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41篇(第68/7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88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63分钟

(三)抓平台,提高科创平台服务水平。

筹建鳌江实验室,将县内高能级平台及省市研究机构进行整合,全力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发展新格局,助推平阳成为温州南部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做好温州大学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武汉大学平阳创新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平阳研究院等平台提质增效,以绩效考核为导向,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功能。组建博士服务团,加强相关产业协会交流,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依托鳌江实验室及现有高能级平台,帮助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难题,提高企业创新活力。深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完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专班运作机制,夯实高新区创建基础,推进弱势指标提升,谋划省级高新园区排名进等升位。

(四)抓集聚,推进大孵化集群建设。

开展大孵化集群建设攻坚,全年新增孵化空间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县内孵化器示范样板,通过国有资本租赁位于昆阳镇平阳高速口的平阳乔治白公司闲置厂房,推进示范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引进1家专业运营机构入驻管理,力争2年建设成为市级示范孵化基地,5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筹建国资企业平阳县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暂名),注册资金1亿元,通过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梳理和重组我县各类创新资源,解决国有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空间的资金来源,并提供配套服务。设立平阳县政府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制订出台大孵化集群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用政策支持和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

(五)抓环境,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开展省科技特派团工作,发挥特派团智囊作用,系统谋划产业发展规划,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努力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科技帮扶模式和经验,超常规推动山区共同富裕。探索开展"科技论英雄"评价机制。对企业创新实绩进行统计排名,逐步构建更加科学的科技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政策、服务等供给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你追我赶的科技创新竞跑氛围。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的产业链工作计划,稳步推进产业链做优做强。以大健康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优化政策、统筹规划、培育集群,谋划我县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人才引育工作,持续性开展企业对市级"科创飞地"需求征集以及入驻对接服务工作。加强市级以上人才项目排摸储备,着眼重大科技人才项目,做好分析研判工作,对重点企业的人才情况进行精准把脉,好中选优,提高市级以上人才入选率。抓好科技金融服务,帮助科创型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送一批企业申报市技术产权证券化融资,发挥好科技金融服务站的运行成效。

(六)抓监管,服务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

线上审批、监管同行,继续审批存量和新办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存量科技类培训机构审批,并上传至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引导完成资金监管、支付宝开通、全流程购课。

(七)抓团队,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强化"党建引领",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精心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推动学习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强化"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等刚性落实。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四风"纠治。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开展单位标志设计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机关团队活动,进一步增加机关干部凝聚力,打造全面过硬的干部队伍。

县科技局2022年工作总结与2023年工作思路

年初以来,县科技局认真对照县委县政府"聚力一二五、走好共富路"行动目标,锚定创新制胜,全力争先进位,持续做强做大创新主体平台, 努力构建良好科技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全域创新创造活力,加快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增强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和夺得省"科技创新鼎"而不断奋进。

一、2022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梯次化培育创新主体,集群效应全面彰显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7.8%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48.8亿元,同比增长61.3%,居全市第3位;全县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20.5亿元,同比增长16.9%,居全市第3位。

二是科技型企业倍增提质。深入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型"小巨人"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阶梯式"培育机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家,总量达到247家,完成率全市第1,增幅全市第2。成功申报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完成率全市第3。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通过284家,认定县科技型小微企业72家、科技型"小巨人"培育企业24家。

三是创新载体增量扩面。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累计14家,新增省级企业4技术研发中心12家,累计42家,认定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家,累计124家。锦浪科技牵头的宁波市光伏及储能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和华翔电子牵头的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联合体项目通过市级认定。8个项目获得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

(二)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积聚创新资源

一是提升平台能级。依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浙理工象山针织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引进7个研发团队265名研发人员;获批6项国家、省市级项目和创新平台,补助资金1.08亿元;获省部级或国家行业学会等奖项11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个,纺织品CNAS检验检测中心动建;服务企业900多家次,横向合作93项,金额超2500万元;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成功合作,推进"东海海洋新材料试验场"项目规划和落地;县科创中心新引进科技项目20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成功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称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