目谋划论证,精准包装项目,提高项目质量和申报成功率。

(四)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擦亮绿色生态名片。城市功能配套升级。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明珠大道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加快推进2022年"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系统,完成XX市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管网延伸和厂区扩容项目建设。加大滨湖东路、东一路、楚九路等道路建设力度,确保早日建成通车;加快推进锦绣大道等6条道路EPC项目。按期完成G234段改扩建、天鹅洲出行公路等交通重点项目,确保人民群众出行畅通便捷。持续攻坚环境整治。加大推进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提升长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确保长江XX段水质优良,重点抓好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工作,强化源头污染防控。实施全市"天地车人"一体化综合治理,强化"三线一单"[16]成果运用,确保纳入碳交易控排企业履约率达到100%。开展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坚持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持续开展生态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绿化造林,加强地方公益林抚育管理,改善城市绿地系统。守住耕地保护、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形成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推进国土绿化提质,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9.2%。

(五)蹄疾步稳狠抓改革,持续激发创新发展动力。狠抓改革落实。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盘活闲置国有资产,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更加多元。进一步完善改革的体制机制,争取更具含金量的试点项目落地XX。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推进平台交易全覆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无差别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狠抓工作督导。全面加强对改革工作的过程性督导,探索引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开展第三方改革评估,科学评价改革成效,为XX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和总结提升提供重要支撑。狠抓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企业"店小二"意识,进一步优化政企沟通机制。梳理制定并在市政府门户网公示"免申即享"政策清单,做好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支持。大力发展和规范市场化社会化中介服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力争全省营商环境考评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六)凝心聚力共建共享,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提升社会保障效果。加大"稳就业、保民生"和一揽子惠企政策落实力度,确保全年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完成,实现就业和社保综合指数再创佳绩。推进人才创业创新超市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建立完善长效治理欠薪机制,实现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深化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做好学生选课走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实施人民健康保障行动,加快人民医院二期、妇幼保健院搬迁等项目建设。强化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市镇村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毫不松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提高全民防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办区、村(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加强法治XX建设。继续深化大调解、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健全完善多元调处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大防控建设,构筑立体化、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及各类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下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有效监督下,我们将继续紧盯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强化举措,勇担"打造门户、建设示范、抢占先机"的时代使命,扎实推动实施"强县工程"[17],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力推进"三城三化三翻番",全面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鄂南湘北门户做出新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三城三化三翻番:中共XX市委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XX市做强滨江工业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现代物流城市"三大支撑",牢牢把握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三大主攻方向",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个翻一番"。

2.双百:"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

3.三片三带:以桃花山镇为核心的全域旅游东南片、以团山寺镇为核心的高质量绿色田园发展西南片、以大垸镇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江北片、风情桃花·全域旅游新乡村示范带、水乡古韵·绿色田园新乡村示范带和三产融合·活力新区新乡村示范带,对沿线景观进行整治提升,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样板。

4.擦亮小城镇:湖北省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2020年10月以来,湖北省围绕打造"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目标,开展"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有效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激发了发展活力。

5.四好农村路: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6.三争: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

7.一跑五争:加强对口跑办,全力以赴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争试点、争牌子。

8.雷火2022:湖北省2022年全省公安机关"雷火2022-剥茧"专项行动。

9.找防堵2022:找窟窿、堵窟窿、防透风。

10.两稳一保: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11.三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12.打造门户、建设示范、抢占先机:市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为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和荆州支持XX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鄂南湘北"门户"的发展规划,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打造门户、建设示范、抢占先机",全面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贡献XX作为。

13.三区三线:"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14.数商兴农: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乡村发展。

15.两低三高:附加值低、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高、安全生产风险高的企业。

16.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7.强县工程: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强县工程,增强县域发展内生动力。主要目标是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其核心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XX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关于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

一、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复杂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李克强总理来金考察指示精神和省委尹弘书记来金调研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深化市企融合一体,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县域行动,全市经济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现平稳开局,主要呈现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对标年初计划,纵向横向比较,14项主要指标呈现"六进、六稳、两缓"态势。

"六进",即6项指标逆势上行、进位提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76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全省第1,较去年同期前移1位、较去年四季度前移5位,高于全国(4.8%)全省(5.3%)6.8和6.3个百分点,有望获全省贡献奖。第二产业增加值90.76亿元,增长14.3%,增速全省第1,较去年同期前移7位、较去年四季度前移2位,高于计划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8%)全省(6%)8.5和8.3个百分点,拉动生产总值增长9.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9%,增速全省第1,较去年同期前移4位、较去年四季度前移5位,高于全国(6.5%)全省(8.4%)13.4和11.5个百分点,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2亿元,占预算的26.1%,增长41.6%,增速全省第1,较去年同期前移5位,高于计划34.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37亿元,占预算的35.1%,增长37.5%,增速全省第1。外贸进出口总值68.3亿元,增长19.2%,在去年高增速(2021年一季度增长71.1%)基础上,继续实现较高增长,高于全国(10.7%)8.5个百分点;总值占全省的41.2%,稳居全省第1。

"六稳",即6项指标总体平稳,形势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2.77亿元,增长7.9%,增速全省第7,高于全国(6%)全省(7.5%)1.9和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9.23亿元,增长5.4%,增速全省第10,高于全国(4%)全省(4.6%)1.4和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增速全省第10,高于全国(9.3%)3.6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27元(全省第4),增长4.5%,增速全省第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5元(全省第2),增长5.6%,增速全省第13;在高基数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5%,控制在3%的目标内。

"两缓",即2项指标增速放缓、低位运行。受3月份全省新一轮疫情冲击、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影响,部分指标回落明显。建筑业增加值下降5.3%,增速全省第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2亿元,下降2.7%,增速全省第12。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面落实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全市产业链培育提升大会精神,出台实施推动工业发展"四抓四促"行动计划(抓强链促集群、抓监测促生产、抓服务促增长、抓培育促倍增),强化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全力服务和支持金川集团为主的重点企业稳生产、扩市场、提效益。一季度,120户规上工业企业中90户总产值实现正增长,其中79户增速达到10%以上;PVC、贵金属、烧碱、乙炔、硫酸镍、售电量、精炼铜等大宗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分别增长105.4%、35.1%、19.9%、16.6%、15.4%、14.7%、8.7%);金川集团主要产品产量超额完成生产经营计划,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24亿元,增加144亿元;利税总额36.5亿元,增加13.9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3.4亿元,增加9.2亿元,税金总额13.1亿元,增加4.7亿元;三大支柱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94.5%,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0.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6.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5.7%。先行指标持续向好,铁路货运量增长10%;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0.6亿元,增长25.3%,利润21.6亿元,增长52%,营业收入利润率4.14%,较上年同期提高0.7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盈利面超过63%。

(三)农业生产平稳有序。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出台实施"三农"工作"1+5+3"工作方案、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集中精力抓好春耕备耕、农产品销售等工作,完成春播面积76.14万亩(占计划的82.8%),生猪出栏增长85.7%,牛奶产量增长1.14倍,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开局。

(四)投资拉动有力有效。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举办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338个重点项目开复工率63.3%,其中:61个重大项目开复工率72.1%,"2+4"产业链213个重点项目开复工率50.7%;10万吨动力电池用硫酸镍、7万吨三元前驱体、汉星100万千瓦时电池储能等关键延链补链项目开工建设,兰张三四线铁路金昌段正在开展线路定测、地质勘查等工作。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申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已完成省级、国家级竞争性评审;两批次报送地方专项债券项目143个(债券资金需求169.2亿元),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核通过项目75个(债券资金需求56.8亿元),已发行第一批7.01亿元、安排项目23个;全市向上争取资金22.4亿元(占目标任务的55.6%),同比增长101.8%。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举办新能源电池产业招商推介暨项目签约大会,签约项目44项,签约金额456.8亿元;全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1项,到位资金30.26亿元(完成任务的18.3%),同比增长85.9%,其中省外到位资金增长107.6%。

(五)财税金融保障有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各月收入增幅均保持在40%以上,其中增值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48.5%、45.9%、49%、70.9%。财政支出与收入实现同步增长,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13.9亿元,增长32.6%。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协调金融机构发放春耕备耕贷款12.88亿元(超额完成计划0.73亿元),为"2+4"产业链企业提供融资支持25.95亿元;3月末,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9%(全省第1);存款余额增长15.9%(全省第2)。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省市为民实事扎实推进。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6场次、直播带岗14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61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2.75%,登记失业率2.94%(控制在4%的目标以内),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83万人,有输转意愿的3326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应输尽输。加强保供稳价,春节期间投放冻猪肉150吨、蔬菜1225吨,疫情防控期间,与周边地区建立生活必需品"互联互通互保"机制,全力保障了生活物资供应。加强能源保供,电煤储备相对充足,金昌发电公司一二厂库存可用天数达到40天以上,与供应商签订中长期合同333万吨,实现2022年需求全覆盖,全市发电量32.24亿千瓦时,管道天然气消费量1635万方,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经济运行中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有制约稳增长的不利因素,潜在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仍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破解难题、克难而进。

一是新一轮疫情带来的潜在影响较大。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影响,各地在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严从紧加强人员和物资流动管控,对全市供应链和项目建设带来运力不畅、流通受限、劳工短缺等影响,对商贸、文化旅游等接触性服务行业冲击明显,项目招引、洽谈、落地等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第三产业增速放缓,还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

二是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压力加大。目前部分重点企业产能发挥接近极限、增长空间有限;有色、化工等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产品价格波动较大;风光电等部分新建项目投产发挥效益尚需时日,新入规企业规模体量总体偏小且拉动能力较弱,在后期高基数下,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难度加大;同时,随着重大工业项目投产和金川集团用气量持续增加,天然气供应可能出现阶段性缺口,仍需要下大气力抓调度、保运行,抓进度、促投产。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及预期。一季度338个重点项目计划开复工200个,实际开复工214个,虽然数量超出进度,年度投资完成率也高于去年同期,但开复工项目入库投资较少,与年初计划和省上调度预期目标均有差距。

四是争先进位的压力不断加大。一季度,兰州、白银、酒泉等8个市州和兰州新区不同程度受疫情波及,随着二季度疫情持续好转,兄弟市州竞发优势加快显现,追兵随时可能变为标兵,对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加速突破期、重大窗口期,坚持"单项工作争先进、整体工作创一流",按照今天会议要求,全力以赴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确保上半年"双过半",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夯实"全年旺"基础。重点抓好8个方面28项工作:

(一)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重点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压实防控责任。始终把外防输入作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来金返金人员闭环管理措施,压实"四方责任",落实落细科学精准防控要求,织密扎牢外防输入坚固防线。另一方面要完善防控体系。健全重大疫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有序开展疫苗接种,督促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完成全程接种、加强免疫接种,筑牢群防群控防线。

(二)着力夯实产业稳增长基础。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全面落实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四抓四促"行动计划和政企联席会议机制,发挥工作专班作用,密切跟踪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物资物流状况,强化煤电油气运及企业原材料、用工等调度保障,支持重点企业在安全环境下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加大小升规培育力度,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户。二是深化市企融合。发挥"一办七组"协调联动作用,加强跟踪调度、定期通报、联合督办,全力推进市企30项重点工作、61个重点项目和17个协调事项有序落实,支持金川集团快速发展。三是大力培育提升"2+4"产业链。深入落实年度行动计划,强化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循环产业链生产要素保障和市场供需衔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尽快出台支持新能源电池材料及电池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成立电池产业研究院、建立产业联盟和创新联合体,发挥产业链党建引领作用,有序推进金川铜冶炼技术提升改造、紫金云1.2期、宏氟锂业3000吨六氟磷酸锂及30000吨电解液等产业链重点项目,力争上半年"2+4"产业链项目开复工率达到60%以上,产值突破600亿元。四是深化区域协同发展。认真落实全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2022年工作会议精神,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新能源产业为牵引,加快推动金武组团融合发展,建立河西五市协同发展联盟,共同促进区域产业协同互补发展。

(三)全力推进投资提速增效。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项目建设。筹办好二季度重大项目开工仪式,对128个列入二季度计划开复工的项目,重点盯办、跟踪督促,特别是加快250万千瓦风光电项目建设进度,力争上半年光伏项目全部建成并网,确保338个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到80%以上。二是加强投资调度。对已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的项目,及时支付资金,加快工程进度,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对已开工未入库和已入库但统计投资量少的项目,做好入库辅导和统计资料预审,专班服务,尽快入库纳统,确保应统尽统,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三是强化向上争取。抢抓国家和省上政策机遇,瞄准资金投向领域,做足项目前期工作和政策准备,加大向上汇报衔接力度,跟进"一老一小"、儿童友好城市、产教融合、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力争资金争取再创新高;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积极配合陇电入浙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换流站及配套调峰火电落地金昌;全力服务保障兰张三四线铁路金昌段、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前各项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四是开展精准招商。持续跟进新能源电池产业招商推介签约项目落地,力争上半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90亿元以上;用好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兰洽会等推介平台,认真做好市上领导外出招商工作,积极对接做好与上海中军集团政务平台建设工作,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项目;支持本土企业通过业务合作、参股控股、"混改"等形式引进优质项目。

(四)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狠抓基础设施提升,有序推进城北停车场、金川区城市更新补短板、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规范化建设,实施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达标、理工中专实训楼等项目。二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落实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毫不松懈抓好春耕和防汛抗旱工作,全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做大种养基地和规模。三是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聚力实施乡村建设"三个一"示范突破行动,加快推动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市、示范镇、示范村创建,确保完成双湾镇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创建和34个行政村年度建设任务。

(五)全力扶持服务业恢复发展。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政策落实。全面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45条政策措施和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千方百计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发展。督查落实减税降费、惠企纾困、援企稳岗等政策措施,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发挥政银企担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作用,着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二是深挖消费潜力。用足用好促消费资金,抓住"五一""端午""六一"等节假日旺销时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组织好二季度各类促销活动,努力补回社零额欠账。加强商贸领域龙头企业培育,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新增入库一批成长性良好的限上商贸企业,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的接近限额以上企业。三是推动文旅加快复苏。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积极开发市内游、短途游等精品路线,跟进落实与上海中军集团文旅合作事项,建设文旅消费集聚区。

(六)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实施营商环境2.0版专项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度"试点改革,探索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一张图"审批,推进金昌经开区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模式供地。二是提升"数字政府"服务功能。推进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运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优化"数字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力争市级各类服务平台入驻"数字政府"平台,统筹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资源,推动数据流通和业务协同,通过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更好营商环境、更高行政效率、更低制度性成本。三是全力打造"诚信金昌"。坚持边提升、边申报、边创建,升级改造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城市信用监测排名达到创建要求,全面开展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

(七)做好民生福祉保障工作。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举办新就业形态领域创新创业比赛,带动更加灵活、更大范围创业就业,开展"2+4"产业链企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培育一批高技能人才,加大"骊靬焊匠""镍都巧手妹"劳务品牌培育力度,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稳定就业局势,着力促进居民增收。二是高质量办好省市民生实事。落实好省市为民实事实施方案,确保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切实抓好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巩固改善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四是持续提升财税保障能力。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税源培植,强化财税征管,全力保障民生支出。

(八)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做好重大节日、重要敏感时点的粮油市场保供稳价,持续提升粮食供给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坚持"七不消"要求,做到稳定消除、有序退出。三是加强能源供应保障。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态势,加强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监测,积极推进2022年煤炭、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加快永昌县城、河西堡天然气工程项目建设,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四是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加大非法集资打击力度,巩固高风险机构化险成果,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五是筑牢守好安全生产堤坝。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和全省三十五条具体举措,紧盯交通、建筑、燃气、矿山、危化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安全生产大检查,积极筹办"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实战化应急演练,做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监测预警预报、防范应对、应急处置等工作,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