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4篇(第51/14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176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93分钟

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重大改革事项。落实"科创十条",推广"天府科创贷",健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贴息贴费等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1.1%以上。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实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2030行动"【29】,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900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750亿元以上。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8家。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泸州分中心、泸州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充分发挥西南医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泸州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等核心平台作用,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以上,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5亿元以上。

着力打造区域人才集聚高地。实施"酒城人才聚集行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平台,强力推进"双招双引",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紧缺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开展"国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培养行动"、"重点产业博士后倍增计划",夯实本土高层次人才基础。加快建设工匠园区、工匠学院、工匠小镇,高水平打造中国西部工匠城。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酒城英才·工匠之星"培养项目,支持引企入校、办学进园、校企联办等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打造西部地区工匠人才主要供给地。办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商学院。实施聚集创新人才"六大工程"【30】,着力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以人才出彩赢得泸州精彩。

六、用心用情惠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发挥医药园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西南医科大学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作用,大力发展中药、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保化品等产业,积极构建医药研发、制造、流通体系。支持区县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创并启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化川南渝西医疗卫生联动合作,推进川南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川南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提高区域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6个,推进"5G+医疗健康"应用,提高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开展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预防,深化农村妇女"两癌"筛查【31】,推进安宁疗护服务省级试点,持续做好全民预防保健工作,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快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扶持红色文艺精品创作,支持古蔺县建设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县省际窗口城市、叙永县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响四川"四渡赤水"文化品牌。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一批家门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城市"十五分钟阅读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进省级智慧广电示范区建设。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办好四川长征文物保护利用联盟成立大会,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涵养工程,打造提升中国长江诗歌带、中国赤水河画派等原创品牌,着力建设独具酒城魅力的文化强市。深化体教融合、体旅融合、体卫融合,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全面发展。

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开展国家医保支付方式DIP改革【32】,扎实推进"两病"【33】门诊用药保障国家示范城市建设。做好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更好关爱"一老一小",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加快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稳妥有序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深入推进全省普惠托育试点,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扎实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既有住宅电梯增设等民生实事,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七、持之以恒优生态,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坚定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落实能耗双控措施,坚决遏制"两高一低"【34】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鼓励大宗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推动林竹经营碳汇【35】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推进风、光、生物质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中广核古蔺风电场、川投泸州燃气发电项目建设,积极参与成渝"氢走廊"【36】建设。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扎实开展工业污染、城市扬尘、汽车尾气、臭氧污染专项整治,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系统推动"三水共治"【37】,确保大陆溪河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古蔺河水质稳定达标。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38】,确保全市地表水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加快全国"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和"无废城市"【39】建设,推进泸州市污泥处置项目建设,强化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监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扎实推进各级各类环保督察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