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总结
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总结
2024年以来,我们严格贯彻市委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坚定围绕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目标,勇于直面问题挑战,着力狠抓工作落实。通过不断提升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舆情预判、分析和处置能力,我们坚决构筑起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屏障,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一)压实责任,构筑意识形态坚固防线。首先,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重大的政治职责,定期研究并作出部署,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与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协同推进、同频共振。市委已召开10次常委会会议、8次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及5次专题研讨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理论,系统分析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趋势性、倾向性问题,全面布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其次,完善工作机制。印发了《X市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市委督查室与市委网信办的协同督查与定期报告机制。推动各级党委(党组)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健全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会议、年度述职及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最后,强化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四个纳入"和"三个带头",即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体系、党的纪律监督检查,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体系,始终带头抓学习、带头抓宣传、带头抓治理、带头抓队伍建设。
(二)深化学习,提升理论学习实效。首先,强化理论武装。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和"第一议题"制度,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已开展集中学习45次。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教育,市委派出5个巡回指导组,督促指导各县区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其次,创新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党课讲授、专家辅导、研讨交流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扎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现实成效。最后,确保理论教育全覆盖。充分发挥"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活动载体的作用,利用"学习强国""河南网络干部学院"等线上平台,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目前已举行累计理论宣讲活动300余场次,直接受众达5万余人。
(三)控制风险,健全防患未然的机制。首先,加强职工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建立干部职工思想动态调查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干部职工的思想状态,尤其注重对年轻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新形势下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其次,做好信访与舆情隐患的排查化解。制定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信访稳定工作的通知》,加强对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开展专项排查30次,下发网络舆情督办单15份,有效防范化解了各类涉疫舆情。最后,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依据国家有关要求,采取技术手段对网站及系统进行安全加固,安装反欺诈和反暴力软件,严控社会面渗透破坏和内部人员的策反活动。
(四)评估整改,确保问题无处藏身。首先,将意识形态纳入巡视监督范围。制定并下发《关于加强巡视监督精准发现突出问题的实施方案》,将意识形态工作列为巡视监督的重要内容。今年,全市共开展巡视3轮,发现各类问题50个,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30条。其次,针对巡视反馈问题及时整改。对巡视组涉及意识形态方面反馈的20个问题进行详细梳理,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目前所有问题均已整改完毕并向市委汇报整改落实情况。最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如市纪委监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谈话函询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组织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选拔任用问责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从制度上防止问题的发生。
(五)建设阵地,强化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扩建宣传阵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市级层面已建成发布大厅和融媒体中心,县市区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电视覆盖全市、广播普及所有农村地区,在新媒体平台上开设账号50个,实现"三位一体"学习平台的全市覆盖。其次,严格宣传内容审核。建立健全新闻稿件三级审核制度,实行新闻记者证的核发登记和备案管理,开展业务培训和警示教育20次,保障宣传阵地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最后,强化新媒体管理。设立网络发言人机制,建立官方新媒体账号100个,完善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和处置流程,增强舆情管理能力和社会稳控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不足。部分单位仍存在片面认识:一是部分单位认为意识形态工作仅是党委(党组)和党组织书记的职责,与自身任务无关,从而疏于关心;二是部分单位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宣传思想部门或文明办的专职工作,与其他业务部门无关;三是部分乡镇干部在党建工作中缺乏清晰思路,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抽象难抓。
(二)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责任意识不强。首先,协调机制仍不健全,尚未建立成熟的意识形态联席会议制度及突发情况应对机制;其次,各职能部门职责界限不清,导致工作中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最后,信息共享机制欠缺,各部门自成体系,无法实现全面的信息互联互通。
(三)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影响力不足。首先,优秀作品较少,缺乏能够获得广泛认可和持久影响的代表性作品;其次,基层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不高,普遍表达利益诉求渠道有限,对政策知晓率仍待提升;最后,面对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特征,缺乏成熟科学的引导策略。
(四)基层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稳定。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大,基层单位常有工作人员被借调或抽调的情况,难以组成稳定队伍;另一方面,部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少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为兼职,乃"半路出家",缺乏系统学习和专业经验积累。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从政治高度认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提升政治能力,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全局,完善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扛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形成层层负责的工作格局,并通过日常监督确保责任履行到位。
(二)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制定并实施《X市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强化责任追究。更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确保政治和舆论导向正确,加强网络管理。同时,建立专项督查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各级党委(党组)及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责任上的监督。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培养意识形态领域专业人才,提高宣传思想干部队伍的管理与专业能力。
(三)坚持正确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强化正面宣传,激励干部担当,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及干部风采,提升舆论影响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丰富文化设施的实践载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加强党史国史教育,利用红色资源创作文艺作品,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庆祝建党104周年。全面实施国家安全观,完善公共安全体制,强化网络安全建设,确保新发展格局的安全稳定。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履职尽责能力和水平。巩固新闻主阵地,掌握报道主动权,提高新闻质量,杜绝传播错误观点,严格执行采编规定,传递正能量。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创新报道方式,丰富传播形式,抵制不良风气,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确保新闻的正确政治方向,构建全媒体生态体系。